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2:十一、梅林歸鶴(下)

來源: 龍劍 2020-04-16 06:43:5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26 bytes)

   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複,錢塘(今杭州)人,北宋詩人。少時父母早亡,但他勤奮好學,經史百家無不通曉,且擅書畫,工詩詞。終生不娶也不出仕,長期隱居孤山,結茅為室,編竹為籬。平時除了作詩繪畫外,喜歡種梅養鶴。他在孤山上種了三百六十餘株梅樹,從此放鶴亭一帶成為西湖孤山賞梅勝地,後人又在附近還廣植臘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橋堍。每到嚴冬早春,蠟梅若金,白雪似銀,紅梅如火,清香四溢,這裏曾被譽為“梅林歸鶴”,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他馴養了一隻名叫鳴皋的鶴,而又常常離家泛舟西湖賞悅山水,此時若有客來訪,留在家裏的家童就放鶴上天,白鶴縱入雲霄,在湖上起舞盤旋,林逋見到白鶴,回棹歸舟來接待客人,這就是“梅妻鶴子”之說的來曆。

    因林和靖有後人,近來有人論證他曾娶妻生子,其依據就是宋理宗時一位自稱林和靖七世孫的林洪寫的一本《山家清供》。古人十分重視傳宗接代,為無子者立嗣十分普遍的做法。《宋人傳記資料索引》第一冊第331頁記載:“王時敏,上饒人,林逋弟子。逋卒,時敏為立後。”通常是立同姓同宗血緣最近的侄子為後,僅有一個侄子的話還可以兼姚兩房。林和靖有兄子宥,登進士甲科。宥子大年,頗介潔自喜。英宗時為侍禦史。林宥受教於林和靖,關係十分密切。林大年編有《林和靖先生詩集》,並請梅堯臣作序,看來其遺作是傳給林大年的。梅堯臣與林和靖有詩唱和,曾寫詩贈林大年,和林家交往了三代,對林家情況熟悉。梅堯臣本人又是北宋著名詩人,因此可以說,梅氏是為林的詩集作序的最佳人選。梅堯臣在序中說:“先生少時多病,不娶無子。諸孫大年能掇拾所為詩,請餘為序。”不僅明確說林和靖不娶無子,而指出其原因是少時多病。所以林和靖無子有後,所立後人最可能是來往密切的侄子林宥或侄孫林大年。可是有人偏偏不信與林和靖同時且有三代交往的梅堯臣,而抬出二、三百年後一個來曆不明的林洪,除了想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之外,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麽理由要這樣做。

    元至正十年(1349),有一位名叫林淨因的後裔,通過結識來華的日本名僧龍山德見,東渡日本定居在奈良,開創了“日本饅頭第一所”,把饅頭製作方法傳授到日本,成為日本饅頭鼻祖。林氏饅頭在日本代代相傳,二〇〇九年十月,林淨因的第三十四代後裔,日本鹽瀨總本家會長川島英子一行十三人,來到杭州孤山祭拜林和靖墓,會見林和靖在國內的後人,錢江晚報曾對此作過報道。

    人們曾說林逋在孤山上的生活,一日取一樹之值為用,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我對此一直存疑。一棵梅樹能結幾個梅子,夠他那種排場一日之用?答案或是名氣大了,就有人出高價來買他家的梅子,這叫做名人效應,古今同理。

    不過人們不要太天真了,真的相信他的主要生活來源是一日之用乃取自一樹之值。林逋活著時名氣很大,宋真宗幾次請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皇帝征之不就,賜號和靖處士,還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問。他死於宋仁宗在位時,仁宗追賜給他“和靖先生”的諡號,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賜封的隱士。這樣的身份,按皇帝命令定期慰問他的地方官員拍馬屁還來不及,難道還需要他上樹采梅子,到集市上換幾個錢過日子嗎?林和靖不差錢!不必為衣食擔憂。當然名人雅士取錢的方式和凡夫俗子有所不同。官員們都是一些人精,決不會笨到當麵送林和靖一個大紅包,請他笑納。比如找一個借口請他題一首詩或寫一幅字,繼而付給他很高的潤格,既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務,又拿到可傳給子孫的名人墨寶,還不影響和靖先生的清譽,難得三贏,於是皆大歡喜。

    林逋生活的社會環境造就了這位青史留名的隱士。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生活剛經過五代嚴重的動亂時期,宋朝建立後趨向穩定。北宋初年的幾位皇帝,除宋真宗懦弱一些外,都有所作為,盡量保持社會穩定,政治環境比較寬鬆,文人紛紛踏上仕途,博取功名,出了好幾位名臣賢相。林逋生活時期,為害北宋知識分子的黨爭未現端倪,官場上盡管政見有分歧,總的還比較和諧。

