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未必了解胡煥庸,但多半知道“胡煥庸線”——1935年,34歲的青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將代表全國4億多人口的浩若繁星,落實在當年的中國地圖上——“西疏東密”之中,一條暗含著中國人口分布規律的地理分界線,呼之欲出。
這條從今黑龍江黑河到雲南騰衝的近似直線,曆經近一個世紀後依然相當“準”。它建構了中國人文地理學自己的話語體係,成為認識中國人文地理結構的重要工具,更被寫進了大學和中學的地理教科書。事實上,“胡煥庸線”是胡煥庸98歲人生的驚鴻一瞥,也是他早年便達到的成就,而他留下的學術財富,遠不止於此。胡煥庸在華東師大(資料)。
根據《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黑河—騰衝”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胡煥庸線,也成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分界線。
【一問地緣安全研究:“南沙群島”首現地圖】
研究表明,1935年民國政府繪製的中國南海各島嶼地圖上尚無“南沙群島”這一名稱。而次年,胡煥庸被當時民國政府聘為地圖審查委員會委員。至1947年,政府繪製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即南海十一段線地圖上,首次出現了“南沙群島”4個大字。
以人為鏡,以史為鑒。杜德斌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地緣政治格局的轉換與國家力量的彼消此長,必然會影響國際政治格局以及中國所麵臨的整體地緣安全形勢,因此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越發迫切與重要。
【二問世界地理研究:“處女作”即論歐戰】
正如胡煥庸所言,地理學研究既要用“顯微鏡”,橫察中國現世;更須用“望遠鏡”,縱觀世界大勢。
杜德斌團隊研究發現,胡煥庸作為我國世界地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是編著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中國地理學家,至少出版了24部相關圖書。早在1921年“起步期”,也就是胡煥庸就讀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大二”時,他就在《史地學報》當年第一卷第1號上發表了自己的首篇論文“處女作”:《歐戰大事記》。同年第10期《時事月刊》上,胡煥庸又發出一篇譯文《華府會議之目的與限製軍備》。
據胡煥庸自己回憶,1919年一戰後召開巴黎凡爾賽會議,美國地理學家I.鮑曼擔任美國威爾遜總統顧問,收集所有國際地理問題的資料,出版《新世界》一書。身為大學老師的竺可楨,“指導我們幾個同學把這本書翻譯成漢語,署名《戰後新世界》,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我們畢業的紀念。”值得一提的是,1922到1923年之間,胡煥庸還翻譯了詹姆斯·費爾格裏夫的名作《地理與世界霸權》——近些年,這個胡煥庸百年前翻譯的版本,依然被多家出版社接連翻譯出版。
經梳理,從1928年到1948年,胡煥庸發表國際政治地理論文和評論文章近50篇。尤其是他獨立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套國別和區域地誌(1934-1935年),包括法國地誌、俄國地誌、德國地誌、英國地誌及南歐地誌等。
胡煥庸加入華東師大地理係後不久,就為本科生開設了世界大洲自然地理課程,擔任世界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的班主任,並招收世界地理方向的研究生。從195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後出版了《各州自然地理》《蘇聯自然地理》《世界海陸演化》等諸多世界地理的研究著作,還以荷夫為筆名翻譯出版了極富地緣戰略意義的《亞洲區域與經濟地理》。
“文集出版這件事已經籌備了多年。”杜德斌帶著一種緊迫感透露,華東師大與科學出版社關於《胡煥庸文集》出版動議已經有好幾年了,秦大河院士、張國友教授包括他本人,以及胡煥庸之子胡企中,還有師大師生在收集、整理胡煥庸文稿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共收錄胡煥庸論著文獻333種,包括少量以胡煥庸為第一作者的合著論文,約680萬字,1300餘幅圖,構成了《胡煥庸文集》出版的基礎條件。
胡煥庸工作照(資料)
胡煥庸等在國際交流中(資料)。
胡煥庸“再發現”:
你未必了解胡煥庸,但多半知道“胡煥庸線”——1935年,34歲的青年地理學家胡煥庸,將代表全國4億多人口的浩若繁星,落實在當年的中國地圖上——“西疏東密”之中,一條暗含著中國人口分布規律的地理分界線,呼之欲出。
本周末,胡煥庸從教40多年之久的華東師範大學迎來2024世界地理大會,9卷本的《胡煥庸文集》在會上正式啟動編輯出版,將帶著人們重新認識一個怎樣的“胡煥庸”。就此,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采訪華東師大地球科學學部主任、全球創新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杜德斌教授,三問三答胡煥庸的“再發現”。
根據《中國科技創新中心100強(2023)》,“黑河—騰衝”劃分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胡煥庸線,也成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分界線。
胡煥庸從1921年開始公開發表論文、出版學術著作,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停筆,前後跨度70餘年。他1953年起在華東師大擔任教職直至退休,常言“沒有地圖就不是地理”。
在杜德斌教授看來,胡煥庸著作等身,更為後世留下許多經典雋永、突破時代局限而曆久彌新的學術思想,包括首次命名南沙群島,全麵分析中國發展的地緣安全形勢,獨立編著出版我國第一套國別和區域地誌等。“他不僅是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中國人文地理學奠基人之一,還是地緣政治研究先驅和傑出的地緣戰略家。”
比如胡煥庸首次係統論證了南海諸島屬於中國,並首次為“南沙群島”命名。追溯到法國在越南擁有勢力範圍的年代,胡煥庸作為當時中央大學地理學係教授,於1934年在《外交評論》刊物上連續發表兩篇文章:一篇是其本人論文《法日覬覦之南海諸島》,另一篇是對外國船長撰文的譯作《法人謀奪西沙群島》。
值得注意的是,身為學者的他,對法方所占“南海九島”等逐一作出人口地理分析。“九島之中,惟有華人居住,華人以外別無其他國人。當時西南島上,計有居民七人,中有孩童二人……”對於少數的“無人島”,胡煥庸稱:“雖無人煙,亦到處可見漁人暫住之遺跡……”“由此足見自一八六七年以來迄於今,我國漁人固未當一日離棄此諸島也。”
今我南沙群島,當年隻是在海圖上標以“危險地帶”。胡煥庸在文中提出:此等“危險地帶”之群島,雖為我國人所居住往來與經營,然迄今尚無綜合之名稱,鄙意擬用“南沙群島”之名以名此群島。他還前瞻性“預警”:“至於法占九島以外之各島,將來能否仍保為我國所有,抑或移將為法人或日人所奪占,則非吾所敢言矣!”
