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與修的定義有關。

孔兄當然是曾經對修(包括傳統的修)下過功夫的。想參悟第一義,應該需要修,需要在意,也需要慧根。如果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似的純形式修行或者其他不得要領的修行方式,終究無法了義。了義之後,就有了大法寶,對付貪嗔癡,對利刀切豆腐隨意化解,或者根本不起困惑,當然不需要眾多修行之法。

順便說下,最近我才對自性中為什麽要有這個自字有所領悟。盡管廣義的佛性似乎是超越個體的,但感知思維畢竟需要自主的個人主體。無生命之物,植物,無法自主,不包括在有情眾生裏。植物人,沒有自主,可憐乎?其無情乎?

有個我,就有貪嗔癡。但是,自性裏有反思有領悟能力也有選擇能力,也就有了超越貪嗔癡的潛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