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民(590)

來源: FormatRun58 2022-11-19 08:59:2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49376 bytes)

 

轉載自麥子熟了微信號(ID:maizi8090

 



作者 Nana

 

 

你要工作多少年,才能掙回留學的錢?
 
最近,90後留學生博主@小琛日記 現身說法,算了一筆賬:
 
16歲出國,留美8年,花掉268萬人民幣,然而藤校畢業的她,年薪隻有15萬。
 
也就是說,要不吃不喝近18年才能掙回學費。
 

©;小紅書博主@小琛日記

 
「工資學費倒掛」的窘境,讓不少和小琛一樣的留學生們欲哭無淚。
 
某些招聘崗位要求有留學經曆,碩士以上學曆,月薪2-3K讓人兩眼一黑——留學生真就比白菜還便宜了?!
 
更慘的是,在這個史上最難秋招季,還有大批簡曆上寫著big name的留學生,期望值一降再降,卻依舊連一張平平無奇的offer都接不到。
 
這樣大的落差,讓不少海歸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海歸廢物」成了他們半玩笑半認真的自嘲。
 
網絡輿論更是在無形之中把焦慮的氛圍感拉滿,種種誇張的反麵案例仿佛都在暗示,當投入與回報嚴重不成正比,留學這件兒事兒無疑極不劃算。
 
但是讀書和求學就隻是為了賺錢嗎?
 
留學的價值又僅僅是隻用薪資來衡量的嗎?

這段人生當中的奇妙經曆,到底帶給留學生們什麽樣的影響與收獲?
 
我們采訪了五位海外留學生,試圖還原他們真實的求學經曆以及歸來現狀,究竟該以何種眼光重新審視留學投入與回報的價值衡量,或許能給大家帶來不同的答案。
 
 
 
 

阿帕斯

28歲,現媒體打工人

加拿大留學生

 

©;受訪者阿帕斯供圖

 
說起當初為什麽要出國留學,我可能是因為「胸無大誌」。
 
我們中國人好像總習慣於在什麽階段就做什麽事,不然你就有可能一步錯步步錯。但是本科畢業後我覺得,青春時光如此美好又短暫,為什麽要耗費在工作上,早早地就「過勞醜」。
 
不想工作,又不想在考研內卷,出國留學就成了一個可以「兩全」的選擇。
 
留學與其說是一種個人投資,不如說是一種體驗。一種去感受世界各地風土人情,去探索國內外的教育到底有什麽不同,去尋找人生還有什麽更多可能性的體驗。
 
玩過,看過,這就足夠了。
 
而我早早就有了薪資賺不回學費的覺悟:
 
別那麽功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年薪百萬,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才是成年的必修課。
 
這麽說可能會讓人覺得我就是個拿著家裏錢隻知道享受的富二代?
 
事實上,留學的那幾年裏,我一直都在做兼職,最多的一個月能賺2500刀,再加上加拿大留學並沒有英美那麽費錢,消費水平也不高,收入足以cover生活費。所以我後來不僅沒再向家裏要過錢,甚至還為爸媽的加拿大之旅出了點讚助。
 
這樣的留學生活其實並不輕鬆。
 
為了省錢,我住過沒有隔斷的客廳,蹲點過超市的打折菜,嚐試過走路40分鍾去上課;
 
垃圾物業準點下班,不得不學會了自己換老式保險絲;
 
兼職打工的時候,也被黑心老板克扣過「血汗錢」卻沒處說理……
 
不是所有留學都是為了所謂的遠大誌向,清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麽,敢去追尋自己的理想,也有能力為理想買單,才是我「胸無大誌」的底氣。
 
而那些在加拿大看過的風景,那些讓我學會獨自生活的經曆,就已經值回票價。
 
 
 
 
Ru女士
24歲,美國頂尖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

©;受訪者Ru女士供圖

 
我是學藝術的,所以對我來說,留學的意義本身就是不能簡單用工資或者金錢去衡量的。
 
學藝術的,想去世界範圍內更好的學校深造,上國際知名藝術家的課,比較刻薄的來說,這不是你有那麽多錢就可以等價交換的機會。比如我畢設的指導老師是某國際頂級大獎的獲獎者,如果我不出國,上哪兒去找他當指導老師。
 