    如果不願意做瑣碎的行政工作,可以參加文化建設,著名的四大類書,即百科全書性質的類書《太平禦覽》、文學類書《文苑英華》、小說類書《太平廣記》和史學類書《冊府元龜》,就是宋初官纂的。前三部類書在宋太宗時編纂,主編李昉,學問很大,曆史上稱他溫和無城府,寬厚多恕,不念舊惡,對於晚輩或手下工作人員盡力提攜,並不壓製,所以歸隱的人不多。隻有宋真宗時《冊府元龜》的主編王欽若人品很差,書成,功攬於己而咎歸於人。澶淵之盟前要遷都逃跑,澶淵之盟後陷害寇準,罷相出知杭州,到了杭州又圖一時便利亂作為,留下很大後患,直到蘇軾為他糾正,後文將會對此作說明。    

    林逋在當時屬於另類。林逋臨終留絕句曰:“湖外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顯然他對自己生前死後所處的環境是相當滿意的,最後兩句有點諷喻當時熱衷於仕途的文人,特別是那位臨終時懊悔未曾勸諫宋真宗受天書、封泰山的一代名相王旦。王旦是許多包公戲中包公老師王延齡的原型,廉潔公正而有能力,是真宗朝的股肱之臣,曆史上評價很高。他在臨死時唯一懊悔的一件事,就是明知道所謂的天書是假的,卻沒有諫阻真宗接受,反而跟著皇帝去泰山封禪。現在去泰山遊覽,可以看到在山腳下的岱廟有模仿當年泰山封禪的表演,代表皇帝主祭的宰相就是這位王旦,真是對他莫大的諷刺。林逋連王旦這樣的傑出人物都看不上眼,可見其眼界之高。

    林逋是另辟蹊徑,獲得盛名的。這條路唐朝叫終南捷徑。不過唐朝名士們歸隱的終南山離長安很近,而最後弄得名氣響了,以當官去為結局。但林逋不像他們,老老實實隱居到去世,即便這樣,還是有人質疑林逋隱居孤山的初衷,放鶴亭內有林則徐的一副楹聯:“世無異草能真隱,山有名花轉不孤。”對仗工整,意味深長,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對聯。我想林則徐或多或少認為林逋不是真正的隱士,此聯的真實含義,見仁見智,讓大家各自揣摩去吧。

    當然林和靖並非浪得虛名,那首《山園小梅》七律:“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是他的代表作。頜聯成為詠梅的千古絕唱,流傳極廣,那種意境,不和梅花晝夜相處,對之滿懷深情,是寫不出來的。其實頸聯也寫得非常好,形象鮮明,沒有直接寫梅花,寫的是同一季節霜禽的實際行動和季節不同粉蝶的可能感知,動態禽蝶和靜態梅花對照,用霜禽和粉蝶的行動心態,烘托梅花之美,別開蹊徑,令人叫絕。

    北宋詩人好寫豔詞,連寇準這樣的硬漢都寫過,歐陽修還為豔詞惹出一場官司,林和靖也不例外。他有一首《長相思》,情真意切,令人回腸百轉,寫得極好:“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對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邊潮已生。”清代《欽定詞譜》介紹這個詞牌“又名吳山青”,說的就是這首詞。可笑的是那位硬說林和靖曾娶妻生子的人,竟以這首詞作為林和靖曾經熱戀過的證據,隻能暴露他對北宋詞壇狀況知之不多。

    林逋書法存世作品僅3件,《自書詩帖》是其中篇幅最長者。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留台差少肉。”東野是唐代詩人孟郊的字,他和賈島都是苦吟詩人,時稱郊寒島瘦;北宋初期著名書法家李建中,曾前後三次掌西京留司禦史台,人稱李西台,此處蘇軾稱他留台。黃庭堅雲:“君複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陸遊謂其書法高絕勝人。明沈周詩雲:“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綠。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林和靖隱居孤山,足跡不入城市者三十餘年,把個隱士做得地地道道而名垂青史。孤山因為林和靖,引來了文人雅士前來探幽題句,聲名遠播,成為西湖著名景點,林和靖開發孤山功不可沒。套用魯迅在《阿Q正傳》第一章序中所講的那句話:“於是人以文傳,文以人傳——究竟誰靠誰傳,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究竟是林和靖靠孤山傳,還是孤山靠林和靖傳,後來也不甚了然起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