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幾則

本文內容已被 [ FormatRun58 ] 在 2023-03-25 11:27:4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常識流通處|杜鋼建教授最新重大發現:

 

俄烏祖先均源於大湘西地區

 

杜鋼建教授又有重大發現!

img

昨日,一篇題為《杜鋼建發聲:俄烏和解的基礎在於俄烏祖先都源於大湘西地區》的雄文在網上流傳。據杜鋼建教授考證,俄羅斯人的祖先源於上古湖湘地區的茶陵炎帝和少昊族群。今湖南株洲茶陵地區的古露國曾經傳承了炎帝朝和黃帝朝文化,早期羅斯公國的族群主要是露參盧的後裔。

同樣,早期烏克蘭羅斯人的主要族群是來自哥特蘭島的哥特人。哥特人是從中國遷徙到西方哥特蘭島的月氏人。月氏人的祖先起源於中國大湘西地區。

杜鋼建教授認為,他的這一超級發現有助於推進俄烏和平——遺憾的是,要是一年多前公布這一重大學術成果就好了,說不定可以阻止戰爭發生。

哦對不起,忘了介紹杜鋼建是誰——他是原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百度上,他的學術兼職包括全國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會執行會長、清華大學凱原中國法製與義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馬達加斯加IFT大學一帶一路文旅學院名譽院長、加拿大六祖學院名譽院長、新加坡文理學院儒學院院長、湖南省法學教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會學術研究委員會主任……名單很長,就不一一列舉了。

當然,令他在網上暴得大名的,不是這些很牛的頭銜,而是他很牛的足以震古鑠今的學術發明。其中最著名者,乃是英國人起源於湖北英山,也是大湘西一帶。

有網友假教授之名考證出“丹麥”、“立陶宛”的來曆,並考證出杜鋼建是杜十娘的後裔——正常人都知道這隻是個段子,不料遭到杜教授的怒斥,稱杜撰者不是漢奸走狗,就是喪盡天良的奸詐小人——這一方麵,比胡錫進的修為差多了。

iimg

不過單論學術想象力而言,杜教授實不在網友之下。比如,他不但考證出英國人祖先生活的地方叫英山,還舉例說英語中的“yellow” ,用漢語說就是“葉落”,而落葉就是黃色的……這樣的強大想象力,比之“丹麥”、“立陶宛”若何?

更重要的是,杜教授的研究不是一盤散沙,不是散兵遊勇,而是極具係統性、規模性,在他的發現裏,不僅英國人、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祖先來自於大湘西地區,整個世界文明的源頭也在大湘酉。看看這樣的文章的標題——

杜鋼建說“英國人英語都源於中國”,讓百年英美偶像崇拜瞬間崩塌

杜鋼建:亞曆山大大帝姓“杜”,其祖先源於大湘西

杜鋼建:大衛王是周武王,以色列人源於川蜀

杜鋼建、趙香如:中國自古以來高度重視依憲治理

杜鋼建:周成王是所羅門王,祖先源於大湘西川蜀地區

杜鋼建:古埃及典籍、《聖經》論述的“太古聖地”,就是遠古華夏

杜鋼建:先周和西周是《聖經》曆史的主線,後稷是猶太人祖先

杜鋼建:伊甸園四條河均在四川,諾亞仨兒子是夏商周的開端代表人物

杜鋼建:《聖經》中的希蘭即為西戎,希蘭全名可譯為“吾祖自蜀”

