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2:十六、西湖溯源(下)

來源: 龍劍 2020-04-26 07:07:38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470 bytes)

                                                                     西湖溯源(下)

   如果西湖僅僅是這樣的話,它也許就隻是一個大水庫而已。怪不得當杭州剛剛啟動申遺的時候,一位來自北歐的世遺專家會說出這樣一句話:“在我的家鄉,像這樣的湖有幾千個。”他們不了解西湖是十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園,是中國各階層人們世代向往的人間天堂,是中國曆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對九至十八世紀東亞地區的文化產生廣泛影響。西湖留給人們深刻印象,遠遠不是因為它具有這位北歐專家說的自然功能,除了秀麗的風光之外,更多的是它一千多年濃得化不開的文化沉積。

    自然風景是天然生成,文化內涵卻需要經過長期的曆史沉澱。西湖兩者兼而有之,實在難能可貴。可以簡單回顧一下西湖的人文曆史。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後不久的漢代,就傳說有金牛出現在湖中,人們認為這是“明聖”的瑞兆。所以在三國、兩晉時期,西湖就有“明聖湖”和“金牛湖”這些名字。到了南朝,錢唐縣治搬到寶石山麓後,就把它叫做錢唐湖。杭州剛開始建成的時候,許多人仍然叫它錢塘湖,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詩題所寫。因為整個西湖都在縣城的西麵,在白居易的《西湖晚歸回望孤山寺贈諸客》和《杭州回舫》這兩首詩中,就叫它西湖,這是最早出現的“西湖”名稱。北宋以後,名家詩文大都以西湖為名,錢塘湖之名逐漸鮮為人知。但直到蘇軾的《乞開杭州西湖狀》中,才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西湖”這個名字。

    唐代,西湖麵積約有10.8平方公裏,比現在湖麵麵積大了幾乎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入到武林諸山山腳下,香客們可乘船到那裏的寺廟拜佛。東北麵延伸到武林門一帶,鬆木場附近是一長帶形的水麵,叫做下湖,到南宋才完全湮塞,所以那時西湖也叫上湖。    

    盡管西湖天然風光十分秀美,人文曆史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例如早在晉代就建造了靈隱寺,斷橋在蘇小小那個年代已經存在,陳文帝時始建的永福寺(孤山寺)開始了孤山的開發,比白居易早二十年的杭州刺史賈全在裏西湖的西岸造過賈亭。但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西湖主要是用作杭州城及其郊區綜合水利工程的水源,可以說那時西湖不過是個大水庫。

    不知道什麽時候西湖開始出現葑田,至晚李泌任職時還沒有出現葑田危及西湖的情況,不然很負責任的李泌不會不管。僅僅過了四十年,自從白居易就任杭州刺史以後,事情明顯有了變化。因為葑田嚴重威脅西湖的存在,白居易就成為開始對西湖進行係統整治第一人。他在杭州政簡訟平,對輕微違法人員的懲罰是窮人在西湖邊上種幾棵樹,富人清除幾畝葑田。以現代的話語就是維穩,維持社會和諧。從此曆朝曆代(除元代外)負責任的杭州行政首長,不斷和葑田作鬥爭,以求保存西湖,不被葑田湮塞。       

    白居易對西湖的整治透著濃濃文化氣息,裏西湖廣種蓮藕,湖邊建蓮亭,夏日蓮香四溢;在孤山普栽竹林,山側修竹閣,四時竹影婆娑。這種對西湖充滿文化意識的建設,給後世極大的影響。在他的粉絲(蘇軾的東坡名號就來自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時開辟用於種花的東坡,即忠州城外東麵的一片坡地)、北宋的杭州知州、文化名人蘇軾手裏發揚光大,達到極致。

    白居易對西湖的另一大功績就是極大地提升了西湖的知名度,使天下知道在江南杭州有一個美麗的西湖。正如前麵引述的唐宣宗《吊白居易》詩,《長恨歌》、《琵琶行》這兩首流傳甚廣的長詩,已經使白居易在當時“天下無人不識君”。他反複吟頌的西湖,自然會吸引無數騷人墨客紛至遝來,一睹芳容。他們不斷寫詩作文讚美西湖,又大大加深了西湖的文化內涵,擴大西湖影響,形成良性循環。

