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5:十三、蘇軾浚河(上)

來源: 龍劍 2020-04-19 08:26:07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317 bytes)

                                                                    蘇軾浚河(上)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七月蘇軾被任命為杭州知州。當年杭州大旱,饑民遍地,亟待救濟。蘇軾就任伊始,為緩解旱情,先考察杭城的水係。參照年代稍後的南宋京城圖和吳自牧《夢粱錄》,可以推測當時杭州城內外河道的大致情況。

    西麵,從湧金池引西湖水的向東的清湖河,沿後來被叫做浣紗河的水道拐彎向北繼而向西,最後再轉向北,經後來被叫做西河(今武林路)的河道從餘杭水門出城,這部分水係直到解放後才被填沒。中間,現在的光複路位置上是一條市河又叫小河,其南端沿現在的惠民路轉向東,和鹽橋運河相接;其北端大約在今天的鳳起路,然後沿鳳起路向東通鹽橋運河,向西通西河。

    東麵情況比較複雜。城內,鹽橋運河是杭州城裏的主航道,南端分兩支。一支一直向南,在碧波亭(後來的鳳山門東)接龍山河到閘口,由龍山閘入錢塘江。在“城垣擴建”故事中已講到,南宋時為皇宮的安全,這一支隻到皇城北麵為止,不再和龍山河相通。另一支在候潮門稍北向東流入茆山河。鹽橋河向北在城裏沿今天的中河通過梅家橋流入白洋池(今杭州體育館附近),再在田家橋,這地名至今猶在,當時是河上一座橋,向西在天宗水門(今運河武林門碼頭西側)轉北出城。

    茆山河在鹽橋河東麵約三百步,大體平行於鹽橋河,在蘇軾的時候,茆山河還在杭州城外。其南端經浙江閘到錢塘江,浙江閘就是為控製錢塘江潮水而修建的。南宋時茆山河已在京城東城牆內,但《京城圖》上茆山河隻在京城東北角有一小段,《夢粱錄》中也記載茆山河大部分河段那時(南宋末)已湮塞。早在十幾年前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在《望湖樓晚景》五首五絕的第五首中就曾寫道:“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後來又在送別陳襄的《虞美人》詞中寫到:“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裏。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裏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這裏的沙河有人以為是貼沙河,我認為應該是茆山河,當時杭州東麵城外幾條河因為通潮,承受錢江的泥沙,都有人稱之為沙河。例如位置在茆山河略東麵南宋時成為京城東麵的護城河,現在的東河就是其中一條,貼沙河是在更東麵的一條。茆山河的北段和南段都很靠近吳越國時的杭城東城牆,隻有中段因為當時杭城是座腰鼓城向西凹進,使得茆山河離城牆較遠。茆山河盡管在城外,但在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就已有幾分熱鬧,尤其北段是位於錢鏐所建造的羅城由東城牆轉北城牆的拐角處附近,那裏曾有保德門,所以蘇軾在望湖樓可以見到沙河的燈火。

    蘇軾向哲宗皇帝和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後所呈的《奏乞開西湖狀》中附了一份《申三省狀》,三省為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即中央政府。這是一份向中央政府匯報疏浚和治理鹽橋、茆山二河的總結報告,詳細說明了治理的原由、經過和效果。

    在這份報告中蘇軾說,早在十幾年前任杭州通判訪問民間疾苦時,父老皆雲:“若運河淤塞,遠則五年,近則三年。”鹽橋運河是漕運航道,裝載幾百擔的漕船本來就靠人牽牛拉,海潮帶來泥沙,使河道淤積,導致舟行更為困難,嚴重時甚至要航行好幾天才能出城。因此每隔三五年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挖出的淤泥就堆在岸邊居民家門口,影響生活和生計。一些胥吏和差役還利用選擇堆泥場地的機會敲詐勒索,泥水又弄得十幾裏地鬧市區的路麵泥濘不堪,百姓怨聲載道。

    蘇軾又問父老,泥沙淤積從唐代就如此,並非近年,為何現在看來隻是堆積了三五十年的樣子。父老們都說吳越國時杭城東麵有小堰門,既有小堰,當時應該還有大堰,靠大小二堰,隔絕江水,不放入城,則城中諸河,專用西湖水。水既清澈,無由淤塞。同時餘杭門外半道紅(今天這地名還在)地方,當時也有一道名為清河的堰門,控製湖水,不令西湖水輕易流走。隻是真宗天禧年間王欽若知杭州,貪圖一時的加快行舟效果,拆了東、北兩麵的堰門,江水入城至今七十餘年矣。況且近年西湖日益堙塞,昔日水麵半為葑田,雨水多時西湖無所瀦畜,田畝遭受水災,而幹旱時西湖自身幹涸,不能向運河補水。

