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3:二十七、花港觀魚(上)

來源: 龍劍 2020-05-17 08:58: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855 bytes)

                                                                  花港觀魚(上)

    花港公園位於西湖的西南角,有東、南、西三座大門。東大門通過定香橋和蘇堤連接,是公園的主入口,靠近六橋最南的映波橋;定香橋下的水道則溝通小南湖和西裏湖。在東大門曾有過一座寺院,叫做定香寺,定香橋由此得名。南大門在南山路上,對麵是近年新辟的太子灣公園。西大門在楊公堤。站在楊公堤西望,遠處山阜就是花家山,組成古時武林水,眾多溪流之一的花港是從花家山流入西湖的。花港公園所在的花港半島最初就是由花港帶來的泥沙衝積而成。歲月變遷,當年的地形地貌已有很大變化。

    太子灣公園原是西湖的湖灣濕地,相傳此地曾是已成年的南宋孝宗莊文太子和宋寧宗景獻太子的攢園(古時帝後太子暫時停棺的地方),故有太子灣之稱。上世紀八十年代,杭州開始實現引錢塘江水更換湖水的治理方案,引水工程的明渠就建在太子灣。以飲水明渠為主體,構成一處有小橋、流水、茅亭野趣濃鬱的太子灣公園。濃鬱的太子灣公園。公園麵積80.03公頃,1989年基本建成,引水明渠穿越公園中部,與西岸的翡翠園,東岸的琵琶洲構成主景區。園內古木參天、山花交錯,曲徑清幽、景色嬌豔,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太子灣公園就成了杭州人拍攝新婚錄像的熱點。

    花港觀魚很早就有名了,據成書於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的地理類書籍《方輿勝覽》中說:“近者畫家稱湖山四時景色最奇者有十”,這裏所說的畫家指當時著名山水畫家、畫院待詔馬遠。他向皇帝進呈了十幅西湖風景圖,即西湖十景,其中就有“花港觀魚”的名目。

    為了觀賞而養魚可追溯至西周,不過那時還都是養在池塘中,人們從天然水體中專門捕撈色彩鮮豔的鯉、鯽進行飼養。在江南一帶紅色的鯉和鯽則比較常見。野生金鯽魚在晉代的文獻中已有記載,隋唐時期已經在池塘中飼養金鯽魚了。正式將金鯽魚當做觀賞魚,並且開始進行家化的遺傳研究是在宋代。北宋杭州西湖南屏山上,有一興教寺池,飼養著十幾條紅黃顏色的鯽魚。蘇東坡出任杭州通判,曾在遊西湖時寫下“我愛南屏金鯽魚,重來附檻散齋餘”的詩句。可見當時杭州已有供給其一定的食物,這是半家化的開始。那時的金鯽魚隻是色彩鮮豔美麗,其他方麵與野生鯽魚沒有差異。

    宋高宗趙構迷戀玩賞金鯽魚,宮廷內外養金鯽魚成風,於是杭州一帶應時出現了專門養魚的行業。他們的養魚池中隻養金鯽魚,不會與其他魚雜交,也避免了種間鬥爭,因而比較容易繁殖和保存新出現的變異。養魚者十分注重異種金魚的出現與繁殖,已經開始對金魚進行人工選擇了,使新的變異得以保存下來。南宋金鯽魚由半家化轉入池養家化期,最後形成千變萬化的金魚新品種,能在數百年這樣短的時期內完成人工選擇,在世界野生動物馴化史上堪稱奇跡。

    宋理宗時,內侍官(太監首領)盧允升在花溪流入西湖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麵積近三畝的小園林,稱為“盧園”。花溪是發源於花家山的一條小溪,現在花港所在的半島就是這條溪流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園內架梁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廣植草木,十分精致。皇帝在宮裏養金魚,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這位盧太監也在園內畜養許多異色魚類。一不小心盧園就因魚出了名,達官貴人紛紛前往參觀取經,還被馬遠畫入西湖十景進呈皇帝,這就是最早的花港觀魚。《武林舊事》卷五中記載:“盧園,內侍盧允升園,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謂‘花港觀魚’即此處也。”宋理宗去世時,周密已經三十多歲,應該去過盧園欣賞所養的異色魚類。

    南宋以後,盧園荒廢,作為當時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也衰敗了。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中說:“舊有旌徳觀、先賢堂。觀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橋。寶慶間,京尹袁韶改建為觀,有虛舟、雪錦二亭。” 寶慶是宋理宗即位之初的年號,那時定香寺就沒有了,這個定香寺不知供的何方神聖,寺前通往蘇堤的定香橋卻一直保留到今天,當然其間是經過多次修繕的。清康熙帝三十八年(1699)南巡時,在蘇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的定香寺故址上,重新砌池養魚,築亭建園,題寫“花港觀魚”四字,勒石立碑。雍正《西湖誌》卷三是這樣描寫當時的花港觀魚的:“今盧園久廢,建亭於花港之南,當三台山出入之徑,去定香寺故址數十步。飛甍倒水,重簷逼霄,珠網綺疏,輝映雲日,旁浚方池,清可鑒底,揚鬐鼓鬣之狀,鱗萃畢陳。或潛深淵,或跳清波,以泳以遊,鹹若其勝。至花事日增,落紅千片,飛墜水麵,與朱蘊碧藻,點綴映帶,遊鯈唼喋,轉與人相忘,雖濠濮間無以逾此。”“樓北建禦書碑亭,後有高軒,環以曲廊,疊石為山,重門洞啟,花徑逶迤,洵湖南絕勝也。”