杜鋼建:《聖經》中建造巴別塔的寧錄是造城工匠鯀的後裔

杜鋼建:馬裏卜大壩是中國人遷徙阿拉伯後所建偉大工程,碑文用金文書寫

杜鋼建:巴別塔和空中花園是中國移民建造的,基督教文化源於大湘西

杜鋼建:考古鐵證證明英文源於大湘西,英文由巫師卡師族群帶入英國

杜鋼建:揭秘英國巨人部落和巨石文化,均源於大湘西地區

img

他還考證出秦始皇乃托勒密三世、萬年前黃帝乘龍四巡天下——黃帝出巡之所以容易,是因為有飛龍作為交通工具——這隻能算是他的世界文明中心在大湘西的研究的副產品。

他的重大研究發明,不僅有助於俄烏和談,更有助於世界和平——大家都是從大湘西走出來的,最該做的事情是到大湘西尋根問祖,而不是打打殺殺。

我覺得尤其是某些戰狼應該重視杜教授的文章。把西方人看成是我們的後代,也許心態就不一樣了。許多重大現實難題,都可以從中得到化解。

比如,杜鋼建教授進一步發現,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他在一篇題為《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的文章中寫道:

“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這是我多年研究的重大發現之一。我在《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一書中已經初步說明英語源於漢語,英文字母是古彝文和甘桑石刻文中的大湘西古漢字。近年一直在撰寫《英國曆史與文明源頭》和《英文源頭——英文詞匯的漢字原義與讀音》,全麵解密英人英語源於中國的問題。我撰寫的《文明源頭與聖經人物》一書即將出版,其中簡單披露英文字母的漢字原義與讀音。”

“中國近年的考古發現表明,所謂英文字母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文字中已經存在。無論是廣西甘桑石刻文中的英文字母,還是四川三星堆玉器文字中的英文字母,抑或是浙江字母文字中的英文字母,或者湖南懷化字母文字中的英文字母,都是英語源於漢語的鐵證。”

石破天驚啊!

杜鋼建教授的發現,對一些認為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的觀點,是最有力的迎頭痛擊。

近些年來,一直有專家呼籲取消英語,或者廢除英語的主科地位,降為副科或選修課。但杜鋼建教授的重大發現,使這樣的說法不攻自破。因為,既然英語起源於古漢語,全部英文字母都是古漢字,我們學習英語,其實也就是向古漢語、向我們的傳統文化、向祖先的智慧致敬。

崇拜英語,就是崇拜傳統文化,就是一種尋根之旅。

為了更好地捍衛自己的重大學術發明,杜鋼建教授有必要對一切建議取消英語的觀點進行嚴厲駁斥。用他的話來說,他們才是“漢奸走狗”。

最後我想說,短期間想要超越杜教授的學術成就不太可能了,除非有人對宇宙文明起源有了新發現。

附:本人的“世相研究所”已隨風而逝,“世情研究所”新近開張,歡迎列位看官捧場,謝謝。

 

==========================================================

 

基本常識|不到2歲的大熊貓寶新,被成都基地養死了

今天聽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消息,從公眾視野消失數日的成都大熊貓“寶新”已被證實死亡。還沒滿2歲……

imagev

養在國外的23歲的大熊貓丫丫,因為年老瘦弱加皮膚病脫毛,被網民認為遭受虐待,強烈要求祖國提前接回。

imagev

養在成都的不到2歲的大熊貓,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死亡,評論卻是不要跟風,最痛苦的是飼養員。

imagev

是的,這是同一個人的觀點,也代表著在官媒刻意引導之下一大批人的共同觀點。

 

分裂嗎?覺得分裂就對了,因為大熊貓的形象和命運就一直是這麽被人為撕裂的。

第一,熊貓是野生動物,卻被當成呆萌寵物

大熊貓身上最大的分裂是它們的形象,明明是野生動物,卻被全世界有意無意地當成呆萌的寵物來看待。甚至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定性的偏差是大熊貓這個物種悲劇命運的根源。

人們通常很難意識到把大熊貓當成寵物有什麽不對:大熊貓這麽可愛,大家喜歡它,嗬護它,給它們更好的生活,吃更多蘋果,不比在野外風餐露宿啃竹子強?

