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世界小姐”,不隻是選美了?

來源: YMCK1025 2022-09-13 18:25:1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4220 bytes)

所謂的“世界小姐”,不隻是選美了?

向衡 國家人文曆史 2022-09-05 06:46 Posted on 北京
 
本 文 約 4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有道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選美”大概可以算是一種量化美麗的比賽。所謂“選美經濟”在西方世界已有很長的曆史。1921年,美國人在新澤西州舉辦了世界上第一次選美活動,目的就是吸引遊客。選美大賽利用美女來吸引眼球,可說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注意力經濟”,也給賽事的主辦者和參與者帶來了可觀的財富。
 
一般來說,如今世界上有三大選美賽事,分別是——“環球小姐”“世界小姐”“國際小姐”,在前不久鬧出參賽者疑雲的“世界小姐”正是曆史最悠久的一個。
 

 

2021年第70屆“世界小姐”頒獎現場。來源/2021“世界小姐”頒獎禮直播截圖
 

一場超前的“比基尼”秀

 
二戰之後,歐洲幾成廢墟,物資緊缺、甚至衣服的供應,也實施了配給製度,這讓英國民眾的心情很壓抑。這種經濟情況,反倒是娛樂業的春天。當時,英國的娛樂業大亨埃裏克·莫利(Eric Douglas Morley)希望搞個選美節目,以此讓英國人重拾希望,改變生活態度,去追求美好生活。
 
這就是1951年的所謂“節日比基尼競賽”(the Festival Bikini Contest),也就是第一屆世界小姐大賽。這一比賽還成為當年英國新年慶典的一部分。當時的英國媒體向來熱衷各種花邊新聞(比如大名鼎鼎的《太陽報》),對這個罕見的“節日比基尼競賽”自然大肆推波助瀾,於是這個比賽的冠軍,就被起了個抓人眼球的稱號——“世界小姐”。正好,莫利也希望利用選美盛事,讓英國社會走出戰後的沉悶。“節日比基尼競賽”被炒熱了,事情變得越來越有趣起來,為了通過這項活動找出世界上最美麗的佳麗,莫利主動承擔了這次選美比賽的組織工作,還提供了1000英鎊作為冠軍的獎金。
 
雖然名義上叫“世界小姐”選美大賽,但第一屆比賽的英國味兒卻過於濃烈——隻有5位外國選手參加了比賽。為了支撐門麵,莫利特意增選了21位曾被授予各種不同頭銜的英國佳麗來增加參賽人數。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埃裏克·莫利堅持讓選手們在比賽裏穿上“比基尼”。眾所周知,“比基尼”是一種1946年進入大眾視野的新式泳衣。這個名字源自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此前不久美國剛在那裏進行了核試驗。這種泳衣的發明人是法國機械工程師路易斯·雷德希望他的新式泳衣設計能創造出類似於比基尼環礁核爆的“爆炸性的商業及文化反應”。實際情況也是如此,許多國家並不願意讓他們的佳麗身著“比基尼”在“世界小姐”比賽裏上場。
 
誰知,雖然英國選手占據了絕對多數,但首屆“世界小姐”的桂冠還是被瑞典姑娘奇奇·漢亞科恩森奪走,並獲得了1000英鎊的支票和一串珍珠項鏈。埃裏克·莫利讚揚她“是我過去和現在所見過的,身著比基尼最完美的人,在所有的世界小姐中,她始終都是最受人喜愛的小姐”。雖然話是這麽說,但莫利最後還是做出妥協,因此,在折桂時拍攝的照片裏,漢亞科恩森將比基尼的上衣換成了一件略為保守的套頭泳衣。
 
1951年“世界小姐”頒獎現場。來源/2021“世界小姐”頒獎禮直播截圖
 
按照埃裏克·莫利的本意,“世界小姐”隻不過是個一次性的活動。但是,這次選美活動的效果奇好,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生活》雜誌認為非常值得在一周新聞欄中刊登這次盛典的照片。受其影響,另一個選美活動,“環球小姐”大賽也在次年(1952)開始舉辦。這樣一來,莫利就改了主意,把“世界小姐”也改成了一項在每年11月舉行的年度活動。
 
“環球小姐”的冠軍彩帶。來源/維基百科
 
既然要認認真真搞,變通還是必須的。因為“比基尼”引起的爭議進入白熱化階段,一些受到天主教影響的歐洲國家,比如愛爾蘭與西班牙,揚言如果必須進行泳裝參賽,他們將禁止國民參加“世界小姐”大賽。壓力之下,泳裝展示從世界小姐選美比賽中取消,因此首屆冠軍,瑞典小姐奇奇·漢亞科恩森則成了第一位,也是唯一穿著兩段式泳衣領獎的“世界小姐”。
 

