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3:十七、南宋定都(上)

來源: 龍劍 2020-04-27 07:58: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860 bytes)

                                                                    南宋定都(上)

    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宋代的路相當於後世的省,如《水滸傳》等宋代以後的小說中常用“各路英雄”,指來自全國各省的好漢,杭州在北宋就是一個省會城市。早在嘉祐二年(1057)九月,龍圖閣直學士梅摯外放知杭州,臨行前,仁宗皇帝賜詩寵行:“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從此杭州在北宋就有東南第一州的美譽。歐陽修《有美堂記》所記的有美堂就是梅摯以五代時的“江湖亭”改建,據皇帝賜詩命名的,更早應該就是白居易詞句“郡亭枕上看潮頭”中的郡亭。有美堂遺址位於吳山東南的紫陽山頂。紫陽山原名瑞石山,現在山上還有瑞石古洞,元代改今名。南宋瑞石山為宮禁之地,登臨此堂,朝西看西湖盡收眼底,朝東南兩麵看錢江一覽無遺,故把改建後的有美堂命名為為“江湖偉觀堂”,元代被毀。在前麵錢江湧潮一節中引周密《武林舊事》,“禁中例觀潮於天開圖畫,高台下瞰,如在指掌”,天開圖畫就是此處。現此處修建了一座八角亭,取名“江湖匯觀”。

    《宋史•食貨誌》裏有一個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的戶口統計資料,杭州主戶(本地籍貫,相當現在的常住戶口)164293,客戶(非本地籍貫,相當現在的臨時戶口)38523,共202816戶;蘇州主戶158767客戶15202共173969戶;越州(紹興)主戶152585,客戶303,共152888戶;建康(南京)主戶118579 ,客戶49865,共168444戶。無論主戶數或總戶數,江南幾個人口大州都以杭州為第一,總戶數超過二十萬戶,按五口之家計算,人口逾一百萬。

    北宋杭州經濟繁榮,蘇軾在《奏開西湖狀》就說到全國釀酒基地以杭州為最,每年可收酒稅二十餘萬緡;自從吳越國大規模印刷佛經以來,杭州早就是全國的雕版印刷中心,據考發明活字版的畢昇很可能也是杭州人;當時杭州附近普遍種植桑蔴,采桑養蠶,漚蔴造紙,杭州城紡織、造紙業的發達,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北宋後期成為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當時杭州的繁華已經十分出名,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 ),十九歲的柳永離開福建崇安家鄉,去汴京應禮部試,取道水路入錢塘江來杭州。因為迷戀其湖山美好,都市繁華,遂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中,滯留杭州,直到景德二年(1005)才離杭去蘇州。柳永在杭州的第二年秋天,譜寫了一曲《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贈時任兩浙轉運使、知杭州的孫何。柳永叔叔柳宏和孫何弟弟孫伋鹹平元年同榜進士,柳永算是世交晚輩,詞中“千騎擁高牙”的高官就是指孫何。

    從曲調來說,《望海潮》是宋詞中最早的慢詞之一,對宋詞有重大影響,其歌詞影響更大。《望海潮》上片寫繁華杭州的錢江形勝和市廛豪奢,下片說秀美西湖的山水清嘉和人物風流,此詞一出,廣為時人傳誦,遂名噪一時。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了“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裏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誌”的傳聞。這是指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廢帝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號稱百萬)進攻南宋,橫越淮河,進迫長江。完顏亮狂妄宣稱要滅南宋,作詩稱:“萬裏車書盡會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認為憑其兵馬的馬鞭就可塞滿長江渡過去,結果在采石磯被虞允文率領的宋軍打得大敗,從此奠定了宋金南北對峙的局麵。

    采石之戰是戰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當時,宋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製王權因無能被罷官,所部一萬八千人剛退至采石,接替王權的將領李顯忠尚未到任,軍無主帥,士氣渙散,人心惶惶。一位中級文官中書舍人虞允文,奉命督促李顯忠赴任,並代表宋廷到采石慰勞軍隊。他在采石見形勢危急,毅然召集張振、時俊等將領,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賞軍隊,動員將士決一死戰。而完顏亮誤認為宋軍已敗退逃散,江南岸無兵把守,遂於十一月八日督兵過江。宋軍利用水軍優勢,在江中截斷金軍船隻,並在船上施放霹靂炮,煙霧和石灰彌漫江麵,使金軍無法抵擋。宋軍出動車船,船行如飛,船內踏車民兵精神振奮,呼聲震天。金軍敗回北岸。次日,宋水軍直迫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焚毀敵船,完顏亮被迫移軍揚州,強令金軍從瓜洲(今江蘇揚州南運河入長江口處)渡江,為部下所殺。虞允文後來成為一代名相。