這麽想可就誤會大了。

人類對熊貓精心的照顧的確能讓熊貓個體壽命變長,生活質量提高,但對這個物種的存續和發展來說卻是嚴重的威脅。

imagev

衡量一個物種的發展,根本上還是要看這個物種在自然、獨立狀態下的生存狀況。圈養大熊貓的數量增長再多,如果不能放歸自然野化繁育,對於物種存續來說都屬於無效增長。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如哪天國家立法取締所有的動物園,要求全部放歸自然,那這些沒有野外生存與繁育能力的圈養大熊貓立馬都會清零。

臥龍自然保護區裏的熊貓還稍微好點,畢竟是在自然棲息地被圈養,還有些“半野化”的生存環境,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那就純屬是為滿足公眾參觀需求而設立的熊貓動物園,名為繁育和研究,實則對於大熊貓的物種發展沒有一毛錢的作用。

這樣一個以滿足大家看寵物擼寵物需求為目標的營利性機構,發生傷害大熊貓權益來取悅遊客的事情,就一點都不意外。例如通過某些痛苦的方式讓大熊貓人工受精,例如將剛出生不久的熊貓幼崽和母親分離,例如讓大熊貓不加節製地接觸人類……

隻要公眾普遍的認知仍然是把大熊貓當成滿足人類情感需求的寵物,就一直會有這樣的機構來取悅遊客,滿足人類“擼大熊貓”的需求,而圈養大熊貓的悲劇宿命也將不可避免代代延續。

那有沒有可能像狼馴化成狗,野貓馴化成家貓一樣,把大熊貓馴化成寵物大熊貓,從而繁衍興盛呢?可以非常明確告訴大家,不可能的。

一來,野生動物的馴化需要很多代的持續努力,至少也是百年千年為單位。別看大熊貓在視頻裏圓滾滾超可愛人畜無害,人家可是能一巴掌呼爛人臉的食肉目哺乳動物。二來,大熊貓的食性和食量注定了它不可能成為家養寵物,家裏有礦也不一定能養得起。三來,長期圈養的環境導致大熊貓的繁育能力極為低下,這種習性的調適極為困難,不是精心照顧就能替代的。

因此,圈養大熊貓目前就處在這樣一個尷尬境地,野化做不到,馴化也做不到,必須持續用極高的成本來圈養。大熊貓的物種繁衍被人類強行接管,很多大熊貓個體也因此付出沉重代價。

第二,熊貓是易危動物,卻被當成馬戲演員

關於野生動物表演和馬戲團的殘酷本質,我想關注基本常識的讀者應該都會有共識,在此也順便呼籲下大家拒絕觀看野生動物表演,無論是陸地動物還是海洋動物。

但很多人意識不到的是,圈養的大熊貓們也一直在被迫表演。

雖然沒有訓練它們鑽火圈走鋼絲,但以成都大熊貓基地為代表的動物園都在想盡辦法讓大熊貓取悅遊客,盡可能多地露麵接客。而這些,是完全違背大熊貓本性的。

file

別問我憑什麽知道大熊貓的想法,我就是知道,因為所有的野生動物都有領地意識,都有警戒本能,都有隱藏躲避的需求,都有自由求偶的需求。而圈養大熊貓被設定的第一任務是滿足被人類參觀的需求,這是完全勢不兩立的。

要時刻方便給人參觀,就需要把大熊貓圈養在相對狹小的環境裏,必須有透明的時刻光線充足的環境,還不能有太多遮擋,飼養員還會刻意設置一些帶有表演性質的投喂環節,新生的大熊貓幼崽會很快從母熊貓身邊帶走,會按照人類的需要近親繁殖……

太多違背野生動物天性的操作,都是為了滿足人類參觀的需要,滿足人類對萌物的想象,讓圈養大熊貓成為事實上的馬戲演員。

第三,熊貓是和平使者,卻被當成輿論工具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裏重點寫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關於大熊貓丫丫的話題被人為操控的痕跡。

