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故事丨“旗民分治”內外城zt

來源: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2024-04-01 21:05: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621 bytes)
 
清順治元年(1644),睿親王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不久,順治帝在皇極門舉行入關後的登基典禮,並定都北京,八旗及隨員約32萬人也擁入北京。順治五年(1648),清廷強令原居住在北京內城的漢官、漢民、商人遷往外城,騰出內城安置八旗官兵及眷屬,史稱“旗民分治”。
穩固政權 內外分治
八旗是清代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的總稱,滿、蒙、漢軍各八旗,共計24旗。據《八旗通誌》載:“自順治元年(1644),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分列八旗,拱衛皇居。”
八旗進入內城後,被安置於內城和皇城之間,基本上按內城的八個門分布:鑲黃旗居安定門內,正黃旗居德勝門內,處於北部;正白旗居東直門內,鑲白旗居朝陽門內,處於東部;正紅旗居西直門內,鑲紅旗居阜成門內,處於西部;正藍旗居崇文門內,鑲藍旗居宣武門內,處於南部。
皇城以外,以棋盤街、鼓樓大街為界,東部自北而南依次是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稱左翼;西部自北而南依次是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稱右翼。這八旗統稱為京師八旗。
當初清廷將八旗如此分布,一種說法認為與五行相克頗有關聯:兩黃旗位於北部,為土克水;兩白旗位於東部,為金克木;兩紅旗位於西部,為火克金;兩藍旗位於南部,為水克火。實際上這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說法,並不可信。其實,清軍在入關前,就有八旗製度。在行軍打仗駐防時,就是按照兩黃旗居北、兩白旗居東、兩紅旗居西、兩藍旗居南的格局駐紮。到了北京城,也就依照這種序列分居在八門之內了。
定都北京之初,北京內城旗民混居,不僅居住矛盾突出,而且時常發生衝突。順治五年(1648),為了穩固統治和緩解日益尖銳的居住矛盾,清廷下令將原居住在內城的漢民、商人遷往外城,即使當朝漢官大臣也不例外。從此,旗人圈占了北京內城。內城在北,外城在南,彼此被一道高高的城牆阻隔。這樣,旗人與漢民不僅在行政上各有隸屬,而且在空間上也彼此隔離,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外國人稱內城為“韃靼城”,外城為“漢人城”。
內城人滿 大肆擴建
清廷對八旗兵丁給予的政策極其優越。兵丁均按丁口授予土地,而且“各旗兵丁沒有徭役、糧食等稅捐”。同時,清廷還實行八旗官兵的食餉製度,給兵丁按月發放銀兩、按年發放米糧。居住方麵,八旗兵丁的房屋由清廷分配,一般從軍之人給房兩間。之後由於內城房屋數量緊張,改為每人一間。為了解決京城閑散旗人的生計,清廷還增加各種護衛軍員額將他們召入,發放銀兩。對於沒錢婚配的旗人,清廷還給予賞銀,資助他們婚配。悠閑優渥的生活環境,使旗人人口快速增長。
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清廷的壓力十分沉重,而最關鍵的是內城的空間有限,無處可居成為越來越大的問題。因此,清廷又在四郊建房,將大量旗人向城外遷居。
康熙三十四年(1695),麵對京城7000餘名八旗兵丁無房可住的問題,清廷在內城八門外,每門蓋房2000餘間,合計1.6萬餘間,給無房的窮困旗人居住。康熙末年,又在京郊建房2500餘間。雍正時期,在圓明園周邊建房1萬餘間,在內城八門外建房3700餘間。乾隆時期,在香山、藍靛廠一帶建房1.6萬餘間。到清代中期,四郊建造營房累計達到48000餘間,派駐移居官兵22000餘名,包括家眷在內合計80000餘人。由此,在香山、藍靛廠一帶留下了諸如廂紅旗、藍旗營等地名。
京師八旗官兵在京郊的駐防,一方麵可以拱衛皇家苑囿,另一方麵也疏散了內城大量增加的人口。此外,清廷還采取了其他措施疏散旗人,如將八旗兵丁派駐京外,有的遷移到東北;將漢軍八旗下的部分壯丁“出旗”;任命八旗人員到各地做官。這些措施減緩了內城旗人數量的增長。道光、鹹豐年間,農民起義時有發生,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導致清廷連年用兵。八旗兵丁的數量開始下降,北京城內旗人的居住矛盾得以緩解。
外城留居 實施嚴控
八旗兵丁占據內城後,大量漢官、漢民、商人等被迫遷居外城,導致以往外城一些不被看好的地方成了“香餑餑”。外地官紳、文人、商人來到京師隻能住在外城,這也造成了會館的發展壯大。
外城相較內城空間更為狹小,人口增長造成的居住壓力更大。清朝初年,外城人口約為14萬人,到了乾隆末年約為19萬人。對待八旗兵丁,清廷采取在內城八門外及四郊建房等措施緩解居住壓力;對待漢民,清廷則是采取了嚴禁進京等措施,以控製人口增長。
然而,一些由於失去土地和自然災害等破產的流民,仍源源不斷地擁向京師,以求找個活兒幹、討口飯吃。清廷對這些流民采取驅逐的政策,將流民遣送回原籍。之後,清廷又規定,隻有來京候選、候補及讀書、經商等人,才能在京居住。而候補、就讀及經商之人,往往停留一段時間就離開京城,因此對外城人口增長影響不大。
此外,清廷還限製退休官員留居京城,限期離京。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規定“凡京官革職、休致、解任,嚴催起程”。即使沒有返回原籍的,也不能在內外城居住。在京城各部衙門的書吏,5年役滿考職後,即嚴催回籍。如有私自藏匿京城的要予以問罪查辦。
在這種高壓下,外城人口數量增長極其緩慢。直到乾隆中期,清廷才逐漸放鬆了對流民的限製。這也成了流民謀取職業、占籍北京外城的機會。來自山東、山西等地的謀生者逐漸多了起來,到清朝末期,外城達到30餘萬人。
清中期以後,“旗民分居”的格局就已經開始出現鬆動。嘉慶、道光朝後,由於清廷財政緊張,八旗兵丁單純依賴國家糧餉的狀況愈發困難。清廷放鬆了限製,滿漢開始通婚,一些旗人為了自身生計開始務農經商。到了光緒帝“戊戌變法”時,移居內城的漢人數量明顯增加。1900年“庚子事變”後,移居內城的漢民數量達21萬,“旗民分治”的局麵被徹底打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