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情】麗都大戲院的故事

來源: chufang 2023-04-05 08:24:2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540 bytes)

“北京大戲院”開幕

成為華商電影界盛事

1925年,由原上海大戲院經理何挺然等人發起組建的上海怡怡公司,在貴州路10號(1933年門牌改為239號)近北京路口,籌建北京大戲院(Peking Theatre),至竣工曆時一年半。

1926年11月17日,《申報》發布北京大戲院即將開幕的消息,並詳述影院建築的特色:“不日即將開幕之‘北京大戲院’,為上海新近添設之規模宏大的影戲院,創辦者為上海怡怡有限公司,該公司之從事經營北京大戲院,首尾耗去一年半之光陰,主其事者,慘淡經營、煞費苦心,乃得使其成為今日最新式之海上娛樂場所。電影場中,共設座位,為數計一千二百,觀眾無論從任何方向之每一座位注視台上之銀幕,均極清晰,毫無障礙……戲院之總經理,前在上海大戲院擔任經理多年,對於經營影戲院事業之經驗至為豐富……戲院地址在北京路貴州路,距新新有限公司僅數十步即達,往來交通極為便利,鄰近之地更可盡量停放各種車輛。”

11月19日晚上的北京大戲院開幕禮上,來自紳、商、學、報界的中西賓客達2000餘人,不到8點人們已站滿戲院,北京路上更是車水馬龍,戲院門口燈光燦爛,耀眼奪目。9點戲院宣告開幕,經理何挺然報告北京大戲院成立經過,接著傅道尹(時任江蘇省滬海道尹傅彊)演說,再由唐紹儀之女唐寶玫主持開幕禮。另聞,女賓中許多電影女明星都梳了當時最流行的發式——“鴨屁股式”,唯有以飾演風塵女子而聞名的韓雲珍仍梳著“愛司頭”,且身披紅軟緞鬥篷,在眾女星中尤為搶眼。畫家姚吉光(《福爾摩斯報》創辦人)、倪古蓮、徐色斌三人也前往觀禮,因隻有兩張觀禮券,在門口被招待阻攔。姚吉光一怒之下將兩張觀禮券撕碎,另一招待見狀趕忙上前打圓場勸姚息怒,並隨即放行。

20世紀初的上海,由國人自辦的電影院極少,僅上海大戲院(1917年5月開幕、曾煥堂創辦)、東華大戲院(1926年5月開幕、丁潤庠創辦),此刻在泥城橋畔(即北泥城橋,今北京東路口),何挺然等人又建一座規模宏大的北京大戲院,實在是華商電影界的一樁盛事。

 

      1926年11月20日的《申報》第24版上登載的北京大戲院上映《醉鄉豔史》廣告

開幕第二天,北京大戲院首映外國影片《醉鄉豔史》,夜場散場時已是晚上11點,院方在門口準備了茶點招待來賓,沒想到卻引發一場“爭食大戰”。有記者親眼目睹“好戲”,如是道:“其時來賓正饑腸轆轆,餓火中燒,互相爭食。因散場時,觀眾勢如潮湧,間有少數不規矩者,擊盤奪杯,叮當之聲,不絕於耳,一時秩序大亂,形同賑災。某女明星因爭食蛋糕,致失去金戒一枚;小東洋連吞蛋糕五塊、火腿吐司多片、葡萄汁約七八杯,並向眾大呼:不要客氣,快吃……笑柄於是百出,有向口亂塞者,有納入袋中者,有用巾包取者,形形色色,筆難盡述。而腳底踐踏者,皆蛋糕蛋餅之屬。吾於是不得不歎吾國人之乏道德心也。吾因北京大戲院開幕之盛,需筆為記,藉誌鴻爪雲爾。”

 

 

戲院副經理

竟一口回絕播放公益廣告

 

北京大戲院自開業起,以頭輪設備放映二三輪西片(外國影片),又創新加映中文字幕,使中國觀眾更易於了解劇情,因此營業十分發達。“輪”是從美國放映業引進的一個術語,是“第一輪映(First Run)”“第二輪映(Second Run)”“後次輪映(Subsequent Run)”的簡稱。一部新片在上海放映時,分別有一、二、三輪,在首輪影院映期結束後,才會轉到第二輪影院放映,依此類推。不久,北京大戲院為精益求精,不惜斥巨資重新裝修,並特聘建築師範文照計劃一切。1927年9月8日,金碧輝煌、色彩鮮豔的北京大戲院重新開幕,首映羅拉傑作《雨中寒蝶》。

 

北京大戲院內景(《圖畫時報》攝於1927年)

