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從教正月半,美人慵翦上元燈 | 今日雨水
“每個生命中,有些雨必將落下。”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 《雨天》
雨水必將落下。雨水是自天而降的恩賜,是大地久旱的甘霖,是萬物回歸生機的必須;雨水降給義人,也降給不義的人,有時也會連降四十晝夜,是神決意毀滅世界的大洪水。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雨,更是幾乎終結一切的災難。雨水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個,辛醜新年上班的第一天。
而究竟什麽時候下雨——比如雨水之日到底有沒有雨,是需要占卜的。
我大概是世界上最喜歡雨水的人;至少也是之一。但更值得好奇的是怎麽被人發現的。大學在廣州讀書,南方春夏多雨,隻要下雨必有人專門打電話到宿舍來,喊我下去淋雨。男女生都有,總有六七個。當然都是些喜歡雨水的同好,可他們是怎麽一眼認出我的呢?
然而那時我比現在還更害羞一點,所以無論誰邀約都不下樓。隻走在路上突然下起雨來時,才會悄悄比平時走得更慢一點,從來不肯打傘,哪怕台風。——在華南,傘是專門用來遮太陽的。
大四那年秋天動念考研,先坐火車去北京考察。非常可笑地才九月初就備了棉衣,因為此前從沒去過北方,不知到底有多冷。結果一出西站就發現下雨了,黑暗空曠的站台外,路燈倒映著地麵的水窪,像點點清冷的珠光。
坐公交車晃蕩很久才到北大,從西門進去一路在雨中漫步,但見一個大湖,又見對岸隱約亮著燈的屋舍,仿佛不小心跌入極深的夢境裏。在附近青年旅社住下,第二天仍在下,走在三角地,發覺自己是全校園裏穿得最多的人,其他人不過也就穿著薄外套,還有人狀若瀟灑地在雨中騎車來去——但細看才發現一手扶著車把,另一隻手還要顫巍巍地打傘,全無南方人遇雨的從容。
無論如何,一來到北京就遇到喜歡的雨天,終於促使我做了決定。後來真考來了,才知道北京是騙我的:這幾乎是我待過的雨水最少的城市了,怨不得人不慣淋雨。
攝影:朝雨海棠
一個喜歡雨的人,在不輕易下雨的北方,一晃也住了十幾年了。
起初總不能習慣,若很長一段時間滴雨不下,尤其是幹燥荒涼的春天,會莫名焦躁。喜歡艾略特的《荒原》,不為別的,隻為裏麵充滿了英倫四月濕沉沉的雨意。博爾赫斯和卡佛各自也寫過關於雨的佳句:
突然間黃昏變得明亮
因為此刻正有細雨在落下
早晨醒來時
特別想在床上躺一整天,
讀書。有一陣我想打消此念。
後來我看著窗外的雨。
不再勉強。把自己完全
交給這個下雨的早晨。
我能否這輩子重新來過?
還會犯下不可原諒的同樣錯誤嗎?
會的,隻要有半點機會,會的。
最慰藉人心的,還是讀我們自己的詩詞,比如“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黃庭堅《約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吹麵不寒楊柳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宋誌南《絕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宋陸遊《臨安春雨初霽》),“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鹹陽城東樓》),“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清查慎行《登寶鶩樓》),“雨打梨花深閉門”(明唐寅《一剪梅》)……但最美的卻是最短的六字:
杏花春雨江南。
這樣的句子,是看一眼就永遠不會忘記的。後來發現還有武俠小說改了做名字,是古龍的《劍花煙雨江南》,雖隻改兩字,卻情境全變,隱有江湖的劍光血影了。
全詞如下:
畫堂紅袖倚清酣,華發不勝簪。幾回晚直金鑾殿,東風軟、花裏停驂。書詔許傳宮燭,輕羅初試朝衫。
禦溝冰泮水挼藍。飛燕語呢喃。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報道先生歸也,杏花春雨江南。
——元.虞集《風入鬆.寄柯敬仲》
虞集何許人也?
