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送別】版本演唱者叫龍珣。那時他是童聲,分辨不出男童還是女童。
龍珣就讀於北師大附小,1935年應百代公司邀請,演唱這首歌。這也是該歌曲最早的演唱版本。
這一版是現存所有演繹版中歌詞最全的,與豐子愷先生的版本同樣,也是“一瓢濁酒盡餘歡”,而不是後來的“一斛濁酒盡餘歡”,印證了這句歌詞的正確性;唯獨將“別離多”演唱成了“別離濃”。同時,該版歌詞中“問君此去幾時來”一句,也與另一個記錄版:《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在著作中記錄歌詞的相同,與其他手抄版中的“問君此去幾時還”不同。從韻律角度,現代漢語讀音“來”和下文的“徊”同屬ai韻腳,比較押韻。林海音在北京時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的廠甸小學,與龍珣巧合的都屬於北師大係統,不知是否同一間小學。
“草碧色,水綠波,南浦傷如何?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這幾句,完全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勾勒出李叔同先生的心境。在國家危亡的時代,真正意義的“送別”要比當今無病呻吟的別離更令人感動。
不過,龍珣當年還是垂髫稚子,所有也有人說,聽出了少年不識愁滋味,也聽出了時代的孤寂。
唱片灌於1935年,兩年後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打響;龍珣也參戰,此後音信全無。自此以後,中國經曆了一個又一個磨難,不知他是否成功熬過? 以上關於龍珣的生平是我從搜狐中轉帖來的。也有說龍珣建國後為內蒙古的廳局級幹部,2004年去世。 無論如何,感謝有唱片的存在,讓我們聽到了這首歌曲的完整版本。
龍珣那時雖然是小孩子但他的歌聲有深深的時代感,對比現在,可以感受到唱歌技巧的變化,如今的歌唱多了很多修飾與發聲的進步,如今現代人再用龍珣的唱法會讓人覺得“沒心沒肺”,但那種純真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