其時,到過北京大戲院的人大都覺得滿意,唯一不滿意的就是影片放映前的廣告片太多,一張又一張,約有20張之多。這對於影院方來說,為增加收入自然多多益善,然而觀眾對這些毫無趣味的廣告片卻深感乏味。1928年春,上海市政府因提倡公眾衛生而舉行大規模衛生運動,並拍攝成宣傳片,托各影戲院映演,以資倡導。上海市衛生局委托中華衛生教育會牽頭,分別向租界各影戲院接洽放映事宜。中央影戲公司下屬各影戲院當即奉命照辦,夏令配克影戲院、卡爾登大戲院等外國人設立的影院也以公益事件為重,隨即允可,隻有華商所設的北京大戲院副經理梁其田卻對此一口拒絕。衛生局遂正式函請梁其田赴衛生局談話。

1929年,北京大戲院以“一部分巨片,將不複能在滬開映”為由,於8月4日起舉行“電影巨片周”,每日換映一片,讓滬上影迷得以最後觀賞。巨片周首日,上映滑稽大王卓別林名作《淘金記》;禮拜一(8月5日),上映1926、1927連續兩年被選為美國十大賣座片之一的《戰地鵑聲》;禮拜二(8月6日),上映曆史片《以色列之月》;禮拜三(8月7日),上映著名好萊塢女星葛雷泰·嘉寶主演的《女色迷人》;禮拜四(8月8日),上映由美國米高梅公司拍攝的商業片《風流寡婦》;禮拜五(8月9日),上映歐戰愛情片《戰地之花》;禮拜六(8月10日),上映愛情浪漫片《蕩婦心》。

1929年2月,夏令配克影戲院率先開映有聲影片(故事片),轟動滬上。至下半年,大光明、光陸、卡爾登、北京等大戲院緊隨其後紛紛加裝發音機。北京大戲院向百代公司購得一架放映有聲影片的放映機,價值2200元;另以巨資從美國西電公司購買的慕維通、維泰風全套有聲電機,共計30多箱的設備已於11月下旬運抵上海。西電公司特派工程師畢卡特等人隨行,日夜開工趕裝,於12月初安裝完畢。北京大戲院經試映十幾次校正設備音色,使其發聲與片中人物幾乎同步。

1929年12月15日,北京大戲院正式開映有聲片《四大天王》。不過,在開映有聲片初期,北京大戲院也有掉鏈子的時候,發生“有對無白”的情形,甚至引發觀眾退票潮。

 

 

大明星阮玲玉到場觀影

使戲院秩序大亂

 

北京大戲院先前開映無聲影片時,專映二輪西片,且票價低廉,選片精到,因此戲院時常滿座,獲利甚豐。然而,自從改映有聲影片後,營業卻大不如前,且戲院多年未修已顯陳舊。

1930年7月25日,北京大戲院停業大修,其間更換放映機、銀幕、座椅等設施設備,曆時一個多月。8月30日北京大戲院重新開幕後,減低票價,首映由聯華影業公司出品、阮玲玉主演的影片《故都春夢》。此片是國產片複興的第一聲,大受觀眾喜愛。之後,聯華影業公司出品的電影在滬的第一輪放映權,十之八九歸北京大戲院,直至1934年金城大戲院落成,此種專權才被奪去。

 

  1931年3月1日,北京大戲院上映《山頓夫人》

1932年9月5日晚9點半左右,聯華影業公司廠長黎民偉、林楚楚夫婦和阮玲玉一起悄悄來到北京大戲院,觀看聯華出品的影片《粉紅色的夢》。為避人耳目,他們沒有關照戲院預留位子,且在影片開映前到場。剛巧這晚戲院客滿,三人無法入內觀影。但是,黎民偉不願空跑一趟,遂與戲院職員商量,讓他們就站在樓下南麵太平門旁邊看電影。影片放映一刻鍾後中斷休息,觀眾中有人四下望野眼,忽然發現了站在門口的大明星阮玲玉,不禁輕喚:“她就是阮玲玉。”很快,其他觀眾聽到議論都紛紛向太平門口望去,還不住地說著三人的名字。林楚楚覺得不好意思,便提議出去暫避一下,三人一同由邊門走到外麵售票間,剛巧遇到從北方回來的導演侯曜,於是幾人就索性駐足聊了一會。雖然大明星已離開,但觀眾們似乎仍心有不甘,座位靠近門口的人更是起身探頭,不住地往外觀望。有部分觀眾甚至爭先恐後跑到門口去看,一時戲院秩序大亂。院方見狀,立即放下門簾提前開映,混亂的觀眾席才慢慢安靜下來。而黎、林、阮等人也不敢再進去,隻得匆匆離去。

 

 

北京大戲院

拆除重建後易名“麗都”

 

 

