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3:十二、孤山易容(上)

來源: 龍劍 2020-04-17 08:10:4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2085 bytes)

                                                                      孤山易容(上)

    北宋孤山雖因林和靖隱居在此,名聲大噪,但畢竟還是幽靜冷僻的地方,不然林和靖也不會被叫做隱士。和蘇軾同時的詩人郭祥正的《西村》詩中寫道:“遠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魚無賣處,沽酒入蘆花。”現在西泠橋北堍那時叫西村,隔水是孤山寺,東麵稍遠一點是昭慶寺,都是大廟,所以說“遠近皆僧舍”。當時隻有數家村民,附近沒有集市,和尚吃素,魚就沒法出售;村前湖中沒有菱藕荷花,湖邊盡是蘆葦,入秋滿眼如雪的蘆花。想擺渡到孤山,得進村呼喚村民幫忙,叫做“西村喚渡處”,冷僻得連個正規的渡口也不是,可見孤山盡管有名了,但還不熱鬧。

    北宋,孤山經過林逋、蘇軾等人的努力,已是杭州有一定知名度的景點。孤山高38米,麵積三百畝,由侏羅紀火山爆發後的凝灰岩構成,是西湖北山棲霞嶺的支脈浮出水麵形成的天然島嶼。它雖是西湖群山中最低的山,卻是湖中最大的島嶼。《夢粱錄》稱:“西湖堤上名孤山,乃林和靖先生隱居處,其山聳立,傍無聯附,為湖山之絕勝也。”這段話點出了“孤山”這個名字的來曆,它是一座聳立著的山,又傍無聯附孤零零地懸在湖中,稱之為孤山,再貼切也沒有了。白居易在《杭州春望》最後兩句“誰開湖西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的自注中說孤山寺路(即白沙堤)在湖中,草綠時望如裙腰,舊誌雲不知所從始。可見,即使在唐代白居易那麽早的時候,連接孤山和西湖東岸的白沙堤建造者和建成時間也已是迷案了。恐怕在東漢華信築堤最終形成西湖時,就已經存在自然形成的白沙堤通往西湖東岸,把西湖分隔成裏湖和外湖。隻不過後人用石板鋪在白沙堤的斷口上,使之成為可通車馬的斷橋。因此,“孤山不孤”就成為為西湖三大怪之一,從西湖東岸一直是有路可到孤山的,但這和孤山因為是一座沒有和其他山峰相連的孤獨小山而被命名並不矛盾。

    西泠橋建成後,孤山更是遊人穿過西湖連接東西的必經之地。西泠橋的建成,使得孤山由一個冷冷僻僻和尚隱士的居住所,轉變成為熙熙攘攘紅男綠女的遊玩地。但西泠橋初建於什麽時候?至今未見有確切時間記錄,下麵據一些史料作推測。到南宋杭州成為“行在”後,西湖變得熱鬧非凡。周密在其《武林舊事》卷五中說:“西陵橋,又名西村。”由此可知南宋西泠橋就已經存在了,西村成為橋堍熱鬧的集市,大致可以推定西泠橋初建於宋孝宗的隆興、乾道年間(1163-1173),當時也常常寫成西陵橋。此時高宗年事已高,孝宗盡管是高宗的養子,卻是曆史上有名的孝子皇帝,建橋的初衷很可能是便於高宗巡幸孤山。

    宋代皇帝從宋真宗開始都篤信道教,宋徽宗還自稱道君皇帝,高宗、理宗先後在孤山建造皇家道觀四聖延祥觀和規模宏大的西太乙宮。

    四聖延祥觀,原名四聖堂。道經雲:“四聖者,紫微北極大帝之四將,號曰天蓬、天猷、翊聖、真武大元帥真君。”高宗的生母韋太後還是徽宗的妃子時就奉事甚謹,專門請人繪像,朝夕不忘香火。高宗封為康王的時候,據說有一次出使金國,將出發時見到四位金甲神人,執弓劍保衛自己。紹興年間,通過談判,金國放回了高宗生母韋太後。到了杭州韋太後就自己出錢,要高宗建觀侍奉。紹興十四年(1144)高宗委任太後的弟弟韋淵在孤山擇地建觀,於是永福、智果、瑪瑙三寺皆改額移址於北山重建,把孤山古寺改為道觀,隻留下林和靖墓。第二年在觀內迎奉內府所造沉香木刻就的四聖聖像、韋太後所繪四聖畫像和二十座神於殿中,用東京時的延祥舊名命名為四聖延祥觀。建有正殿、三清殿、藏經殿、法堂等。其西麵空曠地帶建涼堂,後來孝宗題名為 “瀛嶼”。四聖延祥觀在元世祖至元年間改建於武林門外,元順帝至正年間再遷葛嶺。

