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家庭日常看沉默了。
視頻中,女孩不服氣地問爸爸:
“為什麽妹妹苗苗的朋友比我多?”
爸爸沒有立馬回答。
而是讓女孩先吃西瓜,承諾吃完告訴她。
女孩看了一眼西瓜,說太大了,吃不完。
於是,爸爸就讓她留一半給妹妹苗苗。
女孩聽了後,開始乖乖吃起西瓜來。
吃好後,爸爸還是沒回答問題。
開始叫妹妹。
但不是讓妹妹來吃,而是讓她把自己給女孩留的西瓜拿出來。
妹妹把西瓜放在桌子上。
留的那一半,幹幹淨淨,沒有動過一口。
爸爸指了指兩個西瓜,問道:
“這兩個西瓜有什麽區別?”
話音剛落,女孩似乎明白過來了。
自己的是把中間最好吃的部分吃完了,剩下的才給妹妹。
而妹妹留的那一半,完完整整。
全程沒有一句說教,僅用半個西瓜,不光女兒受到了教育:
做人要懂得分享,為他人著想,不能太自私。
看視頻的人,也隨著陷入了沉思。
這位爸爸就是博主@安徽開心三姐妹。
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日常生活裏重新詮釋了「教育」二字。
睿智的爸,醒悟的娃
博主家裏一共三個女兒。
二女兒自帶“反骨”,總會有很多問題。
為什麽爸爸“不公平”?
有天,博主在分棗。
二女兒提出抗議:
“我洗的,他們兩個人什麽都沒幹,為什麽分的跟我一樣多?”
博主聽了之後回道:“這是父母的分法。”
看二女兒依然不滿。
他又說道:“還有一種是上帝的分法。”
二女兒覺得上帝會公平點,於是就答應了。
博主就重新開始分。
結果出乎意料:
弟弟拿到了10個棗,小女兒拿到了2個棗,二女兒反而什麽都沒有。
二女兒滿臉都是對爸爸的質問。
博主沒理會,接著說道:
“這就是上帝的分法。”
“有些人得到的多,有些人得到的少。”
一句話就讓二女兒醒悟了:
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公平。
有些人天生就擁有很多,有些人天生就擁有的很少。
就這樣聊著天,句句是日常,卻又句句暗含哲理。
女兒任何煩惱、問題,到了博主的嘴裏,都輕鬆化解。
被同學嘲笑了怎麽辦?
有次放學回來,二女兒很不開心:
“有個同學說我是小氣鬼。”
博主沒有直接問。
而是端來一杯水,依次問三個女兒:
“你覺得杯子裏裝的是什麽?”
得到的答案完全不同。
大女兒覺得是蘇打水:
二女兒認為是礦泉水:
小女兒說是雪碧:
她們分別把自己認為的標簽貼在杯子上之後,博主問:
“這杯子裏是什麽,是你們給貼的標簽決定的嗎?”
二女兒立馬反駁:“當然不是。”
說完之後馬上反應過來,爸爸是在勸慰她:
你的同學給你的標簽,影響不了你是誰。
既然如此,何必又因為被說小氣鬼而生氣呢?
想明白之後,二女兒又對學校產生了疑問。
小孩為什麽要上學?
學校除了教知識,還能教什麽?
言外之意,這個學是不是必須上不可?
博主也不急著教育她。
而是問道:
“現在有4個蘋果,讓你們3個分,應該怎麽分?”
大女兒說:
“三個蘋果一人一個,最後一個分成三份,再平均分。”
小女兒說:
“三個蘋果一人一個,剩下的那個給爸爸。”
聽完之後,博主一句話不說,看著二女兒。
二女兒從妹妹的回答中回味過來:
教育的本質,不是知識,而是育人。
學的是仁、義、禮、智、信。
不光要上學,還要好好學。
悟了的二女兒,安靜了一陣子,腦瓜又開動起來。
為什麽爸媽互不貶低?
正在吃著飯,她突然問博主:
“你為什麽從不在外人麵前貶低媽媽,媽媽也從不在外人麵前貶低你?”