電視讓“世界小姐”家喻戶曉

 
從此開始,每年,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會舉行盛大的選美會,要選出一位美麗的女子作為國家代表參加“世界小姐”競選。“世界小姐”的桂冠不僅是獲勝者的殊榮,也是佳麗所屬國家的驕傲。因此,不少國家都對此項賽事極為重視,賽前先在國內層層選拔,之後再將本國的超級佳麗推舉到堪稱全球選美界的奧林匹克大賽場上一試高低。
 
莫利對此還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在他看來,選美與奧運會不同,奧林匹克的金牌主要由像美國和蘇聯(俄羅斯)這樣的幾個大國瓜分,小國很難有奪金牌的機會,選美比賽則不一樣,可以說每一個國家的人都有拿冠軍的希望。某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不知名小島出身的佳麗照樣可以當選“世界小姐”。
 
這番話倒也有一定道理。譬如,在1962年的“世界小姐”比賽裏,年僅20歲的牙買加模特卡若·瓊·克羅弗成為最後的贏家。當上“世界小姐”後她說:“我已經不再害羞而且也自信多了。”牙買加為了慶賀她的成功竟然專門以其名義發行了300多萬張郵票。
 
牙買加“世界小姐”卡若·瓊·克羅弗。來源/中國新聞網
 
“世界小姐”選美比賽的出現,正趕上電視在西方社會的普及。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說過:“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麽內容,也不管采取什麽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選美比賽正完美契合了電視節目的娛樂化趨勢。
 
“世界小姐”的評選活動與電視媒體的炒作是分不開的。比如,從1959年開始到1979年,“世界小姐”受到英國BBC電視台追捧,它連續20年間都對該項賽事進行電視轉播。僅在1968年,全英國就有多達2780萬觀眾觀看了這項比賽的盛況。
 
在英國,1970年的“世界小姐”大賽是全年唯一一個“觀眾非常喜歡”的節目。可以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世界小姐”大賽牢牢吸引著電視觀眾。到1979年,“世界小姐”大賽的觀眾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冠軍也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小姐。
 
1975-1978年的“世界小姐”們。來源/中國新聞網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比賽是英國人舉辦的,但“主場作戰”的英國選手直到1961年才贏得第一個“世界小姐”桂冠,她就是羅斯瑪麗·弗蘭克蘭(Rosemarie Frankland)。這位十八歲的姑娘在此之前已經奪下了威爾士小姐和英國小姐,並在姊妹選美比賽“環球小姐”中獲得了第二名,差一點就成了“雙料”冠軍。無怪乎美國著名喜劇演員鮑勃·霍普給她頒獎時,脫口而出:“她是我所見過的最美麗的女孩!”
 
1961年“世界小姐”羅斯瑪麗·弗蘭克蘭封冠現場。來源/新浪新聞
 
可惜紅顏薄命,獲獎後的弗蘭克蘭結婚,前往美國的洛杉磯生活。她的日子逐漸開始不如意,離婚,又再婚,並育有一女。隨著時光的迅速流逝,她很快被人遺忘,並從社交界銷聲匿跡。2000年12月,這位英國第一位獲得“世界小姐”頭銜的女性被警察發現死在自己殘舊的家中。據說,她是因服食過量藥物而死,終年57歲。
 

世界小姐的意義疊加

 
1970年的“世界小姐”大賽也創出了一個第一:冠軍得主是一位黑人佳麗——珍妮弗·霍斯頓。她可能也是最富爭議的一位“世界小姐”。據說,在2000年評出的20世紀最美麗的“世界小姐”排名裏,珍妮弗·霍斯頓排在末位。實際上,1970年的這次選美比賽本身就很有爭議。主辦方默許了南非白人政權的種族隔離行徑:南非同時推出了“南非小姐”(白人)與“非南小姐”(黑人)參賽。至於代表格林納達參賽的珍妮弗·霍斯頓則被認為隻有1%的奪冠機會。在那次比賽中,呼聲最高的是“瑞典小姐”瑪喬麗·克裏斯特爾·約翰遜(Marjorie Christel Johansson),在第一次得票最多(4票對格林納達小姐的2票),卻由於“世界小姐”複雜的“多數投票製度”,最後位列第四名。人們有理由懷疑,作為裁判之一的格林納達的總理埃瑞克·蓋瑞在其中進行了某些“操作”。結果,珍妮弗·霍斯頓意外奪冠,亞軍也是一位黑人女性,就是“非南小姐”。
 
