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囚徒:

回答: 內卷就是囚徒困境music1232021-03-22 16:30:20

生了孩子後,整個社會都在懲罰我深度內卷下的教育困境。

點擊右邊星標 一條 2021-03-21
 

 

日劇《我,到點下班》中

接到家裏電話一臉緊張的職場媽媽

今年兩會,女性議題頻上熱搜,

最受矚目的提案包括:

夫妻合休產假,

增加女性在職場決策層的占比,

以家庭為單位發放生育補貼,

延長幼兒園和小學的放學時間,以支持職場女性……

《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修改也提上議事日程。

女性問題一直以來也是一條的關注點,

我們發現,

九成職場媽媽認為生育阻礙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一眾年入百萬、資產千萬的新中產父母,

在子女教育問題上深感挫敗。

《寥寥中年事》一書,

寫了22個中年婦女的故事,

“要不要為了小孩,維持早已沒有愛的婚姻

“結婚後,是否重回職場

“丈夫對家不管不顧,該怎麽辦?”……

我們甄選了過去一年來的三個報道,

與大家分享。

 

 

 

 

 

安柏和兒子花生

《上岸:一個海澱媽媽的重點學校闖關記》的作者安柏,是新中產父母的典型代表。他們普遍高知、高收入,年入百萬、資產水平超千萬,卻在子女教育上體會到強烈的挫敗感。
 
一條采訪了安柏和其他三位新中產媽媽,她們親身經曆了深度內卷下的教育困境。
北京媽媽安柏4年前成了全職家庭主婦,專門“雞娃”——督促娃學習、給娃打雞血。
辭職前她是一家世界500強外企的項目經理,對兒子花生一直奉行佛係放養的“快樂教育”,直到花生上了小學四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說:“媽,我想進海澱六小強。”
安柏查資料知道,兒子口中的“海澱六小強”指的是北京市海澱區最牛的六所公立中學——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十一學校和首師大附中。
這六所學校承包了海澱區90%以上的清北錄取名額。安柏算了算,能進六小強的概率,“比中500萬彩票的概率高一點”。

為了衝刺海澱六小強,花生兩年時間上了3種奧數班,拿了一個奧數二等獎。輔導老師卻善意地提醒安柏:二等獎等於沒有獎。

 

 

點點參加鋼琴匯演

杭州的點點媽媽,是外企高管。她的女兒點點是圈內有名的“牛蛙”。點點兩歲就開始接觸英語,四歲學鋼琴,幼兒園中班開始學圍棋,還有中國舞、芭蕾、合唱、畫畫......

點點每天早上七點多起床,晚上十點才睡覺。她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對未來已經有了明確目標:“我要考清華北大。”
 

 

點點的一周計劃表
安柏發現,自從兒子花生小升初後,她身邊的的全職媽媽越來越多。花生三年級前,班上隻有寥寥幾個全職媽媽,到了準備小升初,一下子增加到十來個。
“別人說,放著500強企業的經理不做,去當全職媽媽,你傻呀。但實際上,辭職之後才發現,要學的東西學不完,上班的日子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與時代慢慢脫節。做全職媽媽這兩年,我人生進步最快。”
辭職後,安柏每天早上六點起床,送完孩子上學後,回家查資料、做研究、寫公眾號文章。她關注了20個小升初公號、論壇,加過12個課程群、7個家長群,考察過坑班,研究過PET和FCE(劍橋英語等級考試的分級)。
她在外企工作多年,英語專業八級水平,發現小升初的英文閱讀理解題竟然搞不定,於是花了2000元報名了雅思考試,再花5000元報了雅思7分網課。進考場時,她是年紀最大的那一個。
 

 

布丁和媽媽
另一位也在杭州的布丁媽媽為了陪布丁練鋼琴,快40歲的人了,零基礎開始學樂理,上課時跟在後麵做筆記。
安柏感歎,拚孩子拚到底,其實還是在拚爹拚媽。
在中國,高水平“雞娃”折射的是一個階層的集體焦慮。
調查顯示,今天中國的“雞娃”主力軍是一群新中產階級父母。他們生活在一二線城市,普遍高知、高收入,家庭年收入在100萬以上,資產水平超1000萬,但很少過億。最大的擔心就是階層下滑,教育投入是他們保護自己階層地位最熟悉的路徑。
 

 

布丁已學琴三年
布丁媽媽和老公結婚十年後一直沒想要小孩,直到36歲才當上高齡產婦。她從來沒想過布丁會成績不好——她家往上數三代,布丁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的都是985,她自己高考是浙江省文科前50名,老公是浙大的本科、研究生。
“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底線,在我們家就是,娃肯定能上985。”
但是,與兒子“鬥智鬥勇”幾年後,布丁媽媽沒那麽自信了:“他到底能不能上一個好大學,我還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布丁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習上沒有自覺性,全靠家長監督。布丁媽媽隻能動用盯人戰術,上周出了趟差,讓她自責壞了:
“我就怕耽誤了布丁,我一走,他一個周末又耽誤了,他本來時間就很寶貴。”
 

