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21:十一、梅林歸鶴(上)

來源: 龍劍 2020-04-16 06:20:2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577 bytes)

                                                                 梅林歸鶴(上)

    孤山是棲霞嶺的支脈,這有地質學的依據。孤山北側東麵那一段山坡,叫做瑪瑙坡。陸遊有詩《自真珠園泛舟至孤山》:“呼船徑截鴨頭波,岸幘閑登瑪瑙坡”。楊蟠有詩《瑪瑙坡》:“石徑先光怪,傳流瑪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特別是宋初卓錫孤山瑪瑙院的天台宗高僧智圓,所著孤山《閑居編》五十一卷,留下許多關於瑪瑙坡、瑪瑙石的詩篇。這座吳越國時重建的瑪瑙院,原先是東晉時的瑪瑙寶勝院,建在寶石山葛嶺之側,那裏也叫瑪瑙坡。明代才子張岱的《西湖夢尋》中說:“瑪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瑩,質若瑪瑙,土人采之,以鐫圖篆。”葛嶺東側和孤山西側都有盛產瑪瑙石的瑪瑙坡,正是葛嶺和孤山一脈相承的證據。瑪瑙坡臨湖有“雲泉”,旁有六角方柱石製的“雲亭”,上有一聯雲:“此地擅湖山最勝,其人與梅鶴有緣。”瑪瑙坡有摩崖石刻在孤山“雲亭”後石崖上仰處,石方框高32厘米,寬98厘米,內刻行書“瑪瑙坡”3字,字高23厘米,寬18厘米,是吳昌碩79歲時所書。

    孤山山頂岩石突兀,蘇軾曾有銘刻“歲寒岩”。孤山多甘泉,除瑪瑙坡的“雲泉”外,西南岩下有“六一泉”,是當年蘇軾銘感六一居士歐陽修的師恩而命名,至今一泓清泉,半壁秀亭,風韻猶在。西泠印社內,沿山岩石隙中有多股泉水流出出,諸如“小龍泓”、“印泉”、“閑泉”、“潛泉”、“文泉”等等,不一而足。

    不過隋唐以前還沒有孤山這個地名,而是像蘇小小詩中所寫那樣,叫西陵。從蘇小小的故事可知,在她生活的時候,孤山已經有人居住,並且白沙堤斷口上已有石板鋪就的斷橋,可以通車馬。到南朝陳文帝時在孤山建造永福寺和辟支佛骨塔,應該有人前來禮佛,開始有幾分熱鬧了。筆者猜測後來這裏進香、遊玩的人多起來,才有孤山這更有詩意的地名,於是永福寺也被稱為孤山寺。詩人白居易、張祜、李賀都留有寫明此地當時已叫孤山的詩篇,可證孤山這個地名在唐代已廣為人知。

    孤山今天最出名的植物梅樹還未曾種植的時候,鬆林早已有一定的名氣,鬆林的出名當然是因為《錢塘蘇小歌》,並引得許多人前來尋找蘇小小墓以吊念。當時還有不知何年何月種植杜鵑,也許開始僅僅是野生的,浙江山區往往長著成片的杜鵑林,根據地勢高低從仲春到初夏,滿山遍野開放。不管杜鵑是野生還是人工種植,春天盛開的花,吸引著遊人及僧侶前來欣賞。直到今天孤山西泠印社後山牌坊到清雪廬周邊,還種有成片的杜鵑2000餘株,主要品種為紫萼,摻雜部分毛白,開花時間為3月底4月初,紅裏間白煞是好看。

    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建成的永福寺可能是孤山最早的寺院,入宋改名為廣化寺,但老百姓一直叫它孤山寺。它和西湖東北的昭慶寺、南麵的淨慈寺(初建時叫慧日永明禪院,後宋太宗賜名壽寧禪院)以及靈隱寺在很長一段時間合稱為西湖四大寺院。

    永福寺建寺時在寺內植有兩株檜樹,圓柏稱檜,自古已然。至宋時猶存其一,挺拔茂盛,人稱陳朝檜,非常有名,《夢粱錄》、《武林舊事》等書中都有記載。另一株漸漸枯死,枯枝敗葉被人撿作柴火,僅有樹幹矗立。宋神宗熙寧年間的孤山寺方丈誌銓聽附近一位年紀很大的老人說過,在老人還是少兒時就見這棵陳朝檜已經枯死。誌銓和尚擊打樹幹,聲若金石,堅硬異常,於是就在枯柏旁築了一間取名柏堂的小房子,祭祀這株枯柏。又請時任杭州知州,大名鼎鼎的詩人蘇軾題詩紀念,蘇軾看到這株枯柏,形骸有盡而精神未死,就依寺僧誌銓之囑寫了《孤山二詠》:“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雙幹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 忽驚華構依岩出,乞與佳名到處傳。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並在詩引中寫明了事情來龍去脈,詩中道人是指和尚即有道之人,不是道士(早在六朝時就有稱高僧為道人的);九朝是指陳、隋、唐、五代、宋九個朝代。“雙幹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一聯後來成為柏堂的楹聯。

