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民(741)

來源: FormatRun58 2023-12-20 16:22:0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8752 bytes)

清北學生爭搶風波後,鵝腿阿姨「熄火」了

 小晝 極晝工作室 2023-12-07 20:24 Posted on 北京

 

文 | 魏芙蓉

編輯 王一然

 

 

燒烤爐子已經熄火10天。12月第一周,鵝腿阿姨陳秀鳳愁得“吃飯都不知道什麽味”。

烤鵝腿的生意她做了十多年,在幾所高校的學生中很受歡迎。前不久她稀裏糊塗紅了,卻因為走紅引發的一連串反應,暫停了生意。

為這事夫妻倆這幾天總吵架,老公梁永昌抱怨她:“在北大踏踏實實賣點鵝腿多好,你非要拉個清華”。陳秀鳳聽了生氣又委屈。

風波的源頭,確實得從她去清華送鵝腿說起。她的鵝腿采取預售製,微信群裏下訂單,統一時間去學校送貨。過去她往北大、人大等學校送得多,清華去得少。但前不久清華學生主動拉了群要訂鵝腿,11月中旬開始,連著十多天,陳秀鳳都在清華門口賣鵝腿,學生們很熱情,每次十幾二十分鍾就賣空了。

事後複盤,陳秀鳳覺得壞就壞在這裏:每天的鵝腿數量有限,她光顧著清華,其他學校顧不上送了,北大、人大的學生紛紛在群裏“聲討”清華,說鵝腿阿姨被清華“拐走”了。十多天後當她重新返回北大送鵝腿時,清華的學生又不願意了。三所高校學生開始“花式搶人”,鵝腿阿姨被推上了流量高峰,持續三天霸榜微博熱搜。

那幾天陳秀鳳其實沒注意到網上的動靜。鵝腿爆單,她又要登記訂單又要烤鵝腿,忙得“飯都落不下吃了”,她隻是給杭州的兒子打了個電話,想讓他來幫忙處理手機上的訂單,自己好全心全意烤鵝腿。

直到11月27日晚她去北大送鵝腿,才意識到情況不妙,“人一下子堆起來,烏泱烏泱的”。她估計得有上百人,買鵝腿的學生、直播的、還有看熱鬧的,把她裏裏外外圍了幾層。

“你們別堆啊,堆一起幹嘛呢,該排隊排隊呀。”陳秀鳳被擠得站不穩,電動車也搖搖晃晃。一箱鵝腿,往常她在北大可能要花三小時才能等預定的學生拿完,當晚不到10分鍾就被搶光。

那天陳秀鳳費了老大勁才從人群中脫身,她在前邊騎著電動車,發現後邊有人開車追上來,“阿姨,讓我媳婦跟你一起開抖音,咱們賺到的錢平分!”對方跟了一路,嚇得陳秀鳳鑽進巷子,在外頭躲了一小時才敢回家。

隔天,她在各個群裏宣布暫停預定鵝腿。

大兒子梁宇也沒料到賣個鵝腿竟然能鬧出這麽大動靜。前幾天接到媽媽的求助電話時,他也沒放在心上,說快寒假了,再湊合著賣幾天吧,直到聽到媽媽被尾隨,他立馬從杭州飛到北京。

那是11月29日,陳秀鳳雖然已經宣布暫停送鵝腿,梁宇看到她手機還是“劈裏啪啦跟打雷似的”,足足2000多條未讀信息,轉賬消息一個接一個彈出來。陳秀鳳收也不是,退款又忙不過來,隻能等著它們到期自動退還。

走紅的消息也傳到老家。弟弟在11月29日這天給陳秀鳳來了三個電話。第一個電話告訴姐姐不要被流量影響,“該烤還是烤你的!”沒多久又再次打來表示堅定支持。第三個電話,他講了最重要的事,跟姐姐要了她放在連雲港老家的燒烤爐。

幾天後,他連人帶爐出現在老家一所鎮高中門口,支起個攤,也烤起鵝腿來。一條醒目的大紅條幅掛在旁邊的麵包車上:鵝腿阿姨親弟弟。

走紅了,陳秀鳳卻說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相反,她鬱悶極了。因為網上開始質疑她食品經營“證照不全”。

