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成書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記錄了那之前1800餘年的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采取了李斯的建議,對《秦記》以外的史書進行了大規模的焚燒。所有的六國史書,包括竹書紀年都被焚毀。
但是,
但是,
但是,
秦統一中國之前,魏國有個國王,死的時候帶了一套《竹書紀年》做陪葬 --- 這一套沒有被燒掉。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二年,有個叫不準(讀作:否標)的盜墓賊,盜掘了一座不知道是魏襄王還是魏安釐王的魏國古墓,這才使這本書重見天日。由於不準盜墓的時候,用部分竹簡點火照明,造成了一些內容缺失,司馬炎下令整理編輯餘下的竹簡,整理後共計十三篇,敘述上啟五帝,下至魏襄王二十年的曆史。
不準(讀作:否標),是盜墓賊的公認鼻祖。看精絕古城的時候別忘了對不準表達一下敬意。
此後這本書屢遭蹂躪,尤其是宋朝的理學大儒(wang ba dan)朱熹看到《竹書紀年》之後,覺得是對儒家聖王的侮辱,破口大罵,將其歸為邪說,導致古本被遺棄,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經過南宋、元朝、明清和當朝數次收集考證重新編輯之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