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民(591)

來源: FormatRun58 2022-11-20 08:08:45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229 bytes)

名校高考錄取分數線為何跌落?專業已成為更重要的價值選擇

導  讀
今年的高考錄取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土木專業的報考遇冷;外語外貿院校的理科分數線遭遇大滑坡;師範類、軍警院校繼續受追捧。此外,包括一些重點名校在內的一本院校,弱勢專業招不滿,而心理學等一些原先的小眾專業成為考生們青睞的新熱門。這些現象及其背後的原因值得總結與分析。

撰文 | 陳誌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

責編 | 錢煒

行業低迷,相關專業錄取分數線應聲下跌

在今年高考中,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在河南錄取分數僅有560餘分,比往年大降100分左右,不僅低於該校其他專業,甚至不如很多211高校。同濟大學在河南的理科投檔最低分為564分,投檔最低分排名為43252名。而去年,同濟大學在河南的調檔分數線是667分,隻有前1730名考生才能錄取。

在高考報名人數高居第一的省份出現這個情況,多多少少還是讓人震驚。

顯然,這一極端現象背後的原因其實也很複雜,大體原因有三個。

第一,行業的影響。“三道紅線” 政策、地產企業暴雷等引發大家對房地產為代表的建築行業看低,這個行業持續了20餘年的輝煌一去不複返了,所以考生與家長對土木的興趣大幅降低。

第二,技術性因素,即 “大小年”。2021年同濟土木在河南錄取分數很高,導致今年沒有太多人敢報考,這就是所謂大小年因素的影響。

第三,伴隨新一線城市的興起,京滬不再獨領風騷,其高校優勢也有所減弱。

客觀上講,同濟土木如此極端的跌落,隻是個案,但從今年全國高校錄取情況看,土木專業跌落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除了河南,同濟大學土木在河北、重慶、浙江、山東等地錄取分數幾乎都是該校專業中墊底的。

不隻是同濟,全國範圍大部分高校土木專業都遭遇了明顯的滑坡,錄取分數(位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在山東,不僅同濟下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招生總量未變的情況下,錄取考生的位次下跌了近5000個位次,四川大學與湖南大學則分別下跌1069和2771個位次。
 


土木專業下跌的背後,是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建築行業的低迷和滑坡。年中,以鄭州為代表,爆發了大麵積的斷供停貸現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麵積6892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商品房銷售額66072億元,同比下降28.9%。行業數據顯示:2022年前8個月,我國排名前100的房企銷售額均值為477.6億元,同比下降46.2%。

房地產與建築業的黃金時期,一去不複返,對就業的影響是明顯而直接的。

重慶大學的土木在國內也位居前列,對照2018年與2021年就業質量報告,可以清晰地看到,2018年,31.05%的畢業生去了房地產與建築行業,但是到了2021年僅有16%,幾乎是腰斬。

建築行業衰落的影響,不僅出現在今年的招生上。湖南大學日前公布了轉專業的名單,其中土木工程學院轉出98人,是轉出人數最多的;轉入為零,也是唯一一個零轉入的院係。而湖南大學的土木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A-,居全國前10。顯然,土木是這個學校的王牌專業,轉出的原因並非這個專業太弱,而是大家並不看好未來。

30年河東,30年河西。行業的興衰,社會的發展,對一個專業的影響,並非第一次顯露。

早在2019年,因2018年金融新政導致的金融行業大震蕩,在高考錄取上,以 “兩財一貿” 為代表,曾經風光無限的財經院校也遭遇滑鐵盧。也是在河南,對外經貿大學的錄取分數線當時大跌100餘分,上財也跌了70餘分。至今,財經類院校的錄取分數在各地仍在不斷緩慢下跌,難以恢複昔日的輝煌,尤其在專業選擇餘地比較大的理科生中,這類院校和專業的錄取分數全麵持續下跌。

外語外貿類院校理科錄取線大滑坡

同樣遭遇滑鐵盧的,還有外語類院校和專業。今年高考錄取期間,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廣東錄取分數出現極端下滑,因此登上了熱搜。比如205專業組,從2021年最低41461位次,大幅下挫至62243位次。206專業組的最低位次從2021年的40762降至63950。205專業組是語言類,206專業組是計算機+經濟類+其他社會科學類。

廣東是新高考省份,今年繼續實行 “院校專業組” 投檔方式。廣外的這兩個專業組在第一選科上,均要求選考物理,大致就等於招理科生。也就是說,大量的理科生放棄了學語言,而206專業組雖然有很熱門的專業,但對於學業優秀的理科生,顯然不想被調劑進其他社科類專業,於是導致分數大幅下挫。其他以曆史選科為主的經濟專業組,雖然也出現了波動,但並未出現大幅下降。

不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回溯近年的招生錄取分數,北外、上外等著名外語院校的理科錄取分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持續下滑。比如上外在江西理科生的錄取線,上外已經從2017年的3400多位次,降至今年的7559位次;在四川下降了4000多個位次;在陝西,則從2651位次,下降至今年的9400左右。而在10年前,這些高校的錄取分數完全可以比肩頭部985高校。


