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9:十五、三島驚豔(上)

來源: 龍劍 2020-04-24 07:01:59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29 bytes)

   比較上述傳說,泰山的刻石可信程度高一些。第一,劉廷桂是清末文人,距今不過一百餘年,見證他題寫的人不少,當然題寫的原因有編造的可能。第二,若乾隆當年確實題寫了這兩個字,清朝的臣民劉廷桂是不敢公然再題的,封建時代犯忌諱的。第三,杭州、惠州兩個西湖有同樣題字,顯然是後人編造的。所以我以為當年乾隆所題應該是風月無邊四個字,即命名西湖湖心亭為風月無邊亭。下麵是從風月無邊中引出這兩個字的一些材料。

    清人褚人獲(1625-1682)的筆記《堅瓠集》裏,引《葵軒瑣記》雲:唐伯虎(1470-1523)題妓湘英家匾雲:“風月無邊”。見者皆讚美。祝枝山見之曰:“此嘲汝輩為‘蟲二’也。”湘英問其義,枝山曰:“風月無邊,非‘蟲二’乎?”湘英終以為美,不之易。但褚人獲也不敢肯定是否典出唐伯虎,其下注雲“《支頤集》作錢鶴灘。”日本人夢亭東聚半筆記半詩話的《鉏雨亭隨筆》中,有相同的記載。

    張岱的小品《快園道古》卷十二《小慧部 燈謎 拆字》中說:這兩個字是徐文長贈一妓作為齋名,取義“無邊風月”。另外清人平步青(浙江紹興人,別號霞偶,1832-1896)的筆記《霞外捃屑》中說:浙江人愛傳笑話。比如徐天池遊西湖,題某匾曰“蟲二”,問他答是“風月無邊也”。這兩則中的徐文長、徐天池,說的都是徐渭(1521-1593)。唐伯虎的年代早於徐渭,發明權似應屬於唐伯虎。

    湖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的《巴陵勝狀》一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說嶽陽樓三樓的木壁上,本來曾有三個隱約可見的字跡:一、蟲、二。人們一直不解其義。後來李白遊嶽陽樓,看出這是一副字謎對聯,即“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就寫下了這副對聯。現在湖南嶽陽樓三樓,有東西兩聯,東聯是短短的一幅八字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落款為“長庚李白書”。此事仍是傳說,穿鑿附會的痕跡明顯。不過,李白到過嶽陽樓倒是確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詩為證。李白有詩《與夏十二登嶽陽樓》雲:“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三潭印月島又名“小瀛洲”,麵積七公頃,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四周圍是環形堤埂,島中有湖,水麵劃為“田”字形,所以陸地麵積並不大。三潭印月島的前身是水心保寧寺,位於“田”字形的中心點那個小島上。北宋秦觀《送僧歸保寧寺》詩中有句雲:“西湖環岸皆招堤,樓閣晦明如臥披。保寧複在最佳處,水光四合無端倪。車塵不來馬足斷,時有海月相因依。”由此可知島上賞月由來已久。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因為此前重建湖心亭時沒有再造德生堂作為放生場所,當時錢塘縣令聶心湯,忽發奇想,要在西湖湖麵再辟放生池,重現宋代盛事。他效仿蘇東坡故事,取湖中葑泥環水心保寧寺寺基築堤,形成“湖中之湖”,在保寧寺寺基再造德生堂專供放生。四年後,繼任的縣令楊萬裏(不是南宋的那位寫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人)又築一條東西向的土堤連接環堤和聶心湯所造的德生堂,方便放生。至萬曆四十八年德生堂增修為寺,重新掛上湖心寺的匾額,才規製盡善。張岱《西湖夢尋》:“今之放生池,在湖心亭之南。外有重堤,朱欄屈曲,橋跨如虹,草樹蓊翳,尤更岑寂。古雲三潭印月,即其地也。春時遊舫如鶩,至其地者,百不得一。其中佛舍甚精,複閣重樓,迷禽暗日,威儀肅潔,器缽無聲。”

    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毀。清雍正年間李衛主政浙江時,對小瀛洲進行大規模修建,奠定了現在的園林景色。雍正《西湖誌》卷三中說:“池上構亭,恭懸禦書匾額,複建小亭於池北,以奉禦碑。內置高軒傑閣,平橋三折而入,空明窅映,儼然湖中之湖。”《湖山便覽》卷三中也說:“國朝雍正五年(1727)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入,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繡。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   

