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31:十六、西湖溯源(上)

來源: 龍劍 2020-04-25 07:19:0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026 bytes)

                                                                   西湖溯源(上)   

    科學家研究了西湖是如何形成的。西湖是個潟湖,但又不是一次形成的簡單潟湖。從湖濱鑽孔岩樣微體古生物分析得知,西湖的形成過程可劃分為早期潟湖、中期海灣、晚期潟湖三個階段。“潟”,讀xì是一個地質學和地理學的名詞,指海邊鹹水浸漬的鹹鹵地帶的湖泊。因為“潟”這個字少見於現代漢語,較常見於日語(如日本地名新澙),且與寫法和讀作xiè的“瀉”字的繁體“瀉”的字形和讀音接近,不少人以為“潟”就是“瀉”字的繁體,現在常有人把潟湖誤寫作瀉湖。根據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漢語推薦使用規範名詞為潟湖。不過,習慣上對潟湖稱謂的混淆由來已久,甚至有些專業背景的人也弄混了。曆史上,“潟湖”一詞曾一度被寫為“瀉湖”(如1983年版《現代漢語詞典》1276頁),現在重新規範為“潟湖”(見199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1354頁),在該版本《現代漢語詞典》1395頁仍收有“瀉湖”詞條,寫道:“瀉湖,潟湖的舊稱。”

    潟湖作為一個地理學名詞,是指由離岸沙洲與海岸間部分被沙洲攔阻的海水水域。潟湖內之水最初為純海水,而內外海水可藉離岸沙州間的潮口互相流通,由於離岸沙洲屏障了波浪湧動,因此潮流所挾帶泥沙逐漸沉積於潟湖內。久而久之,潟湖海灣與大海隔開,甚至可能繼續演化成淡水湖。

    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晚侏羅紀時,以今湖濱公園一帶為中心,曾發生過一次強烈的火山爆發,寶石山和西湖湖底的大部分區域堆積下大量火山岩塊,由此,曾出現火山口陷落,造成馬蹄形核心低窪積水,這就是早期潟湖階段的西湖雛型。現在西湖南側的南屏山,北側的寶石山,西湖中的孤山就是由火山岩塊構成,是早期潟湖的孑遺。億萬年的地質變遷,西湖又變成海灣的一部分。錢塘江形成以後,使得西湖再一次由海灣逐漸演變為一個潟湖。

    1921年,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從地形、地質、沉積及水動力學等方麵對西湖進行考證後,發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科學》6卷,4期,1921年4月)稱:“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後來由於錢塘江泥沙沉澱下來,慢慢地把灣口塞住,變成一個潟湖(晚期潟湖)。”竺可楨還從沉積率推斷,西湖開始形成年代距今12000年前。竺氏認為西湖形成之初,麵積要比現在大,後由於三麵山區中的溪流注入,所挾泥沙逐漸填充西湖,湖麵隨之逐漸縮小,倘若沒有曆代的不斷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廢。後來章鴻釗發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科學》9卷,11期,1924年11月),對竺氏的觀點進行了補充:西湖形成,開始時是因為潮汐的力量積成湖堤,接著由於海灘變遷而維持湖麵,二者為形成西湖之重要條件。陳吉餘《杭州灣地形述要》(《浙江學報》1卷,2期,1947年)也論述了西湖的成因。

    寫到這裏,想到前麵說過的白沙堤,白居易說過他那個時候已經不知道是何人何時修造的。雖然隋唐以前杭州還未建城,南朝蕭齊時的蘇小小卻已可以用車馬到西陵,即後來的孤山,可見白沙堤那時應該已經存在。寫《錢唐記》的劉道真是更早南朝劉宋時做過錢唐縣令,盡管他說那時錢唐縣治已搬到寶石山東北山腳下,但畢竟還隻是一個山間小縣,人口不會太多,充其量不過一、二萬人而已,當時一個小縣人口普遍隻有這麽多。即便到了蕭梁後期人口繼續增加,在這一片地方設郡,附近幾個縣規模都比較小,以致郡治設在哪裏定不下來,前麵說過就在這幾個縣中變來變去。這條白沙堤既和農田水利無關,西泠橋修建之前又是條斷頭路也和便利交通無關,縣太爺決不會征集百姓修這樣一條堤壩或道路,那麽白沙堤從何而來?