相比理科,在文科考生中,這種下降的趨勢則要溫和平緩的多。比如北京外國語大學在河南最近5年的錄取位次,理科下降了13000多,但文科僅下降900多位次。上海外國語大學,最近3年理科下降5000多個位次,但文科隻是略有下降,仍在合理波動範圍內,幾乎可以忽略。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更為複雜的問題,簡單說就是避虛向實。

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麵前,外語專業的不足就凸顯了出來,尤其是對於高端人才,外語隻是一個工具,核心還是某種專業技能。伴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長的投入,很多孩子的外語已然達到了很高水平,尤其是對於最優秀的一批孩子,外語水平已經足以應付工作需要,沒有必要再作為一個專業去學習,外語的競爭優勢出現快速下滑。

此外,還有嚴峻的國際形勢、外貿行業萎靡與出國留學等因素的影響。根據最新報道,美國今年上半年給中國留學生發放的簽證(F1)僅有3萬人,相比2019年的6萬人下降了50%,出現了腰斬。

更重要的是,麵對激烈的就業競爭,人文社科專業的劣勢明顯,理科考生因選擇餘地較大,紛紛轉學更為 “剛性” 的理工科專業,比如計算機等,不再熱衷外語外貿經管金融等專業。外語類院校隻是這個趨勢下的一個代表而已。

換句話說,衰落的不是外語院校,而是人文社科專業。對於很多原處於中上流的高校,招收理科生的人文社科專業錄取分數線明顯出現了下滑,即便是熱門的經濟、金融、法學等等。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兩所地處西部地區的電子科技大學的高熱。一個是位於成都的電子科大,一個是位於西安的西安電子科大。

這兩所以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等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校,近年錄取分數持續高漲。在最近幾年的招生中,本處於985末尾的電子科大的錄取分數一直高於同城的老大哥川大,也遠高於很多985高校;而西安電子科大,一所位居西北的211高校,錄取分數竟超過了很多985高校,計算機等一些熱門專業錄取分數直逼985頭部高校。

比如在一直是老高考的江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最近7年錄取分數線連年上漲,位次已經從6637上升至4756,尤其是最近5年增幅最快,幾乎增長了2000個位次;2022年4756的位次,超過了多家985高校。同樣,電子科技大學在江西近年錄取位次持續上漲,2022年雖意外地和2021年保持了相同,達到2684位次,但也比5年前淨增長近2000個位次,明顯高於四川大學電子信息、通信等類似專業的錄取分數。

電子科大與西安電子科大,是目前教育部直屬的兩所僅有的電子信息類專門性高校,均屬於雙一流高校。根據第四輪學科評估,其計算機均屬於A檔,明顯高於很多985高校。當然,還有一個特殊的背景。回顧曆史,這兩所高校過去都有特殊的背景,比如西安電子科大就曾叫西北軍事電信工程學院。這兩所大學,代表的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有芯片等目前高熱的行業,在芯片與數字技術大熱的背景下,成為考生追捧的香餑餑也就理所應當了。
 

避虛向實,不僅是國內,國際上也一樣。因轉向計算機專業的人太多,許多對轉專業持開放態度的美國高校近年宣布計算機專業不再接受轉專業要求。無獨有偶,美國門戶開放報告顯示,2021學年,因疫情,在美國際留學生同比下降15%的背景下,商科成為下降最多的專業,同比下降20.70%,遠高於計算機的13.2%。

師範、軍警院校成報考熱點

與土木、金融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軍警校熱,師範熱。

疫情讓大家深刻地認識到了安穩是多麽重要,而這其中,最能保障安穩的,就是 “體製內”。因此,在就業選擇上,體製內內卷,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現象。在就業難的推動下,研究生招生報名人數創下最高紀錄的同時,公務員考試也再次創下曆史最高紀錄,超過200餘萬人。與此同時,一些和體製內就業直接關聯的專業、學校就被熱捧,最突出的就是師範熱,軍警校熱。

公費師範生,意味著畢業就是鐵飯碗,換句話說,天然有編製。雖然麵臨下基層到鄉村學校、6年內不能自由擇業等苛刻要求,但仍然吸引了大部分優秀考生。

在安徽,華東師範大學公費師範生文科的錄取分數位次在去年已經很高的位置上再次增長55個位次,達到483,這一位次直逼甚至力壓頭部985高校。東北師範大學與陝西師範大學在安徽理科錄取的位次,分別增長2391位、1781位。在理科專業中,華東師大也漲了759位次。在安徽,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無論文理,均不同程度超越了很多985高校,甚至是頭部985高校在當地的錄取分數。

回頭看近4年來的錄取分數,因受就業難的因素影響,師範院校錄取分數線開始攀升,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在全國範圍內,師範院校普遍受到熱捧。其實早在2021高考錄取中,師範院校錄取分數就異軍突起,大幅超越一些985高校,2022年則在高位上繼續攀升中。

與此相呼應的是,報名參加教師資格證的人數也持續高漲。日前教育部師範司相關負責人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10年間,教師資格證參考人數已經從17.2萬增長至1144.2萬。

1993年高考時,首都師範大學錄取分數線一降再降,仍然無法完成招生計劃,背後的原因,是當時教師地位不高,薪酬待遇與其他行業相比懸殊。但今天,教師已經成為性價比最好的職業之一。
 