    解釋一下葑田,葑就是野茭白,最適宜於生長在水深半米左右的湖沼地區。《辭海》中對葑有兩種解釋:一為蕪菁,讀第一聲;二為菰根,即茭白,讀第四聲。菰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古代歸在“六穀”裏,唐代以前一直隻被當作糧食作物來栽培。戰國時期宋玉的《諷賦》:“為臣炊彫胡之飯,烹露葵之羹,來勸臣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其卑溼則生藏莨蒹葭,東薔雕胡。”的記載。唐李白《宿五鬆山下荀媼家》詩:“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杜甫《江閣臥病走筆》詩:“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直到南宋以後還有用菰米做飯的,陸遊《村飲示鄰曲》詩:“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渾。”清代趙翼《宴集九峰園》詩:“烹鮮斫鱠炊雕胡,主人稱觴客避席。”《本草綱目》“穀二•菰米”條的集解中引蘇頌說:“菰生水中,葉如蒲葦,其苗如莖梗者,謂之菰蔣草,至秋結實,乃彫胡米也。”

    後來人們發現,有些菰居然不抽穗,莖部卻不斷膨大,逐漸形成紡錘形的肉質莖,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茭白。這種蔬菜不但吃口柔嫩、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藥用價值,可以去煩熱、解酒毒、利小便等。因為經濟價值高,人們就專門用菰生產茭白了,為收獲菰米種菰的反而不多,近代恐怕已經沒有了。在我國,茭白出現也很早,唐皮日休《重玄寺元達年逾八十好種名藥餘奇而訪之因題二章》詩:“怪來昨日休持鉢,一尺雕胡似掌齊。”近代科學研究已經搞清楚,茭白是因為“菰”受到黑粉菌的感染,使靠近根的莖部膨大而形成的肉質莖,如果土壤裏缺乏黑粉菌,“菰”就成了不長肉質莖而結籽的葑草。曾有一些國家引種我國的茭白苗,開始隻開花結籽卻不長肉質莖,引進黑粉菌之後才解決問題。

    盡管菰米產量低,在唐宋時期,因種植的成本和人工花費不多,江南一帶菰米是常見的糧食,湖沼地帶紛紛開辟種菰的葑田。菰最適宜在水深半米的地方生長,先是靠近岸邊種植,逐漸向湖沼中心築堰排水加泥,營造新的葑田。西湖很適宜種菰,除吳越國有專門設置撩湖兵巡湖那段時間外,不斷有人在西湖開辟葑田,使西湖麵積日漸縮小,供水能力日漸萎縮。這就是為什麽西湖一直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葑田,直到影響杭城百姓生活,不得不進行疏浚的原因。

    下一個蘇軾治湖故事中,將進一步談當時蘇軾遇到了葑田使西湖將在二十年內完全湮塞的局麵和他的解決辦法,現在重新回到浚河這個題目。蘇軾說當年雖已了解河道淤塞原因,通判隻是知州的助手,不能作主。自前一年七月到任知州,首先見到運河幹淺,行舟出入艱苦萬狀,穀米柴薪價格因此暴漲。於是動用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海塘守軍和地方警察)千餘人,據蘇軾年譜還曾動員災民以工代賑參加疏浚,從十月開工曆史半年完成,開浚茆山、鹽橋二河各十餘裏,都有水八尺以上。使得公私舟船通行便利,父老都說:“自三十年已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隻是天天仍有潮水帶來泥沙,淤填如舊,三五年後將會前功盡棄。   

    蘇軾廣泛征求能夠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監在城商稅的臨安縣主簿蘇堅提出一個建議,以茆山河專受挾帶泥沙的江水,以鹽橋河專受已澄清的潮水。這樣作為漕運主航道、位於城區的鹽橋運河就不需要疏浚,既不影響航運暢通,又可避免疏浚擾民。

    具體做法是在南麵鹽橋河與茆山河連通的地方、鈐轄司(城防司令部)前建一座閘,漲潮時關閉,挾帶泥沙的江水就不能進入鹽橋河。在潮平後一至二個時辰江水澄清了,再開啟閘門允許已經澄清的江水補充鹽橋河,以利航行。根據曆史記錄,兩條河泥沙隻淤積在從浙江閘開始的向北十來裏河段,茆山河向北流十餘裏路後,水中泥沙都沉積下來,再讓它轉西到梅家橋附近的白洋池,再和鹽橋河相通,這時雖有江水流入鹽橋河,卻不會產生泥沙淤積問題。鹽橋河兩頭都有江水補充,可以保持通航所需的水位,就不會像眼前那樣因水位太低行舟困難。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