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往事(701)

來源: FormatRun58 2023-09-04 07:43:5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1924 bytes)

 

我和父親一起做門衛

2023-08-30 12:07:38
0人評論

作者小李飛道

努力找尋平凡生活中的笑點。

 

 

1

1995年的夏天,12歲的我考上了縣重點中學,消息很快傳遍了父親老李所在的印刷廠。我考上重點中學這事本不值得誇耀,但有“同行”襯托,那就不一樣了——廠裏別的家屬子弟都沒考上,這讓老李覺得臉上有光,那個夏天,他在廠家屬院裏走路時會故意放慢速度,腰杆挺直,耳朵豎起,等待別人上前和他寒暄,朝他祝賀。

見老李高興,我想,這次他應該不會再找理由拒絕我了吧——讀小學時我就有一個夢想,玩遍縣城裏所有的電子遊戲廳,但這個夢想一直未能實現,因為每次我找老李要零花錢,他都“很巧”剛花完錢買了菜,買了米,買了衛生紙……這次要錢,老李也不缺理由,他說自己得了心髒病,而且越來越嚴重。

8月,老李從省城看病回來,家裏已是債台高築。母親楊玉蘭本在鄉下繭站上班,1個多月前,她請假帶老李去成都看病,回來後,她繼續在家照顧老李。老李是印刷廠紙箱車間的一線工人,不能去上班,終日躺在床上,家裏的收入自然銳減。看著一臉病容的老李,望著愁眉苦臉的楊玉蘭,我早忘了要錢的事。

缺錢對於我們家來說是像吃飯睡覺一樣的常態,已經拮據慣了的父母也從不為錢的事吵架。但這次,背著外債的他們,臉上寫滿壓力和憂愁,隻有說到我即將要去讀重點初中時,家裏氣氛才會輕鬆下來。楊玉蘭笑著問我:“你看書預習了嗎?考入縣一中的都是尖子生,不好好準備,怕是剛一開學就要掉隊。”

日子要繼續,我要讀初中,家人要吃飯,買房看病借的錢要還。楊玉蘭急著要回繭站上班,老李剛能下床走路就去找廠領導,要求重返崗位。他的身體無法再幹重活了,想讓廠裏給他安排個輕鬆點的工作,工資低點也行,於是主動給廠裏寫了承諾書:“本人帶病工作時身體出了問題與工廠無關,是自願行為。”

廠裏也不是沒有輕鬆的崗位,比如在廠機關坐辦公室。但老李知道,印刷廠總共不到兩百名職工,除開生產一線的工人,廠機關各科室裏已經人滿為患,比如駕駛班攏共八個人,會開車的司機隻有四個,剩下的都是“管理人員”。

廠長讓老李回家等通知,於是他成了“待業中年”。

 

晚上在家,老李盤算著,不能讓楊玉蘭一人掙錢養家,他也要出去找事做——頭一年,我們縣城已有國企改革,工人大批下崗,那些下崗工人有的擺路邊攤賣小吃,有的去餐館當服務員,還有的去私企打工——但這些工作顯然都不適合已經48歲、有嚴重心髒病的他。

半夜,我起床如廁,發現老李坐在牆角的一個小凳上,背對著我,肩膀一聳一聳的,好像是在哭泣。我眼睛濕了,走過去摸摸他的肩膀。老李轉過頭,眼露欣喜——原來他一手拿著皮鞋,一手握住刷子,正在用塗了鞋油的刷子擦皮鞋。

“你看我刷得好不好?原來擦皮鞋這麽簡單。我想好了,明天我就去擺攤刷皮鞋。”

我質疑道:“擦皮鞋也是體力活兒啊,你身體受得了嗎?”

“沒事。大不了擦一次,歇一會兒,再繼續。”老李又說,“隻能這樣了,難道這世上還存在一種隻用坐著、什麽都不做的工作嗎?”

第二天,還沒等到老李出去擺攤,他理想中的“好工作”就真的被盼來了——印刷廠門衛室有一個老頭要退休了,空了一個缺,廠長問老李:“願意幹門衛嗎?”老李說:“求之不得啊。”

老李要去當門衛了,他笑著對我說:“你也知道我這病,不知道哪一天人就沒了。我不在了,你媽一個人很難供你讀書。醫生說我這病氣不得,想我活久點,就不要惹我生氣。我爭取活到你考上大學的那一天。”

他的話聽得我直冒冷汗,仿佛我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謀殺犯。

2

印刷廠的工廠區和家屬區連成了一片,工人和家屬共計三百餘人,全從一個大門進出。我曾在周末騎自行車逛遍了縣城所有的工廠、學校、機關,每到一處大門,我就徑直騎入。這時,總有表情嚴厲的門衛攔住我,問我“做什麽?”我也不答,轉身離開。

我目的已達到,那就是觀察各種各樣的門衛。大部分門衛盡職盡責,陌生人根本混不進去,我隻有一次趁一個門衛上廁所,進了一家罐頭廠——其實那個門衛也挺負責的,他守門時一直盯著大門,連去上廁所都是小跑。

順利通過門衛關卡後,我如入無人之境,徑直騎過廠區,到了工廠辦公樓。我從容地停下自行車,走進辦公樓,每個辦公室的門上都掛了標識牌。我發現官越大,辦公室隱藏得就越深,比如,廠長辦公室都在走廊最深的盡頭。通過半掩的門,我發現無論是廠長還是科長,都無一例外在看報或打瞌睡。

很顯然,整個工廠,工作最認真的無疑是守大門的門衛。如果將縣城的這些單位比作一個個堡壘,門衛無疑是堡壘的第一道防線。然而,諷刺的是,守這第一道防線的,竟多是老弱病殘。

印刷廠也不例外,門衛崗設置了兩個保安,除了老李,還有老劉——劉叔的眼睛高度近視,戴的鏡片一層裹著一層,一圈圍著一圈,據說有上千度,幾乎就是殘疾人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劉叔怎麽能勝任門衛工作呢?畢竟這個工作是要防止廠外的人混進來,我懷疑,若有一個人進廠,劉叔會看成是兩個並排行走的雙胞胎。

事實證明,我想多了,很多時候劉叔並不看廠門口,而是看他最愛的《足球報》。他常倚靠在門衛室的藤椅上,雙手將報紙貼在臉上,神情享受。我猜,劉叔可能練成了聽音識人的功夫,像《射雕英雄傳》裏的瞎子柯震惡,不用看也知道來者何人。

 

印刷廠的門分為大門和小門,小門挨著門衛室,隻過行人和非機動車。大門過機動車,平時關閉,有車要通過時,門衛才離開門衛室,跑去手動推開兩扇鐵門,放車通行。

老李和劉叔每天各上12小時的班,白班,夜班,隔幾天換一次。夜班從晚上8點上到第二天早上8點,對於一個剛從死亡線上回來、仍靠吃藥維持生命的心髒病人來說,無疑是項艱難的挑戰。

老李剛上夜班的那個晚上,我把鬧鍾調到半夜1點,醒來後我便出門去看老李——楊玉蘭去鄉下前偷偷交待我:“你爸第一天上夜班,半夜你一定要去看看他犯不犯病。”我問她,如果老李犯病了呢?楊玉蘭說:“那你就送他去醫院。以後,老李就不上班了。”

9月,天氣開始轉涼,我穿了一件厚外套出了家門。我想,對工作一向一絲不苟的老李此刻肯定坐在門衛室裏,眼睛瞪得像貓頭鷹一樣,一動不動地監視著大門。可走到廠門口,我才發現他早已把進出車輛的大門和行人通行的小門都關上了,小門沒有鎖,人可以推開,而他已經斜躺在門衛室的椅子上睡著了。他的頭向後懸空仰著,嘴巴微微張開,嘴角還流著口水。我悄悄走到他旁邊,坐在另一張椅子上。

這時,一個人從廠外回來,推開了小門,鐵門發出“吱呀”的聲響,老李一驚,睜開了眼睛。他往外望了一眼,確定推門的是廠裏的職工,便沒再管。等那人走了,他出去關上了小門。

老李發現了我,問我為什麽半夜跑來?我說:“看你犯病沒。”他有點感動,說我真的長大了。我說是楊玉蘭叫我來的。老李說:“不管誰讓你來的,你能來,真不錯。”我說,我不來,楊玉蘭回家會打我的。

我問老李,為什麽不讓小門一直開著,這樣進出的人就不會吵著他睡覺了。老李略帶嚴肅地說:“如果門開著,小偷溜進廠,我也不知道了。”

老李當門衛之前,印刷廠發生過一起盜竊案——有人趁門衛去上廁所,將車間裏的設備偷運出了廠。廠裏追究責任,分管保衛科的副廠長罵保衛科科長,科長罵門衛,門衛無人可罵,隻得罵天。因為抓不到小偷,最後門衛賠了一個月工資才算了事。後來,保衛科科長一拍腦袋,想出妙計:門衛若去上廁所,得先鎖住大門,待方便完後再來開鎖。從此,隻要廠大門被鎖,進出大門的人和車隻得乖乖地聚在門口等待。從來沒有誰如廁,能引起這麽多人如此深切的牽掛。門衛在廁所裏也不急,他感覺此刻蹲著的自己,擁有最大的權力:“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也得等我。”

我問:“這一會兒就進出一個人,你睡得著嗎?”

老李精神一振,興奮地說:“今天我才發現我的一項天賦——很多人半夜一被吵醒就很難入睡,可我今晚被吵醒了幾次,都很快再次入睡。原來我天生就是做保安的料!兒子,希望我這個天賦能遺傳給你。”

我連忙擺手:“不,我不要這個天賦,我可不想當保安。”

老李當然明白我的意思——雖然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部分人眼裏,門衛低人一等。有些外廠來送貨的司機,還沒到大門口,就不停按喇叭催促,老李要是跑慢了,對方便吼他:“耳朵聾了嗎?”有時老李分了神,沒注意到喇叭聲,待他反應過來要去開門時,司機已罵罵咧咧地下了車,粗暴地將鐵門“嘭”的一聲砸開。

老李說他是開玩笑的:“你當然不會當保安了,你將是我們李家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

3

楊玉蘭在繭站上班,平常家裏隻有我和老李兩個人。我讀初中後,中午、晚上要回家吃飯,輪到老李上白班時,他就要抽空回家做兩餐飯——可門崗不能缺人,於是我一放學便飛蹬自行車,去接替老李的工作,變成印刷廠的“臨時門衛”。我的門衛職業生涯就是從13歲開始的,每日中午、傍晚的吃飯時間各上崗一次,每次半小時。

我從未想到,有一天我和老李都當了門衛,我們成了“門衛世家”。

門衛的職責之一是防止廠外的人進入廠內,那就需要認識廠裏的三百餘號人。這對我來說不難,我在廠裏長大,廠裏哪隻母狗和公狗是一對我都能準確分辨,更何況是人。有時遇到陌生人要進廠,我便像哲學家一樣對他進行人生終極拷問:“你是誰?到哪裏去?幹什麽?”一開始我害羞膽怯,在門衛室裏正襟危坐,但我漸漸發現,過往行人來去匆匆,沒有誰會刻意停下腳步看一眼坐在門衛室裏的翩翩少年,即使有人留意到了我,也隻是微微一笑:“小李,幫你爸守門呀?”我就點點頭。

當然,這種招呼隻限於我當門衛的初期。後來,跟我打招呼的人漸漸變少,畢竟,一打招呼就得微笑,一微笑就得舒展臉部肌肉,每天那麽多人進出大門,若門衛都微笑招呼,怕是會麵癱。

家屬區的小孩們上學放學也從大門過。他們看到平日裏一起玩耍的同伴竟然當起了門衛,無不驚訝感歎。我的好友唐遊和餘力經過大門時,唐遊先說:“喲,你在這裏幹什麽?”我說我在掙錢養活自己。餘力說:“哇塞,我們廠什麽時候招童工了?還是個兒童保安呢!”我不好意思地笑,說道:“小屁孩們,趕緊回家,別影響叔叔工作,我要防止小偷進廠。”餘力說:“還防小偷呢,我看你唯一能防的是廠外的螞蟻爬進廠裏。”

 

中午放學,我騎車到門衛處,一般是12點25分,老李瞟一眼手表,便急匆匆地小跑回家。我家就在家屬區的單元樓上住,老李跑過3個車間,1個消防水池,繞過2棟大樓,再爬1層樓梯,就到家了。

沿途工友喊道:“老李,慢點兒!別又犯心髒病了。”

老李笑笑不語,他慢不下來——雖然他早上上班前已買了菜,洗淨切好;雖然12點05分的時候他趁上廁所跑回家揭開煤爐子,接水,蒸上了米飯;雖然他已經盤算好炒菜每一步最省時的方法——但時間還是很緊,連炒菜帶吃飯,不能超過40分鍾,不然去換我時,我就會沉下臉埋怨:“咋這麽久?”

所以,每當他喘籲籲跑回門衛室,總是會看一眼手表,說:“1點12分,還行。快回去!”或說:“1點過5分,還早,回去吧。”或說:“1點18分了,時間晚了,你要吃快點!”

有一次他來接替我時,說粉蒸肉沒蒸好,讓我將就吃點泡菜下飯。我不滿,問他為什麽不早點把肉蒸起?他說上廁所耽擱了,跑回家太匆忙,沒注意就把蒸肉的水倒多了。我氣呼呼地回到家,粉蒸肉果然沒蒸好,我就用筷子刨開表麵的肉,希望下麵是我愛吃的南瓜。我想著南瓜易蒸熟,用來下飯也不錯——但粉蒸肉下麵竟然是土豆,是老李喜歡吃的土豆!我放下筷子,眼淚就湧了上來。

1994年家裏買房,次年老李生病,這些事撞到一起,家裏欠了1萬多元的外債。父母要還債,於是製定了嚴格的“節約製度”,包括每隔3天才能吃一頓肉。那時中學男生流行追足球明星,追球隊,買自己喜歡球隊的球服。山寨球服50元一套,父母自然也不會給我買。上課時,班裏的男孩有的穿著黃色的四川全興,有的穿著紅色的曼聯,有的穿著白色的皇家馬德裏,隻有我沒有球服,我坐在教室裏,恨不得找個洞鑽下去。沒錢買球服,我也認了,但每隔3天吃一回肉是我平日唯一的念想。可今天,連肉也吃不成了。

那天下午,我沒有吃飯就去上學了,經過大門時,老李驚訝地問:“今天吃這麽快?”

我沉下臉,沒有理他。

可放學回家見到老李,我的氣就消了。因為他又使出了“絕招”——他摸著胸口說:“粉蒸肉蒸好了,你可以吃了。”

老李得心髒病後,每次隻要他一摸胸口,再配合一個難受的表情,我就知道我肯定又做了什麽惹他生氣的事了。哪怕是小事,也已經升級為人命關天的大事。不管他說什麽,我都要態度良好,否則,我就成了謀殺犯。

4

與老李相比,我做門衛的時段,工作更清閑,畢竟中午晚上工人都要回家屬樓吃飯,門口過往行人較少,我不用一直盯著門口,隻需要豎起耳朵留意過往汽車的喇叭聲。

有的司機很親切,輕點喇叭,喊道:“小弟弟,開下門,謝謝!”我便快步上前開門。有司機狂按喇叭,尖著嗓子吼道:“守門的!搞快開門!”我就無動於衷,等他下車走來門衛室,我才“恍然大悟”:“有車啊!剛才沒聽到。”然後慢騰騰地起身,不急不忙地拉開椅子,把門衛室桌上的書報整理好,在司機急不可耐的眼神中,再去開門。

雖然做門衛有過不開心,但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樂意去幫老李守門的。少年時代,老李的門衛室就像一個寶藏,對我有致命的吸引力——那裏有各種報紙和雜誌,是我的快樂源泉。

每日,騎著永久自行車的郵遞員會在印刷廠門衛室前停下,我會目不轉睛地盯著他自行車後輪支架上馱著的綠色郵袋。那時候廠裏各科室、車間、家屬區的居民訂閱的報紙、雜誌都要先送到門衛室,門衛收檢、標記後,再等人來取。這些讀物被取走之前,我可以先睹為快。老李常叮囑我:“看可以,但看之前把手洗幹淨,而且不能折疊,損壞讀物,因為那是別人的東西。”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有閑錢常買這些不能當飯吃的報刊的家庭不多。我家經濟條件不好,但我絕對是廠裏讀過最多報紙的孩子。我一邊看著報,一邊不由自主地唱歌:“我是如此平凡,卻又如此幸運,我要說聲謝謝你,在我當門衛的每一天。”

 

我也不是一開始就愛讀報。車間、科室訂閱的報紙多是《人民日報》《四川日報》《參考消息》,而我最愛看的鄭淵潔童話卻沒人訂閱。老李說,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倒不如讀一下這些報紙:“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比如這張報紙——”我問他報紙美在哪裏?他翻開《人民日報》的文學副刊,指著那上麵的散文、詩歌說:“這些文字多美啊。”我想,讀報總比呆坐好,便真的讀了起來。

幾天後,我對老李說,我也發現了美。他驚喜道:“把你的美給我分享一下呢?”我拿來一張《四川日報》,興奮地指向體育版麵中的四川全興足球隊的比賽新聞。老李無可奈何:“學生還是少關心這些吧,影響學習!”