如圖,在安徽招生的軍警校,無一例外,分數線,排名全部在漲。
 

同樣的,還有軍警校熱。在安徽,幾乎所有軍警校的錄取分數都在2021年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增長,其中海軍工程大學三個理科專業在安徽招生位次分別大幅增長了4905、8739和10706個位次。

體製內熱,目前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一位山東朋友告訴我說,高考中,山東有一個新 “三不孝” 的說法:無編為大。

有學也不上的背後

對專業的介意,不僅僅體現在這些方麵。很多孩子寧願放棄更好的大學,甚至不上,也要選擇一個更如意的專業。

在提前批的錄取中,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所有名校,在部分省市均出現了顯著下跌,甚至需要征集誌願,即補錄,才能完成錄取的情況。比如,清華大學在某省提前批次裏定向錄取的工程物理,就未能完成招生計劃。北大在某些省市的農村專項計劃分數過低,也引起媒體關注。這些現象究其原因,仍然是因為專業。專業太冷門,清北又如何?

在江西的第一批次招生中,包括景德鎮陶瓷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一本”高校出現了大麵積缺額。其中,景德鎮陶瓷大學一批錄取結束,竟然有1000多本科計劃需要征集誌願,占據招生計劃的一大半。景德鎮陶瓷大學發布聲明解釋說,是學校知名度不夠導致了這一結果。但從專業角度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些遭遇招生困難的專業,多數不是學校優勢專業,或者說是學校不擅長的。有人引用脫口秀演員的台詞評價這一情況:我是體育大學學英語的。這種現象其實比比皆是,比如農業大學招收播音主持專業的不隻一所。

在廣西,包括 “211” 高校廣西大學在內的一些學校也不得不通過征集誌願去完成招生計劃,廣西民族大學則有上千招生計劃無法完成。仔細分析,問題大多也都出在專業上。

2021年,高考報名人數1078萬人,錄取人數1001萬人,絕對錄取比例超過93%。今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如果再加上回國留學生,遠遠超過1100萬人。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業目標也僅有1100萬。

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普通的大學文憑已經不具有吸引力,用人單位更在意的是你是什麽大學畢業的。同時,更多的考生與學生開始關注一個根本的問題:這個專業前景如何?上了這個大學的這個專業有什麽用?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背景下,招生難已經從專科高校蔓延至本科,甚至是“雙一流”高校,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性原因,就是專業。在同一層次的高校或同一學校內部,招生好壞就是看專業。

9月9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明確表示,將把就業作為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

對專業的癡迷存在盲區

家長和學生能夠考慮社會實際,結合行業發展情況選擇專業,是重視未來發展的表現,但這裏麵存在一個邏輯問題:學什麽就一定幹什麽嗎?幹什麽就一定要學什麽嗎?顯然不一定。事實上,學什麽不幹什麽是一個普遍現象。

馬雲是學英語的,劉強東是學社會學的,很多互聯網大佬並非是學計算機的。專業與畢業後從事的行業之間沒有直接關係。更重要的是,一個行業的興衰起伏,是一個不斷變化的事情。這世界上哪一個行業是可以永遠蒸蒸日上、永葆青春的?起起伏伏才是常態。希望用一個專業的選擇來確保人生的安穩,是不切實際的。

1990年代初,能源行業蕭條,疊加國企改革,中石油、中石化曾經成為當時的大學生避之不及的單位。但十年後,伴隨能源行業的重振,中石油中石化如日中天,成為大家追捧的香餑餑。最近10餘年,這一行則在起起伏伏中,再次出現緩慢的回落,輝煌不再。

同樣,被大家神話的互聯網大廠,在持續輝煌近20年後,從去年起開始進入緩慢下跌區間,裁員降薪的新聞不斷,逐漸回落凡間。

很多人喜歡強調選擇的重要,這也是很多人極端重視專業的重要原因,核心的目的還是希望自己選擇一條康莊大道,進入一個輝煌永續的行業,但這是不可能的。回頭去看,能讓自己利於不敗之地的,隻有持續的努力,而不是學了什麽,進入了什麽行業。

 

“我喜歡什麽” 也同時出現

高考前,百度與中國教育在線聯合發布了相關搜索的調查報告,在考生關注的專業中,“心理學” 進入了前十名。

心理學是一個小眾專業,就業往往不理想,但是還有如此高的搜索量,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這一代人的特點,也是興趣所在:他們可能更希望探尋自己人生的答案,滿足精神需求,而把生存與工作放在次要位置。

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伴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大力倡導尊重個性的教育理念下,一些孩子從小就在強調個人的興趣,主要關注的是我想幹什麽,我喜歡幹什麽,而不是“應該幹什麽”。

這種對自己興趣愛好的重視,和目前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結構性差異如出一轍。一方麵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麵出現用人單位招聘難,緩就業、慢就業、不就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如果沒有合適的、喜歡的工作,一些人寧願居家甚至啃老,也不出去工作。這一點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