這方麵陳秀鳳確實心虛,她製作鵝腿的地方其實是一間小作坊。50平米左右的大通間,她花2000塊租下來,自己改成兩間,一間居住,一間當後廚,配了淨化式燒烤爐,又往牆上貼了些防火棉。房子租了才不到一年,現在關注量太大,房東不敢讓她在屋裏烤鵝腿了。

煩心事還不止這些。一時間,網上冒出各種頂著她頭像的“鵝腿阿姨”、“鵝肝阿姨”。11月29日晚上,她在兒子幫助下開了視頻號,想提醒網友別上當受騙。視頻裏她穿一件大紅襖子,戴頂花帽子,整張臉都圓乎乎的。剛開始她還笑著打招呼,“同學們好……哈哈哈哈……社會(關注)量太大了”,但一句話還沒說完,眼淚就在眼眶裏打轉,聲音也哽咽了,“我就想平平安安地做燒烤,人流量太大,壓力太大,我都不敢幹了。”

陳秀鳳真正擔憂的是沒法“把這碗飯保住”。

這是夫妻倆二十多年的心血。他們2001年從老家連雲港來到北京,最開始靠著在北大“打野攤”賣水果起步,一步步累積才有今天。

當初他們的水果生意做了十來年,始終平平淡淡,看到別人的燒烤生意好,2011年,陳秀鳳賣水果的同時,另外又扯了個攤“搭”著賣烤串。

一直以來,陳秀鳳都是家裏拿主意的人,做生意方麵也點子多、好琢磨。燒烤生意從零起步,陳秀鳳費了不少心思,不斷調整配方,聽說有學生家裏在新疆做燒烤生意,她也要來電話請教。

“琢磨”出來的成果,大兒子梁宇小時候印象深刻,整整一大盆醃製調料,“看得頭皮發麻”。而且為了做出碳烤風味,陳秀鳳用果木炭炭烤而不是更方便快捷的電烤。過去爸媽也跟梁宇說讓他跟著一塊幹,但梁宇嫌麻煩,“看著這個流程我都煩死了。我感覺我幹不來。”

十年前的北大西南門外,夏天傍晚總是很熱鬧,烤串、豬蹄、烤冷麵、手抓餅等小攤沿人行道一字排開,煙火氣十足。陳秀鳳燒烤攤上的烤鵝腿在學生當中很受歡迎。他們的攤子從下午兩點擺到淩晨五六點,人多的時候十幾張小桌都不夠坐。

他們在北大西南門擺了五六年燒烤攤,靠著在校園內積攢的口碑,2016年第一次采用微信售賣的方式,就在校園裏火了一把。當時路邊擺攤被取締,是梁宇想辦法拉了第一個微信群,頭天晚上群裏隻有3個人,等梁宇一覺醒來,“(微信群)人數一下子就滿了”,很多學生還以宿舍樓為單位自發組建微信群,再把梁宇拉進去。鵝腿一度供不應求。

現在陳秀鳳的手機上最讓人眼花繚亂的就是各種微信群,人大的鵝腿群有18個,清華也有十多個,北大則有30多個……近些年鵝腿的口碑不僅在北大,在清華、人大、北醫等多所高校也傳開了,群裏每天晚上零點開放預訂,200多條鵝腿,幾個小時就被訂完。

幾年前就有學生問,鵝腿阿姨是不是搞饑餓營銷啊?梁宇否認了,“誰不想發財啊,是真做不過來”。

陳秀鳳夫妻倆每天早上從六七點開始忙活,梁永昌負責進貨、衝洗鵝腿。醃製和烤製最講究工藝,陳秀鳳說她要親自把關,上簽、翻麵,“來回上手十多遍”。當年出攤時他們平均一天能烤100隻,如今不出攤而且專烤鵝腿,最多也隻能烤出200來隻。烤鵝腿從當年的8元、10元、12元到如今的15元一隻,“15”是陳秀鳳給北大學生的“友情價”,其他學校賣16元,她解釋說北大送貨近,也因為當年北大學生的支持。