 

電視劇《小歡喜》中為升學而焦慮的喬家三口
為了小升初,安柏雞娃雞了一年多,發現“上岸”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但自己的兒子在這個過程中倒是變成熟了。
以前,花生會在作文裏寫,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就是住大房子、吃美食和旅行。
經過一年多,她再帶著花生出行,訂酒店時問兒子這次要不要定個好一點的酒店,沒想到,花生回答道:
“如果是我自己花錢,可能不會選這麽貴的,會選個性價比高的。反正我們白天玩得這麽晚,酒店的設施我們也享受不了太多。不過,現在是媽媽你花錢,你想住什麽我跟著你。”
 

 

安柏意識到,雞娃的價值或許並不在於上岸這唯一的結果。而是“當你做了這些努力後,無論結果是怎麽樣,你有沒有上岸,他的實力是不會憑空消失的。如果他在過程中養成了學習的習慣、碰到困難能去克服的心態,對整個人生就是有幫助的。”
“也許我們應該反思,把孩子變成流水線上精心打造出來的完美‘產品’到底有沒有必要。”安柏總結道,“在名校麵試官眼裏,一個完美的產品,可能比不上一個有瑕疵的活生生的人。”
 

 

《安家》中的二胎職場媽媽深夜躲在衛生間加班
幾大招聘平台最近兩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職場媽媽平均貢獻了近四成家庭收入,65%的職場媽媽認為自己有潛在抑鬱傾向,超八成的媽媽對孩子感到愧疚,九成人認為生育阻礙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一條對30多位職場媽媽做了調查,並詳細回訪了其中10位,我們發現,工作996,帶娃007,媽媽們被擠壓到難以喘息的地步。
深圳媽媽朱園園在一個通信企業工作,生孩子後為了不掉隊,她下班回家先把孩子哄睡,自己再繼續加班,工作剛做完,孩子又醒了,她每晚隻能睡四個小時,還是把業績做到深圳分公司第一,但升職仍然沒有她的份。 
和她談話時,HR很會包裝話術:“我們覺得不想用管理職位來過多占用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 乍一聽是為她好,實際上是用刻板印象斷絕了職場媽媽的晉升之路。
 

 

《我,到點下班》中,職場媽媽加班後回家看娃累到睡著

在我們的訪問中,所有媽媽都明確表示,平衡工作與家庭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沒有人能做到。
我們請職場媽媽們描述自己最崩潰的時刻,有一半人講述了類似的場景:孩子生病,偏偏工作要加班,老人獨自應付被累病了,打電話來質問能不能立刻回家:“累到沒有時間絕望。”
大多數職場媽媽都認為,“喪偶式育兒”更多的是一種修辭,完全當甩手掌櫃的老公很少。但普遍情況是,他們自動默認自己是輔助者和執行者,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和媽媽們遠遠無法相比。
 

《安家》中職場媽媽宮蓓蓓的丈夫自認為很顧家

朱園園發現,她自己又帶娃又上班、每天隻睡四個小時,她的老公卻過得輕鬆很多,會給自己安排健身、散步、打遊戲,而不會有什麽負罪感:
“因為他沒有介入這麽深,他會覺得活不是都有人幹嗎?家裏不是有保姆嗎?你讓我幹啥我就幹啥,你沒讓我幹我就不幹,他覺得反正也好像也不那麽需要他。”
很多職場媽媽們重度依賴老人的幫忙。但看孩子是一件極其需要精力和體力的事情,這和老人日漸衰老的身體狀況背道而馳。育兒嫂和保姆職業化程度又非常低,麵試、培訓要花費大量精力,而一旦保姆辭職,最後還是職場媽媽來背鍋。
 
各國生育相關福利對比

根據《職場媽媽生存報告》整理

為什麽職場媽媽的困境這麽難解決?美國人凱特琳·柯林斯花了5年,走訪了四個國家的135個職場媽媽,寫出了厚達近500頁的《職場媽媽生存報告》。

哪裏的中產階級職場媽媽過得最好?這本書的結論是:瑞典。

這是個高稅收高福利的國家,鼓勵父親和母親休同等時長的育兒假,政府配置充足且低價的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孩子一歲開始就可以進入托管體係,每月隻需要支付人民幣約1000元的費用(瑞典白領人均月收入約合人民幣23000元)。
同時,瑞典的職場文化不鼓勵加班,這裏無論男女,一年都有長達25天的帶薪假,休假方式也很靈活,可以自由安排。因此,瑞典媽媽參與社會工作的比例極高,家庭和工作怎麽平衡,對她們來說是不需要糾結的選擇。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

