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抱樸子(東晉葛洪)和《抱樸子》,無《抱樸經》。葛洪的《抱樸子》講的是神仙丹藥、政治人事,與先秦老子的大道之學,相去有一點距離。
而“抱樸”,在老子的《道德經》裏,十分重要,五千言裏,論述頗多。“抱樸”類似於“抱一”的高度,因為老子用“無名之樸”,來代替指稱大道。“樸”為何物?就是未經刀斧砍鑿的木材,混一天然,就好像大道初始混一的狀態。而“樸散為器”,同一個木材,在大匠之手,變化為各種房子、車子、桌子,有了自己的形象、差別、名字,也很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樸”,是大道化育萬物的一個很好的比喻。大道即像一根天然的好木材,又像一個特別能幹的老木匠。我們人,也是其中的一個“木製品”。知道根本後,我們宜返璞歸真,複歸於樸,以一化萬,以一度萬,以一應萬,不要割裂地來看待事物,和運用我們的稟賦。
這裏,我把老子《道德經》中,直接和間接的,有關“素樸之道”的詞句,整理成了一篇《抱樸經》。除了篇首加了“老子曰”,其他所有文字,皆出自老子之手,截取自《道德經》,有變動順序,但我未改一字。
既然仍是老子的東西,叫“經”未嚐不可。依然是老子的作品,我不過是做了下小編。至此,我從老子《道德經》中,已抽取一部《自然經》和一部《抱樸經》。“自然”和“抱樸”這兩個核心的道家哲學思想,抽取為經,也再合適不過了。
《抱樸經》分三段:第一段是大道素樸的形象,第二段是聖人秉持的素樸之道,第三段,是用素樸之道治世。
《抱樸經》:
“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見素抱樸。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製不割。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
注,我在此經中,增加了一段“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這樣,《抱樸經》一共得555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