研究表明,1935年民國政府繪製的中國南海各島嶼地圖上尚無“南沙群島”這一名稱。而次年,胡煥庸被當時民國政府聘為地圖審查委員會委員。至1947年,政府繪製的南海諸島位置圖,即南海十一段線地圖上,首次出現了“南沙群島”4個大字。
以人為鏡,以史為鑒。杜德斌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地緣政治格局的轉換與國家力量的彼消此長,必然會影響國際政治格局以及中國所麵臨的整體地緣安全形勢,因此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越發迫切與重要。
正如胡煥庸所言,地理學研究既要用“顯微鏡”,橫察中國現世;更須用“望遠鏡”,縱觀世界大勢。
杜德斌團隊研究發現,胡煥庸作為我國世界地理學科的開創者之一,是編著世界地理著作最多的中國地理學家,至少出版了24部相關圖書。早在1921年“起步期”,也就是胡煥庸就讀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大二”時,他就在《史地學報》當年第一卷第1號上發表了自己的首篇論文“處女作”:《歐戰大事記》。同年第10期《時事月刊》上,胡煥庸又發出一篇譯文《華府會議之目的與限製軍備》。
據胡煥庸自己回憶,1919年一戰後召開巴黎凡爾賽會議,美國地理學家I.鮑曼擔任美國威爾遜總統顧問,收集所有國際地理問題的資料,出版《新世界》一書。身為大學老師的竺可楨,“指導我們幾個同學把這本書翻譯成漢語,署名《戰後新世界》,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作為我們畢業的紀念。”值得一提的是,1922到1923年之間,胡煥庸還翻譯了詹姆斯·費爾格裏夫的名作《地理與世界霸權》——近些年,這個胡煥庸百年前翻譯的版本,依然被多家出版社接連翻譯出版。
經梳理,從1928年到1948年,胡煥庸發表國際政治地理論文和評論文章近50篇。尤其是他獨立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套國別和區域地誌(1934-1935年),包括法國地誌、俄國地誌、德國地誌、英國地誌及南歐地誌等。
胡煥庸加入華東師大地理係後不久,就為本科生開設了世界大洲自然地理課程,擔任世界各洲自然地理研究生班的班主任,並招收世界地理方向的研究生。從195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後出版了《各州自然地理》《蘇聯自然地理》《世界海陸演化》等諸多世界地理的研究著作,還以荷夫為筆名翻譯出版了極富地緣戰略意義的《亞洲區域與經濟地理》。
“文集出版這件事已經籌備了多年。”杜德斌帶著一種緊迫感透露,華東師大與科學出版社關於《胡煥庸文集》出版動議已經有好幾年了,秦大河院士、張國友教授包括他本人,以及胡煥庸之子胡企中,還有師大師生在收集、整理胡煥庸文稿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共收錄胡煥庸論著文獻333種,包括少量以胡煥庸為第一作者的合著論文,約680萬字,1300餘幅圖,構成了《胡煥庸文集》出版的基礎條件。
胡煥庸工作照(資料)
【三問學術遺產傳承:地理學人“全球轉向”】
當今地理學界認為,胡煥庸作為中國現代地理學科奠基人之一,和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一樣,其個人科研史,特別是早期科研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學科史,成為重要的學術遺產和科研寶藏。
按計劃,《胡煥庸文集》的第一卷便是《國際政治地理》,收錄文獻32種;第二卷《區域與國別地理》緊隨其後,收錄文獻28種;其最為人熟知的學術成果在第三卷《人口地理》,收錄文獻61種。其後,還有《經濟地理(上、下冊)》《國防地理》《自然地理》《地理教育與學科發展》以及《未刊稿(講義、書信集)》與《胡煥庸學術思想研究(附胡煥庸學術年譜)》。
“中國地理學者應當具有“全球轉向”的研究視野,”杜德斌表示,梳理挖掘、傳承弘揚胡煥庸的學術思想,加深對區域與國別地理、地緣政治等方麵研究,形成深刻的世界地理認知,尤其具有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必然對今日中國有所啟發,也亟待地理學人進一步研究、傳承、創新。他援引3年前在華東師大舉行的“世界國別與區域地理研究叢書”項目研討會上秦大河院士的話說,“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強世界地理研究。”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全球化。近年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性“三大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推進,中國在從區域性大國向世界性大國和強國轉型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深入了解世界格局變化和各國、各區域的發展變遷、國情民意,這已成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精準製定國際戰略、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支撐。
胡煥庸等在國際交流中(資料)。
據悉,作為胡煥庸學術文脈流傳,華東師大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和商務印書館共同策劃,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華東師大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與杜德斌主編“世界國別與區域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輯)”,也計劃在2024世界地理大會正式發布。
未來,這一叢書將持續對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入研究,以國家為主、區域為輔,分期分批次出版,對重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等進行深度分析,讓國人讀懂世界,也讓世界讀懂中國。
本文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