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認同都可以,人身攻擊不行啊
——網友
這兩天的央美畢設展上
一座“大垃圾堆”
遭到了網友們的激情吐槽
整個裝置由層層疊疊的紙板構成
中間加上了一些多媒體影像
以及小的設計細節
作者將這件作品命名為
《超級蜂巢》
同時在簡介裏說了一則
“這也將會過去”的故事
過於抽象的解釋
和過於暴力的紙板堆砌
讓大眾看後直接懵逼
表示“這也算藝術?”
另有網友表示
這藝術的堆疊形式
看起來也就和我們樓下的大爺差不多
也有人祭出了不同版本的“垃圾堆”
來表達兩個作品之間差異過於巨大
不得不說
這藝術裝置單從外形上看
確實和當年火過的
破舊危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也有人表示
各種藝術形式需要被包容和尊重
另有人拿出了
杜尚當年的小便池舉例
認為藝術就是個人行為
做成什麽樣都行
本來隻是圍繞藝術討論
有人喜歡有人討厭
有支持有批評也很正常
但是作者本人之後一則道歉視頻
卻讓事情變得魔幻了起來
在視頻中
作者表示自己的作品其實都是
手工一片一片切割出來的
下方有黑色的數碼屏
有亞克力板來保證平衡
紙箱上也有各種數字投影
總計花費上萬元
並非隻是一堆簡單的紙箱堆砌
同時
作者也對藝術理念做了進一步說明
表示作品靈感來源於
自己的奶奶喜愛撿箱子的行為
從而推演出紙箱是速朽品
人也會速朽的道理
隨後,作者還向觀眾進行了道歉
有句講句
一個作品自身並沒有犯什麽原則性大錯
這個道歉真的是沒必要了
然而由於這則視頻
更多人卻開始關注起了裝置
花了多少錢的問題
屬實方向走歪了
而其中,更有一些人
開始惡意評論作者的長相和體型
日站君覺得,這就真的很沒品了
說回這件作品
很多網友也再次拋出了一個經典問題
那就是“藝術應不應該是大眾的藝術”
它是否應該符合大部分人的審美認知
同時,另有人針對作品本身
做出了一部分客觀評論
挖掘出了更多的思考角度
象君覺得
作為一個實驗藝術
它的存在是自由的
不需要從“審美”的角度去評價它
然而,它的成功與否應在於
是否能讓人迅速get到裝置背後的社會意義
很顯然,在這方麵
作者可能確實沒有處理的太好
不過,形成了爭議和討論氛圍
是否本身又能讓它成為
“另一種形式上的成功”呢?
不知道看了這座裝置的你怎麽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