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u: 中國留學生被印度學生擠壓和西方政府懷疑

據國際教育協會發布最新年度調查數據顯示,2023-2024學年共有33.2萬名印度留學生在美國學習,而中國留學生的人數為27.7萬人。相較上一學年,印度留學生增加了23%,中國留學生減少了4%。

作為中國學子最向往的兩大“留學聖地”,中國赴美留學人數曆經數十年的持續增長後,這已經是繼2020-2021學年起連續第四年人數下降。自2023年起,英國的中國學生申請數量也出現了十多年來的首次下滑。

在出國人數減少的同時,留學生歸國的人數卻連年增加。到底是人們對“海歸”光環祛魅了,還是海外高校的吸引力大不如前,抑或是有其他的難言之隱?

留學生難以在國外紮根

2000年,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成為無數家長心中的育兒聖經,出國留學也被許多家庭視為“鯉魚躍龍門”的一條光鮮亮麗的道路,甚至不惜為此掏光家底。

自改革開放起至2022年末,中國留學人員總數已超 800 萬人。其中1978-2000年,中國總共送出34萬留學生,而2011年僅一年時間出國留學的規模就達到了34萬。

雖然許多留學生都抱著拿海外高校的學曆鍍金後回國就業的想法,但他們當中也不乏希望利用留學的機會改變人生軌跡,在海外開啟新的人生。

然而,根據教育部統計,從改革開放至2007年,中國累計出國留學121萬人,回國32萬人,回流率僅為 26.4%;到了2019 年,這一比例已高達82.5%,近些年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之中。

對於留學生來說,不得不麵對在海外紮根越來越難的事實。

以中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美國為例,他們在美生活、工作以及申請綠卡的的主要途徑是工作簽證(H-1B)。H-1B簽證由美國雇主為申請人擔保遞交申請,允許外籍員工在美國工作和居住,從事與他們專業資格相關的工作。每年有6.5萬個名額。有效期為7年。

根據美國移民局公開發布的2023財年H1B獲批人群數據,中國留學生雖然中簽率在所有國家中排名第二,但概率僅為11.7%,遠低於第一名的印度,而最終能夠申請到綠卡的更是寥寥無幾。

不僅H-1B簽證大部分被印度人包圓,這項留在美國的合法途徑還正在遭受部分美國國民的質疑和反對,認為H-1B簽證正在被濫用,埃隆·馬斯克和維韋克·拉馬斯瓦米等億萬富翁因為捍衛這項移民政策遭到右翼人士的批評。

如果時間倒回二十年前,在海外留不下還可以搖身一變“海歸”回國享受高薪待遇,但這種想法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變得不現實。

海歸回國薪資不達期望

對於許多普通家庭來說,出國留學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拍板決定,而是一項投資,需要考慮付出的成本,以及未來可能得到的回報。而對於留學生來說,出國的成本在不斷上升,而預期回報卻令人失望。

2024年,中國意向留學家庭年平均收入為45.4萬元,而平均留學花費預算為52.8萬元,這意味著大多數家庭並沒有餘裕來支持孩子的留學花銷,需要額外動用資產或者背負債務才能負擔得起高昂的費用。

尤其是以美國、加拿大為首的熱門留學國家,近20年來學費飛速上漲,2022年美國公立大學學費比2002年上漲了170%-211%,普遍超過6萬美元,再加上衣食住行等生活花銷,對普通家庭來說壓力不算小。

學費水漲船高的同時,由於各國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學生們的食宿、交通等生活成本也在不斷上漲。

美國大學理事會發布的《2023年大學學費和學生資助趨勢報告》指出,2023-2024學年食宿、交通平均支出12770美元,與前一學年相比,增長了460美元。而對於公立二年製大學、私立大學而言,生活成本的增長從360美元到620美元不等。

然而,海外留學生歸國後的薪資卻並不盡如人意。隨著學生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國內高校的學曆在貶值,“海歸”的光環也在不斷被削弱。

這種數據雖然看起來有些“功利”,但花費了父母的積蓄,卻無法獲得想象中的待遇,無形之中也讓留學生本人來說也背負上了道德和經濟上的雙重壓力。

抱著投資必須有回報的想法,許多人考慮自己掙夠錢再出去,留學計劃也被一拖再拖,直到熱情漸漸消退。

中國學生海外求學日益艱難

如果高昂的留學費用、希望渺茫的工簽、不達期望的薪資還不夠勸退,那麽以美國為首的許多西方國家針對中國留學生的製裁措施,則給了許多還抱有單純的學術理想遠赴重洋的年輕人們最致命的一擊。

2018年6月,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槍聲打響,美國開始限製部分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STEM)中國留學生的簽證。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更是在2020年簽署了著名的“10043號禁令”,禁止本科是國內特定高校的學生赴美留學。

根據《2023年門戶開放報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工程學、工商管理、社會科學及物理與生命科學成為中國學生赴美留學的五大熱門專業,這些政策無疑削弱了中國學生赴美的意願。

除了美國以外,英國、加拿大、瑞士、德國等歐美國家的政府和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針對來自中國部分高校的留學生實施安全審查,甚至直接拒收公派留學生。

在安全審查與所謂“敏感專業”的禁令和限製名單中,人工智能、能源、高端製造、量子科學、生命科學等理工科前沿領域成為頻繁出現的詞匯,無疑已經將當前國際競爭的現實展示得淋漓盡致。

在中美關係尤為緊張的時期,不僅大量中國企業遭到了製裁,留學生和專家學者也難逃成為眾矢之的。

據《中國日報》報道,2024年4名赴美留學及參加學術會議的中國學生遭美方無端滋擾盤查遣返。當事人均為理工科背景,其中3人被遣返,2人研究方向與人工智能相關,還有1人與外界失聯長達30小時。

大量中國留學生與學者回國發展,除了國內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待遇以外,在國外生存環境愈發艱難,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不僅被大量高校和企業機構視為重點對象嚴密監控,不僅難以接觸到核心技術和崗位,連最基本的安全都不一定能保證。

雖然留學本應是個人選擇,但身處這樣的國際形勢之下,人們還是很難徹底擺脫身份與時代的限製,尋找到真正自由的學術環境。可以預見的是,在不遠的未來,由於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這種針對性製裁不會很快消失。中國留學生的前路何去何從?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看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