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夏,商,周不能算朝隻能算代,建立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後的國家才能叫朝。夏商是部落製的聯合體,周是城邦製的聯合體。而且夏商周也實際是同時存在的。史學對夏代是否確實存在也有爭論,畢竟那個年代出土的文物沒有任何“夏”字的痕跡。
商族人的祖先,相傳為高辛氏後裔,是生活在黃河下遊有著悠久曆史的部落之一。傳說娀氏之女簡狄,一次與另外兩女子到水邊洗澡,突然看見一隻黑色的鳥生下一個蛋。她就撿起蛋吞到腹中,由此懷孕,生下孩子--契。契長大後,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賜姓子。 成湯是契十四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死後諡號成湯。
成湯原來是玄鳥後代,果然是鳥生魚湯,韋爵爺誠不欺我也。
商人:
到了夏中期,商部落出現了一位人物,此人叫王亥,是契的第六代子孫,不僅學會了飼養牲畜,還馴服了牛馬。他發明了雙轅牛車,用牛代替了人力長期的搬運。由於交通工具的出現,這大大增加了王亥的活動範圍。他發現每個部落都有自己需要的東西,並從部落雙方之間獲取。但由於地域範圍的限製,所以這樣的交換是很難完成的。於是王亥成了中間人,經常帶領著自己的奴隸去黃河北岸的部落做易貨交易。 久而久之,當當地部落的人看到王亥時,他們就知道有好東西的人又來了。他們對部落的人就會喊道:“商人來了,商人來了”。到了商湯時期,商人在手工業已經很發達,其中紡織業是最為優秀的,其紡織品非常受其他部落的青睞。商湯為了削弱夏朝的實力,讓部落婦女抓緊時間編織紡織,用精美的布匹換取夏朝大量的糧食。
周朝建立後,商人瞬間從貴族變成了低賤的奴隸。周武王將商遺民統一遷至今洛陽一帶,並嚴加看管,周人稱這些殷商遺民為“頑民”。這些商族遺民雖然名義上也屬於周朝,但實際上他們既沒有政治權利,也沒有土地。民以食為天,如果連土地都沒有,怎麽生活?於是他們就開始了自己的老本行,開始買賣。當時周朝貴族不屑做這種低賤的工作,而農民則不允許從事商業活動,所以生意隻能由商人來做。因為商人四處奔波,四處跑商,而且做生意的大部分又是商的遺民,因此後來人們一看到做買賣的來了就稱他們為“商人”。
商丘:
契因為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了“商”,契也就成了商族的始祖,契到達封地後,一方麵幫助本地族人用火和保留火種,一方麵築造了一座觀星台,觀測和記錄“太歲”,也就是火星的運轉軌跡,分四時指導農牧業生產。為了民眾的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而殫精竭慮,費盡心血。契死後就埋葬在“商”,埋在他生前所建造的觀星台下。契別稱是火神閼伯,觀星台就是現在的閼伯台。契死後,商人感念他的功績不斷去參拜他的墓地,按照當時的習俗,參拜的人都在他的墓地撒上一把土,慢慢堆的土丘越來愈大,他的墓地被後人稱為“商丘”。
成湯求雨:
成湯建國之後,普天之下曾經七年大旱,一滴雨都沒有下。他叫卜官為求雨的事算了一卦,卜官算完報告給成湯王說:“求雨必須要用人命祭天,才有下雨的希望。”成湯聽了以後說:“求雨本是救萬民於幹旱的災難中,如果還要為這件事情而殺人,那豈不是天大的罪過?”他不同意這種做法,但迷信加持他也沒有其他辦法。愛民心切的成湯甚至責備自己:“是不是我沒有把政事辦好?”後來他說:“如果一定要用人來作犧牲,那就讓我來吧!” 然後,兩位祭司攙扶著成湯登上高高的柴堆築起的祭台。準備來個炭火燒烤自己。祭司們點燃了堆在他四周的柴堆。就在這緊急關頭,突然一陣狂風挾著大片烏雲,大雨傾盆而下。七年的大旱就這樣消失了。
以上這段大概來自《呂氏春秋》: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發, 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呂不韋的reference來自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