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故事14:七、吳越立國(下)

來源: 龍劍 2020-04-08 09:41:5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9410 bytes)

當時稱為西府或西都的杭州,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其中錢塘和錢江兩縣都在杭州城內,形成罕見的一城由兩個縣衙門分別管轄現象,此前隻有唐代的長安城東西兩麵的半個城市,分別由萬年縣和長安縣管轄。宋初改錢江縣為仁和,從此直到清末,杭州城市內一直都有兩個縣的建製,縣名也沿用不變。安民首先要安定吳越國都城西府杭州的民心。

    錢氏家族的刻意經營,使得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杭州能有今天,錢氏家族貢獻良多,主要是修建錢氏捍海石塘,擴建杭城,保護西湖,辟通海上航道和建設東南佛國留下大量佛教文化遺存,這裏先講修建海塘。

    千百年來,錢塘江大潮都以其磅礴的氣勢和壯觀的景象,吸引著海內外遊客。蘇軾任杭州通判時,看見八月到杭州赴考的舉子們,焦急等待放榜去觀潮的情形,寫了一首《催試官考較戲作》詩,催促考官快點閱卷。詩中有一段:“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鯤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寫出了當時在杭州看到的錢塘江湧潮,農曆八月又是台風集中季節,更為可怕。

    如此壯美的一道風景線,長期以來對杭州百姓卻是一大禍患,這是因為當時的海塘抵禦湧潮的能力很差,錢塘江一聲咆哮,堤岸衝塌,成水浸泡,良田鹵化,經常威脅百姓生命財產。時至今日,我們在史書上仍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潮災的記載:“大風、潮溢、墊溺無算”,“潮複衝擊奔逸入城”,“壞民居甚眾” 等等。錢鏐也多次目睹八月棉花現蕾、稻穀吐穗、豐收在望之時,突然,洶湧澎湃的錢江大潮來了,衝決了江堤,席卷了良田。人們不僅一年的心血和希望頓時化為烏有,良田鹵化後更是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逐漸複原,損失極大。《新唐書》“五行誌三”中記載的幾次杭州大潮災,錢鏐應該親身經曆過唐僖宗鹹通年間那一次。唐昭宗光化三年(899)又在七月和九月兩次台風過境遭遇風暴潮,促使了錢鏐下決心築捍海塘以保護農田。

    杭城百姓迫切希望有能抵禦海潮衝擊的堅固海塘保護他們安心農作,錢鏐順應民心,捍海塘築成後,他親手寫了一篇工程總結,《築塘疏》上奏中央朝廷:“……每晝夜兩次衝激,岸漸成江。近年以來,江大地窄,溯自唐貞觀以前,居民修築不費官帑,塘堤不固,易於崩坍。迨後兵革頓興,民亦屢遷,遂廢修塘之工。海颶大作,怒濤掀簸,堤岸衝齧殆盡。自秦望山東南十八堡,數千萬畝田地,悉成江麵,民不堪命,群訴於臣,臣目擊平原沃野,盡成江水汪洋。……民為社稷之本,土為百物所生,聖人曰有土斯有財,塘不可不築……”。

    杭州築防海大塘始於三國,多采用簡單的泥土堆積版築,“歲久輒壞”。傳統的版築法是殷商時期殷高宗武丁的大塚宰傅說發明的,兩側以木為版,中間為夯實的泥土築壩方法。錢鏐最初也是沿用版築法, 一千多年前,人們對自然力的敬畏之心遠比今天深切,錢鏐用版築法築堤時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祭天大典,上表天廷,“願退一二月怒濤,以建百年厚業,生民蒙福”。又備了齋供和香燭來到胥山祠,給潮神伍子胥的神像叩頭膜拜,焚香禱告:“願息忠憤之氣,暫收洶湧之潮。”還親筆書寫七律一首,作為祝文獻給潮神爺:“天分浙水應東溟,日夜波濤不暫停。千尺巨堤衝欲裂,萬人力禦勢須平。吳都地窄兵師廣,羅刹名高海眾獰。為報潮神並水府,錢塘且借作錢城。”字裏行間都是與潮神商量,一是息波,二是借地。詩用蠟封了,裝進一個小鐵盒內,放入海中,讓其漂走。但“江潮極是利害,潮頭有數十丈之高,如山一般擁塞將來”,祭天祭神都沒有用,版築法徹底失敗了,“怒潮急湍,晝夜衝激,版築不就。”

    於是錢鏐總結了版築不就的教訓,采用了“運巨石盛以竹籠,植巨材捍之,城基始定”的新方法,構築一個永固千年的捍海石塘。後梁開平四年(910)八月,錢鏐調集了二十萬兵民在候潮門至通越門外,開始了修築捍海石塘之工程。   

