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66:三十三、龍井問茶(上)

來源: 龍劍 2020-05-31 16:05: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688 bytes)

                                                                        龍井問茶(上)

   龍井,是村名、寺名、泉名,又是茶名。龍井村位於杭州西湖之西的鳳篁嶺、靈隱寺西側的上天竺之南,幽居群山,著名道士葛洪曾在這裏煉丹。村旁有一泉,古稱“龍泓”,百姓紛紛傳說此泉通東海,泉水乃東海龍王所賜。村中的水井就叫龍井,因有來自龍泓的水源,一年四季取之不竭,於是俗稱“龍泓”為龍井泉。龍井泉“水經飲馬橋,合黃泥嶺,東出茅家埠入湖。”明代才子袁宏道描寫泉水道:“龍井泉既甘澄,石複秀潤,流淙從石澗中出,泠冷可愛。”

    宋代秦觀寫有《龍井記》,盛讚龍井,摘錄如下::“龍井當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鳳篁嶺之上,深山亂石之間。西湖深靚空闊,納光景而涵煙霏,菱芡荷花之所附,龜魚鳥蟲之所依,憑漫衍而不迫,麗紆餘以成文,陰晴之中,各有竒態,故岸湖之山,多為所誘而不克以為泉。浙江介於吳越之間,一晝一夜,濤頭自海而上者再,疾擊而遠馳,兕虎駭而風雨怒,遇者摧,當者壞,乗髙而望之,使人毛發盡立,心掉而不禁。故岸江之山,多為所脅而不暇以為泉。唯此地盤幽而宅阻,內無靡麗之誇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悍之脅以虧疎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發之遠,其養也不茍,則其施也無窮。龍井之徳,蓋有至於道者。其為神物之托也宜哉!”

    《西湖遊覽誌》中說,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太監李德住在龍井,遇到天大旱,組織了一批壯漢掏井。開始掏出二十麵鐵牌、一尊玉佛、鑿有大宋元豐年號的金、銀錠各一錠。繼而挖到一塊高六尺多,竒怪兀突的巨石,八十個人才把它抬到地麵,上有神運二字,旁邊還有許多款識,漶漫不可讀,不知是哪個年代所鐫刻的。最後又掏得十五麵鐵牌,上麵鑿著三國吳國赤烏年號的白銀兩條。顯然,掏出的這些物件都是曆代在此求雨的人放在井裏的。當下天色突變烏雲密布,李德嚇得不敢再掏了。神運石就放在龍井寺屋簷下,後來李德疏浚了旁邊插劍、浣花、浴麟三座水池。李德曆事五朝,鎮守兩浙,頗有勞績,死後就葬在鳳篁嶺下。田汝成(1503-1557)和李德掏井相距不過幾十年,這段記載可信度應該很高,由此可見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人在龍井求雨。色突變烏雲密布,李德嚇得不敢再掏了。神運石就放在龍井寺屋簷下,後來李德疏浚了旁邊插劍、浣花、浴麟三座水池。李德曆事五朝,鎮守兩浙,頗有勞績,死後就葬在鳳篁嶺下。田汝成(1503-1557)和李德掏井相距不過幾十年,這段記載可信度應該很高,由此可見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人在龍井求雨。色突變烏雲密布,李德嚇得不敢再掏了。神運石就放在龍井寺屋簷下,後來李德疏浚了旁邊插劍、浣花、浴麟三座水池。李德曆事五朝,鎮守兩浙,頗有勞績,死後就葬在鳳篁嶺下。田汝成(1503-1557)和李德掏井相距不過幾十年,這段記載可信度應該很高,由此可見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人在龍井求雨。

    龍井寺,創建於五代後漢乾佑二年(949),當地居民淩霄募捐化緣,在龍井旁建報國看經院,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改為壽聖院,蘇軾當時任杭州通判,就請他題額。元豐二年(1079)辯才禪師由天竺歸隱於此,和當時杭州先後兩任知州趙汴(1070年,1077年兩次就任)、蘇軾(1089年到任)都是極要好的朋友,留下許多佳話。南宋時,還在壽聖院增設了“三賢祠”,供奉辯才、趙抃和蘇軾三人塑像,讓人們瞻仰。此後一段時間龍井寺最為興旺,有歸隱橋、方圓庵、寂室、照閣、閑堂、訥齋、潮音堂、滌心沼、薩埵石、衝泉、諸天閣等景點,蘇軾任知州以後,名人到此題詩甚多。紹興三十一年(1161),改稱廣福院。淳祐六年(1246),改名為延恩衍慶寺,俗稱一直是龍井寺。田汝成寫《西湖遊覽誌》時就說“今已久廢”,故址在今天的龍井茶室。

    陸羽在《茶經》中稱,錢塘的天竺、靈隱二寺已產茶,但未曾提及龍井何時開始種茶。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曾對西湖之濱種茶曆史有過考證。他認為:龍井茶區最早是由南北朝的詩人謝靈運在杭州翻譯佛經時,從浙江的天台山帶來種子種起來的。所以按蘇東坡的說法,龍井茶樹栽培,最遲應當始於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了。雖然龍井村及其近旁的西湖西側群山早就開始種茶,但是直到唐代仍評價不高。陸羽在《茶經》中評論當時各茶區所產茶的品質,說到浙西茶區時,結論是“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不過這隻是在浙西茶區相對而言,當時湖州紫筍茶、常州陽羨茶,名列貢茶前茅,僅次於四川的蒙頂茶(見拙著《茶和茶文化史》),杭州茶的質量應該是不錯的。

    辯才法師(1011-1091),俗名徐無象,浙江臨安於潛人。剛生下來時,他的左肩上有肉隆起,狀若袈裟絛,八十一天後才消失。他的伯祖父認為這是大德妙相,說:此乃宿世沙門,慎勿奪其所願,讓他終生事佛吧。所以十歲時,父母親就把徐無象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為僧,師從同縣僧人法雨禪師,法名“元淨”。18歲到杭州上天竺寺,師從慈雲法師。25歲時,仁宗皇帝恩賜紫衣,並加賜法號“辯才”,曾擔任過上、下天竺寺住持,門徒逾萬人。因精通佛典經論,道行高潔,受到朝廷重視。與趙抃、蘇軾、曾公亮、秦觀、米芾等名臣名士交往唱和,頗負詩名。

    辯才任上天竺住持時,杭州幾任知州:沈遘、蔡襄、陳襄、趙抃直到後來的蘇軾都是品格高尚的有名文人。蔡襄是宋代茶葉的最高權威,沒有人敢在蔡襄麵前品評茶事,著有可和《茶經》媲美的《茶錄》。蔡襄任知州時,辯才五十五歲,比蔡襄大一歲,已經是很有名的佛教天台宗大師,可以合理推測兩人有過交往,辯才會向他請教茶葉知識。因此,元豐二年(1079)辯才從上天竺退居壽聖禪院,就在四周最高的獅子峰山麓開山種茶,品茗誦經,以茶學文,過著隱居生活。現在西湖龍井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高,乾隆所封的十八棵禦茶就在獅子峰山麓的胡公廟內,從這個意義上說,辯才當為龍井種茶的開山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