站在學生角度,個人意願的充分伸展,代表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在進步。對高校來說,學生自主意識的增強,意味著攤大餅式的擴張將會得到遏製,但簡單以行業興衰為主導,也難免影響具有戰略意義的人才培養。在市場上,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加和失業率高企,年輕人在經濟上回饋家庭的時間不斷推遲,也是實實在在的問題。今年高考錄取呈現出來的這些特點,究竟是值得擔憂還是令人欣喜,目前尚無法簡單地給一個結論。

(圖表內容均來自於公開信息)

 

============================================================

 

原生家庭讓我的人生被關了門,但依然留下了窗

原生家庭到底給我帶來了什麽

我是一個雙相患者,同時也是高三在讀學生。很多人其實不理解為什麽我會得這個病,因為我實在是太活潑,太過陽光了。其實,連我自己都不是很懂。

從出生開始,我就跟著外婆,父母親很少會送我去幼兒園,以至於在我的印象中實在是找不到他們的身影。我的父母親在我14歲時離異,原因是男方出軌。

在六年級時,我偷摸地看到了父親跟別的女人的聊天記錄,我害怕得不敢說話。也許是為了我不能沒有爸爸,母親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讓,忍讓的結果必然是無休無止的爭吵。回想起來,吵架聲、摔東西聲,充斥著我的童年的每一天。

我悄悄地躲在廁所哭,捂著嘴不讓自己發出一點聲音。我知道母親已然是很痛苦了,我不忍讓她擔心,擦擦眼淚還會笑著跟她講話。

這種日子持續了很久,直到那天,喝醉酒的父親把母親打了。我睡眼惺忪地抬起眼皮,入目的是一片紅。

不知道為什麽,我沒有流一滴眼淚,也感受不到悲傷,隻靜靜地把母親扶起來抱著她。我像是麻痹了一般,再也感受不到悲傷。

在我上初中時,這種爭吵的狀況更是變本加厲,而父親則是光明正大地帶了那個女人回家。我勸了母親離婚,她最終還是同意了,我知道她的不容易。一個人一天打三份工支撐起全家的開支,而父親總是有錢出去花天酒地,我看在眼裏,內心卻是一片漠然。

母親常跟我說,你真是個冷血的人。我也這麽覺得,我沒有一絲一毫的心疼,我的冷血仿佛刻在了骨子裏。

在那之後,母親找了一個後爸給我,又生了一個妹妹。恍惚之間我也會有寄人籬下的感覺,經常感到失落。

每天穿梭於形形色色的人之間,總能看到恩愛的兩口子一起去接小孩放學。其實我是羨慕的。我的情緒開始像是開了閘門一樣湧出,總會在想到某些事情的時候突然地安靜下來,不管先前有多開心,都會以最快的速度黯淡下來。

我越平淡,越漠然,眼裏的洶湧就越大。我知道我逃不過這劫了。我不怪父母,我隻是無法說服自己。我開始戴著麵具生活,變成了同學眼裏的陽光少女,父母親戚麵前的堅強小孩。

我不能夠坦誠地麵對內心的疤痕,童年的陰影對於我來說太大了。但人是會有求救的本能的,明明逃避著,掩飾著,卻又拚命的想讓別人知道。

原生家庭讓我的童年失去了彩色,變成千篇一律的黑白灰。我以前想象過我的未來,會是一片光明,有鮮花和喝彩,而現實卻是鋪天蓋地的情緒。

上帝給你關了門,必定會打開一扇窗

我小時候覺得,死是一件特別遙遠的事情,在那麽美好的世界裏,有那麽多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去探索,怎麽會舍得死呢?

可我就像是個被情緒牽著走的木偶,不由自主的走上了這條道路。就像在水裏窒息,怎麽也遊不上去,我不願思考其中的利弊,隻想安靜地死去。

我們都隻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小點,可這一小點卻有很大的意義。很多人出現在我的身邊,陌生人有時也能感同身受。我想,美好的靈魂也終究會相遇。

上了高中以後,我意識到我好像病了,卻又沒完全病。我控製不了自己的思想,控製不了我的胡言亂語,開始想東想西,不斷地自我否定,我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枯萎。

有人告訴我,看清這個世界,然後好好愛它。我的心中全是悲戚,如何愛。內心的封閉在抗拒所有人的接近,但也渴望有人能拉我一把,哪怕隻是讓我內心平靜,我覺得開心真的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可是他們來了,他們帶著溫暖和火光過來了。他說:“是外麵的眼光太刺眼了,這不是你的錯。”或許吧。有時候生活越殘酷,自身就會更溫柔。

因為見過黑暗長什麽樣,所以會竭盡全力的不讓別人陷入黑暗。我開始幫助各種人,開解和安慰他們,這會讓我有一種成就感,這個世界上又少了一個像我那麽痛苦的人。

高二的時候,我開始變得愛發脾氣,情緒變化無常,極度嗜睡且有很多幻覺出現,我偶爾會想,假如能長眠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清楚自己沒有別人的好運氣,也想不通很多事情,我究竟是在往上走,還是正在掉進一個深不見底的深淵。

我似乎有點病態,心甘情願地接受情緒的折磨,仿佛我本來就該這樣。可是他們,我的好朋友們,一遍又一遍地支持我、鼓勵我。我在春節時收到一包糖果,上麵寫著:“難過了就吃一顆糖吧,要記得生活裏永遠有甜”。