    曆史上對西湖影響最大的,是杭州發展史上極其顯赫的吳越國和兩宋時期。西湖的全麵開發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兩朝。吳越國(907-978),以杭州為都城,曆代國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圍興建大量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給西湖留下大量文化遺存,讓後人讚賞並引以為傲。吳越國王錢鏐還設置一支千餘人的撩湖兵,芟草浚泉,確保了西湖水體的存在,所以在整個吳越國時期西湖一直是波光粼粼。   

    北宋後期,著名詩人蘇軾對西湖治理做出了極大貢獻,蘇堤就是他治理西湖留給後人的成果。他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時,寫過一首《食豬肉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杭州治湖中,他把這樣製作的美食,用來犒賞參加西湖疏浚的民工,它就是現在的一道杭幫名菜“東坡肉”。後來哲宗親政任用新黨,居然有人借此攻擊蘇軾,說杭州人痛恨蘇軾,要吃東坡肉,真是東坡居士始料未及的。

    蘇軾兩度任職杭州,前後合計達七年之多,占了他生命的十分之一以上,而且是精力最旺盛的壯年時期,為杭州留下比白居易更多詩篇,其中名作迭出,膾炙人口,不少是專門寫西湖的,如《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等。與白居易一樣,蘇軾的知名度,對提升西湖在人們心目中印象功莫大焉。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使得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雅稱。

    南宋定都臨安後,杭州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經濟繁榮,杭州進入了發展的鼎盛時期,前麵講到孤山時已經提到,下麵將進一步詳細論述。杭州的旅遊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國的使臣、商賈、僧侶,赴京趕考的舉子,國內來杭貿易的商人。西湖的風景名勝開始在當時世界範圍廣為人知。

  元代盡管對西湖疏於治理,由於南宋末年的兩位臨安府尹,淳祐年間的趙與躊和鹹淳年間的潛皋墅(即《鹹淳臨安誌》作者潛說友),相繼兩度疏浚西湖,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銷金鍋兒”。據《元史》二十三卷記載,至大二年(1309)“江浙杭州驛,半歲之間,使人過者千二百餘, 有桑兀、寶合丁等進獅、豹、鴉、鶻,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餘斤”。半年時間路過杭州,官方驛站正式接待的外國使者就有一千二百人之多。西域和西歐各國的商人、旅行家,來杭州遊覽的,就更多了。最為聞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在遊記中稱讚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元代後期,繼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錢塘十景”,遊覽範圍比宋代有所擴大。明代宣德、正統年間(1426-1449),杭州又開始恢複繁榮,地方官也開始關注西湖。

    正德三年(1508),知州楊孟瑛衝破來自豪富們的巨大阻力,在巡按禦史車粱支持下,奏請疏浚西湖,由工部撥款。據明《西湖遊覽誌》卷一載:“是年二月興工,……為傭一百五十二日,為夫六百七十萬,為直銀二萬三千六百零七兩,拆毀田蕩三千四百八十一畝……,自是西湖始複唐宋之舊”。疏浚工程使蘇堤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一帶盡恢複為水麵,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寬蘇堤外,在裏湖西部堆築長堤,後人稱楊公堤,楊孟瑛是治理西湖又一大功臣。  

    明清兩代,西湖繼續經曆了幾次疏浚,湖中三島就是這段時間出現在西湖之中。雍正年間,西湖麵積尚有7.54平方公裏,但尚有葑灘20多公頃,經過大規模的疏浚後,麵積廣及現在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橋、茅家埠、烏龜潭、赤山埠一帶。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撫李衛用銀四萬二千七百四十二兩,開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築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慶五年(1800年),浙江巡撫阮元主持,再次疏浚西湖,至此,現代西湖的輪廓已經形成。民國至今又為西湖建設作出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秀美的西湖。 

    正如蘇軾所講:“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一千多年來白居易、蘇軾等文化名人為西湖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如果西湖沒有遇到白居易和蘇軾們,它就沒有今天這樣特殊的地位。是中國的文化造就了西湖,西湖本身就是文化。西湖景觀反映出中國農耕文明獨特的景觀審美傳統,對十三至二十世紀東亞地區的園藝景觀產生了顯著影響,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價值。西湖最近獲得“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稱號,與世界上以自然景觀著稱的景點相比,西湖人文景觀最豐富;與世界上以人文景觀著稱的景點相比,西湖自然景觀最多姿。

所有跟帖: 

重複了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6/2020 postreply 07:09: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