尤其是今天有了成都大熊貓寶新的莫名其妙死亡做對比,更能看出來,有些人根本不是愛大熊貓,而隻是利用大熊貓作為輿論工具來挑起國際紛爭。

imagev

明明是被世界公認的和平使者,卻被當作輿論工具肆意操控,真的是令人扼腕歎息。

順便說一下,成都大熊貓寶新的死亡“莫名其妙”可不是我瞎編的,而是成都大熊貓基地主管單位說的。不到兩歲原本健康的大熊貓突然死亡,原因尚未查明,這不就是莫名其妙麽……

當然,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細節,但大致的因果關係還是能推斷出來的。

最後重複一遍,真正喜愛大熊貓的話,請不要把它們當作寵物看待,請尊重大熊貓作為野生動物的本能與自然需求。

 

========================================================

 

冰川思享號|

 

山東考公團“橫掃”江浙滬,背後大有玄機

山東人對考公務員、考編製,到底有多麽執著?

日前,一篇題為《山東考公團,正橫掃江浙滬》的報道引發關注,報道提到:

“山東專門有一個巡考團,就是輪著考,全國轉一圈,我考上哪個算哪個。他們把國考當一模,上海市考當二模,江蘇省考當三模,浙江省考當四模,到了山東省考,正式考試”。

山東“巡考團”的存在,生動地演繹了一把“宇宙的盡頭是編製,編製的盡頭是公務員”,“巡考團”從山東一路考到廣東。

 
 

01

熱衷於進體製內,其實不是哪個省份民眾的特例。但即便沒有直接數據支撐,山東人對體製的偏愛,也早就成了大家的談資。

網上關於山東人考公的段子不勝枚舉,比如據說山東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不孝有三,無編為大”……

山東考公的隊伍太龐大,本地競爭太激烈,一部分考生自然會往外地分流,去全國巡考。

去年,山東省考和江浙省考撞期,甚至登上了熱搜。巡考團隻能三選一,不少征戰全國的山東考生大呼可惜,外地考生則喜出望外,終於不用怕山東考生來搶鐵飯碗了。

file

圖/圖蟲創意

為什麽在考編製、進體製方麵,會出現這種獨具地域特色的現象呢?

一種常見的解釋是,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社會文化趨於保守,官本位思想濃厚,在“學而優則仕”的長期文化熏陶下,人們習慣了進體製內謀個一官半職,或者去國企、事業單位端鐵飯碗。

山東人口多,但高等教育多而不強——高校數量多,但頂級高校少,於是很多考生要麽繼續考研(山東是典型的考研大省,考研人數全國第一),要麽留在本地選擇差一檔的高校就讀。

公務員考試有學曆限製,但一般沒有學校水平的限製,考不上名校,也能找到適合的公考報名崗位,高考的競爭壓力,就這樣傳遞到了公考層麵。

考大學,考研,考編,山東人就這樣活成了網友們口中的“考霸”。但其實影響考霸”們職業選擇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地方民營經濟欠發達,提供不了相對於體製內飯碗而言有競爭力的就業崗位。

02

山東民營經濟的薄弱,有一項典型的數據支撐——2019年,山東省每萬人口擁有私營企業77.4戶,低於全國92.1戶的平均水平,分別比廣東、江蘇少66.3戶、105.3戶。

有人會說,山東的民企並不弱,《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山東一共有50家企業進入榜單,而廣東也隻有51家。這其實隻是一種錯覺。

山東這些頭部的民企,並非都是從個體工商戶、小作坊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有很多是由國企改製而來的,不能算“根正苗紅”的民企。

其分布的行業,也主要是石化、煉油、鋼鐵等領域,屬於典型的傳統行業。像山東排第一位的民企魏橋創業,就屬於有色金屬冶煉行業。國企占比大,重工業企業數量多,這便是山東“大象經濟”的由來。

而坐擁“大象經濟”的山東,錯失了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這些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又恰恰是吸納優質人才就業的重要容器。