所以在我的衡量裏,我肯定是賺的。
 
我最開始留學的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功成名就,極為單純。我是為了卷死別人獲得成功才繼續上學的。
 
但是三年留學下來,我不想卷了,我躺平了。不是我不熱愛了,而是我不那麽功利了,我的熱愛更純粹了。
 
我的一節創意寫作課,同班同學10個人,我是唯一一個中國人,唯一一個一路上學上到研究生的人。我的同學們一個比一個精彩:
 
有工作後又來念二碩的小女孩;
 
有懷揣作家夢,為了維持生計當了好多年社區中學文學課老師的波多黎各大哥;
 
有40多歲剛離婚,有時候甚至帶娃上課的大姐;
 
還有一個已經退休的70歲的阿姨,重拾對寫作的熱情,現在在寫非虛構……
 
對這位「高齡」同學來說,或許這輩子都沒有太大可能得諾貝爾得布克文學獎了,為啥她還要學習還要寫作?因為她喜歡啊,這不就是朝聞道夕可以死麽?
 
 
我就忽然明白,人不一定要成功,你可以喜歡一切你做得平庸甚至不擅長的東西,然後做一輩子。
 
我們的人生也無需那麽著急,我還有幾十年可以浪費,可以「朝著功成名就獲得成功趕緊賺錢」以外揮霍。
 
這些種種,讓我可以跳出原有的文化體係,看到way more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和國內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最後,其實說完我是學藝術出來留學的之後,價值和意義這個東西就不言而喻了。無人可以反駁,後麵的話都是value add。反正在哪裏都沒有錢賺。
 
 
 
Ding
33歲,現國企法務
澳洲留學4年

 

 
 
當初去留學的時候年紀還小,其實對人生並沒有特別清晰的規劃,有點「稀裏糊塗,陰差陽錯」地走上了留學這條路。
 
現在我發現,留學對我的人生重要事項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畢業後我進到了一個普通國企從事法務工作。作為一顆小小螺絲釘,拿著一般的工資。但因為留學生的身份,公司會給到我相較於其他同事更多的機會。比如一些涉外案子,會傾向於找我來做。
 
今年年初我通過了公司的海外人才輪崗計劃,順利的話,這兩個月就要動身去南美工作了。雖說是背井離鄉,但兩年後回國,事業上會得到一個比較大的提升。我相信如果沒有留學經曆的話,我是很難得到這個機會的。
 
而且也是因為留學,讓我的環球視野變大,接受度變得更高,也有勇氣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才敢去接下這個外派的offer。

©;受訪者Ding供圖

 
當然,我老婆也會跟我一起去南美。我們兩個其實也是留學認識的。
 
語言課上的一個破冰遊戲讓我注意到了這個女生,之後在一次次的小組作業、約飯、party上逐漸升溫。我們的故事和其他留學愛情故事比沒什麽不同,但幸運的是,我們走到了最後。
 
所以我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我老婆。
 
可能因為同是留學生,我們的背景、經曆、三觀都非常契合。在得知我想去南美試試的第一時間,我老婆就站出來支持我,並對我有一種「迷之自信」,哪怕我們兩個人一句西班牙語都不會說,也相信我們在那邊工作生活都不會有太大問題。
 
 
 
 
Troye
27歲,任職某互聯網大廠
美國Top 30 研究生

©;受訪者Troye供圖

 
不同於我的本科,一所不是名校的普通大學,在美國Top 30讀研的時候,我真的遇到了很多很棒的人。大家會經常聊一些比較正向的話題,諸如感情,諸如工作,每個人或許迷茫,但一定有自己的想法。
 
在這樣的碰撞中,我的視野被逐漸打開,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會讓我不自覺地想要變成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還要優秀的人。
 
更重要的是,我從小就被認為是一個邏輯性很差的人,但或許是準備托福、GRE和在國外讀書時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在大家很欣賞我的點,竟然是我的邏輯清晰嚴謹。
 
以及每堂課、每個教授反複強調的critical thinking也讓我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時候,有了更多思考的角度和包容性。
 
這些性格裏的改變,是將伴隨我一生,且遠比薪資重要的多的東西。
 
那當然如果一開始留學就是為了回來掙錢,拿更多的package,也無可厚非。我有見過一些同學,為了留下來,為了找到工作拚命networking。不過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
 
我相信大多數人出國是為了多看看這個世界,那既然初衷是「體驗」,為什麽回國之後又要因此而焦慮呢?
 