    我從竺可楨講的“西湖原是錢塘江左邊的一個小小灣兒”這句話得到啟發。因為北、西、南三麵群山環繞,都有溪流流入西湖。盡管那時山上森林茂密,水土保持很好,漫長歲月裏畢竟會在這個小海灣裏積聚了不少從山上流入的泥沙。對著孤山是最大的一股溪流金沙澗,既帶來最多的泥沙,又靠近北山流速較慢,容易沉積。而孤山由堅硬的侏羅紀凝灰岩構成,經得起水流衝擊。這個特殊地理環境,可以把那時繞孤山而流的溪水,用數學模型簡化為一個二維圓柱繞流問題。水流速度很小時,標誌水流軌跡的流線可以完全貼著圓柱表麵;水流速度稍大一點,流線就會在圓柱後麵脫離圓柱體而形成兩列漩渦。流體力學上稱之卡門渦街,以紀念二十世紀傑出流體力學家、錢學森的老師馮•卡門。

    圓柱繞流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基礎實驗,一般高校的實驗室都能顯示這個實驗。渦街中水流速度顯著降低,水流所挾帶的泥沙就在圓柱後麵沉降下來。長江將水流經崇明島,也可以簡化成是一個圓柱繞流問題,所以處在下遊的崇明島東端,泥沙不斷沉積,形成了今天的崇明東灘濕地,它還在繼續向東發展。繞流孤山的水流在浙江潮非漲潮時,其情況相似,帶來的泥沙日積月累就形成白沙堤。不同的隻是崇明島西端是泥岸,不斷受水流衝擊坍陷,使崇明建縣以來,縣治由西向東搬了好幾次,直至後來在西端造了石堤為止,而孤山是堅固的火成岩,不怕水流衝擊。總之,從水動力學角度看,白沙堤並非人工所造,而是自然力形成,因之其堤麵也會高低不平,在斷橋這個位置還留有一個水不深的天然小豁口。為了方便行走,有人在不寬的豁口上鋪設了青石板,就是唐代張祜所見到的長滿苔蘚的斷橋。

    1983年浙江省交通廳設計院地質在錦帶橋鑽孔資料表明,鑽孔剖麵上亞黏土層頂部還有一層厚約四十厘米的褐灰色泥炭層。因為泥炭層隻有在沼澤裏才能產生,這充分說明,西湖曾經有過沼澤化現象。據推算,這一時期距今約2500年至1400年,相當於曆史上的春秋戰國到隋朝。泥炭層之上便是人工填土,厚三、四米。既然人工填土是直接覆蓋在泥炭層之上,白堤的形成似應當在西湖形成之後。《浙江學刊》1985年第一期周黔生的《西湖白堤成因辨析》一文,就據此推測白沙堤是人工堆積物,其形成是在唐朝之前,南北朝前後這段時間,很可能是在隋朝。我不敢苟同這種說法,“白堤踏春”故事裏說過,北宋陳堯佐重建涵碧橋頹圮後,在南宋時所繪的兩幅《西湖圖》斷橋到孤山已經填土成道路。南宋末年幾部寫杭州盛況的著作,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二中竟把蘇堤北山第一橋叫做涵碧橋(應該是跨虹橋),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西湖遊幸都人遊賞”一節中講到西泠橋、斷橋,唯獨沒有提及這座橋,《武林舊事》僅在卷五湖山勝概的孤山路一節寫有涵碧橋三個字。這些情況說明吳自牧、周密他們知道此處附近曾有過一座涵碧橋,但具體位置在哪裏並不了然,因此證明了此時白堤上已經沒有涵碧橋。所以從南宋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孫隆重新建橋前,這一段時間錦帶橋附近曾經人工填平過,以便人們通行, 於是1983年鑽孔資料中出現了一層厚三、四米的人工填土。在南宋的兩幅《西湖圖》上也可以看到,過了斷橋的路並不低平,而是有一個坡度通向孤山,因此當時填土應該是相當厚的。

    據白堤附近地質鑽孔取樣的化石分析,孔深8至23米的青灰色粘土層,形成於距今2500至7000年,此時西湖基本上還是一個小海灣;孔深4至8米的青灰色細粉砂和粘土層,富含有機物質和碳化的植物枝幹、孢粉,分析結果有黑三棱、眼子菜等陸生淺水植物。這一層形成於距今1500至2500年,當是晚期潟湖已經形成才會有這樣的結果。現代科學家經過係統的考察,得出晚期潟湖階段的西湖,是由寶石山和萬鬆嶺之間的海灣,隨著錢塘江沙坎的發育,形成為潟湖。開始時並未和杭州灣隔絕,潮水可以湧入西湖。劉道真《錢唐記》所載華信築塘封閉豁口,正是北側寶石山沙嘴和南側萬鬆嶺沙嘴已經十分接近,現在杭州市上城區和下城區是一片水漫灘的時候,華信所築的塘,最終隔開了西湖和杭州灣。再經過武林水這種入湖溪流的水質交換,水體逐漸淡化,終於形成現在的西湖。由於武林水的水量很大,潮水不再進入西湖,西湖本身很快淡化,但塘的東麵水漫灘成陸後,還是受到潮水影響,是所謂斥鹵地,大部分地方的地下水直到元代開始才可以掘井飲用。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