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農曆二月初五是千古偉人玄奘大師圓寂紀念日。
今年是玄奘法師圓寂一千三百五十七年,玄奘法師是兩千年中國佛教史獨立峰巒的人物,是中國譯經史的巔峰代表,被譽為“民族脊梁”。其成就不僅僅是開創譯經史上新譯時代,更可謂是中國佛教史上的可比肩龍樹菩薩的“八宗共祖”。
我們恭逢大師圓寂日,惟願祖師於兜率內院慈光攝照娑婆悲苦眾生,願三寶加被疫情早消。
唐太宗曾稱讚他:
“鬆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
魯迅評價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梁啟超說他乃“千古第一人”。
溯洄千年,他正襟危坐於經籍正典之中,又被民間久久地想象、傳說和書寫。他便是玄奘,中國文化史上的耀眼星辰。
周國平曾說:“一個民族倘若不懂得尊敬自己曆史上的精神偉人,就不可能對世界文化作出新的貢獻。應該說,忘記玄奘是可恥的。”
如今,我輩知其人、感其誠、聽其言、學其行,都是為了那不被忘卻的紀念。
跋涉十萬裏,曆時十七年,乘危遠邁,杖策孤征,辛苦何為?“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繼承如來家業,將佛法發揚光大,年少時的玄奘已明確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這世界上總有那麽一些人,會選擇用看似笨拙的方式生活。遇到問題,便去解決問題,不計成本,也不問收獲。玄奘看到當時教內義理紛爭,人雲亦雲、各執一詞者多,便選擇了一條最簡單也最艱難的路——西行求法。
流沙、火海、盜匪、兵禍、孤獨、漫長、名利、抉擇,未知的國度,未知的路途,曆九九八十一難,能活著堅持下來真是個奇跡啊。“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玄奘此行,竟以一人之力,為絲綢之路添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在千年以前,玄奘便為天下的留學生做了榜樣。到天竺之後,他遊曆訪學,習語言,尋名師,通三藏,並不局限於所依止的瑜伽行派,專精而不封閉,以包容開放的態度對待天下的學問,將異邦的民俗風物也體察於心。正因有如此視野和胸懷,才會有後來《大唐西域記》的問世。
如果玄奘不再回來,曆史會如何改寫?近二十年遠離故土,功成名就於異邦,此時言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而玄奘做到了。一路風塵,657部佛經原典最終隨玄奘一起來到了大唐。
唐太宗欣賞玄奘的才華,勸他還俗,許以高官厚祿,遭他婉謝。他說,自己隻“願單身行道,以報國恩”,自此坐鎮弘福寺,一心譯經弘法。開譯場,育僧才,譯經十九載,翻譯經論75部1335卷,內容涵蓋了佛教大小空有各派經論,成就震古爍今。
縱觀玄奘的一生,他是偉大的旅行家、佛學大師、宗教實踐家、留學生、師者、翻譯家、外交家......可他又什麽都不是。所有的標簽,都是那指向月亮的手指,手指指月,指卻非月。你要是因為崇拜玄奘,而非要去當那旅行家、翻譯家,便大錯特錯了。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每次聽法師講經之前,大家都會誦武則天寫的這首《開經偈》,短短四句話,飽含了對佛法無上的讚美,也暗示了佛法的難得。唐義淨三藏法師也曾做過一首求法詩,訴說了求法的艱辛: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所謂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人負重前行,此理古今同。那些被世人長久稱讚的聖賢,都是不拘於一己之私的人,滿懷家國情懷,心中係著天下蒼生。
玄奘曾哀求極力挽留自己的天竺各國王,苦言道:“支那國去此遐遠,晚聞佛法,雖沾梗概,不能委具,為此故來訪殊異耳。今果願者,皆由本土諸賢思渴誠深之所致也,以是不敢須臾而忘。”玄奘發願之偉、回向之誠、意誌之堅,由此可知。如果不是深知佛法的精妙,玄奘何以將自己的一生交付於斯。玄奘深信佛法,並願更多人同霑法雨、沐浴佛恩。
《心經》傳說
如今流傳最廣的《心經》譯本便是玄奘法師所譯,玄奘本人更是持誦《心經》的受益者。西行路上,玄奘一直修持梵文《般若般羅蜜多心經》,持誦觀音菩薩的聖號,學習大乘菩薩“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行願,每每化險為夷。難怪有人說,吳承恩《西遊記》裏的“緊箍咒”或許便是梵文《心經》。