報紙看得多了,我也漸漸認同裏麵的觀點。有時候讀完一篇報道,甚至還會仰天沉思。能想象嗎?一個13歲的少年,每天在門衛室裏思考我國的東西部差距如何縮小,農村貧困人口怎樣脫貧奔小康……

當我喜歡上讀報以後,我就不催促父親快點做飯、吃飯了,甚至勸他不要急:“你慢點,小心身體,我可以多守一會兒。”但每當我看報看得正興起,廠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就會過來拿走報紙。這就好像饑餓的人正在享受一頓美食,卻突然被人硬生生地把碗端走了。我不能說什麽,畢竟這些報紙不屬於我。

後來我發現了規律:工作人員每天12點40分左右過來拿報紙,而我每天12點10分接替父親上班,我可以在這半個小時裏盡量多讀一些感興趣的內容。慢慢地,我加快了閱讀速度,先一目十行讀完《參考消息》的中國新聞版麵,接著讀《四川日報》的足球新聞,最後再看《人民日報》文學副刊的散文。一直到高中畢業,離開縣城前,我幾乎每天都讀這些報紙。

現在想來,日複一日的閱讀影響了我的一生。它對我後來的高考語文作文有幫助,給我工作後寫各種報告總結打下了基礎。人到中年後,我又自然而然地愛上了寫作。而這顆寫作的種子,萌芽於印刷廠的門衛室。

5

廠裏有個小孩叫陳斌,一次,他和我爭論“李尋歡和楊過誰更厲害”,他爭不過我,便罵道:“你和你爸都是看門狗!”

周圍的小夥伴都安靜了,齊刷刷地看著我。我感到極大的侮辱,氣得嘴唇抖動,雙手握緊拳頭。大家都以為我要動手,紛紛露出了期待的眼神,等著看一場免費的武打片,我卻隻用右手指向陳斌,惡狠狠地說:“你等著,有種別走!”

他摩拳擦掌,一臉不屑:“我沒說要走啊。”

我說完就喘著粗氣走了,我不會再回去找他,這是我懲罰他的方法:讓他幹等。我不想就做門衛的事和任何小孩發生爭執。

當天晚上,老李看我沒吃晚飯,情緒低落,就問了我幾次,我便把這事告訴了他。

老李說:“我們本來就是看門的啊!世界上看門的又不隻有我們兩人,邊防戰士守衛邊疆,看的是國門;郭靖和黃蓉守衛襄陽,看的是城門;我們兩人看的是廠大門,守衛的是全廠三百人的財產安全。我們和解放軍戰士、郭靖和黃蓉一樣,都是英雄呢。”

聽他這麽說,我心情好了點,又問他:“既然是英雄,他為什麽還要嘲笑我們?”

老李又說,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為了獲得優越感而去嘲笑弱者:“這令人難過。”但如果我們自己先學會自嘲,那就沒有人能傷害我們了:“自卑隻會讓人越來越弱,自嘲讓我們越來越強。”

從此,陳斌隻要一從廠門過,我就伸手攔他:“把書包打開,我懷疑你偷了廠裏的東西。”

“你憑什麽?”

“憑我是守護全廠三百人財產安全的門衛,憑印刷廠保安條例第二十五條。”這是一部我胡編的、根本不存在的條例,“你可以拒絕檢查,但你將承擔法律後果。”

最後,他隻得打開書包讓我檢查。

陳斌可不想讓我天天看他的書包,特別是他書包裏的那些不可描述的漫畫。幾天後,他來到門衛室,嚴肅地對我說:“我想了想,我認為你和你爸是我們廠的英雄,你們守護了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立即笑著和他握手言和。

 

工人們的收入不高,很少有人舍得花錢給自己訂報,但不少人會給自己的孩子訂學習輔導類的雜誌。陳斌的父親從印刷廠辭職下海了,在菜市場賣魚,收入頗高,陳斌他媽立誌讓兒子將來成為作家,給他訂了好幾種雜誌。每次雜誌一到,陳斌從大門路過,我就提醒他:“你的書到了。”陳斌像是沒聽見,仍埋頭向前,我跑上前將書遞給他:“你的書!”他回頭瞟了一眼《作文通訊》,用手擋住,尷尬地笑道:“不急,你先看幾天,我再來拿。”

我說我已看過一遍了,他說:“一遍怎麽夠呢?多看幾遍,才能吃透書裏的內容。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後來我才知道,陳斌這麽好心是有原因的——他每次將雜誌拿回家,他媽就會立馬讓他摘抄範文、仿寫作文,這讓他頭痛不已。

那天,已經走遠的陳斌又跑回來,悄悄提醒我:“不要把《作文通訊》交給我媽,我再強調一遍!這個雜誌是用我的名字訂閱的,你如果交給她,要負法律責任!”

6

我上初二後,因為迷戀電子遊戲,再加上對英語一直未能入門,導致嚴重偏科。等到1998年的中考,我沒能考上重點中學,而是進入了一所較差的高中。禍不單行,才高一,我就得了一場大病。學業不佳,身體也不好,16歲的我決定退學。父母也沒有多說什麽,他們同意我的決定。

那是一段難熬的日子。身體康複後,每天除了給老李送飯,我幾乎都不出門。我每天在家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沒事找事做,把一個個蜂窩煤從陽台搬到廚房的煤爐子旁,把家裏的衣服一件件拿出來折疊整理,用抹布擦洗家具的每一個角落……就是為了消磨時間。

我也不再去接替老李當門衛了,我怕進出的小夥伴看到我,問我為什麽最近沒有去學校。我退學的事,父母從來沒對外人說起。

就這樣過了差不多一個月,12月的一個晚上,老李說他通宵夜班,讓我陪他,因為他最近感覺心髒不好,怕夜裏犯病。

當了3年臨時門衛,我還從來沒有陪老李值過通宵夜班。天氣已經很涼,晚上12點過,我和老李坐在值班室裏,就靠個燒炭圓的小煤爐取暖。我和老李幾乎沒有說話。這幾年隨著我進入青春期,和老李的溝通越來越少,退學後,我心情不好,就更不想和人說話了。老李開口,讓我先斜躺在椅子上睡覺,說他睡不著。我閉上了眼睛,其實我也沒睡著。

不知過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被一陣“哐當”聲吵醒——原來是老李在開小門。再一看,是陳斌和他爸要出廠。他爸騎一個拉貨的三輪車,後麵裝滿了幾個桶和盆。盆裏的水在蕩漾,密密麻麻的魚擠在水裏。

陳斌在後麵使勁推著三輪車,他爸一邊騎一邊抱怨:“我叫你在家睡覺,明天去讀書!”

陳斌也很氣憤地說:“我說了,我不想讀書了,我就想跟你去賣魚。”

“賣魚有什麽好的?”

陳斌指了指坐在門衛室的我說:“你看,李翔都跟他爸學當門衛了,子承父業有什麽不好?”

我想解釋一下,但很快,陳斌就和他爸走遠了。

我看了一下老李的手表,才3點過,問:“這麽早就要去賣魚?”

“是啊,不然怎麽能賺到錢?”老李說,陳家父子要去菜市場占攤位——陳叔為了省錢,沒有租市場裏的固定攤位,隻能每天早上去搶位置好的移動地攤。又說,陳斌最近經常和他爸一大早去出攤。

以前,我挺羨慕陳斌,家裏經濟條件好,他爸經常給他零花錢。可原來這些都是他爸這麽辛苦換來的。陳斌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中考考了一個更差的職高,他一直說他不想讀書了,原來是想去賣魚。他終究沒有活成他母親希望的那樣,成為一個作家。

 

醒了後,不知不覺,我竟然和老李說了很多話。後來剛要閉眼休息,卻看到一個胖胖的身影騎著自行車過來了。是趙大娘,她穿著環衛工人的衣服,把掃帚別在自行車後麵的坐板上。

那是4點過。老李幫趙大娘打開小門,趙大娘對老李微笑示謝。老李說,她每天早上都是這個點去掃街,因為環衛工人要在6點半之前完成所有街道的清掃工作。

趙大娘的女兒跟我在同一所高中讀高三。老李說,趙大娘曾說,她自己工作辛苦點沒事,隻要女兒考上一所專科學校,她就心滿意足了,“這樣女兒就不用像我這麽辛苦了”。

接著,我跟著老李巡邏。他鎖住大門,持一個手電筒,走過各個廠區,家屬樓區,用電筒照射各個區域,看有沒有異常情況。回來後,4點半了,接下來,老李就停不下來了:有一早出門的出租車司機黃叔,有推車賣早餐張阿姨夫婦,還有去街頭撿垃圾的趙老頭……那幾年國營印刷廠改革,效益不好,很多工人都下了崗,他們艱難地自謀生路。每出去一個人,老李就把這人的故事講給我聽,我跟他們同住一個廠家屬院這麽多年,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有那麽多故事,都在努力地活著。

天漸漸亮了,東方的天空出現一片紅霞,又是一個晴天。我感歎原來這麽多人都過得很辛苦,老李問:“然後呢?”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老李要我說什麽。

老李說:“大部分人都活得很辛苦,但即使這樣,你發現沒有,今天早上出門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沒有愁苦。有人的臉上是希望,有人是自信,還有人是認真。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特點,在任何時刻都不灰心喪氣,隻要明天比今天過得好,那怕隻是好一點點,我們就充滿力量。”

老李的話讓我陷入了思考,我回去之後翻來覆去,再也睡不著。

7

幾天後,我告訴老李,我要繼續讀書,我計劃明年9月重新讀高一。

我知道要想重返學校,最大的“攔路虎”就是我初中一直沒有學懂的英語。不過,想想廠裏那些辛苦的人,我學習的苦又算得了什麽?我開始起早貪黑,從初一英語課本的第一個單詞背起,每天看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的初中英語課堂,用大半年的時間在家自學初中英語。

1999年9月,拿著醫院開的病已痊愈的證明,老李帶著我回到高中。班主任兌現了他一年前的承諾,幫我辦妥了入學手續,插班到了高一一個新班級。重新開始正常上學了,我的門衛工作也恢複了。從那時起,我除了每天在門衛室看報紙,還會趁四下無人的時候背單詞,做數學題。

2002年8月高考成績出來,我如願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老李也在那月退了休(他年輕時在高海拔大山上當過伐木工人,可以提前5年退休)。就這樣,我和老李同時告別了門衛工作。

大學畢業後10多年,我搬過幾次家,每到一個新小區,我最先混熟的人總是小區的門衛。我總在晚飯後的散步時間不知不覺走到門衛室,給裏麵的人發一支煙,笑著喊一聲“師傅”,和他毫無障礙地閑聊起來。我知道,門衛是這個世界上最平易近人,最沒有架子的人了。

談到門衛工作,我總是滔滔不絕,對方會忍不住問:“你咋如此熟悉門衛?”

我說:“我從初中就開始當門衛了,我是‘門衛世家’。要不,我跟你談談往事?”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麻風村養殖戶一家的命運抗爭

2023-09-04 10:18:06
4人評論

作者張馥蘭

撰稿人,遍嚐人世間的歡樂和痛苦

 

1

“你就是在這個雞場附近出生的。”2009年,站在廢棄的舊屋門前,桂霞對6歲的女兒增欣說。

幾間舊屋經過幾十年風霜的磨蝕,屋頂大多已經坍塌,有些牆體也崩裂掉落了大半,就像被雷電劈開的老朽的樹,地上都是散落的紅磚塊和灰瓦片碎片,踩上去會發出“叭叭”的脆響。

桂霞來這裏,是要揀些完好的磚塊運回去,建新的雞舍和豬舍。這些曾當作雞舍的舊屋,是他們一家在幾年前廢棄的。他們曾在這裏養了上千隻雞,桂霞常在清晨5點多,天地還渾濁不清的時候就起床幹活了。她能見到雄雞伸長脖頸,使盡力氣啼鳴,宣告新的一日來臨。

女兒增欣就出生在雞舍附近的舊磚瓦屋裏,是在隔壁村的接生婆的幫助下生出來的,現在已經像這山村裏活脫的小野兔。而11歲的兒子增豪已是家裏的半個勞力了,跟妹妹來這裏玩耍不同,他拉上了村裏三二個同齡的小孩,一起幫著桂霞搬運磚塊。

幹這類重體力活時,身為一家之主的董義昌幾乎總是缺席的,桂霞一直是中堅力量。對於兩個孩子來說,這並沒有什麽不尋常的,他們早就習慣了。小增欣隻知道,爸爸的手腳不太好,常常是在後麵指揮。她並不知道爸爸從前是麻風病人,把時間再往前挪四五十年,那一排倒塌的舊屋,其實是爸爸和病友們的宿舍。

董義昌就在從前隔離治病的麻風村為自己安了家。年複一年,塵埃在舊屋上覆上去,一層又一層,好像所有人都忘了這個地方是怎麽來的。

話說回來,增欣出生的那年也不太平,非典爆發,恐慌的人們把商店和藥店裏的醋和板藍根搶購一空,又迅速戒食任何可能傳染病毒的禽類。雞肉被清出餐桌,雞就跌成了白菜價。到了5月,疫情逐漸平息,雞終於被確認是無辜的,董義昌看準時機,立馬進了1萬多隻雞仔,拚數量、拚苦幹、拚運氣,順利迎上雞市重新飄紅,賺了1萬多塊。

那年年底,增欣的出生再一次確認了這一年對於董義昌一家的非凡意義。董義昌的快樂洋溢到了給女兒起的名字上,“欣”字既寓意著欣喜,又傳達了對“欣欣向榮”的期盼。增欣滿月時,董義昌在村中地堂擺開五圍酒,叫妻子桂霞劏了七八隻新鮮肥美的雞,做成了化州人最愛的白切雞端上酒席,請親友們吃了個痛快。董義昌向來聲量大,喜歡熱鬧和排場,可他並不沾酒,就喜歡和朋友待在一起,一塊吃好吃的,一道吹水侃大山。

桂霞是從外麵來的健康女人。1992年她搬來跟董義昌一塊住時,兩人全部值錢的家當就是一台18寸的黑白電視機,一輛鳳凰牌的舊單車和雞場裏的幾百隻雞。那時無人看好他們,連政府補貼的一點生活費也被院長“回收”了,不少村民等看董義昌的笑話。

一年後,兒子增豪出生了,董義昌想著一家人平安就好,即使賺了點錢也要耐住性子,再悶聲多賺點奶粉錢。這可快把他憋壞了。現在女兒滿月,他終於有機會高調慶祝一番了——他已經45歲了,在人生走了近半程之際,竟如尋常人家一樣兒女雙全,縱然以前再抱怨上天不公,如今看來,命運待他原也不薄。

2

董義昌一家生活的這條村叫做茶根村,是粵西小城化州市的一個麻風村。化州市在地圖上狀如坐獅,茶根就坐落在獅子屁股位置的同慶鎮。董義昌20歲那年從近百公裏外的獅子口文樓鎮跋山涉水來到了這裏。

小增欣對爸爸的過往並不知情,她隻知道,從小爸爸就很寵她。每次她和哥哥鬧別扭,哥哥把她弄哭了,爸爸總是會罵哥哥。有時她會故意去惹哥哥,打哥哥一下,等哥哥用力打回來,她就“哇”地一聲哭出來。爸爸看到了就瞪眼罵哥哥。她表麵裝無辜,心裏卻覺得爽。

小增欣真是天生的鬼靈精怪,小時無論是跟媽媽爸爸還是跟爺爺一起睡,都要抓著大人的耳朵才睡得踏實。那時爺爺也住在這個村裏,和另一個年紀相仿的歐爺爺住在一起。爺爺是附近有名的獸醫,總有法子讓生病的牛好起來,他會根據病牛不同的症狀,拿不同的草藥給人家,交代叫牛吃下,那些牛歪著嘴巴不停地嚼啊嚼,慢慢地,就又能起身走路幹活了。

爺爺時常要踩單車去附近的村子給牛看病,他出門時,增欣便鬧著要一起去。爺爺騎的是老式的雙杆直筒車,車子高,拐彎不太靈活,爺爺生怕小小個的孫女從車上摔下來,或是小腳丫不小心伸進車軲轆裏,便用背馱著她。遠遠看去,就像背上馱著一個包裹。

增欣是爺爺和媽媽帶大的,在她的記憶裏,很少有爺爺和爸爸在一起畫麵,他們父子間的關係似乎很寡淡。爺爺用木頭給她和哥哥各雕了一個小葫蘆,還和媽媽一起給他們做了狗牙項鏈——每次家裏劏狗吃,媽媽就會把狗牙保存起來,時長日久,積累得多了,就給了她和哥哥一人做了一條項鏈。增欣的那條要更精致一些,每顆牙齒都是仔細打磨光滑的。爺爺和媽媽相信這項鏈能為她驅邪,庇護她健康平安長大。

媽媽還會用狗尾巴草給她編織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兔子呀、狗呀。她覺得媽媽好厲害,喜歡像一塊磁石一樣貼著媽媽。可是她覺得媽媽更疼哥哥一點,因為每次他們惹爸媽生氣了,爸爸總是打哥哥,而媽媽就打她。她生氣地問媽媽:“為什麽不打哥哥?”但即便媽媽打了她,她還是最喜歡媽媽,要跟哥哥爭寵。

 

桂霞在小廚房裏做飯時,增欣就跟她窩在裏麵,看她炒菜,偶爾做個小幫手幫忙端個菜。對增欣來說,最大的樂趣是吃上炒熟的第一口熱菜——不過要是有好看的電視時,她就不去廚房了,而是直接爬到董義昌圓碌碌的肚皮上去。

董義昌靠在他一人獨享的竹躺椅上,日日如是。他雙腳不便,半躺著看電視對他來說是最舒服的姿勢。隻有小增欣敢躺到他身上去,她知道爸爸寵她,自己有和爸爸用一樣的姿勢看電視的特權。

