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41:二十一、昭慶懷舊(上)

來源: 龍劍 2020-05-05 07:08: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474 bytes)

                                                       二十一、昭慶懷舊(上)

    現在佛教在其產生地印度幾乎沒有影響了,而在中國卻得到廣泛傳播。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不同和民族文化、社會曆史背景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係,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喇嘛教)和雲南傣族等地區的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其中藏傳、漢傳都屬大乘佛教,南傳屬小乘佛教。在佛學盛行的隋唐時期,漢傳大乘佛教依據“經、律、論”又分為八宗:即三論宗(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慈恩宗、瑜伽宗)、天台宗(法華宗)、華嚴宗(賢首宗、法界宗)、禪宗(佛心宗)、淨土宗(蓮宗)、律宗(南山宗)、密宗(真言宗)。這些漢傳佛教宗派雖然來自於印度,但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卻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八宗中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派。

    禪是梵語“禪那”的音譯,意為“靜慮”,用靜坐思維的方法,以期徹悟自身,因為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禪宗是中國化得最徹底的漢傳佛教宗派,幾乎可以說禪宗就是中國化了的佛教。禪的含義是坐禪、靜思,禪宗的主張是以坐禪修行的辦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就是說,心理清靜,沒有煩惱,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此心即佛。淨土宗以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為宗旨,故名淨土宗,俗稱“念佛法門”。這一宗派求佛的方法最為方便,簡單易學,能背誦一兩部佛經最好,不識字的文盲也沒關係,隻要經常手撥弄佛珠,口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所以成為目前修行人數最多的佛教宗派。

    律宗著重研習毗奈耶經,毗奈耶是三藏之一的音譯,意譯曰滅,或律,新譯曰調伏。戒律滅諸過非,故雲滅,如世間之律法,斷決輕重之罪者,故雲律,調和身語意之作業,製伏諸要行,故雲調伏。這一宗派著重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因而得名。戒律是佛教行事的準繩,由印度傳來的五部律學,除了迦葉遺部外,餘四部都曾經傳入中國;其中薩婆多部的“十誦律”,在隋唐以前,最為興盛。曾任少林寺住持的慧光大師(487-536)造《四分律疏》,是我國律宗的理論奠基人。唐朝高僧道宣(596-667)弘揚四分律,在終南山創設戒壇,製訂佛教受戒儀式,正式形成南山律宗。道宣律師在唐代高僧中,被稱為是“外博九流,內精三學,戒香芬潔,定水澄漪,存護法城,著述無輟”的大德。“四分律”經道宣律師的大力弘揚,在北方開展得很普遍,但是江南僧界仍多奉行十誦律而不知四分律;後經道宣的再傳弟子道岸在江淮盛行弘布,又得唐中宗墨勅推行南山律宗,使最後堅持十誦律的東南一隅,也都改奉“南山四分律”。

    許多人簡單地把寺院叫禪寺、禪院或叢林,高僧叫禪師,這是不對的。曆史上律宗比禪宗流行早,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於律宗的寺院。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禪宗六祖慧能的徒孫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後世把佛教寺院叫做叢林就源出於此。天台宗和華嚴宗的寺院叫教寺或講寺,前麵講到吳越國國師德韶弟子,著名高僧延壽禪師在淨慈寺花十五年功夫撰寫一百卷的《宗鏡錄》主張禪教合一、禪淨合一,就是融合禪宗和天台宗、華嚴宗、淨土宗的教義。

    律宗的寺院叫律寺,高僧叫律師,不過不是現代意義下替人打官司的律師。現在北京戒台寺就是一座律寺,中唐東渡日本的鑒真和尚是道宣大師的三傳弟子,就是一位律師,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也是一位律師。他原是一位博學廣聞、多才多藝的文人,出家後守戒律甚嚴,窮研《四分律》,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成為南山律宗一代宗師。    

    按照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餘》所載,南宋臨安的佛寺主要有禪寺、講寺、律寺。禪寺專修參禪,講寺專主講經,律寺專主持戒、傳戒,分別叫做宗下、教下、律下,鼎足而三。禪寺又稱“叢林”,在當時居多,下麵又分成五家七派。講寺又稱教寺,以天台宗、華嚴宗居多。在禪寺、講寺裏,不學戒,不持戒,也不傳戒,這是佛教在中國不斷本土化的結果。唯有律寺主學戒、持戒、傳戒,從這種意義下,可以說是佛教的正宗。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1224),宋室對江南佛教寺院作了評比,評定禪寺五山十刹和教寺(即講寺)五山十刹。臨安的靈隱寺、徑山寺、淨慈寺為禪寺五山之首,中天竺寺為禪寺十刹之一,上天竺寺、下天竺寺為教寺五山之首,集慶寺、演福寺、普福寺在教寺十刹之列。律寺主要有昭慶寺、六通寺、法相寺、仙林寺、靈芝寺等。