 
 
Jennie
30歲,現體製內工作
「大齡」辭職留學英國

 

©;受訪者Jennie供圖

 
如果要按照工資來衡量的話,我本人可能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廢物」。
 
出國前我的月薪過萬,花40萬去留學後,現在月入隻有4500。
 
但是你要是問我後悔嗎,我的答案是,一點兒也不。
 
因為是留學讓我學會了接納自己。
 
我到現在還記得,學校舞社裏的外國同學們站在舞台上閃閃發光的樣子,她們或許並不瘦,也不並不是大美人,甚至連動作都不一定熟練,但是她們就是敢展出來自信又大方地展示自己。
 
這讓我發現,原來美一直都是多元的,我被曾經的單一審美PUA了太久太久。
 
在國內搜「Gap year」,出來的全是教你如何考研考公上岸再順帶拿個教師資格證。好像我們永遠都不能停下來,要時時刻刻去做「有意義的事兒」。但在國外的間隔年,大家是真的會去做一些看似毫無價值的事情。
 
有人去了非洲當誌願者,有人打工賺學費去了,甚至還有人因為喜歡功夫喜歡李小龍,跑到香港追星……
 
這些都讓我明白,隻要不自己給自己設限,人生是有很多選擇的。
 
留學確實也給了我更多的選擇,我可以選擇去一線城市卷生卷死,也可以看夠外麵的花花世界之後,選擇回老家上岸。當然,我的這個崗位是要研究生學曆的,這也算一種最世俗的留學的價值吧。
 
但我始終相信,一件事的意義或許不是當下立刻顯現的,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再回頭看,你才能發現這其中的玄妙。
 
所以與其追問意義,不如重在經曆。

©;受訪者Jennie供圖

 
 
 
點開豆瓣著名「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小組」,你會發現成功的留學生都是相似的,廢物的留學生各有各的「廢點」。
 
他們有人從名校畢業後,無法接受現狀配不上過去的自己的心理落差,不甘心成為默默無名的nobody,每天思考著這份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麽;
 
有人看著身邊原本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同學朋友一個個功成名就,焦慮著為什麽隻有自己一事無成;
 
有人回國後嚴重水土不服,看著身邊人一個個結婚生子邁入人生下一階段,自己也要麵對催婚催生、年齡焦慮……
 
似乎所有人都在往前走,除了自己。
 
他們想改變,卻又感到處處碰壁的無力。
 
這些迷茫和焦慮並不是海廢所獨有的,他們隻是和所有25到3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正在經曆著「四分之一人生危機」

©;受訪者Ding供圖

 
不同於被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折磨得心力交瘁的中年危機,處在人生四分之一階段的年輕人們依舊擁有著去改變自己、改變未來的可能性。
 
但同時,他們又不太確定自己是否還有足夠的年輕資本去試錯,將每一個決定都看得重之又重,怕自己走錯了路。
 
而「名校海歸」的光環,更是無形中將這種焦慮放大。他們自嘲為海廢,一邊喊著躺平,一邊反複仰臥起坐去卷回去。
 
但是就像海廢不一定真的廢,當我們不再把「金錢」當做唯一衡量標準時,留學的價值也變得更豐富。
 
留學也從來不是一個標簽化的東西,它是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獲。
 
這些植根於內心深處最主觀的感受,不能,也不應該被冠上一個世俗的標準被評頭論足。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陳傳興老先生回憶自己巴黎留學時光時的一段話。
 

願你也能找到自己留學的意義。

 

======================================================

“我愛孩子, 但有時也想弄死他”

養育路上,你崩潰過嗎?有多少次白天口不擇言的吼娃,就有多少個深夜的輾轉反側反思自責。
 
有娃以後,反複的情緒難以自控,內心愧疚不已,讓每位媽媽都不自覺處於撕裂狀態,甚至產生了自我懷疑。
 
我到底怎麽了?對此,心理學上給出了另一個解釋。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

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英國的育兒劇《養育者》,影片一開頭,兩位爸媽就在認真地討論一個駭人聽聞的問題:如何把娃弄死?