桂霞也喜歡看電視,但她要等忙完手頭各樣的活計——煮雞食、喂雞、洗碗、洗衣服……然後才能和家人一起坐下來看一會兒。晚上8、9點鍾,忙完雞場的事,一家四口遲遲吃了晚飯,便擠在7、8平米的小客廳裏,圍坐在那台黑白小電視前。隻有珠江台和廣東衛視二個以粵語為主的台,並沒什麽好挑揀的,每晚看到10點多沒有節目了,便熄燈齊齊睡覺去了。

董義昌最疼增欣,可她偏偏最愛和董義昌拌嘴,父女倆都是一樣的急性子。

有一次,小增欣和董義昌拌嘴,董義昌一氣之下便脫口而出:“你不要進這個家”。增欣聽著也惱了,便氣鼓鼓地跑開了,躲去和村裏小夥伴常躲的小山溝裏,在村裏電視室後麵。待了大概半個多小時,氣慢慢消了,就想要回家去了,但又拉不下麵子來,她靈機一動,假裝不經意間從家門口經過,正好媽媽和哥哥在廚房煮雞蛋,瞥見這個“離家出走”的小淘氣鬼回來了,便喊她進來吃雞蛋。

小增欣嘟起小嘴說:“我才不要進這個家”。

他們便笑著說:“這是廚房,不是家”。增欣這才走了進去,董義昌也當作什麽都沒發生過,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剝熱雞蛋吃。

3

這樣完整的家庭在茶根村是罕見的。小增欣知道,這裏的村民大多單身寡佬過活,他們大多跟爸爸一樣,手腳不太方便,有的手有點勾,有的走路有些跛,但從小就見慣了,她並不覺得有什麽特別的。她想,自己是幸運的,有一家人熱熱鬧鬧的,還有疼愛她的爺爺和爸媽。

村裏還有幾個跟增欣年齡相仿的小孩,幸好如此,她的童年才不寂寞。其中一個是她表哥,隻比她大1歲,是她小舅的兒子。小舅和舅母出去打工了,便把他放在這村裏,讓增欣的外公外婆幫忙帶著——從增欣有記憶起,外公外婆也是在這裏住。

除了表哥,小增欣還有最好的兩個朋友,梅梅和鈴鈴,梅梅家裏有五姊妹,爸媽都外出打工去了,就把孩子們都放在爺爺這裏;鈴鈴和她哥哥,則是被托養在奶奶這頭。

這幾個山窩裏長大的小孩都是慣愛玩的,漫山遍野都是他們的遊樂場。小增欣這隻山野裏靈脫的小兔子,充滿了好奇和熱情的探究欲。她常常和梅梅、鈴鈴結伴去後山,在路上摘野果子吃,有時也和哥哥、表哥一起到山裏廢棄的魚塘抓螃蟹。

最多時候,是一群小孩一起去掏蜂窩——一根棍子捆著塑料袋,裏麵塞些柴草,點起火來靠近蜂窩,把蜜蜂統統趕走了,便取了蜂蛹回家炒了吃。大人們也趁勢得了好處,吃到了這又香又嘎嘣脆的蜂蛹,都覺得實在好味,有時看到了有蜂窩,也會幫孩子們撿回來。

為了這屢試不爽的野外的美食,這群孩子個個都膽兒大,就算偶爾被一兩隻蜂蟄一下也不要緊,忍個幾日,等紅腫消散了,也就過去了。山裏雜草多,常常要有一人拿著棍子在前麵“開路”,有一回是梅梅的弟弟宴宴走在前麵,不巧一個好大個的蜂窩就藏在腳邊的草叢裏,他沒看見,拿棍子一打,成群的蜜蜂就飛出來了,把他蟄得渾身都傷痕累累。這次之後,大人們就嚴禁他們再去掏蜂窩了。增欣和小夥伴們隻好重新找樂子。

 

那時有教會義工在村裏駐紮服務,他們生活考究,住的那裏像個西式小花園一樣,一排低矮的圍牆,榕樹、棕櫚、鐵樹、月季栽種其中,還有連片的小草地,長著菠蘿蜜、木瓜等果樹。對於增欣來說,這是個神秘又好玩的地方,孩子們便常常偷偷爬過矮牆,在那邊玩捉迷藏。

小孩的嘻哈聲是最惹人注意的,義工很快就發現了他們,微笑著跟他們打招呼,告訴他們不能爬牆,那熟了的木瓜倒是可以給他們吃。他們便自己去摘了木瓜吃,但仍趁義工不在時偷偷爬牆玩遊戲。

有一日,他們發現村裏小賣部出現了一種叫“超Q麵”的新奇食物,也不知是誰先買了一包,大家一起分著吃,一邊吃一邊大呼“真是太好吃了!”從此便上了癮。增欣忍不住偷偷去媽媽兜裏拿錢,去小賣部買了麵,大方地跟小夥伴們一起分吃,大家都好高興——她和哥哥是村裏唯一有父母常在身邊的孩子,要搞到錢也更容易,自那之後,她便覺得自己有“讓大家吃上好吃的”的責任,繼續偷錢。

她每次都能找到媽媽的錢藏在哪裏,可那時她還沒認字學數,紙幣上的數字對她來說沒有意義,總之,每次都是抽出一張,無論是1塊、5塊還是20塊,也不管是綠色的、紅色的還是藍色的,拿到了就趕緊跑。拿1塊、5角的,媽媽可能發現不了,但要拿了20塊的,媽媽肯定就知道了——這時就要拿削竹子狠狠打她了,媽媽平時是那麽溫柔,可是生氣起來,打人一點也不手軟。

增欣被媽媽打了幾次,每次都誠心道歉,察言觀色地低聲求饒,但過後好像不長記性,仍舊去偷。因為隻有她有錢買麵,能跟小夥伴一起分吃,這樣多有麵子啊。就像玩一個冒險遊戲,贏了有犒賞,就是難免還要挨點皮肉之苦。

不過,相比偷錢,更讓媽媽和爸爸氣惱的是,開小賣部的那個阿伯,跟他們家關係並不好——有一回媽媽跟阿伯在菜地裏因為用水起了爭執,阿伯竟舀了水就要往媽媽身上潑,幸好沒潑到,增欣那次也在,看到了,便在一旁笑起來,笑他手腳笨拙——但到買零食這件事,她是真的沒辦法啊,這麽好吃的東西,獨獨是這阿伯家才有,又讓她和朋友這麽開心,隻能暫時忘卻恩怨了。

爸媽無可奈何,直接去外頭給增欣扛了一箱“超Q麵”回來,這下供應充足,她再不用去偷錢了。她跟哥哥每日大量地吃,滿足了嘴癮,但卻發起燒來。爺爺和媽媽找來了蟑螂,又帶她去平時玩耍的沙地裏一起挖沙蟲,挖了幾條捉回來洗淨了,用兩樣蟲子煲水給她喝。小增欣覺得十分新鮮——這可是生病的小孩才有的待遇,於是一碗朱紅色的液體,“咕嚕咕嚕”便灌下去了。

不久後,她看到家人在家門口圍成一個圈,爸爸蹲在那裏流淚。她問媽媽:“爸爸在做什麽?”這一問,惹得媽媽也哭了起來。媽媽告訴她,爺爺走了。聽到這話,她懵懵懂懂的,但看到爸媽都在哭,也跟著哭了起來。

從那之後,她再也見不到爺爺了。

4

對於小增欣來說,她還有屬於自己的“個人遊樂場”,那就是她家的雞場。

有一陣子,她的樂趣就是張開雙臂追著一群雞仔跑,就像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一樣。她在家中最小,可在那些雞仔麵前,她儼然就是一隻龐然大物。後來被爸爸看見了,她被訓斥了一頓,知道了把雞仔趕在一堆可能會互相踩死,就不再玩了。

有一回,她看到有一隻雞死了,已經長了蟲子,爸媽都沒發現。她便自作主張,回去捧了一罐殺蟲劑,對著蟲子一陣狂噴。這下可闖禍了,那些雄壯的雞看到有蟲子,爭先恐後搶過來吃,結果都中毒死了。

再長大一點點,她開始想要有自己的雞仔。她看動畫片裏別人都有一隻自己的小動物,她也想擁有。雞場那一大群的雞是爸媽的,她得自己單獨養幾隻,親手來照顧它們——村裏來過一個老太太,是一個村民的親戚,她走路時,身後就跟著一隻雞,她走到哪兒,雞就跟到哪兒。那隻雞有點禿,身子就像抹了一層黃土,但它可活潑了,走路時抬頭挺胸的。增欣看到了,暗暗說:哇,好好玩。養雞仔的念頭更強烈了。

有一日,雞場裏有隻雞仔生病了,小小的身子總是不自覺往一邊倒。她聽到爸爸說,如果它的情況沒好轉,就得扔掉了。她心想,這雞仔還活著呢,怎麽能不要呢?於是趁爸媽沒注意,就偷偷把它捉走了,藏到了哥哥放書的箱子裏。箱子裏的書不算多,幹脆墊在下麵,對雞仔來說空間也充足。

放好雞仔,增欣像藏了寶貝似的,生怕被人發現,把箱子蓋得嚴嚴實實,沒想到過兩日揭開蓋子看,雞仔已經死了,身子僵作一團。她才想起忘了給它喂食了,闖禍了,她又不敢去碰那雞仔,便把箱子又蓋上了。之後她每過一段時間就跑去打開蓋子看,直到有一日,箱子裏隻剩下小雞的骨架,她才把它清理出來埋掉。

 

雞場裏還有很多故事——比如,媽媽是負責雞的溫飽,爸爸要負責雞的健康。

媽媽似乎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她要照顧幾千隻的雞,冬天時還要上山去砍柴,回來燒火給雞仔保溫。因為爸爸手腳不太方便,家裏最累最髒最繁重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做。而爸爸常常是在一旁“指揮”的人,他知道什麽時候要給雞打疫苗,雞生病了要怎麽處理,什麽時候要給雞仔保溫。

她記得有一回,爸爸買了一批疫苗回來,疫苗是要低溫冷藏的,他提醒媽媽給雞打,但媽媽太忙給忘了,等到想起來時,疫苗在室溫下已經放得太久,冇用了。為此,爸爸很生氣,他嗬斥媽媽。媽媽心裏很委屈,也知道是自己疏忽了,便一邊哭,一邊繼續幹活。

還有一次,不知道因為什麽事,爸爸跟媽媽又起了爭執。媽媽回去收拾了行李想要走,增欣看到了,趕緊拉住了媽媽,叫她不要走。

5

被女兒拉住時,桂霞已是個年過40歲的中年女人了。

31歲那年,她因不堪忍受家暴,從廣西柳州的山區裏逃了出來。她下決心斬斷過去,最終在這個麻風村裏安了家。隻有她自己知道,一個從外地來的女人,土地是別人的,語言是別人的,在這異鄉的麻風村生活下來需要承受多少的壓力,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

年輕時候可以不顧一切,可以跑開很遠,但被女兒拉住的一瞬間,她想明白了,有些東西她終其一生也逃不掉了。自己是一個從窮困山區出來的無根女人,到哪裏不都是一樣的?一樣要靠自己,一樣要結婚,一樣要生兒育女,一樣是不識字的,隻能日日出賣苦力。

看看這可愛又可憐巴巴的女兒,看看雞場裏嘰嘰喳喳的雞,看看這個家。這些都是她用勤懇的雙手日夜辛勞創造出來的。生活被折斷、被摧毀太容易了,但要重新開始,卻是那樣艱難,哪怕把一切豁出去。

她決定不走了。

 

董義昌養了這麽多年的雞,已經琢磨出一套適合自己家庭和地利的“養雞經濟學”:中秋前養2、3千隻中雞,養個45天,過了最嬌嫩的日子,打過3、4樣疫苗,就賣給樂得簡單好養的散養戶,由他們繼續養大。養過一批,雞舍消了毒,再進一批,再賣出去,如此循環往複,時間短,成本低,資金周轉快。

中秋後,中雞就沒人要了。普通農戶養雞都是要赴重要時節的,他們都等著養到來年2月初年例的時候,劏了擺上祭台。年例是粵西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跟春節同樣重要,雞是必不可少的。董義昌也要“趕趟”,把那些三黃雞養到肉色吃起來不錯,最少180日。

中秋過後,董義昌便開始專心養大雞,等著春節年例前外人來收購。他做了這麽多年雞場,信譽不錯,到了賣雞的時節,單靠固定的熟客便能帶走大部分雞。但仍然有些挑挑揀揀被剩下的雞——有些發育較慢、長得細隻和跛腳的雞,就要董義昌載去外麵賣了。

這時,增欣便常常鬧著要跟爸爸一起去。董義昌請了村民阿輝做司機,租來一輛電動車,用一些大個的鴨籠把雞裝好,帶著增欣坐在後麵,一起去外麵的農村走街串巷。董義昌有些手指不完整,一隻手不太能用力,阿輝一隻腳走路有點瘸,但手是好的,收縮自如。於是阿輝負責抓雞,董義昌收錢,增欣則在一旁幫忙看雞。

等到增欣開始會算數了,便在一旁幫忙數錢。董義昌看她乖巧又懂事,便常常給她散紙(零碎錢),讓她去附近的店鋪買好吃的。增欣最喜歡買彩色的泡泡糖和“老鼠屎”,泡泡糖吃得又久又有味道,“老鼠屎”則又酸又甜,都是她愛的味道——小孩子真是最容易知足了,滿足了口腹就會快樂,覺得得了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等上到二年級時,增欣已經能認很多字了。村裏有個醫療室,桌子上有一些雜誌,她便去拿起來看。那是一些跟麻風病有關的雜誌,上麵不僅會普及麻風病的知識,也會講一些麻風病人的悲慘經曆。那時的寒暑假,也會有大學生誌願者過來村裏了,增欣終於意識到,自己出生的這個村子,好像跟別的地方有些不同。

但她沒有去問爸爸——之前她偷錢買“超Q麵”時,董義昌對她說,他的手這樣,是因為小時候偷東西被人家砍了。

6

關於自己的過去,董義昌從未跟女兒說過。

和女兒一樣,他也是在一間破舊的磚瓦屋裏出生的。那是一個叫那訓村的小山寨,在人們吃大鍋飯、趕走麻風病人的1958年,他鑽出母腹來到人間。

那訓是化州縣海拔最高的地方,雲霧縈繞,山海連綿,一直連到了廣西那頭。兩地山嶺邊界模糊,風來雨去,男來女往,村裏有許多人與廣西那邊通婚,他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對。

在董義昌幼時的記憶裏,舊屋中隻有他、奶奶和叔叔。在趕麻風病人的運動中,他患病的爸爸被趕到公社的舊屋裏,和其他麻風病人住在一堆。家裏的大人們把董義昌保護起來,再不讓他跟他爸爸見麵。於是爸爸成了他成長中被隱藏起來的人,連同記憶和模樣都隱藏起來了。

媽媽呢?媽媽跑了,因為爸爸的病讓她害怕,她就離了婚,跑回廣西老家去了。董義昌不諳世事時,當然不知這一切是怎麽回事,他不知道大人們心中有很多的怕:怕麻風,怕被人咒說是地主惡霸,怕冇臉麵在外頭行走,後來他才知道,他們還怕他叔叔娶不到老婆。

那時,奶奶每周都被叫去開會,提高思想覺悟,重新改造自己。他聽奶奶說,爺爺先後有過3個老婆(他奶奶是最小的一房),他們家有一些田地,又雇長工,還開了酒廠。後來土改複查,鑒於爺爺家沒有請奴婢,從地主改評為富農,酒廠、土地、房產自然一概變作了公家的財產。他本來還有個從黃埔軍校畢業、解放前在廣西當縣長的伯父,但伯父選擇抱著大石頭沉入家鄉的河裏。

最後,這個家隻留得一間破落落的舊屋,還有孤零零的祖孫三人。

 

董義昌上學時,發現有個女人常在他放學的時候等著跟他說話。女人告訴他,她是他媽媽。可是他隻是感到害怕,想要躲開。後來那女人去的次數多了,又常常給他吃的,他才不再排斥,漸漸接受了她——原來他真的是有一個媽媽,一個不在身邊的媽媽。

等再長大一點,許多事情就漸漸明晰起來,可一旦明白過來,便會感到疼痛,便會知道難過。媽媽告訴董義昌,當年她本想帶他一起走的,可是他奶奶不肯,她隻好一個人狠下心走了。

聽媽媽講,董義昌才知,原來爸媽都是舊社會有錢人家的仔女,是解放後才締結姻緣的。爸爸曾在解放前,那盲婚啞嫁的年月裏,娶過一個比他大4歲的大老婆,因為婚前沒見過麵,婚後爸爸嫌她年紀大,又生得醜樣,解放後便休了她,又娶了他媽媽。

他也聽奶奶說過,跟抗戰時做國民黨軍官的伯父不同,他爸爸是追隨共產黨打遊擊戰的。解放後,他爸爸做了國營橡膠農場的負責人,後來土改鬥地主,職位就丟了。生了董義昌沒二年,他就患了麻風病。

董義昌知道爸媽都是高文化(媽媽那時甚至讀到了高中)後,便暗暗下決心,自己以後要讀到大學,像祖輩一樣出人頭地。家裏雖沒落了,奶奶和叔叔仍是咬緊牙支持他讀書。他也爭氣,順利讀完了五年級,升上了初中,誰知剛上初中沒兩個月,就查出了和爸爸一樣的病,學業從此中斷,大學夢也離他而去。