早先還有大兒子能幫忙送貨,但2016年他離開北京去了杭州發展。前幾年他們雇過一個幫手,活太累,對方幹了一天就不幹了。

這麽多年,除了孩子小時候他們帶著去過一次故宮,夫妻倆很少踏進四環內,哪怕原來的住處離頤和園就兩裏路,也沒進去轉轉。

前幾年因為陳秀鳳受傷,他們才休息了一陣子。那是2019年,陳秀鳳送鵝腿時被一輛電動車撞傷,腳踝骨折,梁永昌用麵包車把她從北京拉回江蘇老家做手術,花了一年多養腿,生意也停了。

他們今年54歲,帽子摘下來,兩個人的頭發都已經花白。兩雙手也因為常年在冷水裏浸泡落下毛病,梁永昌的手一到冬天就裂口子,潤滑膏和創可貼都不管用,走到哪裏都戴著一副藍色的橡膠手套。陳秀鳳的手則是發紅、腫脹的,變形的指關節常年犯疼。

他們得到了口碑,也留下了遺憾。陳秀鳳經常掛在嘴邊,這些年光顧著生意,“把倆孩子都給落下了”。大兒子今年27歲,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初一沒讀完就不願上學了;陳秀鳳怕耽誤了小兒子,把他送進全封閉的私立學校。孩子寄宿後見麵機會更少了,這些年每每往大學裏送鵝腿時,陳秀鳳說她都會想到兒子,他過得怎麽樣啊?在學校裏頭吃得好不好啊?

現在小兒子大學快畢業了,性格悶、不愛說話,哪怕家裏出了這麽大的事,也沒過問一句。陳秀鳳歸結於孩子從小寄宿,缺少父母的陪伴,她心裏頭自責。這些年夫妻倆之所以這麽拚命幹,多少源於心裏對孩子的虧欠,想給他們多攢點家底兒。

這次走紅一下子把夫妻倆的計劃打亂了,生意不知道什麽時候能恢複,他們想要租間正式的門臉,去北大附近打聽,嚇一跳,月租少說也得五六萬。食品加工的證照一時半會也辦不下來,但“停一天就少賺一天錢”。

流量看似也帶來了一些“機會”。這段時間大兒子梁宇每天忙著接各種各樣的邀約電話,有說要免費提供場地讓他們繼續烤鵝腿的,有請求陳秀鳳開班招學徒的,還有說要買他們家配方、合資開店的。看父母吃不下也睡不好,梁宇安慰他們,“實在不行咱不烤了,回老家直播帶貨去”。

但陳秀鳳聽了都搖頭,“不感興趣”,“我就喜歡這樣幹、做點小生意”。

陳秀鳳說自己還是最樂意跟學生打交道,“那些小孩上我跟前我可高興了,他們多青春、多有活力啊,跟學生們一起,我真覺得自己也年輕了。”十幾年前常來自己攤前嘮嗑的學生,陳秀鳳現在還記得他們的名字。

和學生相處給夫妻倆留下了不少溫暖記憶。天冷了他們給自己送暖寶寶,雨雪天氣又送來雨傘、雨披。所以當畢業多年的學生回到北京,惦念這口味道,找夫妻倆訂鵝腿時,他們親自給對方送到賓館,“回頭就是客嘛”。

說回這次稀裏糊塗的走紅,過去這麽多天,陳秀鳳說自己多少也有點弄明白了,說到底,也跟“北大清華的學生自帶流量”有關。她現在說話做事都小心翼翼,害怕鏡頭,在室內也戴著口罩,麵對媒體,很多問題她都要思考很久。前幾天他們打算申請注冊“鵝腿阿姨”商標,得知已經被搶注,家人說要不換成“清北鵝腿阿姨”吧,陳秀鳳稍微一細想,“清北”二字還是讓她“慌兮兮”的,最終沒有用。

到12月7日,無論是校門口還是各個微信群裏,鵝腿阿姨已經沉寂超過一周。頭幾天網上還有人拍視頻催促她,“鵝腿阿姨,趕緊帶貨呀,抓住這潑天的富貴呀”。這幾天又有人說,“鵝腿阿姨活該,潑天的富貴接不住,一輩子發不了財,怨你自己”。

