請嚴格遵守物業規定與安全規範
切勿衝動改造車庫 CLOSE ADVERTISEMENT
男人進入中年,欲望就會變得樸素,比如隻想找個啥也不用幹、誰也管不著的地方放空一下自己。“就像是村裏定期曬糧食,中男也需要定期晾曬這身皮囊。”
在一線城市,打下的空間都得變現,於是中男隻能花點小錢,買個精神角落,他們把金鼎軒、宜家甚至小區煙酒店,改造成了自己的小碼頭。而非一線的中男,卻在偷偷打造“車庫”。
擁有車庫使用權的男人,在互聯網上直接被定義為“中年頂配”。就像是蝸居的年輕人喜歡看草原遊牧直播,京滬中男也熱衷刷鐵子改造車庫,用大數據提前鎖死了下輩子的夢想清單。
男人對車庫改造的執著,源於他們信奉的簡單道理:“車庫,就是男人夢想的具象化。”雖然到了中年,他們嘴上說自己走向慈祥,實際心裏都懂,慈祥隻是年齡保護色,他們的鋒芒全藏在了車庫裏。
有人將車庫視為最小單元的世界末日演練,就像是老鼠囤糧一樣,置辦下了自己這輩子的安全感。
有人將車庫視為父愛演練的最佳場所,在裏麵教娃擰螺絲、拆零件,“比寫作業強多了,讓孩子打小學會硬核生存技能。”
有人陰差陽錯地在這個小天地,開啟了事業第二春——視頻帶貨,講裝備、曬改裝、教DIY,車庫一關,直播一開,立馬化身技能老哥。
外人都納悶,中年男人不愛消費,是不是沒錢?錯,他們隻是更喜歡“造”,DIY才是中年消費的盡頭。在男人眼裏,“給我一把鉗子,整個世界都能重新組裝一遍。”
所以別驚訝,為什麽地鐵裏總會看到有人,穿著龍牙戰術褲、末日背包,像極了迷路的邊境特種兵。你以為他下班去星巴克寫書法?其實他是回小區車庫,打磨一顆屬於自己的螺絲釘。
車庫就是中男的興趣班,他們在裏麵瘋狂打洞,幾平方造出了閱讀室、咖啡室、露營區、健身房、物資儲存……“年輕時喜歡逛五金店,人到中年就給自己置辦了五金庫,有事沒事就在呆在裏麵瞎捉摸,累了就看兩集《火影忍者》放鬆一下。”
都說,中女去瑜伽館團建,中男隻想在車庫放空,想象世界末日,而自己糧草充足,銅牆鐵壁。或許這就是中年人的一體兩麵,“一個走向社交自由,一個打造末日堡壘。”
小時候,男人喜歡在網遊裏造夢,建房、搞裝備;人到中年,才懂得最頂級的夢,叫做“車庫自由”。
但是,車庫這玩意,到處都是,“多數人的車庫都是停車,一小部分則成了家庭雜物間,堆滿了孩子淘汰的玩具。”隻有真正擁有改造權和獨享權的男人,才是頂配。
青島平度的90後小林,早就實現了車庫改造自由,他總結這種中年爽感,就是“車裏有油,兜裏有錢,手握方向盤,想去哪去哪。”
當初,小林想要整個車庫玩,一方麵是當地房價不高,家裏有這麽個地兒,不好出租,幹脆拿來自己玩。於是整著整著就整成了私人會所,“不算立整,但放的都是自己這麽多年攢的愛好,以前在家裏都是孩子的玩具,我的東西隻能靠邊堆,如今他們終於有了自己的落腳點了。”
小林喜歡這種裝備可視化的感覺,有時候喝著茶,看著這一牆的裝備,“都是回憶。”改造車庫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在小林看來,車庫是奶爸帶娃的最佳場所,“看看老美的車庫文化,裏麵走出了多少牛人,所以我也打算在這裏寓教於樂,最大限度展示父愛的力量。”
北漂85後樹先生告訴我,沒有哪個中年男人可以抵擋車庫改造誘惑,“什麽時候覺得自己中年了,就是我發現自己愛上逛五金店了,買個螺絲刀都能高興半天,沒事就愛琢磨DIY個什麽,所以就特別向往車庫改造,總想有個跟五金店一樣的空間。”