沒了書讀的董義昌在生產隊牽牛,一次在田間和一個小孩起了爭執,小孩便脫口而出:“麻風仔!”他又氣又委屈,急哭了起來,在田間幹活的堂伯父看到了,覺得不平,便鼓動他:“打他打他!”董義昌便動手打了那個小孩,小孩的媽媽看到了,拿著扁擔站了出來,要打董義昌。身材高大的堂伯父一下子搶過了女人的扁擔,和她扭打起來。活脫脫一出人間鬧劇。

奶奶那時年歲已大,做不了田間農活,靠叔叔和他牽牛的工分,實在難以滿足一家人的三餐溫飽。那時城裏還沒煤氣,都是靠燒柴煮飯,為了多賺點錢補貼家用,董義昌在牽牛之餘跟人上山砍柴,每天天還蒙蒙亮時,便挑著幾十斤的柴進城,賣給城裏的教師、醫生和職工。雖然那時麻風站會派氨苯碸給他吃,但這樣的重活幹了幾年,他的手還是出現了變形,右腳也變得有些腫大。此時他爸爸已從公社遷去了茶根村隔離治療了多年,從家信中得知兒子得病後,便回信叫董義昌來茶根住院治療。

於是在1978年,20歲的董義昌也到茶根來了。

命運讓董義昌父子迎來了遲來的重逢,可對他們來說,這樣的重逢了無希望,無人高興得起來。來到這陌生的山旮旯地方,本來就心煩,初來乍到的董義昌看到麻風村裏的人常常一言不合就吵鬧,動不動就打起來,更加煩躁。他爸爸的性格也陰晴不定,常常聽信了其他村民的讒言,不分青紅皂白便打他一頓。

在董義昌看來,父親對他隻有威嚴,沒有愛。可這位老父親到了生命的最後10年,卻見到了不可思議的事情:一個外來的健康女人,與他的兒子建立了家庭。孫子增豪和孫女增欣相繼出生後,這位被長時間隱藏起來的老人,幹涸的心迎來了遲來的愛的甘霖。他轉變了態度,開始幫兒子兒媳照顧孫輩,對孩子們極盡慈愛和保護,直到孫女5歲那年,他離開人世。

7

爺爺去世沒多久,有個滿頭銀發的老婦人來了。從爸爸口裏,增欣得知這是她的奶奶,就是“爸爸的媽媽”。

自從董義昌來了茶根村後,母親跟他已有20多年沒有見麵了,畢竟前夫也在這裏,她不好過來。這些小增欣都是不知道的,她隻是感到有趣,好像奶奶突然就從天而降了。從那之後,奶奶幾乎每年都會來,多數時候都是拿了東西過來,稍微坐坐就走了。

看奶奶帶來的東西,似乎她的生活比較好,直到增欣和哥哥去廣西探望過她後,才知道奶奶在那邊有個“二爺”,還有好幾個兒女。等到增欣再長大一些,就慢慢猜測到奶奶當年離開爺爺的原因了。

去廣西,都是桂霞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董義昌從未去過。雖然他後來加進了家族的微信群,與同母異父的弟弟妹妹們保持著聯絡,但無論他們怎麽喊他去,他始終邁不出這一步。在他心裏,他這個大哥終究是“不一樣”的,能知道彼此的存在,遠遠問候一聲就夠了。

增欣就想,有些事情真是難以解釋——奶奶和媽媽都是廣西人,奶奶當年因為爺爺得了麻風病跑回了廣西,而媽媽即使知道這個村子跟麻風病的關係,卻還是從廣西跑來了這裏,和爸爸走在一起了。

可是,媽媽和爸爸是怎麽走到一起的呢?這些他們從未跟她說過。她猜想:爸爸行動不太方便,不太可能跑去廣西,應該是媽媽來這裏打工認識的吧。

 

爺爺去世那年,增欣已經在鄰村讀幼兒園了,過了2年,便上了小學。媽媽從義工那裏拿回了一個舊書包,讓她背著去上學——義工那裏總有一些閑置的舊物,可以讓村民拿去用,幾年前哥哥要去廣州慈幼中心那邊上學,媽媽就去提回來了一個壞了拉杆的行李箱。

增欣讀幼兒園時,媽媽總是每日踩單車送她去學校,放學時校車把她送回家裏。小學沒有校車,離家卻更遠了,媽媽仍舊很忙,沒時間送她上下學,於是增欣便開始和梅梅他們結伴走路去學校。年紀小,步伐短,土路也不好走,每天單是上學路上就要花去2個多小時。所以,每日清晨雞場裏的公雞剛開始鳴叫時,她便在媽媽的叫喚聲中迷迷糊糊起來了。

增欣小時候讀書的獎狀(作者供圖)增欣小時候讀書的獎狀(作者供圖)

後來,梅梅他們有了單車,就踩單車去學校了。有時增欣也鬧著要媽媽踩車送她去上學,但很多時候,她隻能一個人走路去。那時進出村子的路還是土路,清晨站在路口向前望去,烏蒙蒙的一片,大地都還沒蘇醒過來。她獨自拿著一盞手電筒,走在坎坷不平的灰暗上,那麽漫長的路途,幾乎不見一人,有時還是難免心驚。

誰都知道這樣上學很為難一個7歲的小孩。董義昌和桂霞就跟一個有點疏的親戚商量好了,平時讓增欣在那邊借宿,周末再回家。增欣去了別人家住,親戚兩公婆對她倒是不錯,可家中的兩個小孩卻不跟她一起玩,還聯合起來排斥她。增欣心裏難過,卻又不好說什麽,隻是放學後就不太願意往親戚家去,有時先去同學家玩了一陣,拖到天晚些了,才不得不回去。

幸而這段寄人籬下的時間不算太長,有個親戚送了增欣一輛閑置的單車,她特別開心——終於可以和梅梅一起踩車上下學了。隔日,她和媽媽淩晨3點鍾就起來了,在公共電視室門前的空地上練習踩單車。媽媽在一旁打著手電筒給她照路,一直練到了早上5點多,差不多該去上學時候,她已能自己踩著車在空地上兜圈了。

踩單車的感覺真是美妙,就像突然插上了翅膀的鳥兒,迎著風快樂翱翔。“啊,我學會了,我終於學會了!”增欣一邊踩著單車一邊暢想著,一個不注意,連人帶車一起栽進了邊上的池塘。

媽媽和梅梅趕緊把增欣連人帶車拉了出來。但這一摔,她自己踩單車去學校的願望便破滅了。她哭喪著說:“我冇識啊。”梅梅見狀,自告奮勇載了她一起去上學。兩三日後,增欣克服了懼怕,和梅梅一起踩單車去學校了。

茶根麻風村公共電視室前的空地,增欣小時候就在這裏學踩單車(作者供圖)茶根麻風村公共電視室前的空地,增欣小時候就在這裏學踩單車(作者供圖)

8

有段時間,細心的桂霞發現增欣讀書似乎不太上心,平素少言的她,便給女兒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桂霞出生在廣西柳州的一個窮僻山村,她在家中排行老二,出生時大姐已經在讀書了。等她到了該上學的年紀,兩個弟弟相繼出生,她讀書的事情,她讀書的願望,便成了家裏最無關要緊的事情。家裏每餐都是稀粥水,可就算米粒再少,兩個弟弟分到的總是最多的,大姐分食物時自然不忘往自己碗裏多添一點,桂霞能分到的,就隻有一碗粥水了。

等到兩個弟弟先後上了學,桂霞還沒開始讀書。她好像被藏在了時間後麵、家庭後麵的一個影子,是做盡家務的奴婢,駛盡田地的耕牛。她在父母麵前絕食抗議,然而沒什麽用,幾日的堅持,也打不動鐵石心腸的父母的心。

到許多年以後,等到她在茶根村紮下了根,父母、姊弟們要靠她生活了,她才做回了他們的女兒和姊妹。她在麻風村住下不久,她大姐便把父母也帶來這個村裏,在這裏租屋住。

這一回,增欣聽明白了媽媽話裏的意思——自己有機會讀書,該好好珍惜。可她又好生氣,覺得這一切對媽媽好不公平。

 

那時,班裏的同學並不知增欣家的情況。有一次放學,她和一個同學一起從校園裏走出來,同學的母親看到她,便熱情地她家在哪裏。增欣便邊說邊指給她看,從哪個哪個村下去。那個女人順著增欣說的地點推斷下去,眼神突然起了變化,說:“那不就是瘋人院嗎?”

增欣不明白這個阿姨為什麽會說這樣的話,她能感到這是在說自己的壞話,瞬時覺得尷尬、不舒服,心裏很希望這女人快點從眼前消失,真是不想再見到她了。增欣也會聽到茶根附近的外村人眼神閃爍地說這裏是“生風院”,但卻常來這裏打牌賭錢。他們既閑話,又來這兒撈便宜,真是太討厭了。

好在,在計劃生育抓得緊張的年月裏,每次有計生幹部要下村清查,很多頂著大肚子的農村婦女就跑來茶根,找了空屋住下,時長日久,還和相熟的村民一起煲食,她們和她們生出的孩子都相安無事,之後附近村的人便知道,這個病沒什麽的。

但若讓時間退回到20多年前,董義昌也並不指望桂霞會願意在這個地方留下來。當時桂霞還是譚寶珍,一個從廣西來的壯族女人。譚寶珍是她的原名,跟她熟悉的人都叫她“malang”。

90年代打工潮興起,貧困農村和山區的年輕人翻過一座座大山,扒上一趟趟的火車,像潮水一般湧向廣東。那時茶根的許多村民都治好病出院了,留下來的人也都老了,耕不動田了,大片閑置的土地便承包給附近村的村民。有個頗有野心的老板一口氣承包了幾十畝田地做果園,需要雇工來栽果苗,桂霞跟著大姐、兩個弟弟還有幾個老鄉,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跑來打這份短工。

那時董義昌就在果園附近養雞,和其他村民養個十幾、二十隻雞耍耍度日不同,他用以前廢棄的舊屋認認真真搞好雞舍,一趟養個上千隻,是村裏名副其實的養雞大戶。靠著勤勞肯幹,他抱回了村裏的第一台黑白電視機,還有一輛鳳凰牌單車。業務做大後,他甚至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專門雇人搭他和上百隻雞去外頭農村賣。

桂霞的姐姐來廣東打工的時間更早一些,精明的她很快就認識了董義昌。晚上沒事做時,她便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去董義昌的房間看電視。次數多了,彼此便漸漸熟悉起來。

開始時,大家不過像朋友一樣往來,並沒有多想。那時董義昌還和另外一個女人住一起,那個女人是貴州人,同樣二十多歲,黝黑結實,也是來這邊打工的,被老板拖延了工資,隻好耐著性子在這裏磨著。一個外來的女人在山邊單獨住,未免害怕,便搬去跟董義昌住到了一塊,一起搭夥吃飯。

這個女人心裏怎麽想,董義昌是知道的,對於他來說,這樣的交易他並不吃虧,對於手腳殘缺的他來說,有個異性能彼此相伴一程也是好的。本來日久生情,董義昌對這個女人有了更多的想法,希望她能留下來一起生活,但幾個月後,女人收到拖欠工資後,還是走了。

9

貴州女人離開後,董義昌就向桂霞慢慢靠近。

他看桂霞勤勞踏實,一身衣著始終樸素,做事不挑不揀,像是顧家的女人。她身份證上的民族寫的是壯族,但從未見過她穿民族服飾。他知道她在廣西有老公、有孩子,也知道那男人不僅酗酒,還經常打她罵她。她的家婆也是個厲害角色,家裏的母雞生了蛋,直接拿去了墟鎮上賣,也不會讓她吃一個——這些過往,桂霞對董義昌一點沒有隱瞞,董義昌也不在意,他自嘲:“你自己是什麽身份,你還在意這些?”

是什麽時候彼此開始有了心思?對他來說,或許是桂霞幫他洗衣服開始的,“男人嘛,比較懶,我洗了澡就把衣服泡在那裏,她看到了就幫我洗,我有什麽好吃的就給她吃”。雖說都是“窮山僻壤”,可廣東的山不過就是一些低矮的小山坡罷了,跟廣西那些真正大山相比,小巫見大巫。桂霞來茶根時,老家那邊還沒有通電。

幾個月後,果苗栽好了,工資到手了,大姐和兩個老鄉都走了,桂霞卻決定要留下來,和董義昌同吃同住。大弟弟知道她打算跟董義昌一起生活時,並不讚成。他和小弟弟都想不通,二姐在廣西老家有丈夫,兒子都七八歲了,為啥要在這裏跟一個患過麻風病、手腳不太好的男人在一起?

兄弟倆來到了董義昌家裏,用董義昌聽不懂的廣西話跟桂霞說話,聰明的董義昌從他們的語調神情中看出來,他們是來喊她回去。桂霞沒有答應,她雖然話不多,看來老實柔和,但關鍵時候她知道自己抓主意。

桂霞看中了董義昌的靈活肯幹,活潑開朗。那時董義昌雖然38歲了,手腳也不太好,但模樣並不差,他的五官線條輪廓分明,精神頭也好,眼裏有一股不甘的拚勁。茶根村的村民中,就他一人養這麽多隻雞,家中還有電視機和單車,生活過得一點不含糊。這樣的生活,比她在廣西陰冷山區裏還未通電、令她感到壓抑窒息的家,要好多了。

 

董義昌確實跟茶根的多數村民不太一樣。他雖然困在山中,心和眼睛卻一直是往外走的。早10年,改革開放,百業待興,到處都是機會,他跟著別人合夥,跑去廣西販雞回化州當地賣,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時他真是年輕啊,巴不得有機會跑出這麻風村,跑到外麵的世界去望望瞧瞧,去闖去蕩去冒險。

當時跟他合夥的,是他姐夫的侄子。這個姐姐與他同父異母,是他“大娘”生的。在姐姐家的餐桌上,他與那個侄子初次見麵,就談妥了一起販雞的事情。他肯信人,知道侄子沒本錢,便把囊中所有的積蓄(幾百塊錢)掏了出來——既然逮住機會,他便決心賭一把。

這個侄子的妻子是廣西柳州本地人,當時柳州政府大力扶持養雞業,那邊雞多又便宜,侄媳熟門熟路,知道哪裏可以收購雞。他們夫婦前一天晚上坐火車從化州出發,第二天清早抵達柳州,收購百十隻雞後,晚上就坐火車返回,董義昌則負責在化州將這些收購到的雞賣出去。他在一個朋友的飯店門前賣,常常有熟客來收購。

跟侄子合作了大約一年時間,一天早上,董義昌像往常一樣,清晨5點多在飯店門口等侄子運雞來,等了一個早上也沒有等到。接下來幾天,也音訊人影全無。1987年,沒有電話都不常見,聯係不上對方,董義昌感到十分蹊蹺,遂決定坐車到侄子家裏去瞧瞧。到了地方,侄子正在家裏起新屋,看到董義昌追到家裏來,隻好厚著臉皮,帶著歉意對董義昌說,他要蓋新房,錢先借他挪用一下。

董義昌又氣又恨,怎奈是親戚,不好直接撕破臉皮,錢又在人家手裏抓著,隻好忍氣吞聲,要侄子算清賬目,寫個欠條。一算賬,每人竟有幾千塊收入。他心裏歎息,這個侄子實在太過目光短淺,要是他們繼續合夥,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再做個一年半載,起兩棟房子的錢都有了。結果,密密跟了兩三年,董義昌才要回了屬於自己的那份辛苦錢。

不再販雞後,他得知叔叔一家在山區的田地太瘦,耕田收成無多,生活不好過,就叫了阿叔阿嬸一家來茶根耕了幾年田,養了幾年蠶。他阿叔年輕時是個靚仔,很招女孩喜歡,但人家知道他家是富農,都避之不及,他快到30歲才結了婚,討了個廣西老婆,是個啞巴。

董義昌跟阿叔阿嬸齊心養大了堂弟堂妹,供他們讀了幾年書。但務農終究賺不到什麽錢,叔叔一家後來還是回老家去了。叔叔走了,董義昌便給在茶根承包鴨場的老板打工,做了大約兩三年,有了一些積蓄,便決定自己出來單幹。他把這些錢幾乎都投入了用來養雞,就這樣養了有一兩年,桂霞便來這邊打工了。

10

桂霞留下來了,村裏就有了流言,說是她大姐讓她留下來騙錢的。這些話傳到董義昌父親的耳裏,他衝進兒子屋裏說:“你最好讓她走,不然我就砍死你。”

在遭遇四麵嘲諷之時,父親竟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董義昌心裏驟然升起火苗,但他最終還是強壓住了,他缺少跟父親吵架的底氣——他又如何能保證桂霞不會跑,如何知道她不是騙自己的呢?

父親雖粗暴蠻橫,但他的憂慮卻也不無道理——當年,董義昌的親媽,不就是因為這個病拋棄了他嗎?他怎麽能相信會有外麵的健康女人自願跑來這裏住下,真心要跟他的兒子好?

