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45:二十三、柳浪聞鶯(上)

來源: 龍劍 2020-05-09 07:56: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318 bytes)

                                                                      柳浪聞鶯(上)    

    拆除旗下營、錢塘門,開辟湖濱路後,繼續把臨湖的杭城西城牆和中部的湧金門、南麵的清波門拆除,建成南山路。南山路起自解放路口,在長橋附近轉向西,直到楊公堤(當時叫西山路),串接起西湖東南麵的一係列景點。

    民國時期的南山路,從解放路口開始,建造了不少私人別墅。其中最出名的兩棟是南山路189號的澄廬和113號的膺白樓。

    一公園南側的澄廬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是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第四個兒子、漢冶萍公司總經理盛恩頤的別墅,後成為蔣介石在杭州的行轅。澄廬臨湖而築,建築麵積約250平方米,主體為一幢三層西式別墅,左右三開間,外牆為奶黃色,室內入口大廳樓梯為雙跑式,左右樓梯均以白色大理石構建。樓上設廂房、客廳、舞廳等,裝修考究,木質門套精致,石膏線腳細膩。二樓走廊貫穿南北,有大陽台正對西湖,三層大部分為一露台。別墅庭院寬敞,西側有一精致花園,歐式石柱猶存,東南側有一歐式大草坪。1927年12月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完婚,蜜月旅行的第一站就是西湖澄廬。“西安事變”後,曾住此地療養。1937年3月,周恩來代表共產黨與蔣介石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聯合抗日正式談判就在此處。蔣介石離開大陸的最後一夜,也是在澄廬度過的。2000年7月被列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杭州市老幹部局所有,作為老幹部活動場所。

    往南的西湖大道口膺白樓是一處瀕湖臨街的宅屋,建築麵積有950平方米。同盟會元老黃郛(1880-1936),字膺白,1934年建造了這幢奶黃色的假三層西式別墅,體積寬大,構築精致。別墅南麵有一鋼筋水泥澆砌的樓台,上為陽台,下為庭廊,汽車可駛入廊棚,直達門廳。北麵鄰湖處和西麵朝花園處,上下各有多個寬大陽台,湖光塔影、庭院秀色一覽無餘。全樓上下有房近40間,客廳、書房、臥室、餐廳、起居室、衛生間、儲藏室、閣樓、壁爐等一應俱全。室內裝飾也頗為考究,清一色的柚木地板,清一色的寬大鋼窗。此樓豪華的室內用具,舒適的家居條件,幽雅的周邊環境,在當時堪稱一流。別墅完工之前, 1936年12月黃郛病逝於上海,抗戰爆發後,其家屬將別墅捐贈國家,以充抗戰經費。抗戰勝利,這座別墅修繕後,作為國民政府主席行轅,蔣介石夫婦來杭時,曾下榻此處,現為“1917花園餐廳” 是一處瀕湖臨街、圍牆高聳、鬧中取靜的院落,占地麵積多達10.414畝。院內假山重疊,池沼小巧,古木參天,曲徑通幽,為西湖南線一勝地也。    

    古湧金門就在西湖大道西口對麵,1999年在遺址北重築湧金池。湧金門是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始建於五代吳越國,後唐清泰三年(936),錢元瓘開鑿湧金池,引西湖水入城,故建湧金門。當時池在城內,宋代趙彥衛所著的筆記《雲麓漫鈔》記載,此處古代曾有金牛湧出,因而得名(魏晉六朝時西湖曾叫金牛湖)。湧金門也稱小金門,宋代詩人楊萬裏有詩“未說湖山佳處在,清晨湧出小金門”就是寫湧金門。南宋湧金門邊麵臨西湖有一座仿照北宋京師汴梁宋徽宗和李師師幽會處,有名的豐樂樓建造的大酒樓,也叫豐樂樓。明代田汝成在說:“湧金門舊名豐豫門,宋時有豐樂樓,與門相值,若屏障然。蓋蓋堪輿家以此當山水之衝,今移稍北近柳洲寺。”原來豐樂樓還有這一層作用,直到明代豐樂樓尚存在,隻不過位置略有移動。

    杭城的十大城門,九座城門城門外都有呈四方形的護城,叫做重城,錢塘門就是這樣,在清末英國女旅遊家畢曉普夫人拍攝的另一張錢塘門照片上看得很清楚。隻有湧金門是單獨一座城門。這是因為它依附了西湖作為外勢,可禦可守。“湧金門外劃船兒”,這裏曆來是西湖遊船碼頭,現在還是這樣。

