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17:九、城垣擴建(上)

來源: 龍劍 2020-04-11 08:04:3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1806 bytes)

                                                                      城垣擴建(上)

    除了修建捍海塘,錢氏家族還對杭州城市建設、保護西湖、辟通海上航道、促進經濟發展和以建立東南佛國為中心的文化建設做出許多貢獻。錢氏努力的結果正如王明清在《玉照新誌》中所說:“杭州在唐,繁榮不及姑蘇、會稽二郡,因錢氏建國始盛。”城市繁榮的重要標誌是市區人口增加,因之市區地域擴大,擴建城垣。

    據《吳越備史》所載,早在唐昭宗大順元年(890)錢鏐任杭州刺史兼防禦使時,出於軍事需要,就第一次擴建杭州城,在隋唐杭州城的西南部修新城。是年農曆閏九月,“王命築新夾城,環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餘裏,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焉。王嚐親勞役徒,因自運一甓,由是驂從者爭運之,役徒莫不畢力。”也就是南從包家山向西南至秦望山,然後往北折而達西湖之濱。由於城牆主要建在杭州西南山區,故“皆穿林架險而版築”。這一新擴築之城,對於隋唐舊城的西南部作了一個大包圍之勢,設置了龍山(在秦望山麓)、西關(在雷峰塔下的湖濱)兩城門。因為錢鏐親自參加築城勞動,築城的役徒受到激勵,很快就把這段城垣建造好了。這段城垣的建在隋唐的州城之外,擴大了杭城的西南部,使原來防禦薄弱的西南麵有兩道城牆,軍事上得到加強。從“版築”二字可知,夾城牆是土牆,因此現在難尋遺跡。從包家山向西經將台山轉北到雷峰塔下,無論山路如何曲折迂回也遠遠到不了五十餘裏,這段話中“凡五十餘裏”令人費解。 

    錢鏐第二次擴建杭州城是在唐昭宗景福二年(893)農曆七月,距第一次擴建不到三年。此時錢鏐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此後不久的九月即被升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錢鏐“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餘萬眾,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亙江幹,洎錢塘湖、霍山、範浦,凡七十裏。”這次擴建工程規模之大,影響之廣,是前所未有的。錢塘湖就是西湖;霍山就是虎林山,後來叫祖山,曾建有祖山寺,“江海成陸”一節中指出過其確切地點;浦是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範浦就是現在的貼沙河北端那一片土地。

    羅城東北部分的範圍從今天的鼓樓起,東北沿淳祐橋、菜市橋的西側至艮山門,然後又折而向西到達武林門外,再曲折地向南,到達昭慶寺後的霍山。開設的城門有:朝天門(今鼓樓遺址)、南土門(今之淳祐橋西)、北土門(亦稱土址門,今東清巷雙眼井巷口)、保德門(亦稱寶德門在艮山門外環城東路北端);北關門(具體位置有爭議,有認為就是武林門,因吳越國時在此設關故名,也有據夾城巷的地名認為應該到夾城巷)。這一擴建,是對隋唐舊城東北部所作的一個範圍更大的包圍,把原來的隋唐城東門的鹽橋門、炭橋新門以及隋唐城北門錢唐門都包羅在內了,故稱為羅城。南土門和北土門因靠近衝積灘,船難泊,騎難行,不設樓閣,隻建甕城。保德門因地勢開闊,城距較長,建了四道城門。

    開平四年(910)捍海塘築成後,又沿錢塘江邊繼續擴築羅城。這一次的拓建,擴大了杭州的東南城。將杭州東南部城牆的東界,從中河西側的羅城再東拓到茆山河南段之西岸,從此整條鹽橋運河即今中河便成了城內運河,茆山河南段便成了護城河。當時鹽橋運河東麵有幾條可能因承受錢江潮,多泥沙,統稱為沙河的河,蘇軾在杭州任職時寫的詩詞中多次提到的沙河就在此處,最西麵的一條後來叫茆山河,最東麵一條就是現在的貼沙河。從南宋京城圖看,結合《夢粱錄》卷七橋道部分和卷十二城內外河部分,吳越國時茆山河還在城外。在錢鏐射潮附近的城垣新建一門,因建捍海塘時有過許多裝巨石的竹籠,用車載送經過此處,該門就稱為竹車門,它就是南宋以後候潮門的前身。1985年在鳳山門以南的中河整治工程挖掘現場地表三米以下,發現那次修築的城牆。

    接著錢鏐命其世子元瓘把城南鳳凰山麓隋唐州治擴建為宮城,既考慮到鳳凰山麓麵江依山,水陸交通方便,形勢險要,有利安全保衛等地理條件,也繼承了隋唐以來杭州“南宮北城”(政治中心居城南,市井民居在城北)的基本城市格局。這個宮城叫做子城或牙城,有通越門和雙門(今鳳山門附近)南北兩座城門。