1933年7月28日,北京大戲院再次暫停營業進行內部裝修,直至9月2日裝修完畢重新開幕,首映國產巨片《母性之光》。1934年北京大戲院拆除重建,仍由建築師範文照設計。1935年初新戲院完工,改名為麗都大戲院,於2月3日開幕,首映影片《自由萬歲》(米高梅公司當年度榮譽作品)。

 

  1935年1月31日《時報》登載的麗都大戲院開幕廣告

1935年,中華慈幼協會在效仿美國兒童年的基礎上,為喚起全國民眾注意兒童事業起見,提出設立全國兒童年並得到國民政府的批準,8月1日為兒童年開始日期。麗都大戲院為紀念兒童年,決定從8月4日(星期日)起,每星期日上午10點半加映一場兒童電影,專選中外富於教育價值的名片,以饗全市兒童,票價僅取大洋2角。

麗都兒童年紀念首周日上映兒童片《無上光榮》,同時加映五彩美藝卡通片《迎春之曲》;8月11日放映由童星賈克柯柏主演的影片《頑童》,此片被稱頌為“偉大的兒童教育巨製”,同時加映滑稽卡通片三部及教育短片《鯊魚》;8月18日放映兒童片《夜生活》,同時加映卡通滑稽片及滑稽短片;8月25日放映時年5歲的女童星秀蘭·鄧波兒主演的影片《小娃娃》,同時加映卡通片《救火會》和風景教育短片《沙漠中》。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麗都大戲院歇業,關門前一天還在放映由瓊·克勞馥、惠廉·鮑威爾、蒙高·茂萊、佛蘭·摩根合演的喜劇片《最後之一吻》。11月20日,麗都大戲院免費提供場地,救濟難民委員會上海分會聯合上海音樂界舉辦救濟難民籌款音樂會,被邀參加音樂會的有夏國瓊、斯義桂、丁善德、譚小麟、衛仲樂、戴粹倫、張蓉珍、蔡紹序、陳預辛、葛景賢等人,以及各音樂團體、音樂學校。籌款音樂會的全部票價收入,均撥充救濟難民之用。11月26日起,麗都大戲院複業,首映英武小生安東·華爾勃魯克與伊麗莎白·亞倫合演的史劇《亂世忠臣》,票價照舊,樓下3角,樓上5角、8角,日夜同價。

1948年9月9日上午10點,哥倫比亞公司、滬光大戲院、麗都大戲院三家聯合商請中國航空公司,在上海上空用C-47型訓練機義務散發5萬份《天涯追蹤》影片傳單,其中包括1000份蓋有滬光、麗都大戲院和哥倫比亞公司章戳的傳單,拾得者可向滬光或麗都大戲院換取《天涯追蹤》影片贈券。《天涯追蹤》講述了1935年上海緝破日本國際販毒巨案的驚險故事,旨在倡導國際禁煙合作精神,揭露日本毒化中國及世界的陰謀,深具教育意義。哥倫比亞公司被特準實地拍攝全部外景,其間曆經美國紐約、舊金山,中國上海,埃及開羅,法屬黎巴嫩,古巴哈瓦那等地,中國著名攝影師王小亭先生參與外景拍攝。影片由中外明星聯合主演,其中包括狄克·鮑惠爾、雪妮·赫莎和中國女星梅麗霞等,劇情源自美國財政部屬下麻醉品局秘密檔案。

 

 

將舞台租給越劇團

支持抗美援朝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夏季,由於生意普遍清淡,上海50餘家影戲院放映間的機務人員主動提出減薪要求,減去工資的百分之二十。其時,滬上影戲院業經營慘淡的原因有三:其一,暑天本是影戲院營業淡季;其二,看慣了好萊塢大片的觀眾,還不能馬上轉變興趣,接受新電影;其三,由於社會風氣的轉變,以看電影為主要消遣方式的閑人已逐步減少。由於美蔣對大陸的封鎖,英美新片已斷供,蘇聯影片也無新片到滬,影院不得不以舊片充數。為扭轉營業頹勢,影戲院開始租賃場地出演舞台劇。比如蘭心大戲院租給華東軍文工團出演秧歌劇;南京大戲院也租與袁雪芬的雪聲劇團,秋涼後準備上演越劇;麗都大戲院於8月也與傅全香、範瑞娟領導的東山越藝社訂立租約,改演越劇。