兒子梁宇有些無奈,“你告訴我怎麽接?平頭老百姓做點小買賣,還想讓他們幹嘛?”其實也不是沒有一點心動,“主要是吃在沒文化的虧”,他有些遺憾地補充。

這幾天他們夫妻倆還在不停地接打電話,尋找門麵、補辦經營資質。“北漂”二十來年,他們看過很多像自己這樣的攤販來來往往,有年輕的攤主回老家結婚去了,再也沒回來;也有的因為生意沒起色,撐不下去而另謀出路。

陳秀鳳還想幹下去。作為母親,眼看兩個兒子都沒結婚,其中一個兒子大學還沒畢業,她不敢停下來。

(文中梁宇為化名,視頻已獲講述者授權)

 

===========================================================

 

大城市00後紮堆趕集:每月省下一兩千

 搜索下載一條 一條 2023-12-09 17:55 Posted on 上海
 
近兩年,大城市的年輕人
有了新的愛好:去農村趕集。
不少農村市集更在社交媒體上火出圈,
像是北京郊區的沙河大集,
“全北京沒有大學生沒聽說過”。
兩位熱衷於趕集的年輕人
一條采訪了6位熱衷趕集的年輕人。
有大學生比上早八課起得還早,
隻為在市集30塊錢吃到撐;
有工作黨每周趕集囤菜,
每月省下一兩千;
也有00後趕遍全國大小市集,

到陌生攤主家吃飯……

便宜之外,
年輕人也在趕集中
找回了久違的煙火氣,

和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編輯:宋   爽

責編:朱玉茹
年輕人愛上了趕集
在每座城市的鄉鎮都能找到市集。
社交媒體上關於“趕集”的內容,

瀏覽量上百億(圖片與文中人物無關)

周三清晨6點,北京天還沒亮,大三學生葉子就輕手輕腳地爬下床,快速洗漱完畢,經過還在沉睡的室友,走出宿舍樓,急匆匆地乘上開往郊區的早班公交車。

公交顛簸1個半小時,來到偏遠的昌平區,下車,周圍已是人山人海:穿著樸素的農民工、提著編織袋的老年人、驅車前來的一家三口……與葉子年齡相仿的大學生、剛畢業的工作黨,同樣不在少數。

跟隨人潮步行15分鍾,葉子最終到達目的地,早已在社交媒體上火出圈的農村市集——沙河大集。

 

據說,北京的每位大學生都知道沙河大集

 

這裏每周三五日開,
從早上7點開到下午5點

 

(圖片來源:阿嶽扶不住的flag)

每周到這裏趕一次集,已成為葉子的習慣。“這裏太火爆了。工作日早上人少點,東西最全最新鮮,我一般是沒早課的周三來,起得比早八上課還早,在這裏逛兩三個小時都逛不完。”

市集一應俱全,果蔬魚鮮、休閑食品、生活用品、服裝鞋帽、古董字畫……叫賣聲此起彼伏,人群摩肩接踵,攤位間生起嫋嫋煙氣。

 

價格便宜,水果還能免費品嚐

葉子通常直奔果蔬區。這裏的蔬菜水果一般都是從菜地直接運來,還沒來得及卸貨,就被顧客擠得水泄不通。不僅新鮮,而且價格隻有城裏的一半。

古玩區、生活用品區、服裝區,雖不屬於葉子的購買範圍,“也圖個好玩看看,聽攤主嘮嘮這件小玩意兒的用途、那件古玩的來曆,比回宿舍躺著有意思多了。”

葉子性格內向,平時在學校很難交上知心朋友,和室友也隻是打個照麵的關係。趕集,算是她少有的“社交”機會。

逛得累了,葉子會在美食廣場和陌生人擠著吃頓早飯。她建議我們空著肚子來。“10塊錢的羊雜湯、8塊錢的肉夾饃、5塊錢的梅幹菜燒餅……20塊錢管飽,30塊錢吃撐。”
寧波女孩cc是位“趕集專業戶”

00年出生的寧波女孩cc,也是位“趕集專業戶”,目前已去過大大小小10來座市集。去年6月從上海的大學畢業後,她沒急著找工作,而是選擇在各地旅居。每到一座城市,她也總是想要找找當地有沒有有趣的市集。

 

草坪新村巷市集,售賣老繡片、煙草、苗醫藥水、銀飾

其中最令她流連忘返的,是一座以售賣苗族傳統手工藝品為主的市集——貴州凱裏的草坪新村巷市集。她將在這裏的見聞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沒想到帖子瀏覽量超過了10萬,不少年輕人跟著她的腳步前來趕集。在她看來,趕集在年輕人中的流行,也與全國範圍的“非遺熱”有關

趕集,這種曆史悠久的民間風俗,本是經濟不發達地區遺留下的貿易活動,顧客以老年人、農村人為主。而現在,它重新回到年輕人視線中,成為了他們的“休閑新去處”。

 

年輕人開始在市集囤菜做飯

(圖片來源:《最美不過菜市場》)

談及為何被農村趕集吸引,大家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太便宜了!