竹幼婷講述北歐國家對媽媽的重視
作者指出,這一係列政策背後真正的意識根源在於,他們認為孩子是屬於社會的,父母生養孩子是在為社會做貢獻,那麽社會理應為父母盡可能掃清一切障礙,創造各種便利條件。
根據這本書,中國的情況和美國最類似,會傾向於認為生養是個人的事情,應該個人自己想辦法解決。再加上性別分工的刻板印象,這個壓力最終就隻落在了女性家庭成員也就是媽媽們身上。
 

 

日劇《我,到點下班》對已育女性的職場困境做了深刻展現

在和職場媽媽的聊天過程中,她們會講到,在這個社會中養育孩子常常讓她們有恥感,尤其是自己的工作,其實是不歡迎這個孩子的。
李鑫然每每糾結於要不要參加單位團建或者同事聚餐。不參加顯得不合群,參加吧,就很難控製時間,每次稍微晚一點,老人總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電話問她什麽時候回去:
“領導當著你的麵就會說,你看你家老問,要不就回去。你一走,男領導就會說,女人就是這樣,覺得你事好多那種感覺。”
一個職場媽媽說,她感到自己在工作場合得到的一種最高褒獎,就是別人誇她“你表現得就像沒孩子一樣”。
 

《三十而已》中為了帶娃暫時退出職場的顧佳

在我們訪問的職場媽媽中,有三成人都表示有過後悔結婚、後悔生孩子的想法。一個媽媽反複感歎,當母親沒有回頭路。 

這幾年,社交網絡上總有討論生育之苦的文章,常常給人一個錯覺:我們已經足夠明白生育意味著什麽。以至於如果有新的文章討論這一話題,總有人高聲指責發文者不該再製造焦慮。

然而李鑫然的感受與此相反。生孩子之後,她發現,那些生活中她真正接觸的人,比如她的媽媽、婆婆,從來不會和她提及自己為生育付出的代價,總是隻講生孩子的好處,大家像是很有默契地保守一個秘密。

直到她有了孩子以後,媽媽才告訴她,當年生了她之後很後悔,覺得自己成了一個伺候孩子的工具。

 

《找到你》劇照

一個媽媽說,她現在對於母親這個身份的感受是:這既是你的天賦,又是你的詛咒。但她覺得這樣是不對的,“為什麽工作-家庭衝突,一定要職場媽媽來承擔?”

寫了500頁《職場媽媽生存報告》的作者也持同樣的觀點。“我寫這本書,就是想告訴大家:工作-家庭衝突並不是職場媽媽注定要承擔的不幸,這是社會造成的現象,也就是說,社會應該能夠改變這種狀況。

 

 

 

 

在《寥寥中年事》一書中,作者秋色連波寫了22個中年女性的故事,她們各自麵臨著不同的生活難題:
有費盡力氣離婚的;有父母在一年內因為生病相繼去世的;有為孩子升學苦惱的;有中年失業的……
作為正處於中年的女性寫作者,在她的故事中,男性基本扮演著次要的角色,而中年婦女,才是這個社會真正的中流砥柱。
她總結女性的中年危機,大概可以歸納為婚姻、育兒、親情和職場四個方麵。
 

 

婚姻:沒有愛的婚姻,離不離? 

她在書中寫了一個中年婦女主動提出離婚的故事。

主人公45歲了,在母親去世後,著手和丈夫離婚。丈夫覺得不可思議,對她大吼:“你怎麽可以和一個剛剛幫自己母親料理完喪事的人,提離婚?”

這一天,距離她第一次提出離婚,已經過去五年。

故事裏的丈夫對這個家從來沒上過心:女兒上下學,沒接送過;家長會,沒參加過;即便是女兒生病,也是她一個人背著孩子在兒童醫院收費處排隊;公婆因為重男輕女,更是對她冷眼相看。

 

幾個月前女兒中考,她在醫院照顧病危的母親,考完試還是女兒回家給丈夫做飯!女兒總說:“我真希望爸爸出差,他在家,又要伺候他,還要聽他各種挑剔。”

而讓她堅持熬過這五年的唯一原因就是,母親有高血壓和冠心病,怕她受不了。“我無法承受母親失望的眼神,以及因此一病不起的可能性。”

在財產上,她做出了很大讓步,將房子給了丈夫,自己隻要了孩子和現金。

作為一個中年婦女她早就明白,對方怎麽想,怎麽做,她都決定不了。所以她決定不再妥協,這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

 

育兒:孩子住院,丈夫不在身邊,求助別人還是靠自己?