比如在知乎上,大家估計都看到過很多類似的谘詢提問,大意是,一份互聯網大廠的offer和國企的崗位,或者公務員崗位,哪一個更好?這類提問說明,在就業市場上,互聯網企業是有足夠吸引力的,足以讓一些想端鐵飯碗的人產生動搖。

image

對山東考生來說,尷尬的地方在於,哪怕上了名校,在當地依舊沒有合適的高薪崗位。因為民營經濟活力不夠,優質的市場化就業崗位少,大家隻能將目光轉向體製內。

這種選擇的偏好,不僅僅體現在山東人愛考公上。在東北地區,人們對編製的迷戀,同樣堪稱一種特色現象。前些年,哈爾濱市招聘457個環衛工,一度引來1萬餘人報名,那場麵堪稱鑼鼓喧天。

說到底,這也是經濟結構使然——民營經濟越是不發達,年輕人對體製的迷戀越深。

不管是考公考編,還是去大廠打工,職業選擇都是要看性價比。民營經濟不發達,優質的崗位太少,國有經濟太強盛,社會資源都集中在國有部門,進體製內當然更具性價比了。

03

為什麽很多南方的考生,越來越害怕山東“巡考團”了呢?

一個重要背景在於,這兩年公考越來越熱,考試隊伍日益龐大,即便在南方省份,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了,在“巡考團”一路南下從江浙滬考到廣東的同時,南方省份也大有“山東化”的趨勢了。

以國考為例,2023年計劃招錄3.71萬人,相比2022年擴招18.7%。而報名人數達到了250萬人,比上一年增長了50萬人,創下十年之最。

謀求一個穩定的飯碗,公務員當然隻是選擇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相關新聞——深圳的中小學教師招聘,吸引了大量清北碩士乃至博士畢業生紮堆報名。

image

南方省份日趨“山東化”,年輕人也開始一心求穩,原因並不難理解。

這兩年來,經濟發展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陡然增加,民營經濟的發展,受到了不小的挑戰,一些前幾年火熱的行業,負麵評價堆積,造富神話破滅;有的民營企業家,還在社交輿論場動不動就被打成“資本家”。

民營經濟在經營過程中麵臨的風險,自然會轉移給員工。在企業裁員、倒閉等一些逆風的狀態下,擔心失業、工資下滑的年輕人,當然容易萌生逃離的想法,逃去體製內安穩過日子。

互聯網大廠和基層公務員的崗位,哪個更香?如果今天再拿同樣的問題去知乎上提問,相信很多人的選擇已經發生改變。

公家的編製,以前是被認為是人際關係複雜、職業生涯一眼望到頭,但現在它成了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選擇——上限不高,但下限不低,教育、醫療等社會福利有兜底保障。

從當年的公務員辭職“下海潮”,到當下的“上岸潮”,改革開放這些年,大家的職業偏好也在潮起潮落地改變著。很難說這些年輕人的選擇對不對。

但紮堆進體製,當然不是一個值得稱道的事情。除了人才資源浪費、創新活力下降外,它至少說明國有部門掌握了太多社會資源,說明民營經濟的活力還遠遠不夠,說明民企的生存風險太高,提供不了足夠多的優質崗位。

今年兩會提到,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給廣大的民營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打破體製迷戀,讓就業市場的選擇更多元化,就得旗幟鮮明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僅僅是提供就業機會。實際上,山東“巡考團”四處征戰的那些崗位,很大程度上不是靠別人,正是靠民營經濟養活著。

 

=============================================================

 

竹不倒|年輕人不上進隻上香?媒體越發靈巧了……

 

一對年輕夫妻,跑到浙江義烏的夜市上擺小吃攤,邊擺攤邊直播,生意火爆。每天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都不夠賣,一天就狂賺9000元……他們靠雙手努力打拚著未來。

我之前也想打拚來著,城管教會了我怎麽做人。畢竟夜市口不是哪哪都有,而且就算有,攤子也不是你想擺,想擺就能擺。

img

說句實話,一天賺9000塊,我連想都不敢想。別說我是孔乙己不努力,你要是一天給我9000塊,除了每天6個小時睡覺時間之外,我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你:給我先來上五年。

