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9:十五、三島驚豔(上)

來源: 龍劍 2020-04-23 07:20:2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330 bytes)
三島驚豔(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從此,這仙人所居的海上三島蓬萊、方丈、瀛洲就成為古人向往的仙境,至少比無法啟程前往的天宮,離現實世界要近一些,但仍然還是像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所寫“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杭州人以西湖為驕傲,就把湖中三座人工小島合稱“蓬萊三島”:湖心亭是“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湖中三島風光旖旎,恰似三顆鑲嵌在微波蕩漾湖麵上的綠寶石,與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庶幾可比。 湖心亭是湖中三島中最早營建的,亭為島名,島為亭名。據說湖心亭的島基是在蘇軾治湖時奠定的,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臨安府尹趙與躊疏浚西湖時,用所挖的葑泥,最終構成了這座小島,並在上麵建了一座湖心寺。元代在漢化不深的異族統治下,對傳統文化毫無興趣,西湖衰敗了。湖心亭也和前麵說過的孤山情況一樣,舊有的建築逐漸頹圮,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代中期。清代雍正年間所修的《西湖誌》卷九中說:“亭在全湖中心,舊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弘治年間(1488-1505),按察司僉事(省高等法院秘書長)陰子淑執法非常嚴厲。湖心寺的和尚依仗鎮守浙江的太監的勢力,無惡不作,連地方官員前往禮佛也不接納。於是陰子淑訪得和尚所做的壞事,毀了湖心寺,拆了寺外的三塔。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前後錢塘縣令聶心湯在其所修的《錢塘縣誌》中說,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太守孫孟尋找湖心寺遺跡,寺外三塔隻找到北塔的塔基,於是建亭其上。有一畝左右大的露台,四周圍以石欄,在露台上湖山勝概可以一覽無遺。早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10)杭州知州王欽若奏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即皇上)祈福”,從此西湖又名“放生池”。放生是一種宗教行為,西湖放生,以宋代為盛。西湖在整個元代未曾治理過,明代雖然知道西湖是放生池的說法,但在哪裏放生已經不盡了然,孫太守就在湖心寺舊寺基上建了一座德生堂,作為西湖放生場所。 孫太守的工程質量似乎比較差,沒幾年時間湖心亭和德生堂都坍圮了。萬曆四年(1576),按察司僉事徐廷裸重建湖心亭,題額“太虛一點”。萬曆二十八年(1600)蘇杭織造太監孫隆在島的四周疊石加固,並拓廣湖心亭亭址,改為清喜閣,但整個小島仍叫湖心亭。這個孫隆在江南幹了不少壞事,第二年督稅浙直,駐蘇州,任意橫征暴斂,增加苛捐雜稅,致使廣大機戶關廠停產,織工失業。六月初六日,蘇州織工進行反抗鬥爭,將孫隆的隨員、稅官黃建節六七人投入河中,放火焚燒稅棍湯莘等人的住宅,包圍稅監衙門,並要求停止征稅,史稱“蘇州民變”。不過他雖在江南犯下不少罪行,但能拿出“數十萬金……裝塑西湖”,先後修建了靈隱、湖心亭、淨慈寺、煙霞洞、龍井、片雲亭、三茅觀、十錦塘等寺廟、古跡、大堤,使湖光山色更加明媚多姿。不管他的主觀動機如何,修建西湖勝跡還是應當肯定的,所以當時一些著名文人如袁宏道、張岱等人一反厭惡太監的傳統,十分稱讚孫隆。 明亡後,大才子山陰張岱(1597-1679)在《西湖夢尋》中回憶當年湖心亭“金碧輝煌,規模壯麗,遊人望之如海市蜃樓。煙雲吞吐,恐滕王閣、嶽陽樓俱無甚偉觀也。”與滕王閣、嶽陽樓差可相比,恐怕有些言過其實。