    為了宣示自己的決心和提振軍民的信心,錢鏐搞了一個別開生麵的築捍海塘開工儀式。他先期命人去高山斫竹,用鴻鷺之羽做箭翎,用罡火煉出來的精鐵做箭鏃,製成了三千枝專用之箭。然後張貼布告,昭示全城:錢王將親率五百名犀甲兵士於八月十八日在錢江射潮。八月十八日一大早,錢鏐就命將士把箭運至江邊,每處五百,分六處將箭安放在鋪好的蘆葦杆上。每人六枝,將箭分給犀甲兵士。五百人分列在江岸蘆葦叢中,錢鏐自己親自登上一座壘雪樓,洞察江潮之動向,指揮射潮。約在午未時分,江麵遠處傳來呼嘯之聲。錢鏐極目遠眺,見海口遠處已湧起一條白線。起潮了,他傳令弓箭手作好射潮準備。潮水上得很快,不一會兒,洶湧澎湃之潮已經湧到眼前,錢鏐高聲向上天和潮神宣告:“錢某為民捍海,躬事虔禱,爾等都不助我,我當以武力相抗。”率先彎弓搭箭,向潮頭猛地一箭射去。隨著錢鏐把箭射出,這邊搖旗擂鼓,呐喊放銃。五百犀甲兵聞聲施放強弩,把箭一枝枝射向潮頭。江岸上成千上萬的看客一齊歡呼起來,其聲如雷,壓過了海潮的嘯叫聲。等到弓箭手射完五枝箭,那江潮已經掉頭,慢慢向西陵(今蕭山西興)方向湧去。

    見江潮為箭所逼,紛紛退卻,將士和老百姓都歡呼雀躍。錢鏐更是欣喜若狂,與將士們舉杯祝酒,慶賀射退江潮。為了防止凶潮再度猖獗,錢鏐遂下令將剩餘的箭裝在一個個的鐵幢裏,那鐵幢上鑄有“鐵壞此箭出"五個字。把裝了箭的鐵幢埋在了石塘下麵。如今杭州仍有“鐵幢浦”、“箭道巷”等地名,是當年錢鏐埋箭的地方。據傳,後來的錢江潮水乖得多了,潮水到了六和塔邊,都會逐漸減弱,直到消失。     

    其實這是錢鏐在裝神弄鬼,潮水漲落時間很有規律,比錢鏐早一百多年的中唐詩人李益在《江南詞》中,就寫下名句“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錢鏐是土生土長杭州人,對錢江湧潮何時漲、平、落了解一清二楚,他掐準時間,射完箭正好是退潮的時間,取得轟動效果。隨著曆史推進,錢江湧潮達到高峰的地點,從杭州江幹逐漸朝出海口方向移動,六和塔附近潮勢自然會減弱,這是後話。

    《吳越備史》“雜考”篇是這樣記錄錢鏐築捍海塘方法的:“又以大竹,破之為籠,長數十丈,中實巨石,取羅山大木長數丈,植之,橫為塘,依匠人為防之製,內又以土填之,用木立於水際,去岸二九尺,立九木,作六重,象《易》‘既濟’、‘未濟’二卦。由是潮不能攻,沙土漸積,塘岸益固。” 據考《吳越備史》是錢弘俶的弟弟錢弘儼所著,這段話可信度應當很高。雖然“雜考”篇是否錢弘儼所作有疑問,但錢惟演的《曾大父武肅王築捍海塘遺事》一文中也有這段話。    

    錢鏐修築海塘,創建竹籠填石築塘法,是從土塘向石塘的過渡。這種以竹籠盛巨石,用木樁固定的辦法,在海塘建築史上稱之為“石囤木樁法”,石塘前設置擋浪樁,當時稱為“混柱”或“滉柱”。而栽“植滉柱十餘行,以折水勢” 滉柱用以消減海潮巨浪對大堤的衝擊力,這是將力學原理在建築工程上使用的典範。盡管以後由於木質滉柱容易被水腐蝕,但這種原理卻演化為:“在潮流湍急處,於塘腳外用竹籠裝小石作護坦,再設置‘滉柱’削弱波浪衝擊力,起保護塘基的作用”。錢江管理局的周潮生先生曾撰文說明上引的《吳越備史》中的一段話,並作了圖解,十分形象易懂。錢鏐這種築塘的方法,在中國築堤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筆,錢鏐本人也因防治海潮收到了良好效果,被兩浙民間稱為“海龍王”。

所有跟帖: 

杭州土生土長熟悉錢塘潮的也並非錢鏐一人;錢鏐射箭退潮,民間頌揚之詞而已猶如摩西在海中開路。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8/2020 postreply 11:45:55

說他裝神弄鬼,言重了,但作為你自己的解說也未嚐不可,嗬嗬。 -多哥- 給 多哥 發送悄悄話 多哥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8/2020 postreply 11:46: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