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9:三十、秋瑾遷墓(一)

來源: 龍劍 2020-05-24 15:55:2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817 bytes)

                                                                   秋瑾遷墓(一)      

    從北山路過西泠橋,向南不遠,路的左側就是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先烈、鑒湖女俠秋瑾墓。墓座上端為漢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頭梳髻,上穿大襟唐裝,下著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劍,眼望西湖,英姿颯爽。墓呈方形,用花崗岩砌成,高1.7米,是經十次遷徙於1981年重新建造起來的。墓碑正麵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石刻,背麵為第六次遷葬時徐自華撰文、吳芝瑛書寫的《鑒湖女俠秋瑾墓表》。兩塊碑石均為文革初原墓被毀時杭州人民冒險收藏的劫後原物。墓穴內秋瑾烈士遺骨骨殖壇中,置石硯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雞籠山遷西泠橋畔”。因推翻帝製而獻身,帝製推翻後追崇為革命先烈的遺骨,遷葬十次,後麵四次竟發生在已被追崇為烈士之後,這樣的怪事恐怕是空前絕後的。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南潯鄉紳創辦潯溪女校,34歲的徐自華被聘為校長。徐自華(1873-1935),女,寧寄塵,號懺慧,石門縣語溪(今桐鄉市崇福鎮)人”,出身名門望族,南社女詩人,生性敏慧。十歲即解吟詠。21歲,嫁與吳興南潯梅韻半,生一子一女,婚後七年夫亡。年少寡居,以詩賦自遣,並專誌樹人。適逢秋瑾從日本歸國,同盟會浙江支部長褚輔成(就是那位拆杭州滿清旗下營的浙江首任民政廳長)介紹她來潯溪女校執教。

    兩位才女一見如故,同事僅兩月,就訂生死之交。徐自華的妹妹徐蘊華(徐小淑)正在潯溪女校就讀,師事秋瑾,成為秋瑾最得意的女弟子,後來姐妹倆經秋瑾介紹加入了同盟會。秋瑾奔走紹興、杭州、湖州之間,組織革命軍,西湖雷峰塔畔的白雲庵就是她在杭州的秘密據點。是年冬,秋瑾去上海籌創《中國女報》,自華和妹徐蘊華出資讚助。第二年二月,兩人泛舟西湖,相約“埋骨西泠”。五月,秋瑾為浙江起義急需軍餉,來崇福找徐自華商量。自華姐妹當即傾奩中飾物約值黃金三十兩相助。秋瑾感激異常,即脫雙翠釧付自華,說:‘事之成敗未可知,姑留此以為紀念。”臨行,留下了一首絕命詞致徐小淑,其中寫道:“痛同胞之醉夢猶昏,悲祖國之陸沉誰挽。日暮窮途,徒下新亭之淚;殘山剩水,誰招誌士之魂?不需三尺孤墳,中國已無幹淨土;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雖死猶生,犧牲盡我責任;即此永別,風潮取彼頭顱。壯誌猶虛,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腸堪斷!”再次以如遭不幸請“埋骨西泠”相托囑。新亭之淚指因亡國而哭泣,即憂時憂國之意。語出《晉書·王導傳》,說的是東晉初一些南渡名士於新亭宴飲,感國土淪喪,相對流淚。魯酒指薄酒,見《莊子》“胠篋”篇。擺侖即十九世紀初英國傑出的革命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秋瑾丈夫王子芳和同任戶部郎中(司長級官員)的廉惠卿都住在北京南半截胡同附近。秋瑾和廉夫人吳芝瑛兩人才氣相敵,時相過從,正式換帖結盟。吳芝瑛(1868-1934)是曾國藩四大弟子之一、桐城大才子吳汝綸的堂侄女,自幼聰慧,靜處深閨,博及群書,勵誌繼承家學,工詩、文、書法邑人譽為“三絕”。年十九,嫁給人稱“無錫才子”的廉泉(惠卿)。光緒二十四年(1898),芝瑛隨夫移居北京,未及數載,以詩、文、書法聞名京師,慈禧太後曾召芝瑛人宮,對其書法、文才甚為讚賞。吳汝綸時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經吳芝瑛介紹,秋瑾和京師大學堂日籍教員服部宇之吉之妻服部繁子相識。1904年,秋瑾去日本,旅費多賴芝瑛資助,與服部繁子相伴同行。廉惠卿曾參加“公車上書”,思想傾向維新,夫婦因不滿清廷,後來離京在上海曹家渡和杭州花港建小萬柳堂隱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初四,身為紹興大通學堂督辦的秋瑾正在籌辦七天前犧牲的徐錫麟烈士殉難追悼會,並打算乘機武裝起義,一舉拿下紹興城,然後渡江直取杭州。因叛徒出賣及紹興劣紳告密,當日下午四時許,在紹興知府貴福的監視下,山陰縣令李鍾嶽會同撫標兵管帶率新軍300人,前往大通學堂捉拿“亂黨”。出身於書香世家的李鍾嶽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常以女士“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之詩句,教育自己的兒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愛才之情,溢於言表。因此,“事變雖起,猶思竭力保護之。”為了避免士兵開槍傷人,李鍾嶽故意乘轎走在最前麵,讓清兵跟隨其後,進入學堂,他又下令兵丁不許亂射,隻許捕人。

