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65:三十二、運河賞景(下)

來源: 龍劍 2020-05-30 08:58: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002 bytes)

                                                                     運河賞景(下)

    近年來,隨著運河綜保工程的不斷推進,人文景觀最為集中的拱宸橋西的曆史文化保護街區正式建成,有橋西曆史街區和小河直街曆史街區南北兩部分。在占地麵積7.83公頃的橋西曆史街區,早在清同治年間就是繁盛的水陸碼頭,2008年進行綜合保護工程後,多處建築得到恢複。不僅還原了敬勝裏民居、橋弄街商鋪和中心集施茶材會公所等曆史建築,還興建了公園、碼頭,成為橋西人乃至杭州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此外,橋西板塊內的高家花園、洋關、桑廬、通源裏等遺跡,現在也都得以修繕重現,在杭州第一棉紡廠原址上還開放了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三個國家級專題博物館。拱宸橋西的扇博物館門口有銘牌指出,這裏是通益公紗廠的舊址所在,保留著四幢舊廠房。通益公紗廠由南潯巨富龐元濟和杭州富紳丁丙、王震元等自清光緒十五年(1889)開始籌募股本,曆時七年於1896年開工建造,第二年竣工投入生產。該紗廠幾經盤手更名,1956年改名杭州第一棉紡廠,見證了杭州近代工業發展。洋關舊址:1896年,清政府在杭州設立“海關”開港通商,當時全稱“杭州關稅務司署”,即“洋關”。“洋關”有A、B、C三幢房屋留存至今,A樓原為稅務司樓、B樓原為海關辦事處、C樓原為辦事人員住處,現均作為醫務使用,這三棟樓現在位於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內。    

    小河直街起源於唐宋杭州城外一草市,清代發展成水陸碼頭,除南北方向的城中運河外,還有西北通往勾莊的小河和西南通向餘杭的餘杭塘河,幾條水道的交匯點,十分繁華。如今,這裏是一條富有運河風情、曆史文化的特色商街。河畔走廊不僅可避風雨,還是沿街小飯店的營業場所,可以一麵就餐一麵欣賞運河風光。

    據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記載:出武林門至北關皆稱湖墅,到清代時已有“十裏湖墅”之稱,現在杭州的拱墅區就得名於拱宸橋和湖墅。高鵬年在光緒年間所撰的《湖墅小誌》,記載了許多當年運河風情,其時有名的是“湖墅八景”:夾城夜月、陡門春漲、半道春紅、西山晚翠、花圃聞鶯、皋亭積雪、江橋暮雨和白蕩煙村,至今還有蹤跡可尋。如:“夾城”就是今天的夾城巷,當年德勝橋還是一座石橋,皎潔月色下十分迷人;現在湖墅南路文三路附近還有半道紅的地名,在前麵所引蘇軾的《申三省狀》中已經出現半道紅,據《吳越備史》晚唐時就有這個地名;江橋就是江漲橋。

    在江漲橋的西南角,有一個候聖駕景點,這就是乾隆坐船來杭州時上岸進城之處。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六次南巡所走的路線,都是沿運河南下,抵達杭州,然後折回。巡幸所經之處各色人等及船隻都要預先回避,沿途各處派兵守護,地方官員都要身著朝服前來接駕。這裏是乾隆南巡終點,格外重要,杭城大小官員就在此等候聖駕。

    稍南,在運河與勝利河交匯處,有富義倉遺址。富義倉是古代為漕運船接送和貯備貨物的官家倉庫,這類倉庫存世已極少。它建於清光緒六年(1880),是南糧北運的中轉站,占地十畝,共有四排倉房,可儲存穀物四五萬石,被譽為“天下糧倉”,現留存有三排倉房和水埠。如今,整修開放後的富義倉成了創意園區,“物質糧倉”變身為“精神糧倉”。例如杭州從上海引進的知名越劇演員趙誌剛,就在富義倉有一個工作室。

    在德勝橋北側運河旁建有一個“忠亭”,有栩栩如生的南宋韓世忠在長江畔金戈鐵馬、梁紅玉在船頭揮臂擂鼓的威武鐵質塑象。建炎三年(1129)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強迫宋高宗退位給三歲的太子。在宰相朱勝非巧妙周旋下,被扣在杭州的梁紅玉出城聯絡了勤王軍隊,在韓世忠統一指揮下在此地附近擊敗叛軍,高宗複位。

    城中運河再往南就進入市區下城區段了,到環城北路北側,由北南方向轉為西東方向。拐彎處的東北麵是西湖文化廣場,南麵是武林門碼頭。新開辟的“運河遊”有運河水上觀光遊、錢塘江觀光遊、運河夜遊和錢塘江夜遊四條水上遊路線,以及運河休閑遊與塘棲古鎮遊兩條水陸結合路線,旅客可乘坐專為遊覽定身製造的漕舫船飽覽運河風光。漕舫船的大致輪廓是在明清漕舫船的基礎上作少量變動,漕,按《說文解字》解釋:“水轉穀也”,漕運是我國曆代王朝盛行的水上運輸官糧的方式;舫是方形船的意思,因為相比於船頭較尖的海船,內河裏跑運輸的船隻所遇風浪小,船頭呈方形則可以裝載更多糧食。漕舫是我國古代木船的傑出代表,“漕舫船”是有杭州特色的船舶,運河遊所用漕舫船,水麵以下的船身用鋼材造就,但外麵會包有木材,所以整體看上去,是一艘木船。