 

 

是的,“我願意為孩子而死,但很多時候我也想弄死他們。”因為他們實在是太!煩!了!

 

 

無論孩子剛出生時,有多期待多興奮。養育路上,身心俱疲都會逐漸成為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我們總說為了娃,連命都能不要,但為什麽有時會煩TA煩得恨不得丟出去?甚至有時聽到TA的哭聲、看到TA鬧騰,就會火蹭得一下就往上冒。

 

從前自己對誰都和顏悅色,不曾高聲貝嚷嚷過一句話,如今為什麽對著孩子卻總是口不擇言,說著最尖酸刻薄的冷言冷語,爆發最凶神惡煞,最醜陋不堪的一麵?

 

天啊,是“我太不合格,不配當媽嗎?”不,你隻是深陷“養育倦怠”的沼澤中,無力自拔。

 

吼娃就不是好媽媽?

你可能不懂什麽叫“養育倦怠”

 

聽說過職業倦怠、心理倦怠,唯獨沒有聽說過“養育倦怠”。但其實,這是非常常見且正常的一種現象。

 

都說父母不易,每天有多少次處在崩潰邊緣就有多少次深呼吸。累了,不想帶了;煩了,不想看見娃;倦了,當媽當得自我懷疑了。

 

“孩子大了以後,我的母愛激素明顯減退,感覺自己不那麽愛她了,但出於責任,我又被迫愛她。多麽複雜的人類感情。”群裏一位寶媽的吐槽,引起了眾人的一致認同。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James J. Gross曾邀請了兩千多位家長,做了一項時長6個月的在線調查。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曾有過從“憧憬”到“幻滅”的育兒心境。

 

心理學上,將這種父母由於壓力過大、精力緊缺、要求過嚴而引起的一些列情緒失調叫做“養育倦怠”。

 

這種情況,出現在8%~36%的父母身上,主要以母親為主。

 

“養育倦怠”的三大表現

無力、無愛、無成就

 

研究發現,養育倦怠產生的核心原因是失衡。

 

生活和工作的失衡,家庭分工的失衡,期待和落差的失衡……如同一座座大山,壓垮了媽媽身心俱疲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複的情緒崩潰,內心自責,讓每位媽媽都不自覺處於撕裂狀態。

 

“養育倦怠”主要表現為:長期養育壓力下所形成的由情緒耗竭、情緒疏離以及低個人成就感。

 

 

 

電視上那種笑起來甜甜的母慈子孝的鏡頭,隻出現在少部分時光中。真實的養娃場景,是無數繁瑣又單調,煩躁又無助的片段所組成——

 

 

中間還要穿插著處理育兒中的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協調工作和生活,接受身材變胖、樣子變醜,還有許多很多未知的風險……

 

 

365天全年無休,孤軍奮戰帶來的不僅是精力的透支,更是心理上超負荷的壓力。於是,長期高壓帶來的情緒緊繃,使得媽媽耐心不足,一點小事就能點燃爆炸的引線。

 

但每每情緒決堤後又愧疚,愧疚後又忍不住怒吼,怒吼完有因為對自己失望,而再深陷愧疚和自責。

 

於是產生自我懷疑,開始自我PUA——“我不是個好媽媽”。

 

 

養娃不易,不吼更難。熊孩子總有一千零一種方式挑戰你的忍耐極限,點燃你的怒火。

 

即使你在心裏默念了一百遍“親生的、發脾氣不好、要科學育兒、要好好講道理……”,可是當講理,共情,冷處理通通無濟於事時,最後忍無可忍,什麽愛與自由,什麽冷靜與共情,什麽溫柔而堅定,都被心中的怒火炸得四分五裂,讓人幾乎是本能地原地爆炸,脫口而出地咆哮怒吼。

 

工作不想幹了,可以跳槽,但孩子看不順眼了,也隻能硬撐,畢竟父母沒法辭職。當養孩子的過程讓人身心交瘁,原本至親至愛的孩子,也突然變得可惡可恨。

 

 

於是,吼娃的分貝提高了,訓斥的次數增加了,發火的級別提升了!

