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與基因

周末了, 讀孔兄的帖子有感簡單記錄一下。

有生死的是個體,性不是個體。為了基因的傳遞,野生三文魚洄遊很長的路,交配產卵然後死去。人性有多少是基因決定,有多少是環境(文化)決定?基因源遠流長,文化(包括語言文字)亦然,近乎恒在?從宇宙的無窮無盡卻是近乎短暫?

孔子後人據記載已經有70幾代。一代人有上代1/2的基因,70幾代後的孔子後代隻有孔子的極小一部分基因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小鼠也與人類有80%以上的相似基因(有情皆可成佛?)。今人與古人的基因相似度更高;世界各地的人之間的基因相似度也更高。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死後有靈魂嗎?很難確知,大概率是油盡燈滅,沒有靈魂。性靈之光如何傳遞?古人沒有基因和遺傳概念(其實還有文化傳遞的貢獻),難免不依賴於靈魂的輪回來解釋代代延續。盡管佛經中反複出現種子的譬喻,種子裏是啥古人並不完全清楚。

一個人去世,一個族群消失,甚至整體人類的滅亡,就整個宇宙而言,都不是世界末日。性是感知也好,是思維也好,確似恒在。基因綿延,環境(相?)不會消失,性海不枯竭。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