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非: 清代取消人頭稅,推廣種植技術,以及土地改造,才是人口增長的主因 (而不是由於引進美洲高產作物)

來源: yzout 2021-11-25 17:09:4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3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zout ] 在 2021-11-25 17:47:1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清代取消人頭稅,推廣種植技術,以及土地改造,才是人口增長的主因。

蔡非

史學界所謂的“康幹盛世”一般認為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平定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陝楚白蓮教起義爆發,這中間100多年的時間,人口突破3億大關,也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經濟和國庫收入都不斷增長,所以傳統上被認為是“康幹盛世”。

雖然今天很多人認為這段“盛世”名不副實,是紅薯和玉米引入而造成的人口低質量增長,但其實以上觀點並沒有完全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例如,國際上研究中國經濟史的主要流派,美國加州學派的彭慕蘭就認為,在1750年前後,中國江南的生活水平並不遜色於同期的英格蘭。

一直以來,“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造就了康幹盛世”的說法遭到一些曆史學專業人士的反對。

為什麽呢?

第一是時間對不上。

實際上清代官方第一次大規模推廣美洲作物,是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當時河南出現了大旱糧食歉收,於是乾隆帝下旨在河南大麵積推廣種植番薯,增加糧食供給,在見到成效後,乾隆帝又把這個經驗推廣到全國。各省巡撫積極響應和配合,在各自省內積極宣傳,使更多的百姓種植番薯。

在之前,雖然美洲作物在明代已經進入中國,但曆代的推廣都不怎麽成功。乾隆這次的官方推廣公認是影響最大的。而1785年已經是“康幹盛世”的晚期。如果說紅薯當時已經普遍種植了,怎麽會輪到乾隆親自下旨去推廣?

而且一直到民國時期,在各種經濟統計資料中。紅薯和玉米占全國產量仍然很小(土豆更小),隻占到全部糧食產量的10%以下。

第二是從人口學上來說,康幹盛世的人口增加很難說是爆炸。

就人口史的統計來說,一般來說除了1393年朱元璋搞的那次以外,其他封建王朝時期的人口統計準確率都不高。例如明朝末期,現代的研究一般都認為突破了兩億人。

根據曹樹基的“中國人口數據庫( 1393-1953) ”,在明代大多數的時間(1393年到1630年),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是每年千分之四點六。人口由7465萬增加到2.22億。

而“康幹盛世”的人口增長速度是千分之五點五。人口由1680年的1.85億增加到1776年的3.11億。

既然在明末那個外患內亂一起來的時代,總人口都能突破2億大關,那麽到清代乾隆年間人口從2億增加到3億以上,其實也沒什麽不正常的。

也就是說,從現在的研究看,是中國人口先增長到了3億之後,之後才有紅薯玉米土豆的大推廣。而不是反過來有了美洲作物才有人口猛增。

那在清朝初期造成人口增長的真正原因是什麽?

一是雍正元年(1723年)開始普遍推行“攤丁入畝”,不再以人為對象征收丁稅。取消了人頭稅,開始“攤丁入畝”了,這樣從明代開始一直沒上戶籍的人口總算出現了官方視野中。

二是多熟種植的推廣,說白了就是兩季稻、三季稻等。雖然宋代已經有了兩季稻,但隻是零散種植。一直到清代,長江流域、閩廣地區才大量開始推廣。

三是農田的開墾。清人在與水爭田、與山爭地上很有一套,土地利用招式層出不窮,而這些土地之前往往是沒有利用的。為了防止海潮、洪水的侵襲,則有塗田、湖田、圩田( 櫃田) ; 為了利用水麵,則有沙田、架田、葑田。耕地向高處發展,是最主要的改造耕地的方式——旱澇保收的梯田,實現對山地水土資源的高度利用。上述土地利用方式在清代之前已有存在,但在清代達到高潮。

所以,今天很多曆史學家確實認可美洲作物對清代中前期人口增長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決定性”的,清代取消人頭稅,推廣種植技術,以及土地改造,才是人口增長的主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