 

但每每互相傷害完,又總是愧疚萬分。於是,不自覺的,我們竟然產生了“討厭孩子”的想法。這個念頭看似大逆不道,卻,又如此合情合理。

 

 

 

這個時代有多卷,媽媽就有多焦慮。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如此優秀,就會對自己的孩子不自覺的充滿期待。但常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渴望TA吃得好睡得好,奈何TA是個睡渣兼飯渣;渴望TA知書達理,品學兼優,奈何TA粗枝大葉,拖拉磨蹭,寫個作業都得吼破嗓子;渴望TA學琴棋書畫,有一技之長,奈何錢砸了一大堆,啥也沒有學出個花;渴望TA噓寒問暖,擁有“感恩的心”,奈何TA一身反骨,隻會頂心頂肺……

 

 

“為什麽別人當媽那麽成功,為什麽別人家的孩子那麽優秀。”

 

有對比就有落差,有落差就有失望。於是,內在的自我攻擊再次洶湧襲來。“我不是好媽媽”的自我PUA就仿佛找到了新的證據,板上釘釘的把自己的失敗昭告天下。

 

三招教你消除“養育倦怠”

 

日劇《坡道上的家》中有這樣一段話:“一旦女人知道一個孩子正在她的體內生長,人們便向她灌輸新生活的理念、理想,不停地向她描述新生活的楷模。”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帶得了孩子,搞得好事業;哄得了公婆,伺候得了老公;輔導得了作業,還得增值得了自身。

 

從當媽的那一刻開始,整個社會所塑造的母親形象,就假意用“犧牲、奉獻、偉大”等冠冕堂皇的詞藻,把媽媽架上了“母愛”的神壇炙烤。表麵看起來神聖而光鮮,底下卻是熊熊燃燒的烈火。

 

讓被道德綁架的媽媽們,在密不透風的“理所應當”和壓得人喘不過氣的“別人都可以”的大山下,被拳拳暴擊,卻還得咬牙強忍著屹立不倒。

 

 

但內心那些不斷湧出的哀怨、疲憊、痛苦,會逐漸滋生出粘稠、陰暗的沼澤,最終吞噬了自我,也傷害了兒女。

 

 

數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比例0.618,被稱為黃金比例。無論在建築、設計、音樂、美術還是生活中,這都是一個讓人感到舒服和和諧的比例點。而在養育中,“60分媽媽”同樣是被譽為“足夠好的媽媽”。

 

是的,不用100分,不需要完美。你隻需要做到60分,對自己、對孩子、對家庭都已經是恰到好處的愛。

 

60分的媽媽,允許自己有40分的自我空間,又放手讓孩子有40分的空間去學習獨立,經曆挫折,麵對挑戰。接納自己會犯錯、接納孩子並不總是那麽聽話,接受生活並不盡如人意。

 

60分的溫度,40分的距離,愛就剛剛好。

 

 

 

劉若英在《我敢在你懷裏孤獨》裏特別提到:人會在各種關係裏失去一部分的自己,因為相處需要縮小自我。那就用短暫的分別,用脫離日常關係的獨處,將自己放大,“不需從眾,可以自我”。

 

摘下“偉大母愛”的皇冠,撕掉“賢妻良母”的劇本,拋棄“完美媽媽”的人設,做一個“懂得示弱,懂得放手”的媽媽吧!

 

家裏衛生不用每天做,不想做飯就點外賣;周末老公休息就多讓他“父職”上崗帶娃;孩子的學業別太著急,睜隻眼閉隻眼,總歸得讓他學會靠自己;累了倦了就給自己放個假,跟閨蜜逛街聚會下午茶;每天再忙再累也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看書、運動、聽音樂、獨自放放空……

 

 

偶爾偷懶不是罪過,而是自我放過。

 

學會和“無私”保持距離,對犧牲敬而遠之。你不是超人,也不是聖母瑪利亞,你隻是一個普通的媽媽。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他人。

 

 

心理學著作《狀態的科學》中提到克服倦怠的最佳辦法,就是“做減法”:

 

 

到底哪個牌子的牛奶更有營養?早起有點涼,孩子要不要穿外套?周末到底是帶娃去爬山還是去博物館?

