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51:二十六、虎跑夢泉(上)

來源: 龍劍 2020-05-15 07:28: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83 bytes)

                                                                           虎跑夢泉(上)

    在民間,淨慈寺是以濟公和尚與運木古井的傳說出名,在大雄寶殿西側有濟祖殿,殿前有運木古井一口,這是淨慈寺最具傳奇色彩的殿堂,殿內供奉著婦孺皆知的濟公像。《西湖遊覽誌餘》中記錄著前人的讚語:“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讚歎不盡,而說偈言。嗚呼!此其所以為濟顛也。”通過對宋朝至清朝的《五燈會元》、《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西湖遊覽誌餘》、《道藏精華錄》、《補續高僧傳》、《浙江通誌》、《天台山方外誌》、《天台縣誌》等各種文史資料的梳理,大致可以勾勒出一個現實的道濟和尚。

    濟公,本姓李,名心遠,南宋初期天台山臨海郡(今浙江省天台縣城北石牆頭)人。父李茂春,母王氏,是宋真宗時駙馬都尉李遵勗的後裔。據《五燈會元》記載,李遵勗也是一個修行人。他曾禮謁穀隱蘊聰禪師,問出家事。蘊聰禪師以崔趙公問徑山公案答之。這則公案是這樣的: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徑山道欽禪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是有省。李遵勗聽了蘊聰禪師的話大悟,遂作偈曰:“學道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趣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李遵勗悟道後,往來於禪客間,與慈明楚圓、楊億等禪者交誼甚厚。寶元元年示寂,卒諡文和,享年不詳。  

    從《五燈會元》的記載來看,學佛參禪應該也算是李氏家族的門風了。濟公之父李茂春,官拜春坊讚善(東宮太子的僚屬,掌侍從翊讚,位比諫議大夫),但他素性恬淡,棄官隱居於天台山。夫婦二人都是居士,因無子,虔誠求佛,夫人王氏遂感得夢吞日光,紹興三年(1133)二月初二乃生心遠。

    心遠“美姿容,性聰慧”,幼習儒業,寫得一手好文章。十八歲的時候,父母相繼辭世,心遠往杭州靈隱寺依慧遠和尚出家。慧遠和尚,號瞎堂,南宋臨濟宗楊岐派高僧,圓悟克勤禪師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內)金流鎮人。十三歲出家為僧,在圓悟克勤禪師座下開悟。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詔命出任杭州靈隱寺方丈。乾道七年(1171),奉詔入禁中問法,得賜“佛海禪師”之號。此後多次奉詔入宮,大弘禪道。

    心遠在慧遠禪師座下剃度後,得法名道濟。由於他宿根深厚,在慧遠禪師的鉗錘下,他很快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道濟之人生風格大變。他瘋瘋顛顛,飲酒食肉,不喜頌經打坐,每日流連於市井之間,不戒酒肉,更喜蘸大蒜食狗肉,語言詼諧,穿著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為不檢點,被眾僧告到其師慧遠麵前,慧遠為庇護他,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癲僧!” 於是被稱做濟癲。他又喜打筋鬥,不穿褲子,“形媟露”,人訕笑之,他卻“自視夷然”。

    淳熙三年(1176)正月十五日,瞎堂慧遠圓寂,濟公失去了保護傘,被趕出靈隱寺,投到淨慈寺德輝長老的門下,任書記僧。他撰寫文章,不加思考,信筆揮灑,文采斐然。醫術精湛,常常救助百姓,則被百姓稱濟公活佛,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而且他飲酒食肉等習氣不改,如果有人準備好酒食,請他誦經,還沒等請他,他自己就來了。濟公曾寫過一首詩,形象地描述了自己“貪”酒的心態:“何須林景勝瀟湘,隻願西湖化為酒。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道濟於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於淨慈寺圓寂,臨終前曾作一偈:“六十年來狼籍,東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濟公去世後,荼毗時遺下很多珠圓玉潤的舍利,轟動一時,國人皆爭歸供養,餘下的在虎跑寺建塔供奉。居於淨慈寺北澗的居簡和尚,撰寫了《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記述這件事情,表達對亡友的悼念之情。