    西湖的東北角寶石山的東邊,曾有一座漢傳佛教著名的律寺,全稱為“大昭慶律寺”,通常叫它昭慶寺。清代昭慶寺規模宏大,占地麵積要超過靈隱寺,再加上南山的淨慈寺和孤山的聖因寺,合稱杭州佛教的四大寺院。昭慶寺瀕臨西湖,寺外有青蓮池、萬善橋,內有戒壇、千佛閣諸勝跡。北宋初年,昭慶寺是杭州最重要律寺,放戒是它的一大特色。自宋至明幾百年間,昭慶寺每年三月三日放戒。每年放戒之日,海內緇素雲集此寺,推其長老能通五宗典籍者登壇說法,壇上設法座,宣講具戒,其徒跪而聽之,此事一直延續到清代,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根據《佛祖統紀》卷十、《大昭慶律寺誌》、《西湖誌》卷十二等典籍記載,昭慶寺是後晉天福元年(936)吳越王錢元瓘始建,當時叫做菩提院。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南山宗僧人永智律師再興本寺。永智,生平不詳,因他高揚南山律學,《昭慶寺誌》列其為昭慶寺律師第一代。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築戒壇,每年三月修戒會。這與北宋初年的一段時間朝廷重視建立戒壇的態度是一致的。如大中祥符二年(1009),曾詔京師(汴梁)太平興國寺立奉先甘露戒壇。慶曆二年(1042),京師慈孝寺也立大乘戒壇,同時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共七十二座。北宋真宗天禧(1017-1021)初年,菩提院賜改名為“昭慶”,真宗並賜其額為“大昭慶律寺”。這是由於當時南屏山附近也有座昭慶寺,它是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為慶祝吳越王錢鏐八十大壽,主持圓淨邀請了當是杭州一批知名和尚,誦經放生,為王祝壽,並在每月初一,登壇設戒,居民行香禮佛,以昭王之功德,因名昭慶。所以菩提寺改名為昭慶寺後,加一個“大”與之區別,南屏山附近的昭慶寺往往被稱為南山昭慶寺或南昭慶,而大昭慶律寺往往被稱為西湖昭慶寺或簡稱為昭慶寺。但是,盡管如此,在此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菩提寺之名仍然行於世。如蘇軾(1037—1101)即有《菩提寺南漪堂杜鵑花》詩一首,記昭慶寺的杜鵑花:“南漪杜鵑天下無,披香殿上紅氍毹。鶴林兵火真一夢,不歸閬苑歸西湖。”。

    此後,本寺命運多舛,興毀不斷。由宋至明,昭慶寺戒壇四毀於兵、五毀於火,但是又屢毀屢修。也正是因其頻繁毀建,諸家對其所記多有不一致之處。據《西湖新誌》和《陶庵夢憶》所言,元代時昭慶寺被毀,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又得以重建戒壇,並修白蓮、綠野等寺內淨社勝地。經過明代初年諸僧的努力,加上朝廷的重視,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6)間,昭慶寺地位昭著,得以受賜大藏,明英宗並作《賜藏經勅諭》。而且此時昭慶寺開壇說戒,十分昌盛。其後,昭慶寺又一再遭受火災,明憲宗成化四年(1468)奉敕再建。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作亂,侵犯杭城,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府怕倭寇據昭慶寺為巢穴,放了一把火把昭慶寺燒成白地。剿滅倭寇後準備重建,請風水專家研究昭慶寺一再遭遇火災的原因,“發現”昭慶寺坐落在自獅子峰屯霞石發脈的一條火龍上麵。風水專家建議把寺前的民宅全部拆除,讓寺門直接麵臨西湖,門前挖一個叫做青蓮池的池塘,造一座萬善橋跨池進入寺院。

    昭慶寺的戒壇在明代名滿天下,田汝成的兒子田藝蘅在其所著《留青日劄》戒壇一節中說:“杭州昭慶寺,每年三月開戒壇,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名曰萬善戒壇。”寺前跨池的橋梁就由此得名。

所有跟帖: 

昭慶寺幾經大火後來就隻剩地名了,現在恐怕連地名都沒了,叫少年宮了 -清邁- 給 清邁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5/2020 postreply 18:31:51

杭州鬧市有座仙林橋, 不知是不是和仙林寺有關? -PrimeryColor- 給 PrimeryColo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5/06/2020 postreply 13:44:4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