說到《西遊記》,娛樂之餘,有人從佛教的角度解讀過這本小說,說其中有很多隱喻體現了佛法的精義。孫悟空或許喻指玄奘的心,九九八十一難要靠它保護,心猿意馬時還要用“緊箍咒”(《心經》)調伏。在西行路上,孫悟空曾打死六個強盜,名字特別,譬喻人的“六根”“六賊”。玄奘曾上表太宗謂:“願托慮於禪門,澄想於定心,製情猿之逸躁,係意馬之奔馳。”伏心猿、修空觀、發慧光,佛法如菩薩手中的慧劍,修行者借之可降服心中的鬼怪妖魔。
玄奘譯《攝大乘論》中提到了“一境四心”,又名“一水四見”。人見是水,天見是寶嚴地,餓鬼見是膿血,魚見是窟宅(住所),同一之境因見者心識境界、業力因緣不同而生差違。同樣道理,我們多看到聖賢吃的苦受的罪,頌揚他們偉大的付出和犧牲,卻很難體會得到他們心中的喜悅和幸福。
每年二月初五是玄奘紀念日,四麵八方的人會朝拜舍利,緬懷聖者。人們將他薦入世界文化偉人之列,寫詩文讚揚他的赤子之心和家國情懷,建殿堂靈塔紀念館來供奉他,做再多的事情都無法表達盡我們對他的崇敬之情。
可光崇敬是遠遠不夠的,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好好想想。比如,玄奘與我們、與我們生活的時代究竟有什麽關係?比如,千年之後的我們該如何麵對他?
《續高僧傳》中曾言玄奘回到長安後,“獨守館宇,坐鎮清閑,恐陷物議,故不臨對。”不慕時榮的玄奘真正在乎的,肯定不是這生前身後名,而是是否能有更多的人於佛的教法中受益,是否能像他自己一樣收獲法喜,是否能從他身上得到積極向上的人生力量。
幾年前,有一次叩拜玄奘舍利,心中念著諸事順遂、心想事成等類似的話,希望獲得聖者的保佑和加持。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神情崇敬、真誠、膽怯又滿懷期許。現在想想,不免有些汗顏。紀念活動的真正目的,其實是感受聖者的人格魅力,學習先賢的慈悲行願,依教奉行,莊嚴生命才對。
根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法師在四川時,曾在路上見到一個滿身生瘡的病人。玄奘法師很是憐憫他,於是特意為他請來大夫治病。
此人病愈之後,為了報答玄奘法師,就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梵文本傳給了他。此人還告訴玄奘法師,以後若是遇到苦難,隻要專心修持《心經》,便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轉危為安。
後來,玄奘法師在路過莫賀延磧沙漠時,四天五夜都沒有了水源,於是他專心念誦《心經》,希望觀世音菩薩能夠護佑他。果然,在第五個晚上,突然吹來一股涼風,精神豁然抖擻,不遠處竟然有一方泉水,澄清如鏡。 想來這正是玄奘法師的福德,同時也是《心經》的功德力所在了。 尊稱大乘天 玄奘法師到達那爛陀之後,專心顧念修學瑜伽行派。但是當時印度的外道十分猖狂,也非常有學問,便挑戰那爛陀的僧眾,想要一舉擊潰佛教的學說。 此時戒日王信奉佛法,便在曲女城舉辦了無遮大會,邀請玄奘法師為座上賓,等候外道的挑戰。不料幾天過去了,卻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與玄奘法師辯論。 整場無遮大會便在一派靜謐中,悄悄地結束了。專心憶念佛號的玄奘法師,就因此事而得到佛教大乘、小乘信徒的尊敬,給他冠以“大乘天”的稱號。 安然圓寂 玄奘法師於公元645年回到大唐,帶回了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但這並不是玄奘法師的全部貢獻,玄奘法師在回到長安後的19年中筆耕不輟,日夜翻譯經典,一生與其弟子共翻譯了《大般若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75部譯典、著作共有1335卷。 然而凡夫的生命總是要麵對無常,玄奘法師的弟子玄覺夢到一座佛塔轟然倒塌。他跑去問自己的師父這是什麽象征,玄奘法師看了玄覺良久,方告知他:我將離開這個娑婆世界。 此後的玄奘法師因為一場意外,身體也開始越來越差。他臥於榻上,卻堅持翻譯更多的經典以便向後人傳播。 二月初五日的晚上,玄奘法師圓寂於玉華寺。他給後世學人留下了無數的經典,和一身慨然的氣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