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高額年薪,北京小夥到鄂倫春當“共享孫子” z

來源: yzout 2024-01-19 20:37: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836 bytes)
2024開年的第一場大戲,當屬各地文旅局的看家本領——“花式文旅秀”。在百花齊放的盛宴中,打頭陣的爾濱,在一場中央大街巡遊中,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旗遠道而來的鄂倫春族人,這一古老的民族,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鄂倫春族人到底是什麽時候下山的?下山後靠什麽生活?”“他們身上這種威武的皮衣我們可以擁有嗎?”顯然,人們對於這個如今隻剩9000餘人的森林部族充滿了疑問,更讓人意外的是,在網上一直悉心為大家就鄂倫春族問題答疑解惑的,卻是85後北京小夥李京陽。他為何如此熟悉這個民族?是什麽讓他選擇常駐於此?1月16日下午,封麵新聞記者聯係到了李京陽,聽他講述結緣鄂倫春族的故事。
天意:9年前,放棄徒步非洲“改道”鄂倫春
今年是李京陽與鄂倫春結緣的第9年,在此之前,他曾是一位年薪近百萬的知名攝影師,與國內一線導演合作拍攝過紀錄片,與國內知名藝人和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都合作過拍攝。9年前的他,走遍祖國名山大川,看盡世界五彩斑斕,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選擇放下光環,一年中有十個月都常駐在鄂倫春旗。
李京陽向記者介紹,2015年,他原本計劃和朋友一起去非洲徒步,得知妻子懷孕後,就選擇留在國內照顧妻子,其間,他接受了一檔旅遊探險類節目為鄂倫春拍攝非遺紀錄片的邀約。或許是血性男兒的天性,對於冒險和狩獵,確實是他一開始所著迷的,加之當地工作人員還專門派人照顧他的家人,完善的“後勤保障”終於讓他安心開啟這趟旅程。
隨著對鄂倫春族老人們的拍攝,他的心態逐漸改變。憶及此,李京陽不免傷感: “有些老人前麵還好好的,但是到後麵,片子還沒拍完人就已經離世了。”不僅如此,還有老人在中途得了阿爾茨海默症,頭一年還能和他侃侃而談,第二年就已經不認識他了。他逐漸意識到,對於這個沒有文字,隻能靠語言交流和傳承的民族,老人是“活史書”,他們的離去也預示著一個民族文化麵臨消逝的危險。從那之後,他便選擇長期留在這裏與時間賽跑,去記錄獨屬於這裏的文化印記,“我不管有沒有這個事兒,有沒有人找我做,我自己都要做。”他的態度很堅定。
愛意:成當地“共享孫子” 是一場雙向救贖
從短期小住,到租房長住,再到成為當地的“共享孫子”,李京陽漸漸融入了鄂倫春旗的生活。剛開始他隻是去走訪,到現在基本不等他出門,每天都會接到老人們的電話:“明天我去采菜去,你跟我去不啊?”“明天我這兒梳席子,你過來拍嗎?”有時聽聞哪位奶奶想看電影,他二話不說就開車帶老人上電影院去。甚至有時候,還帶老人去體驗抓娃娃的樂趣。
說到這樣的相處狀態,他隻覺得也挺好,“因為她們對我好,所以我也要對她們好。”李京陽向記者回憶,有一年,他中途準備回北京拔智齒,鄂倫春旗的一個奶奶聽說後,以為是什麽大病,就悄悄從包裏拿出一疊裹了很多層的錢給他,嘴裏還念叨著:“我孫子可遭罪了,奶給你拿著錢吧。”作為一個小時候被奶奶帶大的人,在她們身上,李京陽說“我總能找尋到以前奶奶的影子,也許,這本來就是一場雙向救贖。”
在鄂倫春有無關血緣的愛意,但同樣也需要麵臨經濟壓力。這些年,李京陽走進森林裏四處采訪和拍攝,為了籌錢記錄鄂倫春即將失傳的民歌——讚達仁,他透露,自己變賣家產,甚至退了商業保險,但是在他看來,“如今會唱讚達仁的老人不足九人,而沒有什麽比記錄這個更值得慶賀了。”
敬意:聽鄂倫春族老人的森林之音,感受萬物有靈
李京陽在網絡上走紅,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真正讓他走進大眾視野,是從他鏡頭下的“小花鹿奶奶”開始。
2022年,一位叫內淑梅的80歲老人,參與錄製即將失傳的森林之音——讚達仁,她隆重地戴上了全部的飾品:13個手鐲、3條項鏈、6個鈴鐺,老人笑稱自己“好像隻小花鹿”。隨著鏡頭裏老人悠揚的歌聲緩緩吟唱,天籟的聲音仿佛是從森林裏流淌出來,神秘而古老的文化一時間吸引了大量網友的圍觀,有人評價:“這是自然的聲音。”李京陽也曾疑惑過:為何80歲的老人在唱歌時聲音如此洪亮?而他得到的答案則是“多笑笑就好了”,人生路上沒有一帆風順,遇到大的石頭繞開它,多笑笑,因為我們的夢想是在前方。他還非常興奮地告訴記者:“那支視頻的播放量現在已經快接近千萬了!”