男人的消費升級,最終都是空間升級,對於中年男人來說,他們的終極消費就是,有個不被打擾的空間,為所欲為。“人到中年才明白,真正的奢侈是,能花錢買到讓自己舒適的社交距離。”
有人說,男人的車庫,放在過去叫紅薯窖、倉房,放在現在,叫中年興趣班。看似隻是個堆物資的地兒,實則是成年男人精神狀態的“快充插座”——隻要一進去,就能立馬從日常瑣碎的愁雲慘霧中,進化成愛好超人。
有東北網友曬自己家老父親改造的秘密車庫,裏麵裝的不是硬漢物資,而是鐵鍋灶台,真正為全家實現了鐵鍋燉大鵝自由。
也有人在網上曬自己的車庫,原本堆滿了家庭雜物,後來改造成了影音書房,每天騎著摩托車到站,戴著頭盔喝啤酒,沒事老婆孩子也愛來娛樂一下,“家的麵積一下子大了起來。”
因為房價的原因,通常能實現車庫改造自由的,都是非一線城市的中年男人。南京江寧區的周也,業餘喜歡戶外露營,裝備多了,就租了個車庫,改造成了自己的露營裝備庫。
“說是車庫,其實就是一個10平的小門頭,一個月200塊,權當租倉庫了。”周也下班後就喜歡在裏麵呆呆,“卷簾門一拉,世界與我無關,喝杯茶,看兩集‘火影忍者’,別提多爽了。”
甚至有人曲線圓夢,把車庫當做門頭禮送給老婆,名義上是給對方搭建創業基地,實則是謀劃給自己悄悄搭窩。
我的朋友黃瓜哥告訴我,如若給他一個可以隨意改造的車庫,他隻想在裏麵打鐵。“男人的愛好或許就是這麽簡單,有些東西,別人玩不明白的,中男看得熱淚盈眶,比如車床、壓刨、電機、洞洞板……我這個年紀的人,90%的情緒價值,都藏在這些‘可以搗鼓、可以拆開、可以研究’的工具裏。”
在他們看來,能盛放下這些物資,就是車庫,“就像是給積木熊買官方盒子,車庫就是男人收藏這些無用裝備的配套。”——“推拉門一合上,車庫空間一獨占,男人的精神夜幕才算正式降臨。”周也說,“車庫裏有中男自己的算法。”
“縣城流行剁椒魚頭車,前提是車牌自由,北京流行精神車庫,前提是空間自由。”二三線城市,車庫是標配,地上地下,想囤啥囤啥;一線城市,車庫改造是傳說,畢竟房價決定一切。
住北京五環外的老梁跟我說:“在北京,能有個固定車位停車就已經很奢侈了。”於是,很多一線城市的男人,索性就造起了“車庫變體”。
有人把家裝成“車庫風”,鐵藝、工業燈、灰色水泥牆,地麵鋪上水泥漆,家裏擺滿洞洞板和工具架,把“家”偽裝成一個大型避難所,“看著像裝修沒完,實際上全是小心機。”
有人退而求其次,搞“移動版精神車庫”。後備箱成了最小單位的露營地,三輪車變成他們的影音室,釣魚區就是冥想地,再不濟,駕駛座也能放下自己暫時的苦悶,“車門一關,坐駕駛座上,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就自動切換。”
移動影音室
還有人不死心,租個MINI倉庫當精神車庫,幾十平米,沒窗、沒水、沒廁所……隻有物資、裝備和夢想,“甭管外麵生活咋亂,倉庫門一拉,裏頭全是安全感。”
老梁在郊區租了個倉庫,放滿工具和露營裝備,媳婦說他浪費錢,老梁覺得挺值,“男人的中年危機就是越活越怕,於是就開始造盒子,盒子裏裝滿安全感,就跟《末代皇帝》裏有個鏡頭,溥儀打龍椅下麵摸出個蛐蛐盒子,‘這可都是咱的寶貝。’”
所以別覺得男人年紀大了就不需要情緒價值,車庫、駕駛座、倉庫、陽台,都是他們大腦敲木魚的精神包廂,更是中年男人自我重啟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