伏清說,人就像梧桐,心空了還能勉強立著,別人以為下個春天它就發芽了,其實在那個冬天它就已經死了。

我知道的,不能學別人心存僥幸的那些戲碼,人就是一顆塵埃罷了。我把那個戴著麵具的自己稱為安眠,因為我希望她能長眠,永遠消失在我身邊,我希望能做回自己,不再被束縛。

安眠,我讓文字替你活著。我在平行的世界裏一遍又一遍的呼喚那個真實的自己,我就快要放棄了。但生命是有光的,我熬到了高三,遇見了那道光,那是我的班主任。明明剛開始隻是一個素未謀麵的陌生人,她給了我太多的愛和包容,我無法用語言闡釋她的好。

她會看出我臉上隱藏住的情緒,會時時刻刻關心我的狀態。她隻是一個班主任,她明明可以不必對我那麽好的。她是光,是給我希望的人。我太不擅長表露情緒了,是積攢了好久的委屈,也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像是鐵鏽般的澀苦。

我期待她能把我拉出這個死胡同,這是我第一次有如此強烈的求生念頭。我跟上天祈禱,成全我吧,我就賭這一次,輸了便萬劫不複。

她曾跟我說過,治療是一個過程,需要你跟它慢慢的相處,然後去接納它,包容它。生病不是我的錯,更加不是對我的懲罰,那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接受的一個考驗。有的人可能比我晚,有的人可能不幸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隻要熬過了這段時間,未來便會更加的美好。

 

我們麵對雙相到底能做些什麽

我說了那麽多,並不是想讓別人了解我有多痛苦,也不是想求的什麽安慰。但是我想說的是,我們並不是無能為力的,我們有機會去反殺,去衝破這個束縛。

“光”到底有多重要呢?你看到光,追隨著光,最後成為光,散發著光。每一個深受雙相折磨的人,都必須找到一個“光”。那是支撐著你前進的勇氣和動力,心裏不斷想著它,不斷努力成為它,再多困難也阻擋不了你。

過程確實痛苦不堪,也確實一遍遍的懷疑自己是否能做到,可是這份努力,本身就是你在竭盡全力的打敗它。

我想說,雙相的我們都很棒,都在拚命的向上生長,或許沒有陽光,沒有養分,但我們始終在堅持,始終在奮力成長,這就是我們打敗雙相最好的辦法。

治愈的本質其實就是自愈,隻要你自己想走出去,誰也攔不到你。隻要你自己想走出去,周圍的一切都會幫助你,不管是同學、老師、醫生或是同事。他們給予你的陪伴和鼓勵,就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我頻繁地記錄著這些瑣碎的小事,因為生活值得。

 

==============================================================

 

英語課時降低引爭議,中國人到底該怎麽學英語?

英語還要不要學?| 圖源:pixabay.com

 

導  讀

近期,教育部對一條人大代表建議進行了回複,在教育部官方網站公布後引發了熱議。這條建議提出降低英語教學比重、高考占分比重,教育部在回複中寫明外語課時隻占6%-8%,引動了大量家長的焦慮。回看近年來的社會輿論,對英語在高考中主科地位的質疑幾乎年年出現,這次人大代表的建議隻是老調重彈。英語在國內既受重視又遭質疑的地位,背後是國人對英語學習的複雜心態。

訪談、撰文 | 張天祁

責編 | 錢煒

9月23日,針對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的一條 “關於增強文化自信增加中國文化內容教學改革和降低英語教學比重” 建議,教育部在官網公布了答複。

這條建議提出,要 “降低英語教學比重、在考試中占分比重” 以及 “改革英語教學方法,不再以考高分為唯一目的,而是以口語對話、生活運用為主。”

教育部在答複中表示,中小學外語課時占比低於語文等學科。具體而言,《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各科目課時比例為:語文20%-22%,數學13%-15%,體育與健康10%-11%,外語6%-8%。外語課時不僅低於數學、語文,也低於體育、藝術等學科。

考試分數占比方麵,教育部表示,2014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 [1]。

這份答複引起了熱議,一些人支持建議中減少英語在教學和考試中占比的觀點,部分家長則擔心英語課時占比如此之少,會不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英語學習。

這樣的爭議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2021年年初,全國政協委員許進曾經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占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 當時也引來大量爭論 [2]。

類似的建議還能追溯到2009年,全國政協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就提出,“高考不一定非得考英語”,大學一些學習傳統文化的專業用不到英語,主張放開英語考試,允許考生根據情況自行選擇外語或古漢語考試。

這類輿論在新高考改革前夕一度達到頂峰。2014年,各類全國中高考改革方案的消息在網上盛傳,其中 “2016年起英語正式退出新高考”、“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稱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實施,英語將退出統考” 之類的說法成為熱門。

盡管當事人聲稱這是誤讀,教育部也進行了澄清,但輿論一直未曾真正平息。直到《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台,明確規定保持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這一爭論才塵埃落定。

