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高考(ZT)
曆史背景
1977年8月,剛剛第三次複出的鄧小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 他指出,要尊重勞動,尊重人才。會議決定恢複自1965年起一直停止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簡稱高考)。 10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正式向全國宣布恢複高考。 這一喜訊讓許多人激動不已,熱淚盈眶,尤其是那些長年在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上山下鄉知青們。
考試與錄取
參加考試的有從1966年高考取消到1977年12年的高中畢業生,還有提前參加高考的優秀在校高中生(原計劃1978年畢業)。 所以,有13年的高中畢業生。 從1977年11月到12月,超過570萬名15至36歲的考生參加高考。招生委員會根據學生成績提出參加政治審查和體格檢查的名單。按照國家新政策,政治審查主要看學生本人的政治表現(減少家庭成分的影響。)
1977年的高考按原計劃隻錄取20萬人上大學。 後來,由於參加考試的人數多達570多萬,而且許多考生成績優異,因此錄取人數擴大到27.3萬人。這一年的高考由各省市自治區自主擬題和組織考試,考試在冬季舉行,學生於次年3月初開學。
1978年高考實行全國統一試題、統一考試、統一招生錄取。高考時間是7月20日至7月22日,新生9月份開學。因此77和78級都在同一年入校。此外,1978年也有擴招的舉措,總共錄取了40萬人。
獨特之處
與其他大學生相比較,77-78級在許多方麵都很獨特,而這兩個年級之間又存在一些差異。
首先是高考競爭十分激烈,錄取率極低。77級總共錄取了27萬人,錄取率4.8%,仍是中國高考曆史上的最低水平;78級錄取了40萬人,錄取率為6.6%,也很低。
同學年齡差別大,擁有更廣泛的社會經驗。 進入大學時,學生中最大的已超過35歲,最小的僅15歲。有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高考,有母親和女兒同時上大學,有的是還在中學讀書的十幾歲少年,有的已經是幾個孩子的父母了。
1977和1978年高考,由於準備時間很短,考生原有的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於最終被錄取的人來說,除了智力因素外,非智力因素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在“讀書無用論”盛行的時代,他們依然堅持讀書。 而且,上大學後,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比例高。據廈門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1977、1978年級的學生中,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比例分別達到25.38%和23.46%,創曆史最高水平,遠高於1965年(文革前一年)的6.2%和1976年(當時工農兵入校靠單位推薦而不是入學考試)的9.83%。 1977年和1978年農民家庭出生的比例分別為11.93%和11.27%,為曆史最低,而1965年和1976年分別為47.05%和26.08%。
“政審”比往年鬆一些。在考試分數上線、體檢合格後,還要通過政治審查,查考生的政治表現、家庭出身,包括親屬有無政治和曆史問題等。1977年考生的“政審”比往年鬆一些,但是還有不少高考成績優異的學生,沒能通過政審。78年政治審查進一步放鬆,不少77年的考生78年再考就成功上大學了。
77級還有小部分學生是經過推薦上大學的,而到了78級,再無推薦入學。77年的考生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績,而78級考生能看到自己的分數。 1977年招生的專業較少,有不少專業是1978年才首次招生。還有許多專業1977年招生人數很少,1978年擴大了招生人數。
弱點
與其他大學生相比,77和78級也存在一些共同的弱點,例如中小學基礎知識薄弱。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學從6年縮短為4年,小學從6年縮短為5年。學習的知識很有限。 著名的唐詩宋詞和西方文學基本從語文課本中剔除,數理化課程被“工業基礎知識”和“農業基礎知識”所取代,曆史和地理科目根本沒有教過。 至於英語,許多地方要到高中才開這門課。學生們學習了26個字母和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貧下中農), "worker-peasant-soldier students" (工農兵學員) 和 "comrade" (同誌) 等少數現代英語中很少使用的單詞。 盡管他們在高考前後都在努力“惡補”相關知識,但由於錯過了最佳學習時間和環境,仍會時常感覺到自身知識係統的“先天不足”。
另一個不利條件是,他們中有許多人是往屆的中學畢業生,年齡偏大,大學畢業後的工作時間也就比較短。而且一畢業就要急於結婚成家(有的已經成家了),家庭負擔比較重。這也 製約著他們後來的事業發展和為社會做出的貢獻。
以上缺點77比78級要嚴重一些,因為78級多了半年的高考準備時間,而且有許多78屆的高中應屆畢業生。
畢業之後
77級的27萬學生畢業於1980至1984年(大專學製一般為3年,還有部分學生因為社會迫切需要而提前畢業; 而醫學院本科學習則需要5至6年)。78級隻比77級晚半年,有40萬學生畢業。當時中國改革開放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學生畢業後,除少數屬於“社來社去”計劃的以外,其他都由政府按國家計劃(並考慮學生的誌願)統一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 即便如此,他們大多都得到了好工作,因為整個國家,特別是大城市和大公司,都迫切需要人才。
後來,由於77、78級的成功率很高,社會上給他們起了“金77、銀78”的綽號。 這些大學生聚集了過去13年年輕人中的精英,所以人才相對集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政治、科學、商業等諸多領域,這兩個群體中湧現出一大批領軍人物。 人們看到,中國黨政高層領導班子中77、78級的成員越來越多, 稱之為中國政壇的“77、78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