張岱接著寫道:“春時,山景(山石盆景)、睺羅(即摩睺羅,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製成的嬰孩形玩具﹐為送子吉祥物,與後世的無錫大阿福相似)、書畫、古董,盈砌盈階,喧闐擾嚷,聲息不辨。”春天白天湖心亭是一個很熱鬧的文化集市,但到了晚上卻十分荒涼。“夜月登此,闃寂淒涼,如入鮫宮海藏。月光晶沁,水氣滃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張岱在《湖心亭小記》中說:“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駕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不過關於夜月的西湖,雪中的西湖,比張岱大十歲的書畫鑒藏家,秀水(今嘉興)人汪珂玉在《西子湖拾翠餘談》中表達了與張岱不同的意見,他說:“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領山水之絕者,塵世有幾人哉!”汪珂玉這句話此後被杭州人接受,成為杭州名諺,也有把月湖改為霧湖或夜湖的。 張岱曾為清喜閣的楹柱題寫對聯:“如月當空,偶似微雲點河漢;在人為目,且將秋水剪瞳神。”下聯用了蘇軾所說,西湖對於杭州好比人之眉目的典故。比張岱早一些的杭州司理(司法局長)胡來朝有《湖心亭柱銘》雲:“ 四季笙歌,尚有窮民悲夜月; 六橋花柳,深無隙地種桑麻。”寓意十分深刻,憂國憂民之心躍然其中。 雍正年間編的《西湖誌》卷九記載:“國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禦書‘靜觀萬類’四字,以及楹聯‘波湧湖光遠,山催水色深’,又於閣上禦書‘天然圖畫’額。雍正五年重加增葺。” 清代杭州人翟灝兄弟所撰《湖山便覽》卷三講了重加增葺的內容:“左右翼以雕闌,上為層樓……。”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南巡時在湖心亭禦書“光澈中邊”匾額。抗日戰爭杭州淪陷時,清喜閣樓屋舊址改建為財神殿。抗戰勝利後又改為觀音大士殿,1952年,發現亭屋圓柱為白蟻蛀空。1953年在觀音殿殿址上新建為一重簷歇山琉璃瓦鋼筋混凝土方亭,為五十年代建設西湖風景名勝中第一所庭園建築,就是今天見到的一層二簷四麵廳形製,金黃琉璃瓦屋頂的湖心亭。 湖心亭掩映在花木之中,四周長柳拂水,極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稱為“湖心平眺”。清代乾隆時海寧人許承祖,在葛嶺建有別墅,廣索舊聞,博搜逸事,表微刊謬,總得詩三百六十五首,刊為《雪莊西湖漁唱》七卷,其中湖心亭詩雲:“百遍清遊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停闌四麵空明裏,一麵城頭三麵山。”春夏之日,眼前盈盈綠水蕩漾,遠處鬱鬱青山遙對,湖麵點點輕舟,一派水色山光,令人陶醉。遇上細雨霏霏,在亭中可靜靜地欣賞雨中西湖山色空濛之景。茫茫冬日,在大雪紛飛時,湖心賞雪也別有風情。 島南又有石碑,題著“蟲二”兩字(實際上應該是蟲字頂上多一撇,下文都用蟲字代替),這是將繁體的“風、月”二字的外邊部分去掉。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夜遊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題下了這兩個字,寓意“風月無邊”。廣東惠州西湖,也有一個湖心亭,亭前也有乾隆題的這兩個字。據說海南也有這兩個字的石刻,不知是誰題寫的。如今的石碑,是杭州市園林文物部門 1982 年重新鑿立的。碑中的這兩個字,專門從清代乾隆皇帝所書的“曲院風荷”與“平湖秋月”兩碑字體中挖拓。 我以為乾隆禦筆的傳說靠不住,遊泰山在快到鬥母宮的山道西側見過這兩個字的題刻,上款為:“己亥夏六月”,下款為:“曆下劉廷桂立”。那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當時濟南才子劉廷桂所書。傳說劉廷桂在與朋友遊覽泰山時,談到杭州西湖的那座“風月無邊亭”,劉廷桂不以為然,認為泰山景色峻拔奇峭,鬆壑雲深,才是真正的“風月無邊”。另一種說法是當時鬥母宮已從初建時的道觀改成尼姑庵,據說庵裏尼姑名聲不佳,不僅勢利而且不守婦道。劉廷桂遊山口渴,進鬥母宮想要一杯茶,尼姑見他穿著一般,對他很不客氣。劉才子一氣之下,就在鬥母宮下麵道旁石頭上題寫了這兩個字,諷喻鬥母宮裏的尼姑。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