在英語頻遭質疑的同時,越來越多人開始強調語文的重要性。2014 年前後,在各地紛紛出台或醞釀出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中,常見 “英語降分、語文增分” “突出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重要地位” 這類說法。北京市的征求意見方案裏就有 “高考英語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 分,語文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這樣的提議,該方案雖然沒有實施,支持的聲音卻很多 [3]。

這種對英語教育既看重又擔憂的心態,和英語教育在國內的發展史分不開。

高考製度創立之初,外語教育在這一體係內的地位就不穩固,後來更是一度中斷。1978年恢複高考後,外語的地位直線上升,高考中,外語成績從不計入高考總分變成了100%計入總分,僅用了五年時間。改革開放之後,外語主要指的就是英語 [4]。

當時,英語不僅被看作一門語言,更被看作是現代化和國際交流的關鍵工具,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麵。1978年的全國外語教育座談會提出,“學不好外語不僅是業務上的失敗,而且是政治上的失敗。”2001年英語教育的推廣力度達到了頂峰,教育部要求全國小學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必修課程。

這種推廣英語的政策熱情持續了數十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北京市政府還成立了 “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織委員會”,推行了 “市民講外語活動”,從出租司機到街道的大爺大媽都拿到了《北京市民講英語手冊》。

橫向和日韓比較,從中小學階段開始,中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到了科技創新和跨文化人才培養這兩項核心任務,強調國家戰略。而日本韓國的文件則僅提到英語教育對公民個人的意義 [5]。

英語教育的熱度,伴隨著對成果的期待和無法達成目標的焦慮,費時低效的批評一直存在。教育部高教司外語處處長岑建君就曾表示,“由於我國大學生外語水平過低,嚴重影響了我國改革開放的進度。”

在政府的持續推動下,英語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各類英語考試也成了中國考生必須跨過的坎。英語不僅成為高考的三大主科之一,很多學校還把四級考試通過和學位掛鉤。盡管教育部多次重申從未出台類似政策。類似的措施招致了部分考生的反感。

外語學習的熱潮,引發了一些人對本國文化地位的擔憂。近年來,幾乎每一份降低英語權重的倡議,都會把問題上升到保護本國文化傳統,把學科之爭定位成文化之爭。今年引起爭議的提議也提到,“用英語教學降下來的時間,去增加或者加大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

 

減少英語分值,不是好辦法

“降低英語分數占比” 這個提議,不僅早有人提出,而且在高考改革中曾經實現過。2006年,江蘇省教育廳曾經將三門高考主科的權重調整為語文、數學每門160分,外語120分。

2013年開始的新高考改革前後,各地方曾經提出多種改革方案,總體來看可以劃分為三類:降低英語權重、取消聽力考試、英語考試社會化,允許一年多考。其中北京借鑒了江蘇的經驗,計劃把英語調整為100分。但在隨後的改革中,隻有考試社會化成為了進一步改革的方向 [6]。

這是因為取消聽力和降低權重兩種方式都各有問題。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取消聽力考試意味著教學中對聽力的忽視,自然會導致教學結構的失衡;降低英語權重的問題則在於,對教學實踐的影響不大,不能起到改善教學的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外文學院教授、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程曉堂曾表示,“如果高考改革隻是製度和組織形式上的改革,而在考試目的、考試內容和考試形式等方麵沒有大的變化,那麽,從理論上講,教師的課堂教學不需要做刻意的調整 [7]。”

況且,減少英語的分值未必會減輕考生的負擔。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現在高考錄取是按照總分錄取,實質上是按名次錄取,不改變這點而隻調整分值,是表麵上的調整。即使英語分值減到100分甚至80分,數學的一分和英語的一分還是等值的,考生的投入程度也近似。

如果取消英語的主科地位,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失去主科地位的學科隻會被邊緣化。“這一問題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學校會更嚴重。在很多專業、技術領域,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必須懂英語,當前的科技文獻、頂尖學術期刊大多以英語為主,在普遍不重視英語的情況下,國際化人才培養必然受到影響。從人才培養角度看,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的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而不是縮小。” 熊丙奇說 [8]。

有些學生確實興趣不在英語,將來也不打算做運用英語的工作,高考英語對於這些學生是一種負擔。對於這種情況,熊丙奇認為減少英語權重並不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大學要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權,根據不同專業提出不同要求。

對此,熊丙奇舉了一個例子。加拿大高中的數學課程按難度由低到高分為10、11、12三種,申請科學和工程專業需要修滿數學11和12,招生學校也會提出具體的數學成績要求。如果申請人文社科專業,可能就不需要提供數學11和12的成績,隻要數學10的分數達到合格既可申請,而這個標準是很低的。

而國內的情況考試招生教學一體化,統一考試之後按照名次進行錄取。無論文科理科新高考的學生都要學同樣難度的英語,按照考試的要求教學,這樣就隻會出現 “一刀切” 的英語要求,無法區別化對待。

一些人期待通過降低英語在教育和考試的權重,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和傳統文化。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郭英劍表示,從學科和文化角度看,這種說法都是錯誤的。

他具體解釋說,從學科的角度,學習英語與學習母語之間並不是矛盾與衝突的關係,而是互補或相輔相成的關係。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不能把這兩個學科對立起來,更不能把母語學習不好歸咎於英語學習時間太長。而從文化的角度,學習英語與英語文化,反而有助於其對本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將英語、英語文化與本國文化對立起來是錯誤的。