珍妮弗封冠現場。來源/網絡
 
這在重大的國際選美比賽中還未發生過。當然,要是從半個世紀之後的眼光看,這樣的結果則是種族歧視與“政治正確”的鷸蚌相爭。
 
另一方麵,即便“世界小姐”比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卻仍舊伴隨著爭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聲一直伴隨著“世界小姐”的比賽進程。一些人認為,讓芳齡美女穿著泳衣在大庭廣眾之下走來走去,是對女性的侮辱和貶損。尤其是在堪稱“多事之秋”的1970年的“世界小姐”比賽裏,女權激進分子衝上舞台大鬧賽場,向主持人鮑勃·侯普投擲麵粉彈。好在喜劇演員的專業素養發揮了作用。鮑勃·侯普搖著頭不以為然地說:“任何試圖破壞這樣一場精彩活動的人都是呆子。”
 
但這充其量隻能救場,卻平息不了輿論對選美比賽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這些參賽者不過“花瓶”而已,某種意義上,1986年的“世界小姐”比賽就是一個佐證。在當年參賽的“美國小姐”哈利·貝瑞在民族服裝展示上,穿著一件飾有非常顯眼的星星和珠串的泳裝登上舞台,她對這身打扮的措辭便是,想“在一開始就抓住眾人的目光”。有些參賽者對她選擇的這套衣服非常不滿,簡妮·特維德(荷蘭小姐)抱怨道:“我們覺得這是很不公平的!我的身材全被這件傳統的荷蘭服給擋住了,她穿得那麽少就是為了可以顯得如此性感。”須知,日後的哈利·貝瑞貴為奧斯卡影後,演藝才能無可置疑。可是在這屆“世界小姐”選舉裏,她最終還是落後於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小姐吉賽爾·拉瑞德。從後來的哈利貝瑞的事業發展看,隻能說是當年的評委又看走眼了。
 
哈利·貝瑞。來源/維基百科
 

從外表美豔到心靈美麗

 
當世界小姐的榮譽與巨大的商業利益綁定後,為了爭取“世界小姐”的桂冠,佳麗們明爭暗鬥。許多佳麗空有美豔的外表,內心卻唯利是圖。雖然說“世界小姐”的賽場本身就是個名利場,但體麵人總是要有所“不為”。
 
有鑒於此,朱莉婭·莫利(埃裏克·莫利的妻子)提出了“有意義的美”的說法。這就是說,參加選美的現代佳麗不僅要美麗健康,還要能言善辯,特別是,她們還應具有關愛芸芸眾生的愛心,她們要優美、友善,在許多方麵都做到出類拔萃。總之,這個眾望所歸的美女一定要有一顆慈善的心和一雙樂於助人的手,這就是所謂的“有意義的美”。
 
朱莉婭·莫利。來源/2021“世界小姐”頒獎禮直播截圖
 
秉承這一理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尤其是在2000年埃裏克·莫利去世後,朱莉婭·莫利成為“世界小姐”的最終決策者,比賽方式有了巨大變革:評委們將從個性和智力等方麵對參賽選手做出評判,而不僅僅是根據選手的相貌。
 
如今,“世界小姐”選美比賽已變得與最初創辦時差異甚多,比賽共設有五個環節:沙灘決賽(Beach Beauty Final),超模決賽(Top Model Final)才藝決賽(Talent Final),體育競技決賽(Sports Final)和美麗心智決賽(Beauty with a purpose Final)。可以說,這倒幫助了這項比賽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八十年代末,世界小姐選美比賽在英國已開始不大受歡迎,甚至主要電視台都不予轉播。21世紀初期,世界各國的報紙雜誌都爭相跟蹤報道長達一個月的總決賽花絮和賽事活動,並以顯著的版麵報道評選結果。
 
 
作為“世界小姐”大國,印度曾連續兩年斬獲“世界小姐桂冠”,圖為1999年“世界小姐”俞科塔·莫克菲(左)和2000年世界小姐普瑞延科·科普拉(右)。來源/新浪新聞
 
2007年12月1日,在海南三亞,張梓琳在來自106個國家的佳麗裏脫穎而出,贏得第57屆“世界小姐”桂冠。她也是首次榮膺“世界小姐”的中國女性。隻不過,盡管如今的“世界小姐”選美大賽或以“環保”為宣言,或打著“和平”口號,有一點卻是永恒不變的:參賽者首先必須具備“天使的麵容”與“魔鬼的身材”,才有可能在比賽中勝出。也正因此,本質上說,這仍是資本盛行的當下,選手自我物化的名利場。
 
2007“世界小姐”王冠交接現場。來源/2007“世界小姐”頒獎直播截圖

 

END
作者 | 向衡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彥文

所有跟帖: 

非洲選美比賽 -YMCK1025- 給 YMCK1025 發送悄悄話 (212 bytes) () 09/13/2022 postreply 18:28: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