    據說荼毗之後,濟公還曾托人捎書於當時的淨慈寺長老,詩文中透露了自己化去之後的心情和行蹤,並屢顯感應,護持淨慈寺和當年交往過的官員百姓,這就是濟公傳說的起源。早在南宋時,就有說書人將濟公生平敷演成話本,隨處講說,成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題材之一。濟公的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傳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在江南,幾乎人人心目中都有一個蓬頭垢麵、衣衫襤褸,但是卻歡天喜地、到處救苦救難的濟公形象。

    在說書藝人話本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出了濟公小說係列。雖然在明代晁瑮所錄的《寶文堂書目》中有《紅倩難濟顛》評話,但未見傳本。現存最早的文本是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杭州刻印的《錢塘漁隱濟顛禪師語錄》一卷,題“仁和沈孟柈述”,“漁”字當是“湖”字之誤。一般人認為,沈孟柈是南宋時的一個說書人,當離濟公所處時代不遠,或者是同時代人。這一點,從話本中的官職地名皆是宋製以及所習用的口語是宋元口語可以看得出來。另外,話本中所錄濟公所寫的文章,與《道藏精華錄》中的《濟祖師文集》及其它史料的記載相去不遠。在明清之際,民間的說書人開始以濟公為主題,逐漸發展出故事,至清朝時,集成《濟公全傳》和《濟公續傳》,廣泛流傳。作為佛教小說佛教界人士認為《醉菩提全傳》更好一些,因為它故事情節完整,文筆簡潔流暢,不蔓不枝,而且作者的演述頗與佛理相合。相形之下,《濟公全傳》和《濟公續傳》則顯得故事情節雜遝冗長,破綻百出。

    濟公舍利塔所在的虎跑寺離淨慈寺不遠,淨慈寺的西麵是太子灣公園,南山路向西一公裏過了太子灣公園,就到頭了。往北轉是西山路,向南拐為虎跑路。沿路前進約兩公裏,路西便是虎跑寺。

    杭州自古又有叫虎林的說法,虎林的說法有兩個來源。

    一是認為古時杭州山林茂密多虎,因而別稱虎林。杭城初建時,錢唐門內有一座可算是寶石山餘脈的土阜。這座小山據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卷二十記載:“入門(武林門)而南,有虎林山,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廣不滿百步,異虎出焉,故名虎林。”可見當時甚至在杭州城內還有老虎出沒,新建的杭城,其北門在虎林山的北側,所以就叫虎林門,這是杭州又名虎林的原因。據說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叫李虎,為避諱,才把虎林門改稱武林門,直到現在還保留武林門這地名。不過避諱的說法恐怕不確切,因為如上所述,早在班固寫《漢書》的時候就已經有武林山、武林水的說法。何況不遠的蘇州虎丘當時也沒有改成武丘或別的名字,虎林訛成武林的原因更可能是浙北方言(不是現在的杭州話)中“虎”字和“武”字發音相近。

    二是杭州直到唐代還是多虎,虎跑寺和虎跑泉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虎跑泉,在現在的杭州市中心東南約五公裏處的大慈山定慧禪寺內。在唐代因為六祖慧能提倡“頓悟”,禪宗被普遍接受,有了很大的發展,成為漢傳佛教的主要宗派。他的徒孫馬祖道一創立了叢林製度,其法嗣百丈懷海又製訂了被稱為百丈清規的叢林規則,這是唐代兩位著名高僧。懷海有一個出身蒲阪盧家的弟子,法號性空(又名寰中),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他來遊杭州大慈山,喜歡這裏風景幽美山色靈秀,打算建寺棲禪其中。後來發現附近沒有水源,隻得放棄。正當準備遷往別處的時候,一夜忽然夢見神人告訴他說:“南嶽有一個童子泉,將派二隻老虎把泉水搬到這裏來。”第二天,他果然看見有二隻老虎跑(刨)地作穴,清澈的泉水隨即湧出,於是他就在此建寺。因為性空和尚無論在禪宗中的承襲係統或所出身的世俗家庭,地位都很高,憲宗皇帝特為賜號曰廣福院。懿宗大中八年(866)改叫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876)加“定慧”二字。定慧禪寺就是俗稱的虎跑寺,這股清泉就是虎跑泉,這個故事說明中唐時期,離杭州城不到十裏的地方,還能見到虎的蹤跡。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