教育部回複人大代表建議時,也高度評價外語學習的重要性,稱“外語是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培養和發展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熊丙奇則認為,中國基礎教育應試化、工具化才是核心問題。不止是英語,語文和數學也都是應試教育,它們都不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學科素養,自然難以培養學生真正的興趣。

在2014年的一篇文章裏,熊丙奇就指出,期待英語退出後語文教育得到強化,是 “純屬臆想”。表麵上,學生可以用更多時間來學語文,但“如果應試教育體係不變,語文教育還是走應試教育路線,學生會喜歡語文學習嗎?語文教育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公民素質嗎?[9]”

“要改變這個問題,討論某一個科目是沒有任何價值的,必須要談到整個的招生考試製度改革。這個問題不改革不解決,就是隻考語文一門也沒用”,熊丙奇告訴《知識分子》。

 

學英語,用不到嗎

“學了英語將來用不到” 或者 “英語僅僅是一種工具性語言,不應該占據必修課地位”,也是唱衰英語教育的常見說法。去年提出取消英語必修課地位的許進委員就認為,“英語教學課時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隻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

對此,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徐浩告訴《知識分子》,這種想法出自對英語教育的誤解。“大家認為學英語的目標就等於用英語去交際,離開學校後很多人沒有用英語交際的機會,就得出學英語根本用不上的結論。這種想法的誤區在於隻把英語當成一種交際工具,窄化了英語的工具性。”

徐浩解釋,英語不隻是進行日常交際、完成日常生活功能的工具,它還是承載知識、作為知識中介的工具,但因為人們窄化了對工具性的認識,隻看重英語交際的功能,這一點被很多人忽略了。英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學生掌握英語後,能夠用英語去學習其他知識。這也是為什麽現在新修訂課標特別提到,希望通過語言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增加對自然、對社會和對自我的認識。

另外,學習作為一個過程,本身也會促進把人的認知發展和成長。所以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課標特別強調外語學習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10]。

語言學習對學習能力增長的促進作用,已經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例如,美國一項長達18年的跟蹤研究說明,學校提供的雙語教學模式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第二語言成績,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 [11]。

程曉堂也表示,“ ‘使英語回歸工具屬性’ 的觀點,就是隻看到了英語本身作為交流工具的作用,而沒有看到英語學習在開啟學生心智、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開闊學生視野等多方麵的作用。”

很多人認為,國家強大了,中文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將來就不需要用英語交流了。在程曉堂看來,這種想到是不對的。英國的一篇外語教育發展戰略報告就指出,由於英語在全球的強大影響力,英國忽視了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但英國人因為不懂外語錯失了大概25%的商業機會 [12]。

對於 “英語隻對10%大學生有用” 這種說法,熊丙奇指出,誰都不能確定將來自己一定屬於用不到英語的90%。另外,這種輿論在熊丙奇看來折射的仍然是 “一刀切” 的應試教育體係與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

他指出,在 “一刀切” 的招生考生製度下,大家的討論往往就變成了兩種極端,要麽都去學英語並要求達到一樣的水平,要麽是都不學,沒有一個中間態。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給受教育者選擇權,這要求大學有招生上的自主權,同時建立多元的評價體係,讓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得到展現。

 

英語應該如何學

在英語學習上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但遲遲見不到效果,也導致了很多學生與家長對英語教育的不滿。

英語學習負擔太重嗎?徐浩認為看待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正視語言學習,尤其是英語學習的兩個特點。首先是學習全程比較長,需要持續的投入。他表示學生在達到CEFR(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b2等級(高於高中畢業生平均水準)之前,都需要穩定有規劃的學習,至少一周學習8-10小時。

第二是中間不能斷線,斷線可能前功盡棄。第二語言學習者如果減少或者停止使用某門外語,水平就會隨時間推移而下降,這在語言學中被稱為語言磨蝕。積累越少,中斷帶來的負麵影響越大。所以說,越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習越需要持續。

從課程的角度,徐浩認為英語並不是一個學科,不能類比知識體係清晰、學科性明顯的物理化學等學科。英語也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分段進行規劃,而是需要一個一條龍的總體的規劃。和母語的學習類似,英語學習也需要長時間努力才能見效,“就像有的學生語文好,不可能是上了一個學期補課班,他語文就特別好了。”

學英語吃力的學生,可能是因為在小學階段沒學好拚讀,不認識基本單詞,初中課程難度上升自然會感到吃力。學生覺得英語負擔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老師沒有教他們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徐浩建議,“在課上要教會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方法,讓他盡快盡早的變成一個自主學習者。隻有變成自主的學習者,他才可能解決學習負擔的問題。”

“比如碰到一個生詞如何背,又比如說背課文,背課文第一遍怎麽處理?第二遍怎麽處理?這些很多時候在學校課堂上是沒有人教的,學生回家之後也不知道怎麽做。” 徐浩說。

徐浩舉了北外英語專業低年級課程的例子。低年級的精讀課教學目標不是多少篇背下多少單詞,而是有兩個主要目標:第一讓學生提高語言意識,也就是對語言的敏感,看到一個生詞,會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一詞多義的單詞,是一個學習的機會。第二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根據文本不同進行不同的釋義,如何背長單詞,這些學習方法老師都會細致教學。