    文中“平橋三折”就是現在見到的溝通南北九轉三回、三十個彎的九曲橋;東西以土堤相連,橋堤呈“十”字形交叉。交叉點在水心保寧寺舊址,現叫中心綠洲,最終形成今天空中俯瞰的“田”字形。橋上有開網亭、亭亭亭(迎翠亭)、康熙禦碑亭和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異的亭子,東麵環堤中部還有一座花架亭。這裏“我心相印”是佛教語匯,乃“不須言,彼此意會”就可相互印證的意思。石橋曲折有致,漏窗空靈深遠,花木扶疏,倒影迷離,置身其間,有一步一景,步移景異之趣。島蔭凝秀,園林精雅,文脈蘊藉,豐姿綽約。

    參觀三潭印月的第一個景點是始建於同治年間的先賢祠,原是湘軍將領彭玉麟的別業退省庵,清光緒後改為“浙江先賢祠”,奉祀明清浙江的黃宗羲、齊周華、呂留良、杭世駿四學者。門上是左手書法家費新我所書對聯:“客中客入畫中畫,樓外樓看山外山”。主殿門上,有一副康有為撰的長聯,上聯為:“島中有島,湖外有湖,通以卅折畫橋,覽沿堤老柳,十頃荷花,食蓴菜香,如此園林,四洲逰遍未嚐見。”下聯為:“霸業硝煙,禪心止水,閱盡千年陳跡,當朝暉暮靄,春煦秋陰,飲山水綠,坐忘人世,萬方同慨更何之。”詳細描述了三潭印月的特色,文革中原聯被毀,現在的楹聯是他的女弟子,著名書法家蕭嫻在1983年八十二歲時所書。

    我心相印亭南湖麵上有三座瓶形石塔鼎足而立,塔高二米,球形塔身中空,有五個小圓孔。最早的石塔是北宋元祐五年(1090)蘇軾浚湖築堤期間所建,但所在位置不是今天三塔的位置。雍正《西湖誌》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複,在湖中立塔以為標表,著令塔以內不許侵為菱蕩。舊有石塔三,土人呼為三塔基。南宋舊圖,從南數,湖中對第三橋之右為一塔,第四橋之右為一塔,第五橋之右為一塔。”可見當時的三塔圈定了一個相當大的禁種菱藕的範圍,它們建在西湖最深處,所以叫三潭。今天的三座石塔起初是萬曆三十九年時錢塘縣令楊萬裏所造,現存的三塔是天啟年間重建,呈每邊六十二米等邊三角形分布。

    三潭印月曆來是杭州著名的賞月勝地。每到中秋之夜,皓月當空,人們在塔內點上燈燭,孔口用白色薄紙蒙上,燭光從紙上透出,倒映於湖,又成水中之月,尤以中秋時節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與賞月人心中各有寄托的“明月”上下輝映、使人神思遄飛,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往返。

    阮公墩是三島中最年輕的。清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主持疏浚西湖後,以浚湖葑泥堆壅成島,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麵積0.57公頃,後人稱之為阮公墩。又因其泥軟地低,常為湖水浸漫,俗呼其為阮灘。阮元,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征人,清代著名學者。他對浙江文化發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都有很大功績,該島的命名就是為紀念他。俞樾《春在堂隨筆》卷二中就說到彭玉麟打算在阮公墩上辟建數間小屋,便親自上島來察看地形地貌,拿來撐船的竹篙往地上刺,才稍一用力,竹篙便應手而入土中好長一截。察勘阮公墩時,回來對親家俞樾戲言“阮公墩真軟公墩”。由於泥土鬆軟,不宜建造房屋,荒蕪了百餘年。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阮公墩還無人登臨,墩上雜木蔥蘢,蔓草萋萋,天真未鑿。

1982年,為開發旅遊資源,在這麵積 8.5畝的島上,增添一千多噸泥土,四周用塊石加固,造了二百四十多平方米竹結構建築物,計有“憶芸亭”、“雲水居”、“環碧小築”。後來又增辟垂釣區和“環碧莊”形成一座頗具特色的“綠樹花叢藏竹舍”的水上園林。莊園內部陳設古樸淡雅。日間乘船來訪者可在此品茗、小酌;晚上有著古裝的莊主“員外”率一幫“家仆”、“侍女”與來客共行仿古遊樂文娛活動,侍女敬茶,古琴伴奏,輕歌曼舞,充滿古人生活情趣的氣氛,遊者樂在其中。

最近為了保護環境,湖心亭隻許乘船觀賞,不能登島遊玩。阮公墩上的莊園也關閉了,取消富有商業氣息的旅遊項目,要讓它成為一個鳥類的天堂。這和有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澤而漁,吃子孫飯的做法成鮮明對照。這樣重視環境保護,個子孫後代留一方淨土,完全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值得讚賞。

所有跟帖: 

標題錯了,應該是杭州故事30:十五、三島驚豔(下) -龍劍- 給 龍劍 發送悄悄話 龍劍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24/2020 postreply 07:08:5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