29歲的山東女孩Lily是一位程序員,大學畢業後開始北漂。“每天沒日沒夜地加班,回到家完全不想做飯,一般點個又貴又難吃的外賣就糊弄過去。到手工資雖不錯,但付掉房租、外賣錢,其實就所剩無幾了。”

現在的她,經常趁著休息日早起趕集,囤好一周的食材,然後再花一下午的時間提前備菜。“算下來一個月至少能省一兩千。”

她還跟我們分享了趕集省錢小技巧:能說方言就說方言,不會說就帶上當地朋友;想好買多少,再便宜的東西壞了也是浪費,有時攤主讓你湊個整,不需要就果斷拒絕;旁邊有年紀大的人,先別出聲,聽聽他們的價格了解“行情”;稍微晚點去,碰上收攤可以撿漏……

 

市集的價格僅僅是商超的1/3(圖片來源:Thea西亞)

22歲的water,在河南一所大學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市集的水果價格,僅僅是商超的1/3。

“學校附近的水果攤兒有很多黑心商家,認為我們學生不會砍價好欺負,經常有同學買到又貴品質又差的水果。”

“農村市集就不一樣了。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去買沙糖桔,入口10塊3斤,往裏走一點10塊4斤,再往裏走10塊5斤……等走到盡頭,還有一家賣10塊錢7斤的。各家水果品質大差不差,價格卻一再擊穿我的認知底線。從那之後,我都是去市集上買水果,買一次能吃好幾天,基本上吃完了下一次市集又開始了。”

去的次數多了,water也跟著市集攤主們學會了怎麽挑選水果,時令季節是什麽價、非時令季節是什麽價。再麵對一些攤主對大學生惡意提高價格的時候,也知道怎麽辨別、如何講價。
左:27歲的出神兒

右:市集上理發隻需要10塊錢

27歲的出神兒驚訝地發現,市集上甚至還有理發的攤位。“速度非常快,坐下去鋪上一塊布,就開始用推子推,不到十分鍾就可以理完一個頭,把布一掀,下個人就接上去,像流水線一樣。價格10塊錢,非常實惠,跟城市理發店的動輒幾百上千的很不一樣。”

出神兒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日常娛樂一般是探店、聚會,偶爾去健身、練瑜伽、遊泳,消費很高。

但近兩年來,她明顯地感受到經濟狀況下行,同齡人消費降級現象普遍。她自己也更願意去進行一些低消費,甚至是不消費的娛樂活動。“市集上你甚至可以什麽都不買,就算隻去逛一逛,當成鍛煉身體,也很開心。”

 

左:00後自由職業者cc

右:cc常去的草坪新村巷市集

曾在北上廣生活過的cc,對大城市感到格外厭倦。“節奏太快,完全是被推著往前走。”

大城市中,也不乏年輕人喜愛的各類新興市集,像是近幾年流行的咖啡市集、二手市集、書展。但cc總覺得,這些市集“精致又刻意”,入場還要收門票,完全沒有生活的煙火氣。

而城裏人愛看的農村題材視頻,也把鄉野打造得像個“烏托邦”,並非農村的本來麵貌。

 

市集上的攤主非常熱情(圖片來源:Thea西亞)

開始農村趕集後,cc久違地找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

“首先是怎麽找到這些市集?很多都是口口相傳,你在社交媒體或者地圖上找不到,隻能靠問當地人。”