博主習以為常,依舊答非所問。
指了指她手中握著的筷子,問道:
“如果其中一根是金子做的,另外一根呢?”
二女兒回道:“也應該是金子做的。”
同樣的問題,博主又換成木頭問了一遍。
二女兒的回答還是一樣的:
“那另外一根也是木頭做的,這樣才般配。”
就這樣不知不覺,被博主引導著說出了問題的答案。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問題,博主都會耐心引導女兒領悟裏麵的道理。
有時候太過無理,博主就以牙還牙。
自家人不用講規矩?
一次,桌上擺滿了午飯,二女兒坐下拿起筷子就準備夾菜。
博主立馬阻止:
“等著你媽媽,等她做好飯我們一起吃。”
二女兒反問:
“都是自家人,哪有那麽多規矩?”
聽到這句話,博主不阻止了,反而讓二女兒買瓶飲料。
等她買完回來,反轉的一幕來了。
桌上的碗全空了,裏麵的菜一根沒有剩。
二女兒看到後,很不開心。
質問為什麽吃飯不等自己。
博主慢悠悠地回答:
“自己家裏人哪有那麽多規矩?”
二女兒一下子就懵了。
從沒想到,自己的無理,有天會反彈到自己身上。
有問題,找老爸
博主很少會拿出父母的架子教訓女兒。
他更像一個大朋友。
和孩子平等地去聊任何話題。
有關能力和學曆:
博主進行了一場水瓶實驗。
先是拿一個沒有任何包裝的瓶子給二女兒。
她看了眼立馬回絕:“沒有牌子,我不喝。”
隨後他又換了一瓶帶包裝,但裏麵沒有水,是空的。
二女兒看了看,再次回絕:“裏麵是空的。”
他又拿出一瓶包裝完好的水。
二女兒接過來,擰開就要喝。
但就在喝到之前,博主拿一根吸管,往水裏滴了幾滴墨水。
問道:“現在還能喝嗎?”
二女兒不高興地回道:“肯定不能喝了,它品質都壞掉了。”
說完,自己反應過來。
有水沒有包裝的瓶子,代表隻有能力。
有包裝沒水的瓶子,代表隻有學曆。
有包裝有水,代表學曆、能力都具備。
但一切都比不過人的品質更重要。
有關幸福:
博主反問道:“你還要不要桃子?”
二女兒一聽很開心,表示自己想再要10個。
博主給了她3個。
隨後又問小女兒,聽到她隻要一個之後,伸手掏了兩個給她。
看到二女兒一臉不高興。
博主問她:“你的桃子比妹妹多,為什麽沒有她高興?”
二女兒不忿地開始抱怨:
妹妹隻要1個,得到兩個,當然開心。
自己想要10個,隻得到了4個,肯定不會高興。
話音剛落,當即明白了爸爸想要說的道理:
知足者常樂。
關於感恩:
博主從口袋裏拿出一個餅幹,遞給二女兒讓她給姐姐妹妹分吃了。
二女兒把餅幹分成三份,一人一小塊,還給博主分了一小塊。
看到二女兒遞過來的餅幹,他拒絕了,並拿出一大包餅幹放在桌子上。
原本還在開心吃餅幹的二女兒,一下子不開心了。
明明有這麽多餅幹,為什麽隻給她們一小塊?
博主直接回道:“你剛剛還在感謝我,現在為什麽開始抱怨了呢?”
“原本我以為隻有這一塊餅幹。”
二女兒說完,慢慢回過味來。
眼裏是得到的幫助,心裏就會常懷感恩。
相反,眼裏隻盯著自己沒得到的,心裏就會懷有怨恨。
有關改正壞習慣:
博主沒有用常規思路回答女兒。
他用除雜草來類比。
怎麽除掉地上的雜草呢?
女兒想了很多答案:
拔掉、打除草劑。
博主搖搖頭,引導道:
“你現在在的地方,原來有很多雜草,為什麽現在少了?”