說桂霞騙錢的話在耳邊吹得多了,董義昌內心也難免生疑慮,但他轉念一想,“騙就騙吧,她要真騙我也認了”——這個女人手腳利索勤快,力氣大,是一向做慣了苦力活的,她要真的住下來,可以幫自己不少忙,而自己大部分錢都存在銀行,即便她真的要卷錢跑路,實在也拿不了多少,留一點警惕,帶眼識人就是了。

他們的事在村裏來回飛了幾遭,經人翻來覆去地議論,炒得比夏天的日頭還赤熱。村民中有眼紅妒嫉的,有暗中操盤的,有起哄的,有盼著董義昌出醜的,也有做冷眼看客的……獨獨有一個女人,站出來旗幟鮮明地說:“他要娶了健康人,對我們有什麽壞處呢,這樣我們麻風病人臉上都有光彩啊。”

如此猝然被卷入風暴的中心,是桂霞沒想到的。她充耳不聞,安安靜靜地在茶根住了下來。有一回,大姐來找她借錢,怕董義昌多想,她都沒借。董義昌心下欣喜,知道她待自己是有真心的。至於那些流言,是別人捏造也好,弄假成真也罷,他並不想細究了,最要緊的是,桂霞留下來了。

在兩人在一起許久以後,抱定桂霞是不會走的了,董義昌才忍不住問她,她最初住下來,是不是大姐教唆的?桂霞隻是笑笑,沒有作答。

 

桂霞再沒有回過廣西的那個家,那個男人知道她在廣東這頭,也從來不曾來追過,兩人的心早就分崩離析了。因為和丈夫沒有正式離婚,桂霞和董義昌也沒法打結婚證,但他們並未在意,就這樣做事實夫妻生活著。他們也沒有什麽結婚儀式,沒有“三金”,沒有信物,董義昌甚至不用費心去想這一層。這與他們長久以來在貧窮中養成的習慣有關,生活如此粗糙,棱角清楚,容不下想象,唯有腳踏實地走下去。

不久桂霞便懷孕了。看到她日漸隆起的肚子,又有村民又坐不住了,拉上三兩個人,直接去院長那裏開鬧。他們憤憤不平地對院長說:“他可以結婚生仔,我們也要揾老婆。”

他們這麽一鬧騰,院長跟著著急起來。那幾年,村裏人來人往多了起來,經常能看到性工作者出入,院長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如今村民們要個個真想娶老婆,那就真叫他頭疼了。

院長找到董義昌,神色凝重地對他說:“村民對你找老婆這件事有意見啊,要是村裏人人都找老婆,我也難辦啊——哪裏有那麽多房子住?你們要在這裏生活可以,但我不能給你生活費了,你得自力更生才行。”談話後,院長便停了董義昌一個月幾百塊錢的生活費——這筆錢是國家專門用於補助身體有殘疾、謀生不易的麻風康複者的。

這讓董義昌氣憤又心涼——窩在這裏的人,誰不是受過許多的苦,可到頭來非但不能彼此理解同情,還要“鬼打鬼,互相殘殺”?他向來不是個能忍氣吞聲的人,可為了桂霞能順利住下去,他也隻好忍著。

因為做生意的需要,董義昌接觸來往的人比以前更多了,附近宏道村的書記也成了他的朋友。相鄰的村子本來就容易因土地、水源起衝突,茶根村人少,村民又都患過麻風,年老身殘,是個“弱勢村”,於是院長每年都要包個紅包給宏道村的書記,以示友好往來。宏道村的書記聽聞董義昌因娶老婆而被停了生活費,心裏也為之抱不平,在一次假日問候時,就跟院長交涉,放言說如果不給董義昌生活費,以後有什麽事別找他。

逼於宏道村書記的壓力,院長又重新給董義昌發生活費了。

11

1998年,兒子增豪出生。5年後,又添了女兒增欣。

那幾年,正是計劃生育抓得最嚴的時候,附近農村超生的孕婦跑來茶根這裏躲避,在廢棄屋裏過夜,董義昌和桂霞的孩子也在這山窩裏悄悄出生。因為董義昌和桂霞沒有打結婚證,為了給孩子上戶口,董義昌托了親戚找關係幫忙,才順利給孩子上了戶口。那時桂霞在這裏已經生活多年,於是也給她上了戶口,讓她從此改名換姓,在這異鄉的土地一點點紮下根來。

兩個孩子相繼出生後,董義昌和桂霞的壓力更大了,為了養活一家人,他們能做的隻有養更多的雞,賣更多的雞。後來在女兒剛好上幼兒園的2008年,董義昌又一次賺了個痛快。那時北京辦奧運,他看準市場利好,3000多隻雞仔耐心喂養180多天,養做大雞,一趟賺了6萬多。

跟2003年那次一樣,董義昌識抓時機,又敢出手,再湊上一點運氣,賭贏了。但一半多的功勞是妻子桂霞的,畢竟,日常養雞的壓力都壓在桂霞肩膀上。

就在養雞大賺這年,董義昌去街市上買東西,遇到有影像鋪剛剛開張,店員熱情地向來往的行人做推銷。董義昌聽到了,心想:一家人還從來沒拍過全家福,當年他和桂霞結婚時,也是連個合影紀念都沒有,這回倒是個好機會。於是他回家把桂霞和兩個孩子一起叫來,在工作人員的熱情推薦下,帶妻子補拍了婚紗照。化妝師給他和桂霞都化了妝,又穿上了婚紗和禮服,給他們拍完,又和兩個孩子一起拍了全家福,寄給了他在廣西的媽媽、阿叔和堂弟。

那張鑲了相框的大幅婚紗照,後來就一直掛在他們房間的牆上,相框的邊沿早已褪色,相紙已經快脫離了框架。

董義昌和桂霞2008年在影像鋪補拍的婚紗照(作者供圖,為保護桂霞隱私,照片做了模糊處理)董義昌和桂霞2008年在影像鋪補拍的婚紗照(作者供圖,為保護桂霞隱私,照片做了模糊處理)

也是那年,董義昌曾打工過的那個鴨場,老板承包了更多的土地,他們一家住的小房子和養雞的地方,都進了被征收的範圍——村民們在村裏找地養雞,不需要出錢,土地承包出去,麻風院多少能有些收入,在這種情況下,董義昌隻能在村裏另找一處荒棄的房舍,重新落腳。

幸好茶根村不缺土地,他們一家就搬遷去了村子的東北角。沒想到過了年,禽流感來勢洶湧,不僅迅速傳播全國,還出現了多個人傳染禽流感致死的案例,雞價應聲下跌。董義昌不禁想起了2005年,那一年,禽流感還沒傳到廣東,雞市行情就已經十分慘淡。

他憂心忡忡,看著電視新聞,飯菜難以下咽——這樣下去,今年注定血本無歸了。養雞成本已經越來越高,按這形勢,恐非長遠之計。女兒眼看就要上小學,兒子的學費雖然有教會慈善組織承擔,但以後再往上讀書,也是要錢的。他手腳不方便,妻子沒什麽文化,想出去工作,基本不太可能。董義昌想來想去,覺得養豬是個不錯的選擇——在養殖行業混了這麽多年,就算換了一種牲畜,原先累積的很多經驗仍舊能用,照樣是要三餐好生照料,保證它們的健康,這些都是他和妻子力所能及的。

跟桂霞過日子十來年時間,桂霞持家,買豬肉都是買便宜的腩肉,排骨從來不舍得買。有時董義昌買一些貴點的肉回來吃,她雖不埋怨,但繃著臉,一臉不開心。平時買衣服,桂霞也總是挑便宜的買,一條褲子超過50元她就不願意看了。有一次,她和董義昌出去,董義昌看中了一雙小300塊的鞋子,說給她買一雙,她死活不同意。董義昌看她臉色難看,隻好訕訕作罷。

既然如此,董義昌就將這些多年賺來的、省吃儉用積存下來的錢,全部都投擲到養豬中去了。他請來附近村的水泥匠幫忙,慢慢地起豬舍,這樣工錢不會太高,他就可以一邊繼續賺錢一邊投入使用。3、4個月後,有部分豬舍能用了,他便按朋友介紹的,從廣西博白進了70多隻豬仔。

也起了一些新的雞舍,畢竟養了這麽多年雞,完全舍掉太可惜,隻是養的規模數量比之前縮小了許多。為了節省材料成本,桂霞就帶著兒子增豪去了之前做雞舍的廢棄舊屋拾磚頭。

那天,增欣也跟著媽媽去了。正是在那裏,桂霞對她說,你就是在這個雞場附近出生的。

董義昌家2017年養的豬,當時三大排的豬舍養的滿滿當當(作者供圖)董義昌家2017年養的豬,當時三大排的豬舍養的滿滿當當(作者供圖)

12

2011年,600多平米的新豬舍終於起好了。這3棟赤朱色的長條形建築,屹立在茶根的土地上,光鮮又顯眼。豬舍通風透氣,陽光充足,水泥地麵平整涼爽。豬居住的環境,甚至比董義昌一家住的舊屋還要好——舊屋的地麵是用水泥粗砂馬虎抹成的,凹凸不平。

左排豬舍旁邊是一個魚塘,右排豬舍下連有一個沼氣池,這樣一來,豬屎既可喂魚又能用來生產做飯用的沼氣。豬舍裏的設備也一應俱全,有直接供豬飲水的水管,還有供剛出生的豬仔用的保溫箱,冬日寒冷時候一插電,就能供熱了。

雞的生活環境也得到改善——新雞舍裏安裝了保溫燈,剛出生的雞仔不用再靠柴火巷取暖了。

2年時間,先後總共投入了50多萬,花光了所有積蓄,還跟親友借了7萬多塊。這龐大的工程顯示出了董義昌老驥伏櫪的雄心壯誌,對年過半百他來說,造這敞亮的豬舍就是在造一個夢,在茶根村裏,沒人敢像他這樣去想、去做。

丈夫野心勃勃,日常工作的重擔照舊又壓到了桂霞身上,她隻是勤勤懇懇地埋頭做事。這就是伴隨二三百頭嗷嗷叫的豬仔們而來的新生活、新挑戰,這勤勞的一家子——特別是桂霞的那雙手——創造出來的一切。

豬肚子餓或者不安分時,它們發出的聲音大而刺耳,遠超一群雞;這些肥胖的動物也帶來了特別的氣味,屎尿味和體味混雜,刺鼻難聞。董義昌一家住的房子就對著豬舍,不過三四米遠,幸好山區空曠,空氣流通,味道也就不顯得那麽嗆人。人是能適應環境的,時長日久,豬舍裏飄蕩出的味道漸漸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些氣味表明那些豬正健康地活著,正蓬勃地生長,讓人感到踏實。它們生猛、熱鬧,自在地吃喝拉撒,就是生活的希望。

豬舍正式建好這一年,對於這一家子來說,確實是個好年景。這一年豬價好,200多頭豬被桂霞照料得肥碩又健康。精明的飼料商看在眼裏,認為這對齊心勤勉的夫婦實在可以作為廣告宣傳的案例,就送來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XX科學養豬示範戶”,釘在豬舍外牆麵顯眼的位置上,之後又特別給董義昌安排了技術專家,有什麽飼養上的問題都可以隨時幫忙——還有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第一次是送來了一台洗衣機,第二次則搬來了一台2米高的三開門大冰箱。這個飼料商常常在其他養豬戶麵前誇董義昌:“你們看昌叔,雖然身體有殘疾,但養豬養得那樣好。”

桂霞看起來似乎也很滿足,隻要董義昌不說她,不跟她吵架,每日她臉上總有笑容。雖然活兒那麽多,她總能不慌不忙,提著一桶桶的飼料去喂豬、喂雞,清洗豬舍,煮菜做飯、洗衣……有時天熱,她額頭、臉上、脖子上都是汗,衣裳貼著後背,可她仍然那麽開心。忙完了,偶爾偷點時間,便去跟關係比較好的村民聊天,也總是臉上掛著笑,小小的眼睛彎成了兩道月牙。

增欣還是和以前一樣喜歡黏著桂霞,雖然知道媽媽忙,可還是要跟她待一起。媽媽雖然打過她,可平時總是溫柔的、讓人親近的,跟她在一起很放鬆,沒有什麽壓力。從前增欣還是小大點的時候,媽媽有時會逗她,笑著說她不是親生的,是大水衝來的,自己在河邊洗衣服的時候,洗著洗著就聽到有嬰兒的哭聲,就把她撿回來了。後來增欣長大了一點,就變作她去逗媽媽了,常常能把媽媽逗得哈哈大笑。可有一回玩過頭了,她叫媽媽閉上眼睛,說要給媽媽一個驚喜,見媽媽滿是期待地閉上了眼睛後,她就抓起一把豬飼料往媽媽口裏放。媽媽這次沒有笑,而是十分生氣,一直不理睬她,就算她連忙給媽媽賠不是,媽媽也是到第二天才消了氣。

又有一回,增欣看見媽媽喂剛出生豬仔吃奶粉,便去偷豬仔的奶粉來吃,被哥哥看到了,便去媽媽跟前告狀。媽媽說,想吃就吃,那些豬仔很快就不用吃了。哥哥聽了,便大勺大勺舀奶粉吃,這下輪到增欣不開心了,她都是一次吃一點,哥哥這一攪和,奶粉很快就沒了。

兄妹倆既爭寵又爭吃,常常因為一點小事拌嘴。他們都喜歡吃雞心,劏雞時,桂霞便把小小的雞心切開,一人分一半。那時增豪從廣州慈善組織的學校放假回來,增欣看到媽媽對哥哥好,就覺得是哥哥搶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會嘟起小嘴。她也羨慕哥哥在廣州的生活,那裏的生活是新鮮的,跟在山窩裏的生活是不一樣的色彩。

13

增豪在廣州慈幼中心的小學畢業了。本來隻要成績不太差,不出什麽大的幺蛾子,他就可以在那邊至少免費就讀到初中畢業。那是一個專門為解決麻風康複者子女就學問題而設立的項目,他們在廣州一個城中村租下了一塊地,供小孩子們食宿,又出錢把他們送到附近的學校就讀。但增豪太調皮了,經常玩遊戲,成績越來越差,他們覺得著實管教不來,就讓家長帶回去教。無奈之下,董義昌隻好讓兒子回化州讀書。

兒子免費就讀的名額空了出來,董義昌想著女兒讀書成績好,去廣州讀書又是學費食宿全免,便申請換女兒過去,慈幼中心那邊同意了。增欣得知自己能去大城市讀書,高興壞了,這可是她早就神往已久、日盼夜想的呢。

因為異地入學,廣州那邊的學校不同意增欣直接升上三年級,她隻好從一年級重新讀起。增欣臨走前,桂霞給女兒煮了滿滿一袋的雞蛋,讓她帶去學校吃。這是增欣第一次離家這麽遠,有一輛大巴車專門來接她去學校,車上有20多個孩子。有個小孩也是像她一樣第一次出遠門,車子還沒開出多遠,便兀自在車上哭了起來。車上的工作人員看到了,便安慰那個小孩:不用傷心,假期還會回來的,不是說去讀書了就不回家了。增欣本來心裏也有些難受,聽著大人這麽說,覺得有道理,“還會回來的,不用太傷感”,心中對於未知遠方的欣喜和期盼,又占據了上風。

路途遙遠,她感到有點餓了,便拿出雞蛋,剝了一個吃了起來。就在她吃得津津有味時,不知哪個男生突然大聲說,是誰在吃雞蛋,好臭啊。其他人也應和,是啊,好臭。車上驟然躁動起來,增欣嚇得趕緊把雞蛋收進書包裏藏了起來。她很狐疑,我的雞蛋真的臭嗎?但別人都說臭啊,想想自己也不想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是決心不再吃了。

這個小插曲很快被拋到了腦後。窗外變幻的景象吸引著她,車子在經過一座有鋼索的大橋。她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橋那麽大,像隻巨型的蜘蛛,而車上的她則像隻小螞蟻。這是以前在電視裏看到的景象啊:到處都是高聳入雲的高樓大廈,像一塊塊堆積起來的積木一樣。她一邊看,一邊讚歎著,原來大城市是這樣的。

夜幕逐漸拉了下來,大橋上、路邊、大樓的燈光相繼點起,車燈拉出長長的閃閃的光,就像看萬花筒一樣,讓人眩目、驚喜、心跳加速。這是在山裏長大的女孩從未見過的世界,增欣已經勇敢地邁開了步伐。

晚上七八點鍾,終於到了慈幼中心。增欣卻一點也不知疲憊,這裏,就是她一直向往的地方呀!它真可愛,就像一個小學校,有自習室、操場和籃球場,還有沙地,沙地上有滑梯。小花園裏種著花花草草,還有芒果和葡萄(後來水果成熟了,她和其他小孩子去摘來吃,發現實在太酸啦,怪不得不見人摘呢)。她還看見了羊和孔雀,她和其他孩子都喜歡跑去看它們,可是後來等到有重要節日時,一些羊就被宰殺了吃了。那隻孔雀一直養著,它會開屏,可是不太好看,因為屏是殘缺的。

增欣把媽媽給她的那袋雞蛋藏在了宿舍的抽屜裏,兩三日後再打開時,一陣臭味撲麵而來,實在非扔掉不可了。去學校時,她把雞蛋帶在身上,經過一座橋時,她便猛地把雞蛋往橋下投下去,濺起一大片水花。她望了一眼,快步走向學校,心裏刺痛——這是她第一次扔掉這麽多寶貴的食物,那是媽媽特意給她煮的雞蛋。

在化州那邊時,上學就像在玩一樣。在大城市的學校裏讀書,有月測,要學習評比,壓力隨之而至,增欣看著同學們個個都很努力,想想自己好不容易逮著機會來這裏,知道要收心好好學了。課餘、吃飯和周末時間,增欣都是在慈幼中心度過的。10個女孩子住一個套間,裏麵有宿舍,還有客廳和廚房,一個負責管理的姐姐跟她們住一起。

這裏還有各樣的活動,每年有隆重的院慶,年節也有相應的安排,複活節時,孩子們會一起塗彩蛋。每逢父親節和母親節,姐姐還會提醒孩子們叫打電話回家。

“爸爸,父親節快樂!”聽到女兒如鈴聲一般清脆的聲音,就像一杯好茶下肚,一身清爽。

董義昌感到很欣慰,女兒長大了。

14

寒暑假,慈幼中心會包車送孩子們回當地的車站。爸爸在車站就見到了的,可是,增欣好想媽媽呀。到了村口,望見媽媽的影子在那裏,她就大聲喊“媽媽!”。桂霞聽見了,抬起頭來望著女兒,露出了笑容,笑著笑著,眼眶就紅了。