至於英語教育成果不佳的批評,如果橫向了解下日韓的英語水平,或許可以緩解這種不滿。中、日、韓在托福成績上一直相差不大,2010年中國托福平均成績77分,韓國81分,日本較低隻有70分,都是中遊水平。在非英語母語的國家中,中國的英語水平並不算差。問題比較大的是口語,中、日、韓的托福口語平均分在世界上都是倒數 [13]。

郭英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呈現大幅度提升的趨勢。中國學生的托福、雅思乃至GRE等成績,是不會輸給絕大多數非英語母語國家的學生的。而且,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聽和讀的能力占有很大優勢。這些成就得益於中國的英語教學,包括基礎教學與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教育與教學。

社會上另外一種常見的批評就是“啞巴英語”。學生和家長覺得英語學習不見效,部分也是因為自認無法和外國人順暢交流。過去,中國英語教學普遍采用的“雙基教學”模式,看重語言知識的體係化和準確,不強調交際能力。隨著英語的交際功能越來越受重視,這種教學法飽受 “啞巴英語” 的批評。

郭英劍也認為,對英語教育效果不佳的批評,主要是因為多年的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口語能力的表達重視不夠,對學生的口語訓練嚴重不足。同時,教師對於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過於苛刻,導致學生擔心出錯而不敢大膽地講英語,這些因素都讓人們覺得,我國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不高。

有鑒於此,2001年後啟動的 “新課程” 改革,非常強調語言的交際性,側重情景交流,就是要強化國內學生的聽說能力。但中國學生並沒有方便地和外國人交流的條件,語言技能也很難如預想中得到訓練 [14]。

徐浩也提到,很多研究表明,學生做活動,比如演話劇、教育戲劇、辯論演講等等,不一定能夠促進英語知識的生成或者增加。基於缺乏英語環境的現實,從讀寫入手,也是獲得知識相對來說性價比更高的途徑,當然,這不代表忽視聽說的重要性。

 

英語課時下降的隱憂

2022年,“新課標” 實行之後,很多家長發現英語課一周隻剩下兩節,課時還沒有體育多,更比不上一周五節課的語文了。同時,一二年級的英語考試也取消了,這樣很多家長焦慮不已。

這次教育部回複中提到,《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規定,外語從三年級開始開課,課時隻占總課時的6%-8%,澄清誤解的同時也坐實了家長的擔憂。

實際上,這個比例早在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就已經確定,外語課時比例不僅少於數學語文,還少於思想品德。[15] 據新京報2013年的一篇報道,當時北京市大部分小學一、二年級每周有兩課時的英語課。一位北京教委負責人表示,2001年國家課程標準要求小學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但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一年級開設。

徐浩表示,課時減少肯定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影響,因為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夠自主學習,也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夠起到重要輔導作用,很多學生還是依賴學校的課時。

徐浩特別擔憂的一種情況是,英語校內課時的減少會帶來教育不公平,一些資源不足的家庭可能受到更長遠的負麵影響。現在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來考察課時的減少到底會帶來什麽變化,很可惜的是,基礎教育階段幾乎沒有標準化的、穩定長期的測量和跟蹤調查。

徐浩認為,時下很多關於英語教育的批評或爭論,其視角是非常局限的,往往過度強調英語作為一門課程,應如何進行課時分配的問題。實際上,英語作為一門課程承載的知識技能如何,培養學生儲備的價值是否重要,才是更應該討論與關注的問題。

即使隻從當下看,也不能僅僅因為其他國家的課時略少於中國,就決定減少國內英語教育的課時。更重要的是看英語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包括解決 “卡脖子” 問題的作用。在徐浩眼裏,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甚至都不覺得它是一個可選項,不是選還是不選的問題。” 

 

參考文獻:

1.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2209/t20220923_664174.html

2.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1-03-04/doc-ikftpnnz1832282.shtml

3.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WJX201501001.htm

4.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SYA201401005.htm

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JD&dbname=CCJDLAST2&filename=YYZC201501006&uniplatform=NZKPT&v=bu-V2oDpJZ8w_SpxjPi9Rrn2CRDCsNii8tyX19dTEloVbG_1V_DIFcmLHcx3FqA5

6.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CJ201603001.htm

7.https://aic-fe.bnu.edu.cn/docs/20181024112634371369.pdf

8.https://lx.huanqiu.com/article/49oBUmc5iNP

9.http://www.gdzsxx.com/xw/gk/201405/56096.html

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111/t20011119_88602.html

11.https://www.berkeleyschools.net/wp-content/uploads/2011/10/TWIAstounding_Effectiveness_Dual_Language_Ed.pdf?864d7e

12.http://rdbk1.ynlib.cn:6251/qw/Paper/562987 

13.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PL201607041.htm

14.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QY201801003.htm

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111/t20011119_88602.html

所有跟帖: 

人神分離的真相 -FormatRun58- 給 FormatRun58 發送悄悄話 (194 bytes) () 11/20/2022 postreply 08:27:1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