 

無關緊要,無傷大雅的生活細節,不要耗費太多的精氣神在上麵。

 

哪個牌子的牛奶都有營養,肯喝就行;孩子冷了自然會穿外套,不用糾結;周末出太陽就去爬山,下雨就去博物館,太累了就在家。

 

當媽不用事無巨細,盡善盡美,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想法簡單了,生活就簡單了。

 

 

吼娃過後,總是內疚。但長此以往,負麵的情緒隻會將自己裹挾其中,讓內心負擔更重,讓情緒更瀕臨崩潰。

 

當媽要學會自省而不自責。麵對負麵情緒,不強行壓抑,也不肆意發作,及時補救,正麵看待。可以傾訴,可以尋求幫助,可以試圖改變,但唯獨不要將自己深陷在愧疚的沼澤中,讓負能量把自己拉進深淵。

 

社會給媽媽的枷鎖已經夠多,我們沒必要再給自己加碼。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內耗,學會自我放過,才有心力去改過。

 

 

 

不要被生活中的“應該”所捆綁。

 

沒有“應該”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媽媽;也沒有“應該”輔導得了娃上得了班的媽媽;更沒有別人做到,你也“應該”能做到的媽媽。

 

人無完人,承認自己有做不到的事。

 

不擅長做飯,沒必要跟那些“美食廚娘”做比較;但你擅長給娃做手工,那也是一種本事。

 

不擅長輔導作業,就交給老師或托班吧。反正是金子總會發光,不是那塊料的話,天天耳提麵命也雞不出一個學霸。但你擅長陪玩陪吃陪喝,周末帶娃遊山玩水,母慈子孝,快樂童年,也是一種收獲。

 

當不來全職媽媽,也不必因不能24小時陪伴孩子而愧疚;在職場上能閃閃發亮的那個你,也是孩子積極向上的好榜樣。

 

當媽沒有統一的模板,也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有,那就是讓孩子看到一個陽光、樂觀、真實的你。

 

 

這個世界上從來就沒有100分的父母,誰不是在一邊崩潰一邊振作,一邊怒罵一邊安撫中,陪娃共同成長。

 

養兒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雖然崩潰有時,焦慮有時,但孩子帶來的快樂和幸福,卻是養兒路上最難以割舍的牽絆。

 

 

================================================================

 

他長大後去坐牢了,沒有逆襲

 

來源:晏淩羊( ID:qiushan08)
作者:晏淩羊

 

 

最近有一個熱帖,講的大概是一位女教師去鄉下支教,看到有的男學生像「俠客」。

 

比如,考試前一天去沙漠騎摩托,考完試後就遊蕩去拉薩,見了人就跟人家喝大酒……

 

最後,博主得出的結論是:

 

人生不是隻有一種活法。

 

上下滑動,查看全文

 

我沒轉,但作為一個從農村裏硬爬出來的人,我想談點我的看法。

 

這樣的男生,在我成長之路上見過太多了,有比我大幾屆的,有和我同屆的,還有比我小的。

 

學生時代,他們讀不進去書,蔑視權威、離經叛道,驚起尖叫無數,一副「愛誰誰」的樣子,看起來很酷。

 

但是,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我說的是「絕大多數」,最後卻走向了一條自我放逐和毀滅的路。

 

而且,對周圍人殺傷力極大。

 

 

 

我親舅舅,上學時玩吉他、追小虎隊,經常逃課去徒步,從來不把世俗的功利性標準放在眼裏。

 

後來呢?

 

他因為搶劫又遇上嚴打,入獄四年半。出獄後娶了我舅媽。

 

然後,他發現自己承擔不了生活的重量,開始酗酒、賭博,開啟了打老婆、打小孩、打父母的家暴之路……

 

最後眾叛親離,45歲暴屍街頭。


我同學的哥哥,曾經是我們小學裏最靚的仔,跳霹靂舞、芭蕾舞一絕。

 

別的男孩子為穿緊身芭蕾褲而羞澀,怕引人笑話,他完全不放在眼裏;上小學就抽煙、追求剛畢業來學校教美術的女老師,一時被奉為傳奇。

 

後來呢?