    運河溝通不同水係,不同水係之間的水位高差往往依靠水壩予以維係,現代的水壩都設有機械化的船閘以便於船隻通行,但在沒有電機的時代,古人是怎樣來穿越不同水係的呢? 翻越的壩就是古代的船閘,在沒有電機的時代,貨船穿越不同水係的很重要一條途徑就是依靠人力、畜力,或是再借助一些簡單的機械,通過拉、拖、拽等多種形式將船抬起翻過水壩。根據史書記載,清代運河較大體形的貨船長逾12米、寬達2米、吃水超過60厘米,滿載後總重量達12噸。如此大體量的貨船通過船閘對於人力和畜力,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如同自然河流急流中的拉纖,“漕運翻壩”是運河漕運最激動人心的場麵,因為參與者的齊心協力,體現了頑強不屈、團結進取的一種精神。可以想像當年“漕運翻壩”的畫麵:在一個春風拂麵的日子,突然不遠處傳來一陣齊心協力的勞動號子聲,循聲望去,前麵數支牛隊呈“八”字形,費力拉拽著粗壯的繩索,牛隊在纖夫鞭策下奮力向前,在人和牛竭力向前的步伐後麵,一艘大貨船一點一點地,異常艱難地翻過高坡。當時,國家大半南北物資的輸送就是依靠這樣的運河漕運方式,將田租賦稅由水路運往京城。

    “漕運翻壩”的景象現在是看不到了,因此在運河邊設立雕塑把曆史重現。“漕運翻壩”的雕塑屹立在運河建國北路橋西南側、東河與運河交叉處,這處雕塑高十六米,占地約六百平方米。雕塑由三部分組成,兩座為“牛隊”,一座為正過壩的“運河貨船”,其中人物就達到十三位。因為是根據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的照片而創作,給人的感覺除了氣勢磅礴,還有異常逼真的效果。雕塑院的林崗院長表示,這組雕塑要傳達史詩般的氣概,讓世人通常看到杭州“溫婉”之外,有另一種雄偉的個性和氣勢,所以這個景點叫做運河魂。

    運河魂東麵,環城北路最東端十字路口的東北角是艮山運河公園,其北麵的運河岸邊,依駁坎而刻的是“石欄長陣”四個遒勁有力的石刻大字。“鎮守”河邊的是八個每個高達3.5米的“武士”,這是傳說中的辟邪神像,他們似乎仍然盡職地守衛著堤岸,防備興風作浪的水妖進犯內河,這組雕塑叫“石欄長陣”。與之一橋之隔的“艮山風情”中,十塊浮雕展現了艮山門的典故和曆史場景:壩子鈴聲、水閣經文、吊橋流水、俞家望月、沙田紅燈、河浫號聲、石欄長陣、艮山王墳、流水飛舟、石弄潮聲。每一塊浮雕後麵都刻著傳說故事,靜靜的石雕講述著艮山的曆史。在石欄長陣的運河對麵曾有一條小溪,溪水從護城河引入一戶陳家的大池塘,流向恰成直角彎,而且又流經幾十米的石砌斜坡,水流傾斜而下,如潮湧一般,發出嘩嘩的巨響,這就是“艮山十景”中的“石弄潮聲”。

    在上城區的中河上有鳳山水城門遺址,位於中山南路與中河路交會處。鳳山水門橫跨中河,城門兩邊已經沒有城牆,隻剩下中間拱形的一段,拱門上方有“鳳山水門”四個字。它是杭城惟一一座保存600多年的古城門,始建於元代。 

    西興過塘行及碼頭:江幹區濱江的西興老街官河沿岸,能見到很多保留下來的“過塘行”,一兩層的房屋,門麵不大,看起來像是客棧、門店。“過塘行”主要起票據交換,貨物中轉的作用。現在,過塘行建築在西興老街還有不少,大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築,它們直接見證了運河的發展興盛。    

    為讓夜晚運河的漆黑冷漠變成光彩熠熠、風情萬種,邀請法國著名燈光設計大師羅傑•納博尼執掌設計亮燈工程:“運河之光”。“運河之光”於2009年元宵之夜全麵亮相,一排排五顏六色的燈柱,讓運河的夜色流光溢彩;一盞盞五彩繽紛的燈籠,使兩岸的亭台樓閣恍惚迷人。夜色朦朧中,旅客站立“漕舫船”頭,放眼近看遠眺,柔和的燈光勾勒折射出夜運河不盡的風韻情致,堪與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的亮燈工程相媲美,讓人恍若置身於在月中、雲中、夢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