趕集的次數多了,cc和許多攤主成為了朋友,感受到了當地人的溫情。“有一位年輕的攤主姐姐小韋,常常邀請我去她家吃飯。她很信任我,會向我傾訴煩心事,說她在20出頭碰見一個人,就稀裏糊塗結婚生孩子了。丈夫生病後,她獨自一人看攤、照顧兩個小孩,很羨慕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到處旅行。而我也教她用社交媒體,給她提一些更貼近創業的建議。”

“還有一位79歲的攤主奶奶。當時路過她的攤,就直接叫我們進去吃酸湯火鍋。她年輕時常常背著背簍走山路去收繡片,那時沒有旅店,全靠陌生的村民招待。她總是說著大家在外都不容易,她看到旅人就會招呼別人給予幫助,這是一種不怎麽在都市常見的交往方式。”
每年寒暑假回到家鄉,
張文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去趕集(圖片來源:嚕嚕醬)

來自四川小鎮的張文,目前在澳大利亞留學。他在國外最懷念的,就是家鄉市集的煙火氣。

“農村是熟人社會,平時住得遠,趕集時遇到這家的阿姨,那家的叔叔,大家索性就坐下來嘮嘮嗑。我還喜歡和攤主聊天。這個食材要怎麽做?你在這裏擺攤多少年了?你這個料怎麽這麽好吃,加了什麽?是不是漲價了?”

做過城市規劃的他也對煙火氣有著自己的理解。“說到底,煙火氣就是回歸傳統鄰裏社會人人平等的交際模式。農村趕集,賣的都是10塊、15塊的東西,大家都屬於低消費者,坐在一個桌子上吃東西、嘮嘮家常。而在大城市的西餐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參與進去的。”

趕集,讓出神兒仿佛回到了家鄉東北的早市。“在北京,如果你去山姆、盒馬買東西,店員的態度是很有距離感的。而在市集,攤主操著各地方言,顧客比肩接踵地走來走去。這種氛圍很鬆弛,像是參與了一項社會活動,而不是一個單獨的購買事件。”

 

圖片與文中人物無關

在cc看來,趕集最美妙之處,在於無限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一方麵是指市集本身,比如攤主是輪換的,每次也會有新的東西賣。”

“但更重要的,是對我自己人生的可能性的發掘。”cc在東南沿海城市長大,後來高考、讀大學,生活在大城市,一直過著“標準”的人生。原本以為生活隻有一種範式,但趕集的經曆,讓她看到了不同的人生。

“我在趕集時認識的苗族朋友芊芊,原本她完全沒有對苗族身份的認同感,也想要逃離相對傳統保守的貴州。直到今年開始關注苗繡,芊芊才重新接觸到了苗族手工藝。03年的她決定休學,在市集周圍的老繡片古布工作室實習。”

 

市集上的cc

cc為網友代購銀飾

而cc,也碰到了一些機會。她把在市集上買到的苗族銀飾品分享在社交媒體上,沒想到收到許多私信請她幫忙代購,她便順勢做起了“小生意”。後來她和一家繡片攤位的老板混熟了,還在邀請下幫後者出鏡做了一周直播,賺的錢足以支付當時的房租。
作為自由職業者,cc以寫稿為生,偶爾因收入不穩定而焦慮。“我原本以為隻能靠出賣時間、學曆賺錢,趕集讓我發現了新的收入機會。雖然賺不了大錢,但多了一些信心,怎樣都能活下去。”
“我現在已經旅居一年半了。這些人文與機遇都讓我想繼續往外走走。未來也想嚐試更多賺錢的方式,不再局限於大都市資源爭搶係統裏的那個遊戲規則。”

喜歡逛集市的小王,也對“物欲”有了新的思考。她在大四時去學校附近的寺廟當義工,決定在畢業後住進廟裏,過清心寡欲的生活。

趕集入門tips:

1. 多數城鎮以新曆尾數3、6、9或者1、4、7為趕集日。建議提前查好開放日期及時間,避免跑空;

2. 盡量早到,人少,東西也新鮮;

3. 帶一個大袋子,沒有人能空手離開;

4. 貨比三家,遇到心儀的東西先不急著下手,離開的時候再買,既省力,性價比也高;

5. 市集魚龍混雜,注意隨身物品。

所有跟帖: 

見字如麵 -FormatRun58- 給 FormatRun58 發送悄悄話 (214 bytes) () 12/20/2023 postreply 18:22:2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