 

他沒考上初中,就出去打工。有點錢就拿去看世界,我們還不知道火車長啥樣的時候,他已經去過北京、上海。

 

再之後,他做了建築工人,回家娶了老婆,又成為了賭鬼和家暴狂,還是好吃懶做那種……田地裏的活兒都是老婆幹,還把老婆賣農產品換來的孩子的學費錢,全部賭光。

 

我表弟,上學時候看起來也跟故事中的那個男同學一樣。

 

那時候,他長得帥又愛幹淨、會打扮,打籃球、玩遊戲機都很溜,吸引一批女孩子的注意。

 

實際上,他花的都是農民父母從牙縫裏省出來的錢。

 

上學時候,他經常逃課,高考後落榜,填誌願時第一誌願是清華。他很能喝,靠喝酒交到一幫同樣愛喝酒的朋友,說要跟這幫人合夥做生意,忽悠來了一些錢出去考察。

 

最遠去到了烏蘭巴托,回來說自己是全村第一個出國的人。回國後,生意沒搞起來,錢卻花光了。

 

這中間,當然也沒少見義勇為。比如,曾經救起一個落水兒童,接受那戶人家的「頂禮膜拜」。

 

後來呢?

 

他娶了個很能幹但出生於孤兒家庭的老婆。婚後幾年開始不做事,「低端的活兒看不起,高端的活兒幹不了」。

 

現在,父母六十多歲了,還靠打工那點微薄的收入養著他。

 

他老婆因為忍受不了這個長期好吃懶做的丈夫而鬧離婚;他女兒因為從小沒得到過太多父親的關愛,對他怨念頗深……

 

 

 

 

 

 

這類「壞男生」,我真是見太多了……

 

到了中年,他們大多好手好腳,但寧肯在家裏啃父母、啃老婆都不肯出去工作,「本事小,但在家裏脾氣大」。

 

到了中年,還活得像個人的,很少。

 

如果哪天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但我身體健康的話,我還是能俯得下身子去做「吉祥三保」:

 

保安、保潔、保姆,並且奮力成為「三保」中的佼佼者。

 

而他們不願意去幹這些工作,說是怕周圍人的眼光,怕被哥們兒看不起。

 

如果這種說辭為真,那我覺得還是智商問題。

 

你那麽在乎八竿子打不著的周圍人、哥們兒的眼光,就不在乎能養活整個家庭的你老婆的眼光?活在這個世界上,你到底應該討好誰、在乎誰的感受,你還不明白?

 

好吃懶做的人,不說人品了,絕大多數智商就不過關。

 

年輕時候不好好學習,到社會上沒有猛練一門技藝,又不肯承擔家庭責任,也是智商不過關。

 

我還見過這樣一個「壞男生」:

 

上初中時,他從來不好好學習,拿父母給的飯錢去打遊戲,考試時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直接在試卷上畫紅叉叉。他的父母也是,隻要聽他說「去同學家裏了」,就不再過問他是否回家過夜。

 

那所初中的校長真的是一個非常負責任、把學校當家的校長,學校裏申請到一點經費,他恨不能把它全部花在學生頭上。

 

他經常拿自己的工資出來,去資助學校裏的貧困學生;他也努力地拉拔差生,希望他們哪天能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把心收到學習上來。

 

在好學生和好家長中間,他非常受愛戴,隻可惜,不到五十歲就因為腦溢血去世了……

 

他去世前幾個小時,到學校進行晚自習巡查,發現有幾個男生不在座位上,這其中就包括那個「壞男生」。

 

一問,說是跑去湖邊遊泳了。校長聽聞,急得跳腳,擔心這幾個男生的安全。畢竟那時候湖邊黑燈瞎火的,而且他也不知道,這幾個男生到底會不會遊泳。大半夜的,他一個人打著電筒、騎上摩托車去湖邊找他們,找了幾個小時,湖邊連個鬼影都沒有。

 

回到學校,已經是晚上十點多。後來問周邊小賣部的人才得知,那幾個學生原本是要去湖邊遊泳,但後來看到學校外麵的遊戲廳,就臨時改了主意,打遊戲去了。

 

他跑到遊戲廳,把這幾個男生都揪了出來,送回宿舍。自己回到家時,已經十二點了。回到家裏,他覺得有點累,就打了一盆水泡腳。這一泡,他就歪倒在床上,再也沒醒過來。

 