    檜是常綠喬木,幼樹的葉子像針,大樹的葉子像鱗片,雌雄異株,雄花鮮黃色,果實球形,種子三棱形,也叫圓柏。圓柏稱檜,自古已然,這裏就是把檜稱為柏。活著的那株陳朝檜在清代太平軍攻陷杭州時被燒毀,清光緒二年(1876),杭州人丁申丁丙兄弟商議在孤山南麓捐資複建的第一個建築物便是柏堂,還請著名學者俞樾(曲園)重新題寫堂名。

    隋唐到北宋,孤山最多的植物是竹子。竹閣,正是白居易率領民眾治理西湖時所築,位於柏堂附近,他不忘提倡綠化環保,題閣額名:“多植竹”,因其掩映在一片竹林茂盛的地方,故簡稱竹閣。《湖山便覽》雲:“竹閣,舊在柏堂之南。白樂天在郡出遊,每偃息其間”。白居易有《宿竹閣》一詩:“晚坐鬆簷下,宵眠竹閣間。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閑。無勞別修道,隻此是元關。” 白居易去世後,杭州人感念他,便在竹閣掛起他的肖像祀祭,這就是蘇軾在《孤山二詠》詩引中提到的“白公居易竹閣”。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因建四聖延祥觀,把白居易的紀念堂堂遷往蘇堤壓山橋堍,又增掛林和靖、蘇東坡二像,一並祀之,稱三賢堂,明代又遷回孤山。

    孤山的佛教氣息十分濃烈,唐代元和、長慶年間(806-824),永福寺住持惠皎得到白居易、嚴休複、崔元亮等九位先後的杭州刺史的資助,刻《法華經》於寺壁,一時號為佛門盛事。吳越國的錢鏐增建了兩座寺院,即山南的智果寺和山北的瑪瑙寺。直到北宋前期,孤山還是相當幽靜,除了廟宇裏傳出的晨鍾暮鼓、梵音唄唱,人跡罕至。所以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四十來歲的林和靖在孤山東北,結廬巢居閣隱居,以梅鶴相伴,二十多年而不入近在咫尺的城市,直至去世。

     孤山東北麓的放鶴亭,是為紀念林和靖而修建的。放鶴亭最早為元代杭州人陳子安為紀念林和靖所建,明嘉靖年間錢塘縣令王代又加以擴建,現在的放鶴亭是一九一五年重建的。亭內石壁有一塊麵朝東北的長方形行書刻石《舞鶴賦》。《舞鶴賦》為南朝著名詩人鮑照所作,全文四百六十六字,生動地描繪了鶴美麗動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碑上有“康熙禦筆之寶”、“萬歲作暇”等印章,說明字跡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杭州至此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跡所書,四周邊還陰刻雲、龍、火焰、寶珠作為裝飾。亭側有兩株參天巨樟,濃蔭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廬。墓以石圍砌。歲月留痕,墓頂早已芳草萋萋。傳說他養的鶴名叫鳴皋,是在墓前悲鳴而死的,於是墓側還有鶴塚。但是明代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後,元至正間江南釋教總統、西番僧楊璉真迦掘墓,僅得玉簪一枚,端硯一方,梅敗鶴走,碑石遺棄草中。白珽《吊林處士墓》詩有“斷碑猶在草芊芊”之句,後來儒學提舉餘謙修葺林墓,補種梅花,可見現在這個林和靖先生墓並不是真墓,而是後人為紀念他修建的衣冠塚。不過年代也相當久遠,是和初建放鶴亭差不多時候建造的。

    張岱在《林和靖墓柱銘》中說:“雲出無心,誰放林間雙鶴。月明有意,即思塚上孤梅”,發懷古之幽思,十分貼切地描寫了此地情景。孤山北線要比南線清靜得多,到這一帶來的遊人較少,其實這裏環境幽靜,四季風景各異,別具情趣。春天,滿山坡杜鵑一叢叢,花開春意濃;夏天,裏西湖荷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秋天,北山上綠掩塔影中,楓葉片片紅;冬天,雪天裏香自苦寒來,梅花朵朵開。隻是現在人們喜歡熱鬧,對隱士不感興趣,或許不熟悉林和靖的生平事跡,所以少有導遊帶團到這裏遊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