宮門製作堅固,金鋪鐵葉,富麗堂皇。在雙門臨錢塘江處,建碧波亭,為國主檢閱水軍的地方。

    至此,吳越國時期的杭州城業已形成。一般認為當時杭州城的四至是,東臨錢塘江,南達何處待考,西至雷峰塔,北抵武林門至艮山門一線。羅城四周南有龍山門,東有竹車、南土、北土、保德四門,北有北關門,西有湧金、西關二門。西關門因臨近西湖,又叫水關門,另有一暗門以引西湖水入城,故又稱涵水。城中有朝天門、炭橋新門(又叫新炭門,在炭橋東,傳說是柴炭集散之地)和鹽橋門(在鹽橋西,傳說是鹽船停泊之地)。此外,還建有幾座水城門。城西有錢元瓘所開的的湧金池(水門),設水閘,稱湧金閘。城北北關門旁餘杭水門,水路一直可以到拱宸橋連接江南運河。經餘杭水門可以出入鹽橋河,連通杭州城城內的水係。竹車門附近有水門出入鹽橋運河,南宋時杭城再向東擴建,在候潮門北建保安門,兩門間的水門就被稱為保安水門。羅城是根據地形,采取依山傍水,順勢自然彎曲的布局,和傳統規劃成方正、對稱的京城不同。城垣“南北展而東西縮”,南北兩端廣而中間狹,形如腰鼓,故稱“腰鼓城”。西北隅的一段城垣,外形曲折多變,稱之為“九曲城”,直到南宋這還是這片區域的地名。

    南北城垣位置爭論較大。現有的資料中找不到龍山門在何處,按理它應該建在南城垣的最南端,故稱南門。雷峰塔下,湖濱的城門被稱作西關,城垣就不應繼續向西南偏到六和塔西,其走向最可能基本是從北向南經玉皇山西側或更南一些轉向東,然後在將台山南麵接上環包家山的夾城,東亙江幹。因為玉皇山和白塔山都有過龍山的稱呼,最南端有說在玉皇山麓,有說在白塔山附近,筆者認為最可能是在白塔山和玉皇山中間的錢王山,龍山門似應建在該處。北門北關門是武林門,還是在夾城巷?南城垣向南突出是因為鳳凰山南麵地勢險要,又緊鄰宮城。而從夾城巷到武林門的南北直線距離超過從武林門到吳山的一半,直至清代武林門外的湖墅一帶大部分還是農村,似無必要把城北如此大的一片平原納入杭州城牆拱衛的範圍,筆者認為北關門應該是武林門。

    那末夾城巷的地名從何而來?據清初錢塘人陸次雲所撰《湖壖雜記》中說:“今之夾城,南宋之外城也。”南宋初金兵曾南侵杭州,南宋建都三年後的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以都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裏,人煙繁盛,各比一邑,因於城南嘉會門外洋泮橋東置左廂公事所,城北餘杭門外江漲橋東置右廂公事所,差官主管。南麵的洋泮橋離包家山的羅城城牆不遠,北麵的江漲橋離有城牆的餘杭門相當遠,有可能在今德勝路附近又修過一道夾城,以加強“行在”的防禦,夾城巷的地名似應來自這後築的夾城。

    杭州城垣的拓展與修築,增強了錢鏐在軍事上的防衛力量。羅城拱衛的是杭城城區,用城牆磚砌成,城門壁壘森嚴,城防非常堅固,城中要衝有重兵把守。乾寧年間,淮帥楊行密欲攻取杭州,事先來杭州偵察地形和城防虛實,看後感歎地說:“此腰鼓城也,擊之終不可得。”又見城中守備嚴密,操練之聲不絕,就打消了進犯杭州的企圖。杭州城的建設,不僅增強了軍事防衛力量,也保證了杭州城市與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全與穩定,客觀上促進了杭州經濟與文化的繁榮發達。

    錢鏐在擴建杭城的同時,還規劃了杭州城內的主幹道。鹽橋河是吳越時期杭州城內主要河道之一,也是構成杭州水鄉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鹽橋河旁,平行修建了作為杭州主幹道的道路。這樣,一河一道自南至北,縱貫杭州城。道路的南端為吳越王宮,出王宮向北則為市坊、民居群。

    此時西府杭州的城市建設,項目繁多,有的放矢,成效卓著。各項基本建設項目,都經過全麵考慮,縝密規劃,而後逐步實施。吳越杭州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來自“保境安民、善事中國”這個基本國策。

所有跟帖: 

似曾相識錢婆留,終於想起了"一劍霜寒十四卅" -南國鐵樹- 給 南國鐵樹 發送悄悄話 南國鐵樹 的博客首頁 (151 bytes) () 04/11/2020 postreply 11:16:53

古文人沒學數學,度量概念差,50裏也就是隨口說的。 -衡山老道- 給 衡山老道 發送悄悄話 衡山老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1/2020 postreply 17:08: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