家人把他送去醫院時,已經救不回來了。

 

他去世的消息傳開,全校師生和家長心痛不已,去他們家吊唁的人絡繹不絕。

 

他下葬那天,收到的花圈從家門口一直擺到了大街上……很多農民自己家裏沒多少錢,但還是湊出錢來買花圈,表達對他去世的哀痛。

 

有的人比較嘴碎,就跟那個「壞男生」說:「要不是因為你們,他可能也不會死。」

 

當然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校長找了他們大半夜」跟「校長突發腦溢血去世」之間,並沒有很強的因果聯係,這麽說話是不對的。

 

但是,令人氣憤的,是那個「壞男生」的反應。

 

其他幾個和他一起出去打遊戲的男生,都因為校長去世而感到有點內疚,唯獨他,理直氣壯地懟了回去:「是他自己願意去找的!我逼他了嗎?他活該!」這話一出,就真的惹眾怒了。

 

校長作古很多年後,我打聽了下這位「壞男生」的近況:因參與黑社會犯罪,在掃黑除惡鬥爭中被抓。

 

那幫跟他一起去打遊戲的男孩中,也有一個比較成器的,受校長的感化改邪歸正、努力學習,最後考上了中專。

 

畢業後,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娶了老婆養了娃,努力養活了一個家。

 

 

 

 

我覺得,那位女教師之所以會謳歌男學生那種「俠客」精神,是因為她並沒有長長久久地呆在農村,沒有看到這些故事的後續。

 

她隻是厭煩城市裏人人都在追求「豪宅、豪車、好收入」的功利性競爭,進而想象出了農村俠客的浪漫圖景,並將自己對生活的某種向往,投射到了他們身上。

 

可是,這種想象是不符合現實的。我就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這些「俠客」走天涯的背後,錢從何來?

 

是誰在為他們的「俠客行」買單?

 

他們的任性背後,又有多少父母、妻子、兒女的血淚?

 

這些所謂的「俠客」,搞不好就是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輕則禍害家庭,重則為害社會。

 

我們都在抱怨內卷的人生,抱怨人與人之間比拚個沒完沒了,抱怨這個世界關於「見世麵」的衡量標準很單一。

 

但是,男學生的這種「任性」,真不值得美化和謳歌。

 

衡量你對另外一種生活是否向往的唯一標準是:

 

讓你們身份互換,你是否願意?

 

你在城市裏生活,拿著白領的工資,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然後去問一個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農民:「你願意和我互換人生嗎?」

 

人家也許會舉雙手雙腳同意,而你就未必了。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從出生就能感知到生活的質量,所不同的是,有人嚐試著背負起這份重量,並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將其變輕。

 

比如,一早就知道自己能獲得這份求學機會非常不容易,抓住一切機會努力學習、成長,繼而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而有的人則選擇逃避這種重量,然後,把自己該承擔的那一份,撂挑子給別人。

 

比如,年輕時候不學習、不賺錢、不攢錢,天天想著要出去「見世麵」,視世俗標準為糞土,老了讓身邊所有人為他的任性買單。

 

我是無論如何,都沒法跟後者共情的,我的成長經曆,也決定了我始終沒法為包裹在文藝外殼下的敘事感到浪漫。

 

安分守己的人生,很值得鄙視嗎?

 

離經叛道的人生,又那麽值得神往嗎?

 

世界是由離經叛道的人「引領」的,但卻是由安分守己的大多數「創造」的。

 

離經叛道的人,一類對社會有極強建設力,另一類有極強的破壞力。

 

比爾蓋茨退學、創造了微軟;韓寒退學,靠寫作突出重圍……但是,這些人都是鳳毛麟角。

 

絕大多數中途退學的人,最後都混成了「街溜子」,隻能靠嫖娼、賭博、吸毒、家暴、啃老等低級發泄,解決內心的衝突。

 

聰明人、能逆襲的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很小,這是常識。

 

社會穩定,靠的就是安分守己的人,靠的就是每一個肯對自我和家庭負責的人。

 

對普通人來說,選擇一條主流的生活方式,就是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所有跟帖: 

不要遺忘這個男人 -FormatRun58- 給 FormatRun58 發送悄悄話 (194 bytes) () 11/19/2022 postreply 10:32:3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