草稿我都打好了,9000x365x5=1642萬。

辛苦點算什麽?5年下來我直接退休,咱沒有太大抱負,1600萬就是這輩子的終極夢想,如果實現這個夢想隻需要5年時間,我可能做夢都會笑醒過來。

隻是我想不通把500斤土豆和250斤豆腐加工成“擺攤模樣”,是個什麽概念。

事實上,大家心裏很清楚,普通人兩個月能賺到9000已經很不錯了,更別提那些失業的。年輕時我也想過晚上擺個攤賺點外快,第一步“在哪裏擺”就被卡死了。

我還是之前那句話,要是努力、奮鬥就能坐著溫酒、吃菜,那麽孔乙己想必也會相當努力。

怎麽可以動不動就說大家不奮鬥呢?躺平這兩個字是流行過一陣子,可你看終究有幾個人選擇了躺平。大家不過是自暴自棄的說說罷了……

可新京報昨天發了篇文章說:現在的年輕人,不上課、不上進,隻知道上香。

年輕人招誰惹誰了?沒話說、不敢說,也不必拿年輕人開搞吧?

img

也著實奇葩,年輕人上個香,他們都能推測出年輕人不奮鬥的結論。連最基本的邏輯性都沒有,還在那裏大批特批說什麽“年輕人入戲過深、乞靈於神佛靠不住、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雲雲。說到底,這一係列語錄,不過隻是把鍋丟到年輕人的頭上。

一來“年輕人”三個字是廣義的;二來年輕人上香關你媒體啥事,吃你家米了?有本事,去把上香的地方關了呀。新京報應該好好想想,為什麽年輕人要去上香。如果想不通,那就想想為什麽努力奮鬥的祥子最後結局淒慘……

又想馬兒跑,又不想給馬兒吃草。

其實我們知道,以上種種,不過是對孔乙己放不下讀書人架子、不肯脫掉長衫的一種回應罷了。

可一句“年輕人不上課不上進隻上香”惡心人的程度,不亞於之前的“就你這還是大學生呢…”

就我個人的角度,我認為年輕人需要努力,也需要奮鬥。

但同樣就我個人的角度,年輕人上不上香不是媒體該關注的事情,新京報如果有時間,

可以說說到是什麽時候年輕人奮鬥所換來的不再是給老板買別墅買寶馬的結果,

到什麽時候年輕人才真正完全的是在為自己奮鬥。

避開這類實質性問題不談,卻隻提年輕人咋咋咋了,就是在耍流氓,就是混淆視聽,就是看不清自己的立場。

新京報,好歹也是個大媒體,存在的意義是為人民群眾說話。

說話的藝術是被你們掌握了,可請問這會兒,你到底站在哪邊呢?

===========================================================

 

木蹊說|95後小夫妻擺攤日入9000,211女大學生撿破爛月入過萬?這屆雞湯都成精了

前有孔乙己,後有擺地攤。

前幾天,某大媒剛給就業難的畢業生們貼上了“孔乙己”的標簽。

說他們不肯放下架子,不願意勞動。

這不,配套的“組合拳”來了。

近日某媒體報道,說在浙江義烏,一對95後的小夫妻一邊擺攤炸串,一邊直播,吸引了不少人流。

日銷9000塊錢!

imagev

你看,這就給這屆迷茫的大學生指明方向了,找不到工作,可以去擺攤嘛。

我仔細算了算帳,9000塊錢的營收,除去食材、調料的成本,淨利潤大概有7000多,起飛!

image

此外,一份炸土豆或者炸豆腐大概是10塊錢,這要炸900份。

每天連續工作10小時不間斷的話,每小時要炸90份,也就是兩人平均45秒就能賣出一份。

這比機械化程度很高的肯德基還要快幾倍,手速簡直無敵。

 

而且500斤土豆加250斤豆腐,除以900份數,每份竟然能有0.83斤。

我也是經常吃小吃攤的,這種管飽的分量是從來沒見過,難怪生意那麽好。

如果新聞報道屬實的話,那麽這對夫妻的小吃攤,完全可以被當作餐飲界的教學典型,

供所有包括麥當勞、肯德基、喜茶等餐飲連鎖深度學習參考。

imagev

那麽,這種小吃攤是否真的那麽好做呢?