此乃元朝大儒。元朝在宋後,是中國文人最難自處的朝代,學者幺書儀甚至寫了一本專著,就叫做《元代文人心態》:五胡雜處,漢臣被傾軋排擠,宦途險惡,命運浮沉。而虞集當過翰林,位列侍書學士,領修《經世大典》,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與揭傒斯、柳貫、黃溍並稱“元儒四家”;詩又與揭傒斯、範梈、楊載齊名,人稱“元詩四家”。——恁大聲名,又是文壇領袖,然而美人在抱,卻隻留意到華發漸稀;又寫自己為皇帝老兒如何奔忙,後半闕才輕輕說了一句:
重重簾幕寒猶在,憑誰寄、銀字泥緘。
原來京城居大不易,為仕亦有無限艱辛,無人可訴,隻好寫信給舊友,“在京城總有人不待見我,我很快就回來啦。”一代名臣才高,隻用區區六字,便寫盡蓴鱸之思。就這樣告老辭官,浮名浮利休苦勞神也是可以的吧。可又是誰說的: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卻是宋代的北人韋莊,隻因家鄉戰亂頻仍,在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亦不得心安。原來無論南北,都隻懷念故土。我懷念雨天也是鄉愁。
攝影:朝雨海棠
但北京總有下雨的時候。而我也不是不喜歡此地的四季分明。便說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一轉眼數九寒冬就要過去了。
據稱是元人吳澄所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母,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這句散而為雨,有一種紛紛而落的瀟灑。今年立春比春節早,因此雨水不過初七。雖如此,三候卻也如約而至:
一候水獺祭魚。想想就很可愛,大概是水獺在水邊清點過冬的藏魚剛好被人看到,故記錄在案?順便說一句,這個疑心被後世偽托撰寫節氣的經學大師吳澄,正是虞集的老師。
二候鴻雁來。北方最讓我喜歡的風物除了雪,就是叫聲嘹亮的大雁。少年讀金庸,《碧血劍》裏溫儀曼聲唱曲:從南來了一群雁,也有成雙也有孤單。成雙的歡天喜地聲嘹亮,孤單的落在後頭飛不上。不看成雙,隻看孤單,細思量你的淒涼,和我是一般樣!細思量你的淒涼,和我是一般樣。讀來心神為之一蕩。
三候草木萌動。這句不必解,倒想起另一句關於春雨的詩: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
——孟郊《春雨後》
郊寒島瘦,都是煉字大師。我就沒見過其他人用“蘇”作使動的,不過終無妙手偶得之趣,比如“杏花春雨江南”,全無僻字用典,卻人間天上第一。
今年在京就地過年,也沒機會回南方看望父母,更未得見春草萌生:北方且有幾撥倒春寒呢。初二初三兩天倒是去了京郊懷柔,未見水獺,先見鬆鼠;沒觀成雁,卻有幸拍到濕地裏成群飛起的野鴨。而且初三那天整整下了一天雨,仿佛雨水節氣提前到來;懷沙河的冰也在慢慢化盡,岸邊還餘許多殘雪,配隨風搖曳的蘆葦,格外入畫。
常有人說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但其實陰天京郊也像加了濾鏡,葦蕩,遠山,枯樹,在在都有詩心。同行者有出版社的前同事,有畫家,有音樂人,有文字工作者,也有真正的小朋友,小大鹹歡,打山泉水,尋漫山遍野的栗子,撿莊稼地裏的紅豆。一根孤零零的高粱頂著穗子站在地裏,像被遺忘的風景。出身河南農村的詩人歌手小海說:那是留給鳥吃的。大過年的,也不能顆粒全收。