  在四聖延祥觀側,原林和靖隱居之地,造有四聖延祥禦園。延祥園西依孤山,花寒水潔,氣象幽古。灌圃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稱“西湖勝地,惟此為最”,可見它的精致。園內有六一泉、金沙井、閑泉、仆夫泉、香月亭。香月亭側的山椒(孤山山頂)環植梅花,香月亭照屏之上書寫著“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在北坡建有一堂,坐在堂中可以挹西北諸山之勝,所以命名為“挹翠”。在挹翠堂後麵又麵山而造“清新”堂。其左右有香蓮亭、射圃、瑪瑙坡和陳朝檜。             

    杭州城裏原來已有一座太乙宮,在虎林山腳。理宗時分出延祥觀的涼堂所在地方,再建一座西太乙宮,供奉太乙十神帝像。涼堂改建為黃庭殿,兩壁保存著名畫家蕭照畫的壁畫,並把建宮時已有七百五十餘歲的那株有名的陳朝檜包括在宮內,西太乙宮成為當時西湖最壯觀的道觀。

    宋徽宗雖然是個壞皇帝,但總是把自己看作是愛老百姓的皇帝。比如每年元宵觀燈,出宮與民同樂,還讓衛士給前來觀燈的百姓賜酒。南宋皇帝繼承這個與民同樂的親民傳統,所以盡管南宋孤山有皇家道觀和園林,並不禁止百姓前往遊覽。即使皇帝巡幸時,也不是警衛森嚴,氣氛比較輕鬆,允許百姓接近。《武林舊事》卷三中,追記宋孝宗淳熙年間遊湖盛況時說:“淳熙間,壽皇以天下養,每奉德壽三殿,遊幸湖山,禦大龍舟。宰執從官,以至大璫應奉諸司,及京府彈壓等,各乘大舫,無慮數百。時承平日久,樂與民同,凡遊觀買賣,皆無所禁。畫楫輕舫,旁舞如織。”

    至於遊湖時商販買賣的物件,珠翠冠梳、銷金彩緞、犀鈿、髹漆、織藤、窯器、玩具等物,無不羅列。還有所謂的“湖中土宜”:果蔬、羹酒、關撲、宜男、戲具、鬧竿、花籃、畫扇、彩旗、糖魚、粉餌、時花、泥嬰等。固定攤位以蘇堤的先賢堂、三賢堂和孤山的四聖觀等處最盛。還有以輕舟載貨,追逐遊船即使龍舟大舫也不例外的流動攤販。宋五嫂魚羹就是最出名的例子,原住在京師汴梁最大酒樓樊樓旁的宋五嫂,向宋高宗兜售親手製作的魚羹,乘機攀鄉親敘舊,魚羹“經禦賞,人所共趨,遂成富媼。”

    除了商品買賣,還有許多文藝表演。“歌妓舞鬟,嚴妝自炫,以待招呼者,謂之‘水仙子’。至於吹彈、舞拍、雜劇、雜扮、撮弄、勝花、泥丸、鼓板、投壺、花彈、蹴鞠、分茶、弄水、踏混木、撥盆、雜藝、散耍、謳唱、息器、教水族飛禽、水傀儡、鬻水道術、煙火、起輪、走線、流星、水爆、風箏,不可指數,總謂之‘趕趁人’,蓋耳目不暇給焉。”

    “都人士女,兩堤駢集,幾於無置足地;水麵畫楫,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歌歡簫鼓之聲,振動遠近,其盛可以想見。若遊之次第,則先南而後北,至午則盡入西泠橋裏湖,其外幾無一舸矣。….,,既而小泊斷橋,千舫駢聚,歌管喧奏,粉黛羅列,最為繁盛。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此雖小技,亦有專門。爆仗起輪走線之戲,多設於此,至花影暗而月華生始漸散去。”

    周密繼續寫道:“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人亦無時而不遊,而春遊特盛焉。……日糜金錢,靡有紀極。故杭諺有‘銷金鍋兒’之號,此語不為過也。”所以南宋林升有一首《題臨安邸》的政治諷刺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時候的孤山已經熱鬧非凡,找不到絲毫林和靖所居時那樣的幽靜蹤影。    

  元初,因為江南釋教總統、西番僧楊璉真迦對漢族的仇恨和歧視,孤山墓毀觀遷,景色蕭颯。劫後蒼涼,“蒼藤古木高寒”,雪後初晴,另是一番景致,元人名之曰“孤山霽雪”,為錢塘八景之一。元明畫家林若拙、趙孟堅、李流芳諸人留有《孤山圖》、《孤山夜雪圖》、《孤山夜月圖》。元代雖對西湖不加修整,前來孤山遊覽的人還是不少。著名詩人薩都剌仰慕林和靖,遊孤山後曾留下詩篇:“先生勝隱得孤山,小艇沿湖日往還。自愛煙霞局物外,豈知名姓落人間。鶴無過跡苔痕老,梅自花開月影閑。表墓有銘祠有奠,高風千載更兼頑。”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