增欣感到自己雖然離家遠了,可跟媽媽卻比之前更親近了。相反,她三四歲時躺到爸爸肚皮上那時候倒不覺得害怕,但長大了,卻能感到爸爸身上的威嚴了,不太願意靠近了。她一回來,爸爸就要問她成績,還會一臉嚴肅地提醒她:“一定要讀好書,讀不好就不要讀了。”

增欣成績向來都很好,讓董義昌在親友麵前臉上有光。家中客廳兼臥室的牆上,現在還貼著她讀小學一二年級時的獎狀。女兒是董義昌的驕傲,但他不會在臉上表露這一點,他很擔心增欣會像她哥哥一樣,讀著讀著就無心讀書了,那句提醒的話是在給女兒打預防針。聰明的增欣當然知道爸爸的想法——要讀夠書,來日才有出頭天。董義昌曾跟增欣說過,自己小時候沒讀多少書就出來砍柴了,增欣猜到,爸爸那時是有了麻風病,才沒有讀書了。

增欣沒有辜負爸爸的期望,她好玩又開朗愛笑,很快就跟同學們打成了一片。讀到二年級時,她開始在班裏擔任課代表。到了三四年級,她當起了班長,有時是老師選的,有時是她毛遂自薦——她這點有些像爸爸,膽子大,愛表現,樂於“管人”。班裏沒人知道她家的情況,再沒有碰到被人說她來自“瘋人院”的尷尬和不快。

在廣州見過了那些光鮮靚麗,再回山村裏,見到家裏低矮的磚瓦屋,聞到豬舍裏的味道,聽到雞的撲騰叫鳴,增欣才真正懂得爸媽的不易。她去廣州讀小學的那年,是家裏養豬最賺的一年。第二年放假回到家裏,她看到爸媽神情慌張,說是禽流感又來了。晚上一家人等雞回籠後,便抓雞打疫苗,爸爸還叫了幾個朋友來幫忙,連續忙活幾夜,人才鬆了一口氣。

這次,家裏的雞躲過了一劫,但之後的2013到2015年,豬價持續下跌,家裏賺得越來越少。越過2015年,豬價稍有些回升,可到了2017年,竟又跌得厲害。豬市如股市,價格浮浮沉沉叫人心焦。董義昌終於意識到,養牲畜都一樣,許多事情自己是控製不了的,即便好生照料,好生侍候,仍然可能撞個鼻青臉腫。

養豬大計不如預期,家裏又出了狀況——桂霞病了。

一向做著家裏最粗重辛苦的活兒、似乎永遠不知疲倦的桂霞,感到身體越來越差,開始時是一隻手突然使不出力氣,後來是整個身子都發力困難——過去提桶水、扛個百多斤的東西都是易事,但現在竟感到十分費勁。她才51歲,這顯然不是自然衰老的表現,她的身體裏似乎在發生著一些難以體察、但迅猛的變化。

2017年年初,董義昌帶著桂霞去了化州市人民醫院看病,卻查不出什麽結果來,回來後去找老中醫抓些中藥煲了吃,也不見好轉。好好一個人,能扛下所有重擔,如今卻好像被廢了武功一般,實在叫人費解。怕是這個病會傳染,董義昌像以前人們對待麻風病人的方式一樣,給桂霞分了飯菜和碗筷,但增欣假期回家時,照樣和媽媽一起睡。家裏地方小,董義昌也不好說什麽。

增欣知道媽媽生病了,也看出了爸爸的異常,但她沒有出聲,一切就像不可輕易觸碰的傷口一樣。她會默默主動去做很多事,炒菜做飯,喂豬,給媽媽喂飯,說一些逗她開心的話……她心想,自己多做一些,媽媽多休息一陣子,也許就會逐漸好起來了。

可是桂霞並沒有好起來。

到了那年6月,董義昌決定帶桂霞去更好的茂名市人民醫院檢查。臨床經驗豐富的門診女醫生看到桂霞的體態模樣,還沒做檢查,便下了論斷:“是漸凍症,症狀已經很明顯了。”

檢查結果出來,診斷書上寫的是: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等於戳下了紅頭印章,坐實了醫生的診斷。這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病,會讓患者逐漸喪失身體所有的運動機能,行動能力、開口說話的能力、咀嚼食物的能力、呼吸的能力……最終都會一一喪失。

醫生悄聲對董義昌說:“你老婆這個病是醫不好的了,你回去好好給足營養,好生照顧她,或許可以延長壽命。”

董義昌整個人都懵了。漸凍症,這是他從未聽過的。可這3個字充滿了殺傷力,就像一封家庭命運的宣判書,以前人家常說麻風無藥可醫,可這個病才是真正的絕症啊!桂霞從未享過一天福,兒女還沒成家……還有他自己,沒了妻子,自己該怎麽辦呢?

但真實窘迫的狀況也讓董義昌沒法想得更多了:1萬多塊的住院賬單等著他支付,扣除醫保,個人還要支付4、5千塊。可眼下,他連這幾千塊現金也拿不出來。幸好開車載他們來醫院的朋友平日跟桂霞關係不錯,及時解囊,先行墊付了。

15

我是在董義昌拿到那張診斷書後的1個月,第一次來到茶根村,見到了這個幾乎就要被現實壓垮的男人。他艱難地提著那隻有風濕痛的瘸腿走在雨後的泥土路上,一步一腳印,緩慢又紮實,留下了許多深凹的印跡。

他告訴我,他向妻子隱瞞了病情,也不打算跟女兒和兒子說。

“兒子明年要高考了,不能跟他說,跟他說了怕影響到他。”“女兒是最愛媽媽的,更加不能跟她說,如果她知道媽媽有這個病,她說不讀書了怎麽辦。”董義昌一個人喃喃自語,堅信這樣子是對家裏所有人是最好的。

我在那間低矮的磚瓦屋裏見到了桂霞。她十分清瘦,臉部表情有點木訥,我跟她打招呼,她便對著我微笑,我嚐試跟她說話,卻發現這個病已經影響了她的發音。她聲音沙啞,吐字不清,已難以聽清她在說什麽了。後來我看見她挪動著腳到門口,用已經有點變形的雙手努力提起一桶水,可沒一會兒,她就露出無奈的笑,放下了。

有誰能比她更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呢?她不過是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罷了。我能看出她的不甘,不願意成為家裏的拖累——過去20年裏,她一直是家裏最有力氣、最能幹、承擔最多的那一員,現在哪怕還能幫忙幹一點也是好的。

等到增欣放假回來,董義昌對於檢查結果果真一字不提。他惦記著女兒的學習,這次考試,增欣的成績跌到了第四名,老師在評語欄上寫道:“成績依然不錯,但精神不夠集中,上課有時會分神。”董義昌關切地問是怎麽回事,增欣回答:“爸爸,我今年不知道為什麽,好煩好躁,成績是降了。”

董義昌不禁暗想,女兒是最愛媽媽的,可能媽媽有病,女兒有心靈感應吧。可是父女倆誰也不願再多說什麽,關於學習,關於媽媽的病。沉默,代替了一切。沉默,也說明了一切。隻待時間顯露出殘酷的真相。

有一天,增欣在收拾房間時看到了一張檢查單,上麵有媽媽病症的診斷。她也從未聽說過這種病,於是上網查,搜索結果先跳出了“霍金”,她才知道,原來這個坐在椅子上的科學家得的就是這病。她也知道,這個病是治不好的了。

媽媽,會像霍金一樣走不了路嗎?

媽媽,會說不了話嗎?

媽媽,會死掉嗎?

增欣不敢繼續細想下去。難過的時候、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她就一個人悄悄抹淚。董義昌一樣憂慮重重:明年女兒小學畢業,今年(2017)廣州教育局出台了新的政策,不是廣州當地戶口的學生,若沒有家庭在廣州的居住證明,無法再在廣州當地公立學校就讀,那就意味著,增欣就要從廣州回來了,後麵一切讀書的費用就要自己承擔了;而兒子明年則要高考了,如果考上大學了,又是要錢。

“老婆要死了,這個家就散了。”他對我說,“她是這個家的支柱。”

我聽得心裏直往下沉。那時整個中國可查的漸凍症公益組織,僅在北京有一家,我幫忙聯係上了,那邊說可以為需要的病人提供呼吸機,但申請條件是要先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有醫院提供相關證明,證明身體狀況需要使用才行。我把這個情況告訴了董義昌,並請那個公益組織的負責人把我們拉入一個漸凍人的家屬群。在群裏,大家經常相互鼓勵,也會分享照護的經驗,隔三岔五,便有人在群裏發訃告。

後來,董義昌跟我說,他按照一個醫生的建議,給妻子買了一款中藥製劑吃。我悶住沒有吭聲——我了解到有一些可以推遲病情的治療藥物,可是那些藥都很貴,也沒有入醫保,不是他們家能夠負擔得起的。

董義昌要一個人照顧妻子和自己,還要照顧幾百頭豬,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他原來右腳就有些跛,歲數大了,左腳又添了風濕關節炎,常常酸痛無力,走起路來更加不便。要長期這樣下去,他自己的身子也會垮掉,但一家人還要靠他呢!

思來想去,他找到附近村的朋友黃老師來幫忙。雙方講好,工資一個月1000多塊,再多一點,他也實在給不起。黃老師是退休民辦教師,平日清閑冇事常來串門,彼此早是老相識,自然清楚他家的情況,也願意接受這樣的工錢。

董義昌把一切盼望賭在豬舍那400多頭豬身上。他日日夜夜盼著豬價回暖,怎奈豬價仍是叫人捉摸不定。熬過了漫長的2017年,等到了第二年4月,卻又等來了4頭母豬和30多頭商品豬的暴斃。一夜之間,幾萬塊打了水漂,這一年,注定又要蝕本了。他懷疑是一直使用的進口疫苗摻假,可那些打疫苗的瓶子早已扔掉,死無對證了。

“一黑起來,頭頭都黑的,運氣好差。”所有的糟心事都在董義昌心頭堆成山堆,無處消解。

16

須臾之間,來到了2018年的6月,增豪參加完高考,增欣也小學畢業了。增欣內心充滿難過和不舍,這個曾叫她歡欣的大城市,如今要她走了,她心中有點憤憤不平,可最後也隻能收拾行囊回老家。

董義昌像往時女兒放假回家一樣,和朋友一起開車去化州車站接她。接上女兒後,他們又趕往肉菜市場——董義昌想著,女兒畢業了,得買點好吃的回去慶祝一番。沒想到,到了市場,遇上一個一直賴債不還的老客。好幾年前董義昌大規模養雞時候,那人大大方方把雞捉走了之後便沒有了下文,董義昌去追了幾次錢,對方硬是不認賬。後來董義昌才聽說,此人早是臭名遠揚、人人喊打的街溜子。

那天董義昌看著那個人頭發梳得齊整,一身西裝加皮鞋,好似十分得誌,不由得心中火苗直往外竄,想著自己近年諸事不順,正好找個活該的人來出氣,便指著他破口大罵:“你這個騙子,你這個不得好死的。欠債不還,你算什麽東西?!”增欣和爸爸的朋友在一旁看得心驚,趕緊買好了菜,把他拉上了車。

回到家裏,增欣看到爸爸對媽媽卻是十分溫柔。

桂霞有次撐著竹竿從床邊邁步,腳底發軟,一頭栽到地上,從那之後,基本就不能走路了。她起不來床後,董義昌便給她換尿布,喂飯。再後來,桂霞連吞咽都變得十分困難,隻能吃一些近似於流質的食物,董義昌就用殘缺不全的雙手抱著菜刀,慢慢將菜切碎,倒入滾好的粥裏麵,慢慢地熬,直到米和菜都熬成爛泥。粥熬好了,他便去喂豬,喂完豬回來,粥差不多就可以喝了。他舀一碗出來,用匙羹試試溫度剛好,便端著到妻子床邊,一匙羹一匙羹地喂她。他變得對妻子格外溫柔,無論壓力再大、再辛苦、再難受,他再不會對妻子發脾氣了,連大聲說話都沒有了。

這些增欣都看在眼裏。她有時會聽到爸爸悄聲跟朋友說:我老婆好慘,一輩子都那麽辛苦,現在還有這種病。增欣隱約感覺到,爸爸對媽媽心裏有愧疚感——他覺得是自己以前讓妻子幹太多活了,把妻子壓垮了。

 

增豪的高考成績出來了,隻有200多分,連公立的大專院校也沒考上。有民辦的大專學校老師找上他,叫他去讀。他和爸爸算了一下賬,“一年要三四萬紙”,不是他們這樣的家庭給得起的,更何況投這麽多錢進去,浸個3年,出來也很難找到什麽好的工作。最後,增豪主動說:“我不讀了,我出去打工。”

董義昌想讓兒子留在家裏,繼續發展家裏的養豬業,但增豪不願意。對於化州的大多數年輕人來說,留在家鄉,繼承父業,是最不得已的選擇。這座粵西小城處處散發著草莽氣,至今大部分地區仍是鄉村,路上常常能見到成片的稻穀和青菜,果樹和山林。“化州橘紅”聞名全國,龍眼、荔枝、波羅蜜、黃皮、肉雞、生豬亦是這裏的核心產業。但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當地的年輕人大多不喜歡務農,覺得又苦又累,向天要飯,得看運氣,很難賺到什麽錢。增豪也抱有相似的想法——年輕人嘛,要逃離家庭,逃離父母的管製,去大城市裏拚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夢。

增豪最終去了惠州,在一家親戚開的超市做收銀員。這和董義昌的期望相去甚遠——他當初希望兒子能讀到大學,以後能有出頭天,再不濟,也能和自己一起做養豬的行當。可眼前的現實都和自己想的相悖,也隻能接受。

17

就在2018年的8月,遼寧出現了第一例非洲豬瘟。沒有上市的疫苗,也沒有治療的藥物。之後,瘟疫便以野火燎原之勢在全國各地的豬場蔓延開來。豬瘟所到之處,幾乎沒有一頭豬能逃脫死亡,沒有一個養殖戶可以幸免的。

董義昌在電視裏看新聞,觸目驚心,他密切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和本地養豬的同行談及此事時,大家眉眼間都充滿了憂慮。可擔心也無用,豬還是得繼續養。幾年了,從豬舍到豬苗,投入那麽多成本,不可能舍掉不做。再說,不做這些,還有什麽出路呢?

什麽時候養豬能賺到錢呢?隻能問天了。

但每月的支出卻是清清楚楚的,偷不了也減不得,不算人力成本,僅飼料費一樣,每月就要幾萬塊——隻能先跟飼料商賒賬,等賣了豬再一點點還。

增欣9月就要讀初中了,董義昌決定先賣掉幾頭豬來給女兒交學費。初中雖屬於九年義務教育,不要學費,但學校收費名目繁多,增欣因為小學在廣州就讀,學籍外遷,回來就變作了半個外地人,首先就要先交4000元才能遷回學籍,資料費、空調費什麽的還要另交。

擔心影響到女兒的學習,就算壓力再大,董義昌也不會在女兒麵前流露出什麽情緒,他隻能向朋友吐苦水。有一回他在跟人傾訴時,被回家的增欣聽到了。

聰明的增欣其實什麽都知道,關於媽媽的病,關於家裏的經濟狀況。家裏困難重重,學校卻不斷伸手向家長要錢。為了更方便收錢,學校、老師甚至跟部分學生家長勾結,起了個聽來頗為“正當”的名稱——家委會,讓這些“家委”名正言順向家長們收割。

有一次“家委”又伸手了,說要請班主任吃飯,最低交300塊。每次交這些錢,都要先新建一個微信群,董義昌因為不熟悉手機操作,一直進不去。有個“家委”看他沒在群裏,便直接加了他微信,發來消息:“你是不是還沒交錢?”

