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7:十九、禦街憶昔(上)

來源: 龍劍 2020-05-01 07:27: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796 bytes)

                                                                  禦街憶昔(上)

    中國古代都城居住和商業區域的布局,很早就開始有事先的規劃設計。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把居民區劃成一塊塊叫做“某某裏”的規整的子區域(見北魏楊衒之所撰的《洛陽伽藍記》)。唐代的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繁華的城市,城市布局更是經過周密規劃,非常規整,有東、西兩市,每市由三十多個坊組成,呈現棋盤格狀。兩市之間北麵是皇城,南麵是達官貴人的居住區。西市是當時工商業的集中區,唐代的絲綢之路起始於西市,商賈雲集,許多來自中亞、波斯的胡商匯聚於長安從事商業貿易,當時的“西市”有衣肆、藥行、酒肆等,素有“金市”之稱。東市是遊樂區,著名的紅燈區:平康坊就在東市西麵靠近皇城的東南角。而遊興之地集中在東城牆附近的南部,從春明門到曲江池,沿途酒家密集。每個坊(裏)都自成係統,有自己的特色。這種布局通常叫坊市製。

    到了北宋的汴梁,坊市製崩潰了。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汴梁的住戶人家都朝向大街開門,商店可以設在城內外到處朝向大街的地方。城裏設有叫做瓦子的遊樂場所,高大的酒樓臨街而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裏說的更詳細。中國古代城市史上發生了重大轉折,這一點在南宋臨安體現得更為明晰。臨安城內的坊完全不同於隋唐長安城棋盤格狀的裏坊,實際上相當於一條條的小巷,巷口立有坊表標記名稱。《夢粱錄》卷七“坊巷”一節如“吳山坊,即吳山井巷”,“融和坊,即灌肺嶺巷”,“康裕坊,俗呼八作司巷”,“中和坊,元(原)呼樓店務巷,舊名淨因坊”等坊巷互稱的記載比比皆是。另外,由於地處江南水鄉,城內水係發達,街巷與河道相傍並行,更體現出“長巷式”或“縱街橫巷式”的特點。它的這種城市形態一直沿襲到近代未曾改變,是區別於此前坊市式布局的重要特征。

    大宋的南遷,不僅帶來了巨大的人口,還帶來了北部中原先進的技術和文化,在這擁擠的街巷之中,臨安不僅奇跡般地消化了大量南遷人口,而且其適宜的商業氛圍在北方先進文化的刺激下,反倒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宋室南遷促進了杭州都市的繁榮,使杭州成為國際上第一流的都市。南宋遺民灌圃耐得翁在所著《都城紀勝》一書的序中雲:“自高宗皇帝駐蹕於杭,而杭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視京師其過十倍矣。雖市肆與京師相侔,然中興已百餘年,列聖相承,太平日久,前後經營至矣,輻輳集矣,其與中興時又過十數倍也。”

  《京城圖》上畫有六十餘個坊巷的名稱和位置。《夢粱錄》記敘更詳細,加上《鹹淳臨安誌》的記載,京城坊巷有八十多個。若幹個坊巷組成一個“廂”,設一名小使臣負責消防和治安,相當於現在“街道”一級的行政機構。全城共有九廂,又在城北和城南近郊人口較集中區域分別增設左廂和右廂,臨安合計有十一個廂。唐代的坊市,每個裏或坊大約一百戶左右,南宋臨安則遠遠超過這個數目。按前麵所述,南宋末,錢塘、仁和兩縣共有四十三萬人口,主客戶十八萬六千多,就算兩縣僅三分之一戶口居住在京城城牆裏,每條坊巷也平均可達七百多戶的人家,規模比唐代的裏坊大得多。每廂平均有九條坊巷,一位小使臣要負責六千多戶人家的消防和治安。

    《夢粱錄》上說小使臣“其職至微”,恐怕是個未入流,沒有品級的官兒,但要管的事兒不少,非常瑣碎,且須晝夜操勞。拿現在情況作比較,有點兒像街道主任,還兼派出所所長和消防隊長,“所統者軍巡火下地分”。“官府坊巷,近二百餘步,置一軍巡鋪,以兵卒三五人為一鋪,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或有鬧炒不律公事投鋪,即與經廂察覺,解州陳訟。更有火下地分,遇夜在官舍第宅名望之家伏路,以防盜賊。蓋官府以潛火為重,於諸坊界置立防隅官屋,屯駐軍兵,及於森立望樓,朝夕輪差,兵卒卓望,如有煙處,以其幟指其方向為號,夜則易以燈。”因為臨安房屋非常擁擠,櫛次鱗比的木結構房子很容易發生火災,事實上南宋不到一百五十年,禍及全城的大火災就有好幾次,甚至蔓延到太廟、皇宮這種宮禁要地,所以當時杭州特別重視防火。軍巡鋪的兵卒除防火外,其它職能和現在警署的警察十分相似,看起來南宋杭州市政管理模式已具有現代的雛形。因為地皮緊張,富貴人家和普通百姓混居一起,偷盜案件時有發生;官二代、富二代中難免有仗勢欺人的惡少;居民良莠不齊,青皮光棍、地痞流氓混跡其間,很可能還有黑社會組織,所以治安形勢也很嚴峻。總而言之,這個小使臣可不是容易當的。