1950年1月31日,上海越劇工會籌備會在麗都大戲院召開成立大會,參會的越劇界同仁逾千人。上海總工會代表葉德馨、文藝處劇藝室負責人伊兵、洪荒均列席大會並講話。大會選出籌委袁雪芬、範瑞娟、趙雅麟、吳琛、呂仲等27人,袁雪芬擔任大會主席並致詞,各劇團在會後還表演了餘興節目。1950年4月,經東山越藝社改編的傳統越劇《梁祝哀史》在麗都大戲院隆重上演,半年間連演數十場,打破了當時越劇演出場次的紀錄。1951年4月5日,範瑞娟、傅全香、張桂鳳銷假登台,繼續在麗都演出越劇《梁祝哀史》,至4月14日場地租約期滿,演出暫告段落。租約空擋期,麗都大戲院間映電影。5月8日,東山越藝社與麗都續約三個月。逢劇團歇夏時,麗都便上映電影。比如7月28日首映蘇聯影片《陰謀》,票房收入全部捐獻購買飛機大炮,用以抗美援朝前線。

1951年8月,尹桂芳、徐天紅領導的芳華越劇團,與麗都訂約秋涼場子,9月21日芳華劇團首演《伏虎兒女》,後長期演出《紅花村》《江姐》等劇。為響應文藝界抗美援朝支會越劇支分會號召,芳華劇團於11月5—11日,在麗都大戲院連續義演七天,演出該團新戲《相思果》,所得捐款超過原定6000萬元目標。因為麗都原舞台麵積太小,遇到場麵較大、人物較多演出,舞台上就顯得很擁擠。為此,1953年7月13日,在麗都演出的芳華越劇團決定歇夏,休息數日,讓院方加寬舞台。1958年底,芳華越劇團遷閩,結束了與麗都大戲院的租約。事實上,麗都大戲院自1954年起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成為國營企業。1959年後,市文化局常安排中小型劇團在麗都演出,如雲華、合作等越劇團,使麗都大戲院成為滬上重要的越劇演出場所之一。

那些年,麗都大戲院每日開場前一小時,後台門口常聚集了許多越劇迷。她們手持紀念冊、鋼筆,等藝員一進門,就立刻上前圍堵,要求簽名留念,弄得藝員手忙腳亂。在夜戲散場後,幾位越劇明星也曾遭遇戲迷的圍追堵截。1963年3月15日晚上11點多,麗都大戲院的夜場剛散場,演畢越劇《追魚》的徐玉蘭、王文娟兩人一出後台的門,就被一群學生模樣的小姑娘發現了,喊道:“追啊!”徐、王見狀,趕緊跳上一輛三輪車,不料三輪車的輪子竟都轉不起來,被戲迷搞得精疲力竭的兩人,一看前麵還停著一輛電車,立即舍三輪改電車。可是,這群小姑娘一步也不放鬆,轉身緊追電車,上演了一場從“追魚”到“追車”的鬧劇。

 

 

滾滾商潮中湮沒的

又一座老上海影戲院

 

1966年,麗都大戲院改名為正紅劇場;1972年,更名為貴州劇場;1977年,劇場大修後作為影劇兩用場地,改稱為貴州影劇場,設座1100個。1982年6月,徐匯滬劇團在貴州影劇場上演滬劇《紅梅春豔》。這是上海戲曲舞台上第一個反映當時正在開展的打擊經濟犯罪活動的戲劇,由滬劇新秀張小玲出演主角李冬梅,參加演出的還有邱寅鶴、楊音、劉正道、吳鴻章等人。1983年4月,上海青年話劇團根據路遙中篇小說《人生》(獲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的同名話劇在貴州影劇場上演。這台話劇由程浦林編導,采取了多場景、電影化的結構,曾在電影《煩惱的喜事》中擔任主要角色的青年演員李建華、徐幸分別擔任男女主角高加林和劉巧珍,上海歌劇院青年演員龐敏特邀扮演黃亞萍。

在上海市文化局1988年12月編印的通訊名冊上,被稱為“劇場”的共有39家,然而實際仍有演出的隻有24家。1988年,貴州影劇場因房屋出現險情而停業,場地租借給黃浦區物資公司,改做機電五金商場,門口張貼著商品廣告,原來的觀眾廳裏布滿櫃台,舞台則改裝成了辦公室。1993年3月,根據黃浦區市政改造規劃,將已長期作為商場的貴州影劇場舊址改建成多功能小型劇場,複名“麗都”,另辟出200平方米場地開設麗都機電五金商店,由劇場職工經營。然而好景不長,半年之後,麗都小劇場終抵不過滾滾商潮的衝擊,宣告停業。從此,上海又一座老影戲院消逝了,成為一段難忘的記憶。

 

  北京東路貴州路口西南轉角處,麗都劇場舊址新貌(攝於2014年3月)

 

 

所有跟帖: 

《上海灘》裏好像就有麗都 -走資派還在走- 給 走資派還在走 發送悄悄話 走資派還在走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5/2023 postreply 17:13:4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