女兒在學校,董義昌不敢得罪這些人,老實地回答:“還沒有。”

“你這個混賬,你是不是不想交?” 不知是對方怕他不想交錢,還是真的要為難他,發來的語音,竟直接爆了粗口。

平白無故突然被這樣辱罵,董義昌怎麽咽得下這口氣?他終於爆發了:“你這個lata(爛鞋子),你榨家長的血汗錢去捧大腳,去捧學校,我今晚把你上網,把你上網……”

大約半個小時後,那邊又打來電話:“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你是低保家庭,不要你的。”

上了初中後,增欣向學校提交了貧困家庭申請,這些學校和班主任肯定都是知道的。她平時住校,每月回家一次。她很想念廣州的生活和氛圍,在學習上壓力也很大,回到家裏又要照顧躺在床上的媽媽,心情自然好不起來。偶爾回家遇上哥哥回來,彼此之間也很少有話說。哥哥不會主動跟爸爸聊在外麵的工作和生活,在飯桌上,爸爸問一句,他就答一句。

但增欣會看到哥哥在床榻邊跟媽媽說話,會像過去一樣跟媽媽吐苦水,講自己在外漂泊工作的委屈和不易——超市的工資才一千多塊,住集體宿舍,後來他在征得親戚同意後,在超市裏開攤位,賣自己製作的綠豆餅,每日一站就是十多個小時,常常流鼻血。雖然媽媽說話的聲音已是渾濁不清,可是哥哥篤信媽媽愛他,會心疼他。

增欣想起哥哥小時就喜歡美食,沒出去外麵工作時,就常常在家裏做吃的。他最常做的一道菜是大蔥爆大腸,也不知是他真的很喜歡做這道菜,還是材料預算受限。可從依稀聽來的話裏、從哥哥的模樣判斷,他在外麵過得並不好。

家裏的氣氛變得異常沉悶壓抑,每個人都被拽進一股巨大的、看不見盡頭的陰雲下,透不過氣。在這山窩裏,山頭若連日陰雲壓頂,那就意味著不久後暴風雨就要來了——他們常常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吵起來,爸爸跟女兒吵,女兒跟兒子吵,兒子跟爸爸吵……總之,每個人都像敏感的炸彈,別人隻要輕輕一碰,就會爆炸。爆炸是連鎖的,隻要一個炸,所有人就會持續劈裏啪啦,在整個屋子裏炸開來,最後大家都遍體鱗傷。

這樣的爆炸在家裏已經炸過好幾次,每個人都像在黑夜裏摸索,不知這樣的日子什麽時候是盡頭。唯有桂霞,躺在床邊,始終是家裏最安靜的一個。這時桂霞的手腳身子都已經動不了了,臉也有一邊癱瘓了,像一樁木頭一樣任人擺布。她不會說話了,可就算兩年前還能勉強吐出一兩句簡單的話時,她也不曾對家人發過脾氣,不曾跟人說她疼、她痛苦、她絕望。這才真叫人心疼。

有一次,增欣放假回家,照例端著飯到床前喂媽媽,一邊喂飯,一邊不由地想:媽媽的心裏究竟在想什麽啊?從前媽媽即便不開心的時候,也都是一個人慢慢消化。她是個多愁善感的人,她的笑容都是對著別人的。

“你想死嗎?”當這句話突然從口裏闖了出來,連增欣自己都嚇了一跳。

增欣看到,媽媽哭了,眼淚順著她的眼角滴落,把枕頭沾濕了。這是媽媽生病這幾年來,第一次見到她哭。她無言,她不識字,可是她什麽都知道,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命運的樣子。

“沒事的。”增欣後悔了,趕緊幫媽媽擦幹了眼淚。

18

舊年養豬蝕本了,但豬舍裏的豬卻不少反多。陸續有母豬生豬仔,到了2019年,大大小小的豬加起來,竟達到了520多頭。董義昌的朋友不隻一次勸他不要養那麽多,成本高,風險也高。但董義昌哪裏肯聽,他心頭壓著許多大石,桂霞醫病要錢,增欣讀書要錢,他煲中藥治風濕關節炎要錢,哪裏都要用到錢,不養多點豬,哪裏來的錢呢?

因為上一年的豬瘟,豬價一路飛漲,豬肉最誇張的時候漲到了40塊一斤,比幾年前最低穀時翻了幾倍。化州始終沒有病豬出現,這讓董義昌更加想要搏一搏——如果自己這幾百頭豬能幸存下來,自己就翻身了。他心中總有一種賭徒般的幻想,畢竟他在女兒出生那年,嚐到過那種逆勢下注的狂喜。

董義昌在喂豬 (作者供圖)董義昌在喂豬 (作者供圖)

這年的6月大暑天,連著好幾日都在下雨。一天董義昌在喂豬時,突然發現有豬開始發燒、咳嗽、起紅疹子、沒有食欲。他心中一驚——這不是跟那些染上豬瘟的豬的情況是相似的嗎?他安慰自己,也許是豬流感,喂它吃藥,但豬的症狀並沒有改善,而且很快越來越多的豬也開始出現類似症狀……不出幾日,已經有上百頭豬感染了。

董義昌知道豬已經不能留了,隻能雇人運出去外麵處理掉,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一個朋友帶了人,開了鏟土機進來,在荒無人煙的山嶺,挖了幾條長長的深坑,把那些染疫的豬運過去、倒進去、填埋起來。實在是慘烈壯觀。

1個月後,董義昌的豬舍裏,隻有3頭母豬沒有染病,活了下來。原來滿滿當當、哼哼嚷嚷、熱熱鬧鬧的三大排豬舍,現在空空蕩蕩。

他清楚記得,母豬有48頭,後備母豬有5、6頭,公豬有2頭,200斤以上的豬有200多頭。那些豬按照當時的市值,大概值120萬,但這一切都已經埋入地下,化為虛無,還讓他欠下了30多萬的飼料錢。

這一年,無數養豬戶像董義昌一樣,血本無歸。在茶根村附近方圓十幾公裏,幾乎所有的豬都死光了。

飼料商每隔一段時間就打電話來追債,每次都得到失望的回複,便常常發脾氣。董義昌無奈地說:“我去哪裏找錢來還你呢?如果是我賣了豬卷錢跑路,那是一回事,可現在是天災人禍的事啊。”

按照當時的政策,因豬瘟致死的豬,每隻可拿到幾百塊的補償。畜牧部門有來做過損失登記,但董義昌一分錢沒拿到,他的同行朋友,也沒聽說有拿到錢的。養殖戶們都心知肚明,死的豬實在太多了,沒有經過確診的豬,是沒法拿到錢的。隻有個別買了商業保險的養豬戶拿到了一點賠償,每頭豬賠了二三百塊,聊勝於無。

19

董義昌腳上的風濕炎愈發嚴重了,想走遠一點的路都費力。他問了老中醫,對方說醫不好了,隻能靠煲中藥控製病情。一劑中藥40多塊,煲2次,喝1天,每次開藥至少要連續拆6劑回來。錢,又是要錢,想想就頭痛。

桂霞的情況也更糟糕了,她身子輕薄如紙,連翻身也翻不了了。給她吃的粥,要煮得像漿糊一樣爛。桂霞臥床不起後,平日裏都是在茶根常駐的義工梅姐來幫她衝涼。9月22日那天早上9點多,梅姐像往常一樣過來給桂霞衝了涼,替她換上一身幹淨的衣裳,又把她抱回床上。如果是往日,董義昌會在一旁提醒梅姐,要把妻子身子兩旁的被子墊高。但這天他疏忽了,因為早上附近的魚塘在撈魚,看到妻子安頓下來,他便想走過去湊熱鬧。走到半路時,他才突然想起忘了給妻子墊高被子了,趕緊折返,然而等他顛著腳一瘸一拐回到床前時,卻看到了妻子身子側翻,被被子掩住了口鼻。

桂霞已經停止了呼吸,她的生命結束在了53歲。自確診後,她再沒有去醫院做過任何檢查,至死也沒有用上呼吸機。可是,這一家人已經盡力了。

董義昌當下便大聲痛哭起來。過去兩三年來,雖然他早已在心裏演繹了無數遍這注定來臨的結局,可當這一刻來臨時,他依然覺得天旋地轉。命運積累下的疲累、委屈、難過、痛苦,在此刻一擁而入,山洪猛灌,大雨傾盆,頂柱衝垮,心下轟然倒塌。

稍稍平靜下來後,董義昌打電話將妻子的死訊告訴了女兒和兒子,又通知了叔叔、堂弟、堂妹等親戚。接到消息時,增欣正在上課,她趕忙收拾東西,搭公交車,一路哭著回來了。進家看到爸爸哭得地動山搖,她反而冷靜了下來,不再哭了。她走到了媽媽身邊,輕輕地拉起了媽媽的手,已經沒有餘溫了。

已經塌了的董義昌看到女兒眼淚一滴不落,禁不住說她:“你怎麽那麽冷漠?”

增欣沒有出聲,董義昌並不知道,16歲的女兒,在妻子生病的幾年裏,已經被迫迅速地長大,學會了扛下所有超出她年齡和經曆的重量和艱辛。她看著悲痛欲絕的父親,拉起長眠的母親的冰冷的手時,已經變做大人了。她告訴自己:“爸爸那麽傷心,我要扛住,不能倒下。”她又努力安慰自己:這對媽媽來說是好的,她終於可以真正好好地休息了。

增豪第二天早上才從東莞趕回來,哭得特別傷心。增欣看到了哥哥的遺憾。

桂霞去世後,認識她的人——不管丈夫,女兒,兒子,還是親人,朋友——既憐憫又痛惜,也無一例外地,對這個勤勤懇懇的女人肅然起敬。

桂霞的大姐沒有來,她從微信給董義昌轉來了500塊的紅包。桂霞留在廣西的那個兒子也來了,這是董義昌最後一次見到他——他高中畢業後,跑來廣東打工,曾來過茶根來尋母親,那時他們母子已有10餘年沒見麵,桂霞跟董義昌說,她想拿2000塊錢給她兒子買個手機,剩下的做路費。董義昌說,錢是你辛辛苦苦賺來的,你要給多少就給多少。

董義昌的堂弟堂妹也都悉數來了,他們早年曾受阿哥的照顧,在茶根村附近長大讀書,如今自然不能缺席。堂弟說,大嫂人這麽好,要給她買一副好一點的棺材。最後,他們一起挑了一副3000多塊的實木棺材,伴著她長眠。

親友們一起守了3天靈,叫了道士為桂霞超度,叫來了一支有嗩呐的樂隊,繞著村裏公共電視室前的空地走了好多圈,花掉了2萬多紙,把她風風光光地下葬,埋在了他們家房屋後頭的小土丘上。那塊小墓地,是請了風水先生來看過的。

2019年是多麽殘忍的一年啊,豬死了,人也死了。豬舍空蕩蕩,房間也空蕩蕩,心裏更是空蕩蕩。

20

2020年年關近了,債主又開始打電話來追債了,除了飼料費,董義昌也欠了賣獸藥的兩三萬。兩個多月前幫桂霞料理後事,盡管堂弟堂妹等親戚一個個都是兩三千地給,村民也隨了份子,但還是欠下了七八千。沒錢還,隻能賠笑臉,說好話。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桂霞走了,董義昌的命也丟了一半。白發像野草一樣從黑發叢中一根根抽生出來,腳也幾乎沒法行路了。義工幫他找來一隻半舊的電動輪椅,兩千塊錢,叫他出一半。他坐在電動輪椅上出門,去飼料間倒飼料,再靠輪椅提著飼料去豬舍,好生照料喂養最後那3頭小母豬。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了。他像個迷路的小孩,不知如何是好,繼續照顧這些豬,是出於習慣和本能。

有一日,飼料商人親自到了,得知拿錢無望後,提出用豬舍抵債。對方步步緊逼,董義昌讓步了,經過協商,董義昌同意把400平米的豬舍和3畝多的魚塘租賃給對方使用,每年按2萬元抵扣欠款。

叫董義昌意外的是,雖然養豬虧大空,養豬的人卻一點不見少——仍然陸續有外村人來茶根租地養豬,這裏的山區空曠,地廣人稀,租金便宜,確實是再理想不過的選址了。來這裏養豬的有一些附近村的老養豬戶,因為原來養豬的地方被劃為禁養區(2019年政府出台文件,禁止水源地附近養豬),便搬來了這裏,其中有個姓梁的老板,和董義昌因養豬相識多年,是董義昌幫忙牽線引到茶根村的。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新冠疫情沒了生計,錢包癟了,看著豬價一路狂飆,便想著趁勢賭一把,興許能賺點快錢來養家糊口。

董義昌在一旁冷眼旁觀:“中國人就是這樣,什麽覺得好,就蜂擁上。”

 

增欣已上初二,平時仍住校。她有個室友,似乎有抑鬱症,常常一個人哭。增欣看到,也常常跟著哭。媽媽去世後,她把滿腔心事藏在心裏,沒有跟任何同學說,連最好的朋友也不曾透露半句。她想,大家很快就要上高中,學習壓力都那麽大,誰會願意去聽你說那麽不開心的事呢?

她感到自己變得比過去敏感了,多愁善感了,好像有點像媽媽了。以前她總是大大咧咧的,現在隻要周圍有一點風吹草動,便會想到很多。有時同學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她便會想,她是不是不喜歡我?是不是對我有意見?可她在班裏人緣還是那麽好,她是同學眼裏的開心果,她像媽媽一樣,總是對人笑,還喜歡逗人笑。

增欣有時夜裏做夢會夢見媽媽,夢見的都是從前的事,媽媽一邊背著幼時的自己,一邊在幹活。醒來時就哭起來,她所有的眼淚都攢到了媽媽去世後的一年,慢慢地釋放她所有的痛苦、委屈和悲傷。

媽媽走後,開始增欣和爸爸還是會因生活瑣事而爭吵,有時不開心了,就幹脆躲起來不見人。董義昌後來想通了,女兒現在是青春叛逆期,可能過段時間就好了。果然,一年多之後,增欣和他又漸漸親近起來,常常打電話問他身體怎樣,要他照顧好自己。他感到欣慰,那個熟悉的孝順的女兒又回來了。

增欣已經習慣了在化州的學習和生活,不再常常哭了,她逐漸接受了媽媽離開的事實。增豪仍是在外麵打工,很少回來,跟父親的聯係也很少。董義昌隻知道他又換了一份工作,在東莞一家做光纖的工廠上班。有一次放假回來,增豪鼓勵妹妹,好好讀書,如果考上化州一中,就送她一部手機。

21

又一年過去了,從豬瘟裏僥幸存活的3頭小母豬,和她們的女兒們不斷繁衍生息,讓董義昌又有了大小豬70多頭。可在2021年4月,豬瘟又似一陣看不見的狂風刮來,所有的豬,這一次全軍覆沒。

2018年,化州生豬存欄是171萬,到了2021年,隻剩下80多萬。1董義昌的70多頭豬,也從統計數據上消失了。他家的豬舍第一次如此徹底地空蕩靜寂,幹幹淨淨,連豬殘留的氣息也清淺了,不再有刺鼻的感覺,像一片被荒棄的廢墟。

這年8月,中考成績公布,增欣順利考上了化州當地最好的高中化州一中,她開心地把錄取通知書發給了哥哥看,增豪果真兌現承諾,給她買了一部手機。董義昌既喜又憂,喜的是女兒如此叫他驕傲,憂的是學費又不知去哪裏拿。他已徹底破產了,還欠了人家幾萬塊的債務。可女兒讀高中每學期的學費、資料費、住宿費,各種名目的費用加起來要1萬多塊,真叫人愁啊。

他承包了3個魚塘,但養魚也賺不到什麽錢,不虧就算好了。他每月的民政補貼和殘疾金加起來是1000多塊,就算自己不吃不喝,也不夠給女兒讀書啊。在公益組織漢達的牽線下,一位巴西女企業家決定每月資助200元,幫助增欣繼續完成學業。可上學這個窟窿,仍然無法補上。

董義昌心中還有宏願——他在農村老家還有自己的土地,跟堂弟的連在一塊,堂弟準備要起新屋,他想自己也不能輸人家,何況兒子以後年紀大了也要落葉歸根呀。在老家起新屋,不是董義昌個人的情結,很多老輩,即便常年在外地打工,也會用辛苦積存的錢在老家起一棟新房子,向鄉人同儕表明自己已經在外麵闖出有一片天。他們大多也是隻能在春節、年例、清明等重要回來短暫住一陣,與家鄉保持著微薄的聯係,其他時候,房子都是等著落灰。

可他哪裏有錢呢?隻好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一次跟增豪打電話時,董義昌問兒子現在有多少存款,提出想在老家起新屋。沒想到增豪回答說,沒多少錢,聽口氣,也不想在老家起屋。董義昌聽得火氣直竄,罵增豪在外花錢太大手大腳,不知節省。增豪十分憋屈,自己在外麵本來就工資不高又辛苦,卻被爸爸這樣劈頭蓋臉罵,一氣之下便掛了電話。董義昌也氣兒子不聽話、不爭氣,卻拉不下臉打再打回去,隻好叫了增欣和親戚幫忙打電話,但增豪通通不接,就像人間蒸發了一般。

那一兩年,董義昌也常常催婚,甚至聽了附近村裏媒人婆的話,想要給增豪安排相親對象,希望兒子能早日成家,把這個家傳承下去。在他看來,父傳子,子傳孫,香火代代延續,自古來都是如此,他看到電視上說周潤發結婚沒有生仔,心裏並不讚同,覺得還是要有後代才好。

增豪卻被催得十分心煩,他那時打工的那家光纖廠,疫情期間訂單量大減,常常發不出工資,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尚未穩定有著落,他並不想那麽早結婚,更不想要爸爸塞給他的相親對象。這兩樁事堆在心上,讓增豪避之不及,到了年底,他便幹脆沒有回家,2022年的春節,是董義昌和增欣父女二人一起過的。

22

到了2022年,在茶根村的養豬戶猛增到了11戶,是以前沒有過的,在村裏不時能聽到豬舍中豬群嗷嗷嗷的尖叫。但這繁榮隻是假象,這兩年來,在這裏養豬的人,沒有一戶是賺錢的。市場供求關係變了,豬價又在斷崖式下降,而最拿命的豬瘟,人類還沒有研發出疫苗。

為了預防豬瘟,養豬戶們費盡心機,想盡辦法,他們將豬舍用密孔大網罩實,夜晚在豬舍邊上拉電,早晝用消毒液徹底噴灑豬舍兩次……總之,種種防止老鼠、蒼蠅進入豬舍傳播豬瘟的手段,全用上了。這樣的物理阻斷手段,在人類自身應對疫病時也用過,常常是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效果卻未必如預期。茶根的一排排豬舍又清了空,一場歡喜一場空,那些投入幾十萬來這裏想撈錢的人,都打了水漂,隻有梁老板嚐到了甜頭。

這種痛心隻有董義昌這樣的老養豬戶才懂得。回想幾年前豬養得好那時候,許多飼料商爭著給他供貨,現在就算他再養豬,也無人敢給他賒賬了。思及人生境遇如此,不禁有凜冬蕭肅的寒意。