帶著科學嚴謹的態度,我找了一些數據嚐試深入分析下。

02

擺小吃攤能賺多少錢?

這種東西沒有個譜,網上各種小紅書案例上,從幾塊到幾萬的都有,過於魔幻。

新聞中這種一天流水有9000的,我反正是沒遇到過。

於是我就找了找數據。

據《中投顧問:中國地攤經濟數據分析(2020)》的數據:

地攤的日營業額一般在100-800元之間,利潤率一般在30-40%之間。

算一下,普通攤一天大概每天能賺30\~320,年收入在1萬到10萬之間,差距很大。

如果想多賺點,那麽早點小吃和廢品回收,這兩大市場一定要抓住。

image

當然,搞小吃攤也要有前期的投資成本。

如果是合法擺攤,那麽每個月300元左右的攤位費,以及集成燃氣、鍋爐的移動餐車,交通費的成本也不能少。

file

我往少了算,這個固定成本,大概在5000元左右一年。

按照年賺10萬的樂觀數據來算,淨利潤大概是9.5萬。

每年除去過年,給孩子、父母過生日等必要假日,工作個350天。

一天能賺271塊錢。

按照擺攤時長10小時算,**時薪27.1塊錢**,大過了一線城市的肯德基餐廳每小時的報酬——14.5-16元。

從這個角度看,擺攤的收益,確實要比去肯德基當服務員來得多。

但一定要注意,這是最樂觀的數據。

不樂觀的話,時薪就是兩塊多,不如去肯德基當服務員了。

03

當然,擺攤調研報告這東西,隻能印證當下,還無法分析未來。

未來的話,擺小吃攤的收入能否持續增長呢?

也有幾個數據。

有報告顯示,我國的個體經營戶年增長率一年比一年高,從2015年的12.8%漲到2019年的19.8%。

image

夜間經濟的規模和預測呢?

有報告指出,年增長率在16%左右,並呈現出降低趨勢。

image

兩者疊加可以看出,地攤經濟的增量趨勢,好像趕不上需要擺攤的人數增長趨勢。

也就是說,擺攤行業,也會越來越卷。

此外,專業擺攤從業人員也存在著很難繳納社保,不能享受醫保的固有局限性。

這些都是擺攤行業未來麵臨的困難。

綜上所述,拋開各種雞湯新聞,擺攤這個行當,其實挺不容易的,大部分人的收入,也沒有那麽多。

這就啟示我們:

一些新聞呢,往往喜歡抓住一個成功點猛吹。

然後我們看新聞的時候呢,一定不要把個別當全部,拿特例當常態,拿結果當過程。****

image

04

我相信,這對小夫妻確實是能日入9000的,但知情人士告訴我,這裏麵還有很多名堂。

比如,這9000塊錢的收入,包括了直播打賞。

直播打賞多少錢呢?新聞就不說了,可能8000,也可能7000。

image

還有,他這個攤位的租金,一年好幾十萬,人流極大,客流量每天超過3萬人次,根本不是什麽普通攤位。

新聞,應該講究一個真實,而不是掐頭去尾,省去關鍵信息。

我某小紅書上看過一個很離譜的熱帖,一姑娘說自己7天假期靠副業賺了23000。

怎麽賺的呢?寫某紅書安利廣告賺了3000,然後理財投資賺了19900……..

有些雞湯裏麵雞肉很少,但雞精很多。

這種博人眼球的把戲,怎麽大媒也學過去了呢?