    “縱街橫巷式”的骨幹道路就是南宋朝廷精心設計的貫穿京城臨安南北的禦街,八十多個坊巷一半分布在禦街兩側,其餘的多數坐落在大河、市河和清湖河邊,依水而居正是江南水鄉的特色,猜想還有不少水埠,河上密密麻麻的橋梁,通行十分便利。 “禦街”,兩旁集中分布著政府機關、各種商戶和一條條橫巷。皇帝在“四孟”的 時候(四季的第一個月,具體在哪一天要由欽天監選擇黃道吉日)都要離開皇宮沿禦街到景靈宮朝拜祖宗。這條禦街中心的禦道就是當時給皇帝行走的專用道路。此外,每三年,皇帝還要進行一次為期三天的祭天儀式,也要啟用禦街。先沿著禦街到景靈宮吃齋祭祖,住一晚後,再返回太廟(今鼓樓附近,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場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壇祭天,再住一晚後返回皇宮。

    本世紀初,在建設萬鬆嶺隧道東出口嚴官巷時,發現古跡遺存,就把道路建設規劃作了改變。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於2003年12月至2004年8月,對嚴官巷的南、北兩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麵積共計一千二百餘平方米,發現了南宋時期的禦街、禦街橋堍和橋墩基礎、道路、殿址、圍牆、河道、石砌水閘設施,以及元代石板道路等重要遺跡。這個“嚴官巷南宋遺址”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按《京城圖》這座橋應該就是六部橋。

    中山路在上倉橋路附近有一個南宋禦街遺址陳列館,進門是一個木結構穹頂,設計這建築形式的靈感,應該來自上世紀末考古發現的紹興印山的越王允常(勾踐的父親)巨大的木結構墓室。地麵往下是玻璃罩裏展示包括禦街在內的四個文化土層。最上麵的是現、近代的中山路路麵層;第二層為明清文化層,有很多斷磚碎瓦和青花瓷片;第三層為元代文化層,那時叫大街;最底下一層,就是南宋文化層,以五代和宋代特色建築用磚為代表,較現代磚細長,形似香糕,就叫香糕磚,用來鋪設禦街路麵。據曆史文獻記載,除了香糕磚之外,還有用石板鋪設的路麵。

    關於南宋禦街曆史的記載極為罕見,最早記錄的是鹹淳年間臨安府尹潛說友主修的地方誌《鹹淳臨安誌》卷21《禦街》,有一百多字,也是南宋禦街唯一的完整記錄:“禦街,自和寧門外至景靈宮前,為乘輿所經之路,歲久弗治。鹹淳七年(1271)安撫潛說友奉朝命繕修,內六部橋路口更太廟北,遇大禮別除(授)治外,袤一萬三千五百尺有奇。舊鋪以石,衡橫為幅,三萬五千有奇,易闕壞者凡二萬。蹕道坦平,走轂結軫若流水行地上,經塗九軌,於是為稱。”

    這段記載講了南宋禦街的位置是從和寧門到景靈宮,即前麵南宋臨安圖中那條手杖狀的白線。更具體一些講,禦街起自和寧門(今天鳳山路和萬鬆嶺路連接處),從這裏一條直線(今天中山南路的南段是彎曲的)到朝天門(現在的鼓樓),和今天的中山中路、中山北路走向一樣,在鼓樓向西一小段路再徑直朝北,到萬歲橋堍的橫河南岸(現在的鳳起路南側,當時是仁和縣衙所在地)轉向西直到西河東岸(今天的武林路),橫河與西河交界處有一座叫做斜橋的大橋,過斜橋再向西北沒多遠就是景靈宮(大致在今天的杭十四中西邊)了。這段路全長5.2公裏左右,其中到鳳起路為止的中山南、中、北路長約4.2公裏。現在杭州介紹禦街的文字,借用了明代詩人袁中道的詩《長安道上醉歸》的首句:“天街十裏霧濛濛”,稱之為“十裏天街”,這個長度是約數,並非精確數字。

    據《周禮記載》天子國都專用道是“經塗九軌”,古代一軌為八尺,九軌就是七丈二尺。但這裏一尺的長度是按周代的23.1厘米計算,並非宋代長約31厘米的一尺(現存宋代實物的尺長度不一致,這裏以營造尺為準)可知禦街寬度大約是16.6米。和有文獻記錄的北宋汴梁城禦街寬可二百步比較就差遠了,但在如此擁擠的臨安有這樣一條寬闊的大道,已經是十分難為了。“奉朝命繕修,內六部橋路口更太廟北,遇大禮別除(授)治外,袤一萬三千五百尺有奇。”指的是除六部橋路口到太廟以北這一段(這一段接近一公裏)因遇大禮已修治外奉命繕修的禦街長度,按宋代營造尺長度為31厘米計算,剛好4.2公裏左右。

    還有“舊鋪以石,衡橫為幅,三萬五千有奇,易闕壞者凡二萬”的記載。因此我猜想禦街由幾萬塊巨幅石板和宋代有名的“香糕磚”共同鋪設而成,應該分為主道和輔道兩部分。想象起來禦街應是這樣的:街中心是皇帝出行時專用的石板鋪成的禦道,兩旁是用香糕磚砌成的輔道,輔道外邊則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

每塊石板一軌長(約185厘米),橫鋪,一排三塊,即禦道占禦街寬度三分之一。

繕修長度一萬三千五百尺有奇,用石板三萬五千(塊)有奇,一排三塊,可算得有一萬一千七百排,可知每塊石板寬1.1尺(約34厘米)。這種石板的厚度一般是10厘米左右,如果用的是青石,每塊重約300斤,如果用的是花崗岩則每塊重330斤,施工時,四個青壯年漢子抬一塊正合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