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洲誌》--林則徐
《海國圖誌》--魏源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則徐不隻是一位“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廉吏,作為鴉片戰爭的親曆者他還是“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的時代。在與列強的戰爭中,如林則徐這般的中國人把眼光瞄向了海洋,對準了世界。有一批與他同聲相應的朋友,其中當數魏源、龔自珍了。林則徐主持編纂的《四洲誌》為近代中國第一部相對完整、比較係統的世界地理誌書。此書影響巨大,開風氣之先,此後中國人撰寫的研究外國史地、探索中國海洋的著作逐步增多,這些著作匯成了引導中國人“開眼看世界”的時代思潮,林則徐也因之被後人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鴉片戰爭戰敗後,林則徐預感自己沒有機會繼續編寫《四洲誌》了,就把在廣州時搜集、翻譯、出版的一部分外國資料及《四洲誌》的手稿交給了魏源,囑托他進一步搜集研究外國的情況和資料,隻爭朝夕,迅速編撰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魏源接受林則徐委托,以《四洲誌》為基礎完成了《海國圖誌》。《四洲誌》不足九萬字,魏源編《海國圖誌》,以《四洲誌》為基礎,廣搜新舊資料,並利用了多篇魏源自撰的論文,先後征引了曆代史誌14種,中外古今各家著述70多種,還有各種奏折和一些親自了解的材料,係統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曆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海國圖誌》的體量和內容深度,都超過了《四洲誌》。《海國圖誌》初成50卷,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揚州出版;此後數年,魏源再接再厲,在地理學家鄒漢勳、汪士鐸等人協助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補為60卷本;鹹豐元年(1851年)擴充為100卷本,次年刊行於世,“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思想即源於此書。
魏源對自己的這部作品寄托了極大的希望,希望通過這部書找到讓國家富強的辦法。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海國圖誌》問世後卻很少有人問津。相反,許多守舊派罵聲卻撲麵而來,他們無法接受書中對西方蠻夷的“讚美”之詞,更有甚者主張將《海國圖誌》付之一炬。在腐敗守舊的清政府眼中,《海國圖誌》無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書籍。遭到無端非議的《海國圖誌》最終在國內的印刷數僅有千冊左右。 由於《海國圖誌》在國內沒有銷路,於是,一些商人便打起了到日本擴大市場的主意。
而同時期同樣因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國難當頭,日本的有識之士苦苦探尋著解救國家的良方。而《海國圖誌》的出現,為日本維新變革人士擦亮了眼睛。當時著名的維新思想家佐久間象山在讀到《海國圖誌》“以夷製夷”的主張後,在魏源思想的引導下,佐久間象山在思想上實現了從排斥西方人到發展與西方的關係的重大變化,他主張從全球的形勢出發思考日本的方略。另一位維新誌士橫井小楠,也是在讀了《海國圖誌》後得到了啟發,與佐久間象山共同提出了日本“開國論”的思想。他們在吸收歸納《海國圖誌》的精髓後指出,日本發展之路必是“東洋道德與西洋技術的結合”。
日本的維新派人士認為,《海國圖誌》的核心內容是“製夷”,“製夷”的核心思想是“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唯有“師夷之長技”才能抵製其殖民擴張。要做到“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就不僅要發展本國的工業,開展對等的對外貿易,更重要的是推行民主製度,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1868年1月,日本的維新派勢力在“王政複古”口號下,發動了對德川幕府的戰爭,裝備了大量西洋新式武器,維新軍隊雖然人數少,但依靠武器優勢,結束了德川幕府對日本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此後,以天皇睦仁為首,由改革派武士掌握的明治政府,開始著手實行維新,推進變革,日本逐漸擺脫了西方列強的肆意欺辱,並一躍成為東亞第一強國。半個世紀後,梁啟超先生在回顧這段明治維新的曆史時,曾這樣評價說,日本維新派前輩“皆為此書(《海國圖誌》)所刺激”,最終完成了改革圖新大業。
戊戌維新期間,伊藤博文辭去日本首相,到中國遊曆,在當時是個重大事情。看到日本維新十幾年後,成為強國打敗大清,向日本學習維新,變法圖強成為舉國形成共識。李鴻章與之會麵時,討教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伊藤博文給出的答案是:“可以去看魏源的《海國圖誌》。”
這個結果不知林則徐泉下有知會怎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