最近,他們又開始搞“95後女大學生撿垃圾月入過萬”的新套路了。

image

image

算一下,1萬元,每天就是333元。

紙箱0.5元一斤,一天要收666斤……我問了小區裏回收破爛的物業阿姨,一天能收多少斤紙箱。

她說:“能收到50斤就不得了。”

真心實意想幫助年輕人創業,就不要搞那麽多雞精。

談理想奮鬥的時候,也談談現實和困難。

雞精喂多了,對健康不好。

 

==========================================================

 

韓青說書|年輕人上個香,到底招誰惹誰了?

 

真是搞不懂了,一些人但凡能敲兩行字,就想著給年輕人上課。

對於最近火熱的孔乙己文學和去寺廟上香現象,前有央視網叮囑,要脫下孔乙己的長衫,

後有新京報教育,奮鬥才是人生的底色。

image

這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懂年輕人的焦慮,同時也是揣著糊塗當明白,不懂佛學的底蘊。

今年就業有多難,隨便看三個數字就知道。

應屆畢業生人數再次超過千萬,達到了1158萬人,廣州的美團騎手本科率達到了30%,河南財大校園招聘,記者工資不如保安。

image

同時在消費主義刺激下,年輕人花銷可不低,加上網絡貸款誘導,超前消費很普遍。

有調研顯示,說90後群體負債率高達1850%,負債是收入的18.5倍,隻能以貸養貸。

這時候,不想著幫助年輕人解決實際的就業難題,盡快建立個人破產製度,反倒指責年輕人放不下架子,脫不下長衫。

那這些媒體有沒有想過,這件長衫,可能是很多年輕人唯一一件避寒遮羞的衣物?

這時候讓他們脫下,是想看年輕人集體裸奔的場麵嗎?於心何忍啊!

再說上香。年輕人為什麽去寺廟上香啊?

除了好玩跟風之外,更重要的是,寺廟能淨化心靈,佛菩薩能賜予力量。

他們能在那裏得到尊重,得到傾聽,得到慰藉,得到包容,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愛。

image

他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向佛菩薩訴說自己的心事,不用擔心佛去被評判,會被指責。

這就是慈悲。佛菩薩的有求必應,並不是滿足所有訴求,而是包容和回應所有訴求。

寺廟讓年輕人確信,自己,是永遠被愛的。

而這些,在社會上和生活中,是很難獲得的。

另外,佛家也講智慧,講放下,講布施,講精進,能讓人放下小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去寺廟上香,不隻是一場心靈按摩,更是一次智慧點撥,一次佛法加持。

image

不管對年輕人自身而言,還是對整個社會的安穩幸福而言,都是有利無弊的。

最後,選擇怎樣的心理排解方式,本就是年輕人的權利。一個外人,有何資格說三道四?

看不到這一點,上來就認定年輕人去寺廟上香隻是迷信神佛力量,隻能說明自己的淺薄。

不是年輕人走偏了,分不清虛幻和現實,而是評論作者近視了,看不透表象和本質。

很遺憾,一家曾經為民鼓與呼的新銳都市報,如今卻擺出了一張教育年輕人的臭臉。

央視網那樣發聲我不稀奇,但沒想到,新京報這個濃眉大眼的小夥,也墮落到這個地步。

不想著如何用新聞影響今天,隻想著如何用言語討好新歡。拍馬屁,還拍到了馬蹄子上。

唉,真是可悲可歎,可恥可憐。

反倒是北京日報評論:大可不必上綱上線,與其憂心年輕人上香,不如關注他們求什麽。

期待能有一份社會學調查,問問年輕人上香的背後,多少是想上班,多少是想上岸。

image

最後,那篇評論的標題送給新京報,奮鬥和上進,更應該是媒體的底色。阿彌陀佛~

所有跟帖: 

傳說的傳說 -FormatRun58- 給 FormatRun58 發送悄悄話 (194 bytes) () 03/24/2023 postreply 20:43:5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