可不養豬還能做什麽呢?如今他已是頭發半白、要靠電動輪椅出行的老人了。真是頭疼喲。

董義昌家的豬舍,自2019年豬瘟後豬舍都封上了防蚊網  (作者供圖)董義昌家的豬舍,自2019年豬瘟後豬舍都封上了防蚊網 (作者供圖)

 

這年5月父親節,增豪突然在微信上出現了,他給董義昌發了個會說話的紅包,500塊,捎帶了一句“父親節快樂”。

6月初,增欣在學校突然接到了爸爸的電話。董義昌興奮地對她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哥揾到了份好工。”

原來,前麵那家光纖廠倒閉了,增豪在親戚的介紹下進了一家玩具廠,在那裏學做機器維修,每個月有5000塊工資,比之前要多許多了。正是這時候,梁老板的豬仔出生了,他主動提出賒20隻豬仔給董義昌,共計是1萬5千塊。

要說養豬要有的天時地利人和,梁老板都趕上了:2018年,他在老家的豬舍被劃為禁養區,他隻好一次性將幾百頭豬悉數賣掉,那時遇上好市,賺了小3百萬;停養的一年,又正好躲過豬瘟;後來搬來茶根養豬,賣豬時也總有好價錢。

這梁老板還有3個女兒,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有的還去香港讀了研究生,畢業後都在廣州上海等大城市工作。難得的是,梁老板有錢卻不勢利,待朋友仗義,他想幫助董義昌繼續養豬,不僅送來豬仔,還做人頭擔保,這樣才有飼料商願意給董義昌賒賬供應飼料。20隻小豬,一個月飼料費也要6、7千。梁老板說,等董義昌後麵賺錢了再慢慢還就好。

為了女兒讀書,董義昌領下了這份好心好意,決定還是要繼續搏一搏。之前是一頭黑、頭頭黑,但好運來時也可能是一個連著一個,至少不是一直在泥水裏行路。如今又有豬可養,有事情可做,董義昌也就不再那麽容易想起過往的傷心事,不再日日焦灼不安,人又逐漸有了精神氣,生活又有了新的盼頭。

23

去年11月,我與董義昌父女在茶根村又一次見了麵。

我本來跟增欣約好,在她每月一次的“雙休日”回家時間過去,沒想到去時剛好遇上茂名地區連日出現新冠病例,差點就被封在去化州的路上,幸好遇上一個熟門路的網約車司機,才把我順利載到了村裏。增欣是第二天早上從學校回來的,化州的公交已經停運,也是約了順風車才回到了村裏。

5年前見到她時,她才14歲,那時桂霞還在,再見麵時,我已幾乎認不出她,用化州當地話說,她已經是“大個女”了。她現在是班裏的心理委員,同學心中的“開心果”。有時感到學習壓力大,感到活著辛苦的時候,她會想起媽媽,一想到媽媽的一生,她就覺得自己已經是幸運的了,不該有太多的抱怨。

與她小時相比,茶根村已經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現在山裏再也沒有以前那麽多的野果子吃了。小時候常常有蟬飛入電視室裏,她和村民們都會去捉了烤著吃,但長大後,這樣的場景不見了。

這裏還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麻風村大部分的土地已經被政府征收了,正在改建成化州精神病院,推土機已經開進村裏動工,大片的黃土開始裸露出來,展露出蠻荒的氣息。一切的場景,不禁讓人想象:63年前,麻風病院是如何在這裏拔地而起的?以後的人們將會如何稱呼這裏、如何描述住在這裏的人?他們能否還它以公正的表述嗎,還是依然帶著高高在上的嘻笑和嘲諷?這個麻風村還會被人記得嗎,抑或是,它會被一遍遍覆蓋,不可辨識,直至被遺忘?增欣這個從這裏走出去的女孩,又將如何去回憶她出生的這個地方呢?

正在被改造成精神病院的茶根麻風村 (作者供圖)正在被改造成精神病院的茶根麻風村 (作者供圖)

在增欣小時候,這裏還有100多名村民,如今隻剩下50多人了。幼時跟她一起玩耍的同伴們都早已散落各處,那幾個曾寄養在茶根村的孩子,因家庭貧困,大多讀了初中便早早出去打工了,跟增欣最要好的兩個女孩——鈴鈴在讀小學時就被媽媽領回家了,至今早已斷了聯絡;而大幾歲的梅梅,自從出了這山村去外地讀書後,聯係也越來越少,雖有彼此的QQ,但也幾乎從不搭話,她考上湛江的大學的消息,還是增欣從爸爸那裏聽來的。跟增欣年齡相仿的表哥,也曾去廣州慈幼中心讀書,後來回了這邊讀高中,沒了監督,成績一路下滑,早早去外麵混社會了。

和幼時玩伴們偶爾的聯絡,便是玩網絡遊戲。學校規定是不能帶手機的,增欣隻能在回家的時候用一下,有時上線,看到梅梅和表哥在玩遊戲,便加入去。他們玩的還是《王者榮耀》,這是她以前在廣州那邊開始玩的。偶爾難得和表哥聊一聊天,就發現彼此生活經曆已相去甚遠,不如直接打遊戲自在。但她記得有一次,表哥跟她說:“好好讀書。”

桂霞去世後,董義昌收斂了自己急躁的脾氣,增欣也漸漸學會了跟爸爸溝通,不再當他是權威,不再遇到矛盾就躲開。現在父女倆的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親近。增欣覺察出了爸爸這些年的變化,現在他再不會跟增欣說“成績不好就不要讀”了,這是增欣跟他耐心溝通和解釋的結果,他漸漸聽進去了,開始改口說:“盡力就好,放鬆就好,我們是什麽料子就是什麽料子。”

“他有好多朋友,地位好高好高 ,他很聽朋友的話,但不太聽我們親人的,這是我不太爽的一點。”增欣說著,撅起了小嘴,看出是有點生氣了。

但至少,董義昌在大事上開始聽取女兒的想法了。去年年底,增欣在爸爸怒氣漸消後,耐心跟他講,叔叔能起新屋,是他20多年打工積存了錢,而哥哥才工作不過幾年,就要他拿錢出來去老家蓋房,不免有些要求過高;再者,她也覺得在老家起新屋也沒什麽必要,他們離那邊太遠了,一年不過回去一兩次,起了浪費錢;她還提出,不如起做出租屋,租給別人,自己還能收點租金——但這點,董義昌是怎麽也不讚成,“怎麽能租給別人呢?”

增欣覺得爸爸對自己的意見“好像有點聽進去了”,後來我去找董義昌證實,他表現出有些不滿的樣子:“不理他們啦。”他還是不太能理解兒女們的世界,不能理解現在這個世代的劇烈變化,但他正在嚐試了解。

“等增欣以後讀書出來賺錢了,去城市買屋。”過了一會兒,他自己說道。

24

那日中午我在他們家吃飯,飯菜都是增欣做的。

“下次那個老板的女兒叫你去,你要去,知唔知啊?”飯桌上,董義昌對增欣說。

“不想去,他們沒叫你,就是歧視。”增欣堅定地說。

“阿爸老大了,歧視()沒緊要,最緊要是你好。”

我在一旁猜測,董義昌口中的“老板”,應該指的是梁老板。

增欣隻在家裏待了兩天半,本來說封控學校不讓回去,後來又說重點班的學生要先回去。那日一早她匆匆走了,離家時一臉緊繃,對爸爸的叮囑顯得有些不耐煩,明顯是不想回到封閉在校園裏兩點一線的生活。她坐上了村裏人那輛曾載她和爸爸出去賣雞的摩托車,還不忘回過頭來跟我招手說再見。

增欣走後,我想起昨天餐桌上的對話,問董義昌:“為什麽增欣會說人家是歧視呢?”

“人家沒歧視。”董義昌說,那天梁老板女兒的男朋友也去了,那些年輕人從來沒見過他,“我都沒想去。”

“女兒脾氣好火爆,但心是好的。”他有點尷尬地笑了,“有什麽好吃的,我留給她吃,她會說,‘唔行,爸爸,我們要一齊食’。”

董義昌家環境 (作者供圖)董義昌家環境 (作者供圖)

增欣去了學校後,煮飯的任務就落在我頭上。董義昌會在一旁指揮,什麽時候加菜,什麽時候放油,煮湯一定要加兩個雞蛋——這是他家雞產的蛋,在這個老人看來,我是個可憐的城市人,吃不到新鮮的雞肉和雞蛋,硬是要我在這邊時多吃一些。作為30年的老養雞戶,他對自己養雞的技術頗有信心,堅信自己在山裏養的雞天然無汙染,就算已多年不靠賣雞揾食,他也仍然堅持每年養百幾十隻雞,等著節日或者親友來訪時,好劏了擺上餐桌。

“你說增欣能不能考上大學呢?不敢給她壓力。”吃完晚飯,聊天時,他不隻一次地問我。“女兒同我講,‘爸爸,我想讀華師大,你話點樣?’”說這句話時,他甚至模擬了女兒的聲音,聲音聲調都極像,“我話,‘這些爸爸無法給到你意見,你要自己抓主意。’”

他說,他最近剛下重本買回了一頭年輕力壯、精力旺盛的種豬,那頭褐色的公豬花去了他3600元,其中3000塊是跟朋友借的。6月份養的那20隻豬仔長得很快,已經成了青年母豬。幾天前,他拉著那隻種豬給其中19隻母豬配了種——之前豬瘟肆虐的時候,他買過豬精回來直接給母豬打,但這次想來想去,還是覺得自己買種豬來配種更妥當,自己看得見,質量也更可控。現在還不知受孕成功率,但肉眼可見,已有幾隻母豬肚子微鼓。

母豬的孕期一般平均為114天,他對這些數字熟爛於心。作為養殖戶,天然要對數字敏感,豬價、飼料費、養豬周期、母豬孕期、豬仔賣出窗口期,無一不和數字有關。不出意外的話,等到2023年元旦前後,豬仔們就要出生了,就等到時賣豬仔了賺本錢了。運氣好的話,一頭母豬最多能生17到18隻,少的話也有3、4隻。還要寄望開年豬市有好價,豬肉價上漲,豬仔也能賣出好價錢,要是豬肉白菜價,豬仔也沒人要了。

“沒辦法,年紀大了,一身病,揾不到食。”董義昌渾濁又宏亮的聲音裏混著歎息和不甘。

他又提起了2019年,說那年如果不是豬瘟,可能自己現在已經有樓有車了。這樣的話若能安慰到他自己,也是好的。他65歲了,在這本應安享晚年的年紀,還在為生計、為女兒讀書的費用而煩愁。他抱怨生活,抱怨命運,抱怨運氣不佳,卻從未為支持女兒讀書而抱怨過。女兒讀書時需要多少錢,他從來都是爽快地給,大多時候還會給多一些,總是生怕她不夠用。增欣這天回學校後急著用錢,找他要20元,他一下便轉了50塊過去。

他頭發上又多了很多叢白發絲。他曾幾乎被擊垮,但如今他又活過來了,隻是歲月究竟不饒人呐。

我想起了他的微信名,“流浪者”,簽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他的手機來電鈴聲是《上海灘》,每次有電話來,怨深深、恨長長的歌聲便驟然響起:愛你恨你,問君知否,似大江一去不還……

“你看我的頭像,後生時候多靚仔。”他指的是自己的微信頭像,那是十多年前一家人去影像鋪拍的照片,身穿的是和桂霞拍婚紗照時的白色禮服。提起亡妻,他的歎息又重了一些,“在世沒過過一日好日子。”

如今每天吃完晚飯,他就一人躺在躺椅上看電視,從前這個時候,是一家四口人一起看,“不看電視幹嘛呢?望勾勾。”

聊了會天,董義昌從房間出來,開始煮粥,準備喂雞,他哼著羅大佑的《童年》,所有的憂慮好像一下子融化在歌聲裏了。我跟他道別,在夜色中往回走,又忍不住回頭回望了幾次。那泥濘的路上,是他的輪椅碾過的一道道清晰又模糊的平行線,通向未知的方向,在茫茫的夜色裏,仿佛和遙遠的地平線交匯在了一起。

董義昌養雞,開保溫燈給雞仔保溫 (作者供圖)董義昌養雞,開保溫燈給雞仔保溫 (作者供圖)

25

我離開茶根之後不久,疫情封控政策就放開了。董義昌和增欣跟茶根村的村民們一樣,在年底結束前都相繼感染了新冠,但最後都平安地迎來了兔年春節。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來了,化州重新填滿了在平時失去的1/3人口,農村那些空蕩蕩的新樓房重新住滿了人,四處是熱鬧的鞭炮聲,好像一場遲來的狂歡,隻是有人再也等不到了。

增豪在過年前3天回到了茶根,董義昌這時才知道,兒子轉到玩具廠工作後並不順利,到年底前3個多月,廠方一直以發不出工資為由拖延發薪。疫情3年,這是增豪打過工的工廠中,第二家麵臨倒閉的了,他決定不做工人了,年後去朋友介紹的飯店學做廚師。在外兜兜轉轉,受夠了做打工仔的苦,知道這種生活不可繼續,不如就做自己喜歡的。

增豪看到增欣學校發來的開學繳費信息,便問妹妹學費是多少,最後拿了4000塊出來。正月裏,兄妹倆和從小一起在村裏長大的表哥一起,到姑媽那裏去看望外公。外婆已經在前年去世了,也葬在了茶根村,就在離桂霞墓地不遠的另一處小土坡上。之後,外公便跟她姑媽一起搬出去了。

這個春節,茶根村裏除了增欣兄妹,還有另外一個年輕人——那個當年一起去後山去掏蜂窩、被蜜蜂群而攻之的男孩宴宴,梅梅的弟弟。2018年夏天,我在茶根村也偶遇過他,他那時在爺爺家過暑假,黝黑清瘦,溫和寡言。他說前路迷茫,不知讀書出來後要做什麽。那年冬天,我還給他和增欣寄去了幾本書。

宴宴從年底回到茶根,再也沒有出去過。小時增豪常常和他玩在一堆,知道他回來了便去找他,結果,叫他出門他不要,喚他一起玩遊戲,他也不搭理。他不願踏出房門一步,不知經曆了什麽。他從小在爺爺這裏長大,前兩年才讀完中專。增欣猜他是讀中專時被同學欺淩了,聽說他現在每日都是白天睡覺,晚上起來,餓了就舀一碗粥吃。董義昌也在村裏看到過宴宴,有一次碰到宴宴時,他還忍不住說了他幾句:“年輕人要拚搏,不能一直待在這裏。”

董義昌家豬舍的豬,今年7月初剛生的豬仔 (作者供圖)董義昌家豬舍的豬,今年7月初剛生的豬仔 (作者供圖)

豬舍的豬仔在春節那幾日出生了,快40隻,董義昌將它們精心養了90多日就賣了出去,賣了1萬多塊。這是自2019年豬瘟以來,他最大的一筆收入了。

到了5月初,村裏一個養豬場又出了豬瘟。董義昌的豬也沒能僥幸逃過,死了10多頭母豬、1頭黑色的種公豬和10多隻豬仔,最後隻剩下了4隻母豬平安無事。養豬2年多,隔壁一對夫妻已經欠下了30多萬的債務,他們是2020年看著養豬形勢大好入局養豬的,今年春節後,男的就跟人去陽江打井了。

董義昌想了想,還是咬牙又買回了1隻用來繁育的母豬。保險起見,這次不敢再買公豬了,直接買了豬精給母豬受精。到了6月中旬,有3隻母豬相繼生了豬仔,總共有20多隻。原來他想要低成本養豬,隻賣豬仔,然而現在豬仔的價格也隨著下沉,竟沒人要了。他隻好自己留著養大。

董義昌家豬場的豬,這是今年豬瘟後幸存下來的豬 (作者供圖)董義昌家豬場的豬,這是今年豬瘟後幸存下來的豬 (作者供圖)

茶根村有2個養豬戶的豬舍被劃入了精神病院的用地範圍,被拆掉了,賠了十幾萬,連當年起豬舍一半的成本都不夠。這樣,村裏的養豬戶從9家減少到了7家,比最高峰期時少了4家。

董義昌的豬場沒有受到影響,但兒子女兒都勸他不要再養了。不過董義昌沒想過要退場,這幾年,他一點點在還債,那個大窟窿已經越填越小,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

增欣高二的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成績依然很好,在全年級前30名。但她十分惋惜沒能考進年級最好的班級——那個班是隻要前20名,學校會給配備最好的教育資源和老師。“之前還比較放鬆,下年再努力一點,應該能考得更好一點。”她笑著說,笑起來時,小眼睛彎成了兩道月牙。

好在,在我撰稿時,學校又做了調整,全級前30名都進入了重點班。她的暑假隻放了兩周,便回學校上課了,接下來就是高三。再過一年就是高考了,順利的話,便是讀大學,那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錢,也意味著擺脫了無數試卷和排名的新生活。

這也是董義昌堅持繼續養豬的重要理由:“再搏一搏,看看到年底豬價會不會升上來。”他必須繼續為女兒讀書賺學費。對他來說,這也是一種人生態度——隻要不放棄,就沒有輸。

本文人物除了董義昌外均為化名

引用:

1數據引用 自化州市統計局2018年和2021年統計數據

 

==============================================================

 

 

所有跟帖: 

用第三眼從阿卡西記錄館讀書,阿卡西閱讀,第三眼神奇經曆 -FormatRun58- 給 FormatRun58 發送悄悄話 (214 bytes) () 09/04/2023 postreply 07:52:4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