——更有古意了。
一行人慢慢往山下走,晚上洪老師還要拉小提琴給我們聽。《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鄭玄注:“漢始以雨水為二月節。”但中和節是二月初一或初二,現在才正月初二,漫步雨中,就像提前走入二月的序幕。《漢書·王莽傳下》:“乃庚子雨水灑道,辛醜清靚無塵。”偏巧也是庚子辛醜之交的雨水。一有閏年節氣就全亂了,但亂也好玩。
這次去京郊,同行楊老師最擔心的就是吃飯問題,事先準備了十幾個自製美味包子當大夥兒第二日的早飯,又關心附近的飯館開了沒有。已在山裏住了三個月的華山說鎮上飯店有鐵鍋燉虹鱒,一條七八斤,才去時吃過一次,鮮味記到如今。但顯然生活經驗更豐富的楊老師還是自主訂了初二中午的飯請客,餐館正對著慕田峪,後來證明實在極有先見之明,正月裏其他飯館全關了。
沿著極陡的之字形山路開車去吃飯,有好幾段近乎五十度角,長城的家果然易守難攻。到山頂登記掃碼,據說前幾天還有大使館的客人來過。今年就地過年,想必多了無數臨時組合作伴的“原年人”,類似作家張怡微筆下的“家族試驗”,原本陌生的人因機緣巧合湊在一起過年,確有和回鄉截然不同的況味。
我這次也是把幾撥好朋友約在一起出遊,除夕還和阿根廷小夥芥末打了半宿麻將。過程中不斷聽到手機響,我好奇地問:“也有人給你拜年嗎”,中文不大靈光的他隻點頭稱是,女友LULU解釋道:“因為他認識很多中國人。”其實我一直好奇在中國的外國人逢年過節是怎樣的心情。
去年三月初,我去家附近菜場買菜。那是疫情以來第一次去人多的地方,簡直激動萬分,仔仔細細一家一家地來回逛。賣菜刀鐵鍋的山東小夥和賣香油的大叔不約而同注意到我,問“你怎麽還在這?一個多小時前就見你了。”大約行止甚是可疑。
菜場風景除了新鮮蔬果排列齊整悅目,還有兩個高鼻深目的外國人在市場門口抽煙聊天,手上也拎了不少菜。因為沒戴口罩,周圍國人皆側目而視。我卻想起有年元旦和好友在日本福岡跨年,看到寺廟高高的經幡,也學日本人敲鍾舀水祈福,或許他們也是差不多的難以融入的感覺。
無論何時何地,吃都是第一重要的。中國的南方北方食俗向來差異極大,雨水節氣卻有一樣的風俗,即所謂“吃米花”。清屈大均《廣東新語》裏有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
炮穀就是爆米花,和現在原理也差不多,小時候看到有爆米花的人來總是盛事,小孩子們奔走相告趕緊回家取米排隊,那機器形似大炮,有一個長長的炮筒,輪到了,便把糯米交給老板,再踩動機關升火,不久即聽到一聲轟然巨響,“事就這樣成了”。
看到雪白米花如泉水一樣從炮筒汩汩流到自家袋裏,是多少孩子魂牽夢縈的時刻,也是日常生活裏屈指可數的真正的奇跡:明明看著不多的糯米,卻能換回一大袋香甜的爆米花回家,一顆顆數著吃能達半月之久。倘若老板手抖多放了些糖,更是能向同伴吹噓良久的幸事。
據說“炮穀”最初是為了“占稻色”,也即通過爆穀占卜一年收成。也有南北差異,南方多爆糯米,而北方則爆苞穀——更接近現在影院裏吃的爆米花。好友塗塗還有一句名言:電影拷貝家家都一樣,黃油爆米花才是一家影院的靈魂。
雨水節要吃的其他東西,還包括罐罐肉、龍須餅、春筍和薺菜。後兩者當時得令,龍須餅也許和“接壽”的習俗有關,流程是女婿帶兩把纏紅帶的藤椅前往妻家看望嶽父母。但我懷疑這多半也就是新婚燕爾回門送送,否則年年送誰家裏放得下?“罐罐肉”就容易得多,用砂鍋燉豬腳、雪豆和海帶,煮完後用紅紙紅繩封好帶回妻子娘家即可。如是新女婿,嶽父母還要回贈一把雨傘,聊表遮風避雨的祝願,更暗合“雨水”之意。