在鄂倫春族人眼裏,他們相信萬物有靈,相信世間的一切草木都有它們的生命,所以他們善待周遭的一切。在李京陽的鏡頭裏,“小花鹿奶奶”不僅是擁有天賦的歌手,更是一位用小小身軀養育了許多孩子的偉大母親;一位20年不換衣服的老人,堅持穿著妻子在離世前為他洗過的衣裳,“邋遢”背後是他滿含對妻子熱烈的愛意和留戀;寡言執拗的非遺傳承人,為了尋找一種黃色的天然染料,不惜翻山越嶺苦尋多年,如今她的作品被各大博物館收藏......鄂倫春族人身上一切美好的品質都被李京陽記錄下來並放在社交平台上,他覺得,想讓文化保存得好,不能僅僅拍攝後將其保存至冰冷的硬盤或躺在博物館裏,隻有讓更多人看見,才能賦予其新時代的力量,一方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
心意:想籌備一場森林音樂會,把讚達仁的聲音傳遞出來
在鄂倫春旗的這些年,放棄高薪工作的李京陽一直致力於記錄和宣傳這個古老且或將消逝的文化,從一開始招人組團隊,到現在隻剩一個當地人在幫襯,確實也麵臨著一些現實困境。
最近,自從所拍攝的短視頻在網絡上一次次走紅,李京陽直言他看到了希望,他甚至還打趣地說:“我現在直播都能掙錢了,一天飯錢是夠了。”李京陽在和記者聊天的過程中,也舉了一些地方上進行文化宣傳時的優秀案例,他認為,要傳承好一方文化,就要發揮出當地的文化價值,或作用於經濟或作用於思想,一定要讓更多人看到。
談及未來規劃,李京陽毫不猶豫地說“要繼續記錄好這個文化”,不僅如此,在今年過年之後,他準備盡早為這些奶奶們籌備一場屬於她們的讚達仁“森林音樂會”。鄂倫春族的女人們似乎都有一副大自然賜予的好嗓子,李京陽在與她們的相處的過程中,時常聽老人們遺憾於老祖宗的東西無法得到流傳,如果有機會她們想將自己的歌聲刻進光盤,或者在更多人麵前進行演唱。李京陽說,地點之所以選在森林,因為那裏才是最回歸本真、最原生態的,“如果一年無法完成,我就用兩年,兩年無法完成,我就用三年,我一定要辦好它,完成老人的心願。”
堅持非遺傳播絕非易事,但正如李京陽在短視頻裏所說:“這條路很難,也不知道為什麽能堅持,真的是不忍心看著這文化就在你眼前一點一點消失。”
李京陽和老人一起身穿當地傳統服飾
封麵問答
封麵新聞:現在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到這個民族,但是大多數人還不是特別了解,可以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嗎?“鄂倫春”是什麽意思?
李京陽:鄂倫春就是山,在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叫“馴鹿的人”,還有一種叫做“山頂上的人”。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北部,目前隻剩9000人左右。以前,他們一直過著遊獵生活。直到1953年響應政府號召,他們就搬到了山下,變成了半農耕半狩獵的生活。到1996年,實行全麵禁獵後,鄂倫春族人現在的生活就跟大家一樣了。
封麵新聞:在與鄂倫春族人相處中,有什麽讓你印象深刻的事情?
李京陽:鄂倫春族人相信萬物有靈,所以他們非常敬畏自然。比如他們在選擇柴火時,都盡量不去砍伐樹木,而是去撿拾地上的樹枝或者已經枯掉的。有一次我們去山林裏拍攝,那天已經很晚了,當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老人們會提醒我們小聲一點,他們認為這些小草也有生命,它們也是要睡覺的。
封麵新聞:他們的讚達仁是有什麽固定的唱腔嗎?
李京陽:其實是一種即興的演唱方式,重點是能否用他們的民族語言進行演唱。
封麵新聞:如果大家想現場看傳統的鄂倫春歌舞表演,隻能來鄂倫春旗嗎?
李京陽:也不用,我現在有一個藝術團,會在各地進行表演,我在裏麵相當於是一個藝術指導的角色,過兩天我們會去四川廣元的劍門關那邊,到時候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