女兒想了想回答:“因為種上了莊稼。”
對啊,道理是一樣的。
想改掉一個壞習慣,首先要培養一個好習慣。
有關長相:
博主拿來兩個杯子:一個紙杯,一個玻璃杯。
讓女兒選。
她毫不猶豫就選了玻璃杯。
博主將紙杯裏倒滿牛奶,再次讓女兒做選擇。
女兒選了紙杯。
玻璃杯漂亮,但是空的。
博主又將玻璃杯裏倒滿牛奶。
又一次選擇時,女兒拿起裝了牛奶的玻璃杯開始喝。
喝完她也明白了:
內在才是最重要的,長相隻是錦上添花。
有關善良:
什麽是真正的善良?
飯桌上,博主問二女兒:
“你平時對姐姐很友好,為什麽不欺負她呢?”
二女兒看了看姐姐,迅速回答:“她比我大,我打不過她。”
這種因為沒有能力,隻能選擇善良,就不是真正的善。
真正的善,是你有能力去做壞事,但沒有去做。
就像二女兒可以去欺負妹妹,但她沒去欺負,這就是善。
博主很少這麽直白的告訴女兒道理。
因為善良是他一直想讓女兒們學會的。
等她們長大後,麵對現實也會保持善良。
有關早戀:
早戀一直是個禁忌話題。
但博主聽到女兒覺得早戀沒什麽不對的時候,他沒有急著反駁或者說教。
而是巧妙的用行動解釋給女兒。
他從桃樹上摘下了一個未成熟的小桃子。
女兒不理解:“它還沒有成熟,你摘它幹嘛?”
“我喜歡。”
博主說完,還把小桃子遞給女兒,讓她嚐嚐,騙她這個其實很好吃。
女兒半信半疑地接過來,嚐了一口立馬吐出去。
又苦又澀。
這就是早戀的味道。
太早,就嚐不到成熟果實的甜美。
愛都藏在日常裏
除了這些問題,博主還要經受女兒愛的考驗。
爸爸你為什麽偏心?
正在吃著飯,女兒突然質問:
“爸爸,你為什麽偏心妹妹?從不讓她幹活?”
問的博主一愣。
隨後反應過來,開始“反擊”。
先後讓女兒幫他拿筷子、遞蒜。
然後問道:
“你為什麽兩次都用你的右手,是偏心左手嗎?”
女兒下意識反駁:“我哪隻手都不偏心,就是右手用習慣了。”
說完,她反應過來,中了爸爸的“招”。
她又給博主出了個難題:
“是不是越有錢的子女越孝順?”
博主借機言傳身教了一把。
他先問小女兒要桃子。
小女兒盤子裏的桃子多,給了博主三個。
隨後,他又問二女兒要桃子。
二女兒就把自己盤子裏僅有的一個桃子給了出去。
要完桃子,博主來了靈魂一問:
“妹妹給我的比你多,是不是因為她更孝順?”
這一刻,孝順具象化了。
不需要過多的物質,有心就夠了。
無論什麽問題,女兒都“棋差一招”。
哪怕問了個陷阱題:
媽媽有缺點嗎?
博主也能趁機秀一把恩愛。
甚至有時候還“反殺”,對女兒進行一場愛的試探。
正在吃午飯,博主拿著筷子,依次緩緩伸向三個女兒的碗裏。
小女兒直接拒絕:
大女兒不阻止:
經常挨罵的二女兒還主動給博主吃的:
博主沒有接,反手卻給了二女兒一瓶養樂多。
沒有嘮叨,沒有嚴肅的說教。
卻讓三個女兒明白了孝順的意義。
這就是博主的視頻有趣之處。
他明白很多自己總結出的道理、經驗,沒辦法直接複製給女兒們。
隻有讓她們親身經曆,她們才會懂得。
畢竟未來的人生路,終究還是她們自己去走。
他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為女兒們護航。
我們看到的那些細碎的問題、動作,實則埋藏著一位父親對女兒深沉的愛與責任。
圖源@安徽開心三姐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