    從西湖大道西口起,直到清波街,南山路的西側大片臨湖綠地,曆史上是柳浪聞鶯景點。《都城紀勝》裏說的城西清波錢湖門外舊名西園的聚景禦園就在這裏,當時還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幹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柳洲在明人的著作裏還有提到,到了清代可能已經和陸地連在一起了,就沒有這個地名了。《西湖遊覽誌》中是這樣記載的:“清波門外沿城而北,舊有聚景園、孝宗所築。先是髙宗居大內,時時屬意湖山,孝宗乃建名園,奉上皇遊幸園中,有會芳殿、瀛春、覽遠、芳華等堂,花光、瑤津、翠光、桂景、灩碧、涼觀、瓊芳、彩霞、寒碧等亭,柳浪、學士等橋,疊石為山,重巒窈窕。其後累朝臨幸,理宗已後,日漸荒落,不再是禦花園了。”

    園內還有靈芝崇福律寺,本是錢王故苑,因有靈芝生其間,捐舍為寺,就題額靈芝寺。宋代規模擴大,髙宗、孝宗先後四次臨幸,有浮碧軒、依光堂,也是當時新進士會年題名的場所。元末燬,永樂初,竺源重建,到明代中葉又敗落。寺畔曾有一座顯應觀,高宗原封康王,有一個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在逃避金兵時,馬累死了,磁州崔府君祠裏的泥馬幫了他,到臨安後就建了顯應觀祭祀磁州崔府君。

    到南宋末,景聚園歲久蕪圮,那時景色吳自牧寫道:“僅存一堂兩亭耳,堂匾曰覽遠,亭曰花光,一亭無匾,植紅梅,有兩橋曰柳浪、曰學士,皆粗見大概,惟夾徑老鬆益婆娑,每盛夏秋首,芙蕖繞堤如錦,遊人艤舫賞之。” 元初,南側一帶被辟為隨蒙元鐵騎南下遷居杭州的回民墓地,俗稱回回墳。中段原有的靈芝寺、顯應觀等顯赫堂皇的寺廟也敗落了;到了田汝成的時候,“今惟柳橋尚存世,稱柳浪聞鶯者是也。”清代恢複了聚景園舊景,以“柳浪聞鶯”之名,列為西湖十景之一。然而清代中後期又逐漸荒蕪,到1949年,柳浪聞鶯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樸老樹各一,表忠觀舊屋一區以及祠前方塘兩口。附近居民幹脆稱那裏為墳山窠。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在這裏重建為柳浪聞鶯公園,也叫湧金公園,占地三百多畝。柳浪聞鶯公園經過幾十年不斷的開發和建設,仍以當年的青翠柳色和婉囀鶯鳴作為公園景觀基調,在沿湖長達千米的堤岸上和園路主幹道路,沿途栽種特色柳樹。柳樹品種有:“垂柳”,低垂青絲,如少女想著心事,來源於天津北倉苗木基地,屬於稀有品種節節垂,現在北方幾乎絕跡;“醉柳”,柳絲纖細,風中飄動似貴妃醉酒;“獅柳”,枝葉繁茂,樹頭若獅頭狀;“浣紗柳”,遠眺象西施在水旁浣紗等等。百柳成行,千柳成煙,細柳絲絛間黃鶯飛舞,競相啼鳴,形成了真正具有神韻的“柳浪聞鶯”。柳浪聞鶯公園主景區辟聞鶯館;又在距聞鶯館不遠處置巨型網籠“百鳥天堂”,營造煙花三月、柳絲飄舞、鶯聲清麗的氛圍。其實,用網籠把鳥留住,是遊客密集、鳥類生態環境惡化,不可能恢複鶯類飛鳥野生條件的無奈之舉。

    柳浪聞鶯公園中部有一座錢王祠。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杭州郡守趙抃有感於吳越王錢繆有功於後世,報請朝廷批準,以玉皇山的妙音寺廢址改建表忠觀,供奉錢氏三世五代國王,即武肅王錢鏐、文穆王元瓘、忠獻王弘佐,忠遜王弘倧、忠懿王弘俶。宋神宗元豐元年落成,是為始建的錢王祠。十幾年後,趙抃已升任資政殿大學士,蘇軾知杭州,就根據趙抃的意見撰文書寫《表忠觀記》,立碑於錢王祠側。蘇軾對錢鏐倍加讚揚:“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既覆其族,延及於無辜之民,罔有孓遺。而吳越地方千裏,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於道。是以其民至於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於今不廢,其有德於斯民甚厚”。

    元明以來,錢王祠漸廢。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撫胡宗憲另建祠於已經廢棄的原靈芝寺址,塑錢氏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祠前表以石楔,上題“功德坊”三個大字。郡守陳柯重鐫蘇軾撰文並書寫的《表忠觀記》碑於祠內,至今錢王祠內保存了明代石刻中的三幅。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禦書“保障江山”一額。清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敕封錢鏐為“誠應武肅王”。乾隆皇帝六次遊江南,每對錢氏鐵券及表忠觀(嗣改為錢武肅王祠)均有題詠:其中一首雲:“三世五王爵,同堂秩有倫,對朝旅故裏,白水識其人,子孫儀刑永,春秋俎豆新,蘇碑餘腕力,亦敵弩千鈞”,並禦書“忠順遺庥”扁額。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