大多數女性在中年,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會迅速地成熟起來。因為一方麵要照顧丈夫,另一方麵,還要兼顧孩子的方方麵麵,比如學習成績、身體健康、性教育…….

秋色連波寫的故事中,有一名教了二十年書的小學語文老師,也是一個重案組刑警的家屬。

她兒子兩歲時第一次疑似癲癇,三歲生日那天,兩個人又是在醫院度過的。因為檢查要做24個小時,他們被安排在了住院部。孩子睡著還好,但如果哭醒三五次,就徹底睡不著了。

 

為了安撫他的情緒,她給兒子講故事,好幾個小孩都圍過來聽。和她的孩子一樣,每個人頭上都貼著密密麻麻的電極,連著長長的線。後來,她才知道,在這個房間長住的,多半是嚴重的腦癱。

第二天早上,取電極的時候,會扯到頭發,然後要抽血,孩子就一直哭得止不住。48小時沒睡的她,一邊擦汗,一邊想坐在地上大哭一樣,但她沒有,她知道不能這樣做。

等事情都解決了,孩子爸爸才到醫院。

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秋色連波的心情挺複雜的。她想,這個媽媽肯定想過無數次大哭一場,但又一次一次地忍住了。這種感受,每一個當過媽媽的人,都體會過。

“就是這樣,一個人熬著、挺著也就過去了。後來你發現,很多家庭,就是靠這樣的女人,撐起來的。”

 

 

《都挺好》劇照

職場:下屬變領導, 認命還是跨過去? 

書中還有一位中年女性,她為了女兒,在職場上發展最好的時候,選擇陪孩子出國,打算到國外的分公司工作8年,正好能把女兒送上大學。當時看來,這無疑是種犧牲,但事情並沒有像她所計劃的那樣發展。

女兒完全不適應國外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方式,讀了半年書就嚷嚷著念不下去了,她進退兩難。

最終她還是帶著女兒回國了。但總公司裏,她之前的下屬已經成了她的領導,這樣的工作關係,並不是她想要的,卻是她需要的。因為爸爸媽媽已經老了,女兒更是青春期,她需要有穩定收入來解決一家人的問題。

 

 

日劇《營業部長吉良奈津子》女主生娃後重返職場

她也許後悔,但沒辦法,她必須適應,必須接受,隻能從頭再來。曾經陷進去了,現在又要爬出來,可能爬出來的過程中並不容易,也不好看,甚至可以說灰頭土臉。

秋色連波對筆下的人物感同身受:“70後這代人,還是相信付出就有收獲,哪怕走了彎路,也會靠自己再摸索回來。我覺得,隻要你一直在努力,即便結果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會有所收獲。”

 

 

電影《別告訴她》劇照
父母生病, 是繼續當小孩,還是忍痛蛻變成長? 

秋色連波問過身邊很多中年人:你覺得自己是在哪一瞬間長大的?很多人會回答,是在父母離世的那一刻。

她在書裏寫了一個中年女性父母相繼去世的故事。主人公44歲那年,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

病來如山倒。很快,母親不能獨自料理生活。起初還是父親照顧母親,沒過多久,父親的胃經常不舒服,她帶著到醫院做檢查,竟然是胃癌晚期,已擴散。突然間,所有的事情,都擺在了她一個人麵前:

白天要到醫院照顧父親,晚上回家和保姆換班,看著母親,還要輔導兒子功課,隨時關心在美國待產的弟媳…….僅是短短幾天裏,她變成了“當家人”。

 

 

電視劇《嘿!老頭》中

患上阿茲海默症的父親隻記得兒子乖巧的樣子

秋色連波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因為身邊有一個朋友的父親,突然生病去世了。朋友說,那段時間,自己很恍惚,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解決完一個問題馬上又一個新的。直到所有的事情都解決完了,突然有一天晚上,有一個瞬間,她才意識到,自己沒有父親了。

 

 

秋色連波

《寥寥中年事》作者

我所接觸的中年女性,最突出的兩個特點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大多數中年婦女,在家庭中都是主心骨。但整個社會卻認為,男性是家裏“挑大梁”的角色。在我看來,男性基本隻需要賺錢。反而女性,既要賺錢,又需要顧家。

秋色連波說,她起初隻是想把這些日常故事記錄下來。直到書出版以後,她看了留言才知道,原來不同背景、不同成長環境下的女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別如此之大。

少女是一枚一枚的,婦女卻是一坨一坨的。很多年輕女孩覺得,這像恐怖小說。其實這些,都是中年女性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或正在經曆的事情。”

“我覺得這本書,是在借助這些女性的故事,告訴更多的人,即便生活一地雞毛,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體麵的中年人。”(題圖與內文無關)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