還有一種風俗叫拉保保,據說是四川廣漢一帶的老例。就是雨水這天,媽媽帶著孩子在路邊一早等候,第一個遇見的人就是“保保”,也就是幹爹。舊時熟人社會,遇見者多為鄰裏鄉親,因此偶遇也遠不到哪裏。現今幹爹一詞有了歧義,不大提了;我卻剛好是這一路同行兩個小姑娘的幹媽。撐一把傘走在初春的細雨裏,一手牽四歲的森森,十歲的山山則吊在我胳膊上,可見幹媽也是“保保”。“保保”除了源源不斷地提供零食和陪玩,還有一個重大作用就是讀詩。山山最喜歡讓我讀詩給她聽。
關於雨水的詩句,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南宋末年劉辰翁的《減字木蘭花》
無燈可看。雨水從教正月半。探繭推盤。探得千秋字字看。銅駝故老。說著宣和似天寶。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詞句讀來鏗鏘和韻,山山聽得迷了。我對她說: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也就是上元節。理應有燈,而詩人偏說“無燈可看”,裏麵必定有個緣故。探繭,是說古代官家於正月製作麵食,在餡中放置寫有不同官品的紙簽或木片,由各人自取,以卜來日職位高低——也和“占稻色”的意思差不多。農人為占晴雨而卜,而官家亦有求不得,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立春日探春繭,雨水卻隻見“銅駝故老”;此處用典“荊棘銅駝”。
《晉書.索靖傳》說:“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後世便以此借指山河殘破。宋和唐一般亡了,劉作為遺民,隻能回想舊時杭州上元節的熱鬧。可是杭州,原本也不是宋的都城,北宋亡了才遷都的,所以還有一句詩叫“直把杭州作汴州”——
說了一大篇,也不知道她懂不懂。但山山卻叫起來:幹媽,我想點燈。
還有呢。我說:說點燈的還有一首,北宋朱敦儒的《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春雨細如塵,樓外柳絲黃濕。風約繡簾斜去,透窗紗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卻上紫姑香火,問遼東消息。
這是朱早年作品。當時宋尚未經靖康之恥,詩人已有銅駝之憂。這首詩最為人稱道的是兩個意象,“春雨細如塵”,和“美人慵翦上元燈”。心事如塵聽過吧?春雨如塵,心事也如雨,散而無窮無盡。美人無情緒,是因為喜歡的叔叔遠在塞外,點燈也沒人共賞——
講到這我逗她:我們山山是不是美人?小姑娘粉妝玉琢,卻笑著搖頭跑開。本想再和她說虞集,也就罷了。而這未占稻色的年初二,我們一行九人也各自懷著迷蒙的心情,扶老攜幼地走在這春雨如塵的郊野。隻顧前行,沒覺察天色已慢慢黑了。這時候,真該讓山山提一盞風燈走在隊伍最前麵,再在曠野中升起篝火來團團圍坐。拉小提琴的拉琴,用手機看慶餘年的看慶餘年,聊天的聊天,唱歌的唱歌,念詩的念詩,點燈的點燈,各得其所哉。這樣,就可以對出杏花春雨江南的下聯:
兒童點燈上元。
細雨火光中無論南北、新年運氣如何,也都可以暫不理會了。最好再在這時打電話給父母,報告過年都好,你們呢?那邊聽見電話裏的歡笑,約莫也就可以放心了。反正眼前樣樣都是躍動的春色,嶄新的,明亮的,未知的。
而春假已收。雨水就是創世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