    康熙帝南巡時在杭州題書花港觀魚,把魚字下麵四點寫成三點。皇帝是絕對不可能犯錯誤的,更何況康熙帝這位文治武功都十分顯赫的,奠定清朝二百多年基業的大帝。在漢字裏,三點為水,四點為火。繁體“魚”字底部的四點,本為火字,魚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例如,“氣”字有一個異體字“炁”,《鏡花緣》快結束有一段攻打酒、色、財、氣四座險惡關隘的情節,代表氣的名叫無火關,用的就是這個上麵為無下麵為火的炁字)。做皇帝不忍見魚死,便將碑文中“魚”字底部的四點改寫成了三點,意在讓魚永遠歡快地生活在水裏,這叫做皇恩浩蕩,澤被萬物。

    這個花港觀魚存在了一百六十年,在太平軍占領杭州時毀於兵燹。同治八年(1869)重建魚池、碑亭。光緒年間,近旁先後建小萬柳堂、陳莊、紅櫟山莊等私家園墅,而花港觀魚景觀卻再度衰敗。至1949年,隻剩一口魚池,一座殘損碑亭和三畝荒蕪的園地。現在見到的這個長方形的古魚池,應該是康熙帝南巡時所建,並非南宋時魚池遺物。

    195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開始重建花港觀魚景點的一期工程,把當時的花港半島全部劃歸花港觀魚景區。拆除農舍及破舊民房,整理地形,深挖紅魚池,南北湖岸砌墈,開挖花港,築路建橋,綠化種植,建成麵積為1.1公頃的牡丹園,完善園內照明設施和公共衛生設備。1963年開始二期工程,繼續將公園南部堆積疏浚西湖泥的土地劃為園地,辟為疏林草坪區和芍藥圃,栽種大片芍藥。開挖延伸花港港道,整理港墈,新建茶室一座,繼續完成路、橋、亭、花架等建築。1964年二期工程結束後,花港觀魚景區的總麵積增加到三百多畝,是盧園的一百倍。接著,先後擴建牡丹園,完善芍藥圃,整修蔣莊建築,改建東大門,調整樹木,增添地被植物種類,在魚池東岸臨水建竹結構觀魚廊,延伸池中,供人遊憩。

    現在花港觀魚景區範圍:東接蘇堤,北倚西山,東南臨小南湖,東北瀕西裏湖。其藝術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條件,劃分為密林區、大草坪、紅魚池、牡丹園和蔣莊五個景區,各具鮮明的主題和特點。密林區,濃蔭夾道,分外幽深;草坪,雪鬆挺拔,寬闊開朗;紅魚池,憑欄投餌,魚樂人歡;牡丹園,花木簇擁,處處有景;蔣莊,中西合璧,文華集粹。

    新花港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園林藝術的優秀傳統,倚山臨水,高低錯落,滲透著詩情畫意。在空間構圖上,開合收放,層次豐富;景觀節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變化,又整體連貫,一氣嗬成。它的最大特色還在於把中國園林的藝術布局和歐洲造園藝術手法巧妙統一,不露斧鑿痕跡,使景觀清雅幽深,開朗曠達,和諧一致。特別是運用大麵積的草坪和以植物為主體的造景組合空間,在發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園林中,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在西大門附近是密林區,密林區裏主要樹種是濃密常綠的廣玉蘭和香樟,密林邊緣種植著高大挺拔的雪鬆。向東走出密林就是大草坪。草坪中一棵頗有紀念意義的紅杉樹,是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於1972年訪華時贈給我國的禮物,周總理決定把紅杉樹苗種在杭州。花港的這一棵,是經培育後,為紀念周總理而栽種的。繼續向東就是康熙時立的禦碑亭和造的古魚池,碑陰題刻乾隆下江南遊西湖時作的詩:“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須秋水悟南華!”

   公園中心的紅魚池是全園的主景,麵積17.6畝,魚池以山石駁岸,低接水麵、園路和小橋。共有紅魚三萬尾左右,其品種有紅鯽魚、紅鯉魚和錦鯉,除了部分是自己繁衍的,大都是管理人員投放下去的魚苗。遊人在觀魚的曲橋上投入食餌或鼓掌相呼,群魚就會從四麵八方遊來,爭奪食餌,紛紛躍起,染紅半個湖麵,蔚為壯觀,故名為紅魚池。紅魚池有水道和西湖的小南湖相連,平時就引用西湖的水給紅魚池換水。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