    第二天上午,貴福又命李鍾嶽赴城外查抄秋瑾的娘家。為了防止查出秋瑾革命的證據和連累更多的人,李鍾嶽故意不讓手下人搜查秋瑾居住的小樓,草草收兵,結果一無所獲而歸。1936年,李鍾嶽之子,民國日報名記者李汝楓(字江秋)專赴杭州會見秋瑾之弟秋宗章,秋宗章對此事表示感謝,因為當時樓中藏有許多秋瑾與革命黨人的通信,李鍾嶽不去搜查,避免了秋家人滅門之災,於是秋、李兩家遂成至交,此是後話。

下午,李鍾嶽奉命提審秋瑾。他不忍對秋瑾下毒手,稍加審問後,便令文案將程毅等7人帶到公堂審訊,自己則破例設座,讓秋瑾坐於椅上,同其單獨交談。二人對談後,李鍾嶽讓人取紙筆給秋瑾,秋瑾用朱筆寫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這句世人傳頌的絕命詩句。李鍾嶽誇讚女士書法之工,秋瑾說:“未見過帖,字實不能寫,文章是能作幾篇的。”於是,李鍾嶽又讓秋瑾作文,秋瑾說多年不用毛筆,書寫不慣,李又另給墨水鋼筆和英文練習簿。秋瑾提筆立成千餘言,主要陳述其生平曆史和申訴此次被捕之冤。整個“審訊”過程持續兩小時之久,室內寂靜異常,形同會客。

    此情形被密探報於貴福,貴福大怒,氣勢洶洶地責問李鍾嶽:“為何不用刑訊,反而待若上賓?”李鍾嶽則以“均係讀書人,且秋瑾又係一女子,證據不足,礙難用刑”來辯解。貴福見李如此立場,知道審不出什麽結果,便於晚間親去杭州,麵陳浙江巡撫張曾揚,謊稱秋瑾已承認密謀革命,張曾揚不加複查,立即擬寫了“就地正法”的手諭。深夜,貴福趕回紹興府署召見李鍾嶽,出示了張曾揚手諭,令其立即斬殺秋瑾。李鍾嶽仍據理力爭道:“供證兩無,安能殺人?”遭貴福厲聲訓斥,並命令李鍾嶽監斬。

    淩晨三點李鍾嶽將秋瑾提至大堂,對秋瑾說:“餘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說完,這個父母官當場“淚隨聲墮”,身邊的吏役也都“相顧惻然”。李鍾嶽征詢女士還有何要求,秋瑾對這位父母官的暗中保護深表感激,並提出不要梟首示眾、刑後勿剝衣服等要求。李鍾嶽答應了她的要求。淩晨四點,秋瑾在古軒亭口殉難。

未過3日,李鍾嶽即因“庇護女犯罪”被革職。離任之日,紹興紳民數百人,乘船數十隻,送至距城30裏的柯橋,仍戀戀不舍。李鍾嶽離職後寄住杭州。在杭州寓所裏,他終日悶悶不樂,反複念叨“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句,對秋瑾之死深感內疚。“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意思是我雖然沒有直接殺人,但是,對於被殺的人應負一定責任,因而心中不安。

“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出版,記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的一本書。《世說新語》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誌人小說集。它原本有八卷,現存三卷。

伯仁真實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於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安東將軍周浚曾參與滅吳的統一戰爭,立下戰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采俊秀,為當時的名士們所推崇。

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用科舉製度的隋唐時期之前,魏晉時期選官采用的是九品中正製。中央、地方可以根據備選人才的出身門第、輿論品評和行為表現自行聘任官員。當然門第是最重要的,形成了“下品無高門,上品無賤族”的格局。周顗出身豪族,但無論是地方郡縣怎麽征召周顗出來做官,他都一一拒絕。雖同輩之人相互親昵狎玩,但卻不敢輕慢放肆地對待周顗。同鄉人司徒掾賁嵩有清高的節操,見到周顗,驚歎道:“汝潁之地本來多生奇士,好久以來雅道不興,今天又見到了周伯仁,將會重振風雅,清我邦族。”

所有跟帖: 

發生在50年代和60年代西湖邊上的拆墓運動 -聶耳- 給 聶耳 發送悄悄話 聶耳 的博客首頁 (36950 bytes) () 05/24/2020 postreply 17:00:31

西湖變成陵園,確實夠煞風景。 -401.king- 給 401.king 發送悄悄話 401.ki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5/24/2020 postreply 17:44:10

而且墓地還很淩亂。 -吾道悠悠- 給 吾道悠悠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25/2020 postreply 07:23: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