    經過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宋高宗南渡後,建炎三年(1129),置行宮於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官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北宋京師有四府拱衛,即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商丘)和北京大名府,可知宋代“府”這一行政機構相當於現在的直轄市,因此南渡初杭州就已升格為直轄市了。取名臨安大概是因為當時高宗皇帝感覺不是很好,眼下的平安隻是臨時的,不料竟一語成讖。

    高宗在應天(今河南商丘)即位,南逃至臨安,在杭州置行宮,相當於要定都杭州,這一決定在當時朝廷中引發了強烈的爭議,不少從北方來的官員認為杭州太靠東南,生活太舒適,容易滅了光複中原的誌向。於是,一開始南宋王朝隻是以原來的杭州州治作為行宮。為打出抗金旗號,朝廷上下勉強通過北上駐蹕建康(今南京)的議案。但很快金兀術便率金兵南下渡江,高宗無奈,從建康再次南逃,一路經寧波出海,奔至溫州。

    當年十二月,完顏宗弼(金兀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第四子,《說嶽全傳》中的金龍四太子)率軍追擊宋高宗,進攻臨安城,臨安知府康允之出逃到錢塘江中的小島赭山,錢塘知縣朱蹕等率兵民數千迎戰,兵敗殉國,城陷。這段史實田汝成在《西湖遊覽誌》卷八中有記載:“智果禪寺……又西為顯功廟。顯功廟,祀宋布衣嶽琚。琚,錢唐霍山人。建炎三年冬,完顔宗弼由獨鬆關犯杭州,守臣遁於赭山。琚乃捐家資以充軍餉,推錢唐令朱蹕為謀主,金、祝二尉為先鋒,率死士,誘敵由西溪並天竺東來,塹葛嶺,編竹覆泥以陷之。虜後寇城西,琚力戰死焉。郡人感之,為請於朝,立祠於此。” 朱蹕,宋史有傳(忠義七):“建炎三年,金人陷杭州,初犯餘杭,守臣康允之退保赭山。蹕白允之率弓手、士軍前路拒敵,使杭民為逃死計。行二十裏,遇金兵,蹕兩中流矢,左右掖至天竺山,猶能率鄉兵禦敵。後數日遇害。”人民永遠紀念為國捐軀的烈士們。

    完顏宗弼攻陷杭城後曾說,隻要宋軍在安吉的獨鬆關駐紮幾百人馬,他就無法攻入杭州。可見康允之先是防禦布局失當,繼而棄城逃命,因此次年被撤職,但再過一年又恢複了朝請大夫的級銜。金軍乘勝再攻陷越州(紹興)、明州(寧波)。次年二月,金兵由明州撤軍返臨安,屯兵於吳山、七寶山,縱火燒城三日,縱兵大掠後才離開杭州北撤。杭州大傷元氣,在這以後金兵再也沒有在江淮一帶過長江,杭州幾年後又恢複了繁華。

    金兵北還後,高宗駐蹕紹興。1132年正月,高宗再次回到杭州。此後,隨著抗金形勢的好轉,宋金對峙局麵基本形成。以後幾年南宋朝廷上下為定都何處,意見紛紛,莫衷是一。紹興八年(1138)正月,宋高宗從建康前線返臨安,正式以臨安為“行在所”,最後定都。南宋稱杭州為行在(行宮所在),不像北宋稱汴梁為京師,是因為在南宋初年,全國上下都把杭州看作是臨時首都,和抗戰時稱重慶為陪都一樣道理,表達要收複中原的決心。南宋後來諸帝,因“行在”是第一個皇帝高宗命名的,不便改動,所以直到宋亡臨安都叫行在。

所有跟帖: 

說得非常的清楚和精準。讚一個 -KnowAll- 給 KnowAll 發送悄悄話 KnowAll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7/2020 postreply 09:09: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