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

來源: YMCK1025 2021-02-05 21:33:5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7222 bytes)
回答: 其實那個男人心裏七彩奶油2021-02-05 21:15:08

1億山東人,都是饅頭的孩子!

風物菌 地道風物 2021-02-03

 

IMG_5985.JPG

▲ 花饃饃來了,山東人的年味就起來了。攝影/攝影師-MrWang,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饅頭分為兩種
山東饅頭和其它饅頭
 
 
 

 

哪種食物最能代表山東也許是煎餅,但它的分布隻占山東省大約1/3的地方。

 
IMG_5986.GIF
▲ 山東人分兩種:一種是吃煎餅的,一種是不吃煎餅的。製圖/F50BB

 

也許是大蔥,山東因此得到了“蔥省”的綽號,但實際上不是所有山東人都愛吃它。煎餅、大蔥,都沒法讓全體山東人達成共鳴,但有一樣東西可以做到,那必須是——

 

 

“山東大饅頭”

 

 

IMG_5987.JPG
▲ 這款比臉盆還大的饅頭被黃渤提上了熱搜。圖/微博@黃渤

 

山東人對饅頭的迷戀不分地域廣袤的西部平原,饅頭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角;數次被黃渤帶上熱搜、上過《舌尖3》的大饅頭來自膠東的青島;北京網紅店“鼓樓饅頭店”創始人來自魯西南的菏澤

 

山東人的哲學,其實是一部饅頭的哲學。形容人笨說“你就是個饅頭”,形容好差事說“是個香餑餑”給自己打氣,會說“不爭饃饃爭口氣”山東人第一次去異鄉,如果水土不服,就會抱怨“這是啥地方啊,連饃饃都沒有”。

 

 

IMG_5988.JPG
▲ 山東濰坊4米高的饅頭蒸屜。圖/視覺中國

 

 
01

山東饅頭,到底有多少張臉?

 

 

在地道風物的就餐區,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識別出誰是山東人:隻要等到中午飯點,看看他們的飯盒就知道:大部分人的主食是白米飯,但其中總有一兩個異類大口啃著又白又圓的饅頭,而且一吃就是兩個以上
 
這是典型山東人的胃——米飯可以一個月不吃,饅頭是一天也離不開。

 

IMG_5990.GIF
▲ 《倩女幽魂》改編自《聊齋誌異·聶小倩》,作者蒲鬆齡是吃山東饅頭長大的。

 

 
青島小哥黃渤每一次分享饅頭圖片,都能把家鄉的大饅頭送上熱搜。這種平麵呈圓形、總體扁平、比臉盆還大的圓饅頭,是饅頭家族中最古老的形態。最早它被稱為“蒸餅”,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畫經就有它們的身影。

 

IMG_5991.JPG

▲ 蒸餅,即扁圓大饅頭的古稱。 製圖/大仙工作室

 

饅頭到了山東在名稱上分為兩派,大體以黃河、泰山為界,西部人叫饃饃、東部人叫餑餑。不管方的、圓的、長的、扁的、有餡兒的、沒餡兒的,隻要是發麵蒸熟的麵食,統統可以叫“饃饃”或“餑餑”
 
山東饅頭中還有一種奇葩——兩頭尖、中間粗,形如紡錘,蒸製時不直接接觸蒸屜,而是用鐵簽固定,所以得名簽子饃饃,也有人稱為高樁饃饃、杠頭饃饃

 

IMG_5992.JPG

 

▲ 簽子饅頭,饅頭中的珠穆朗瑪峰。 圖/臨沂新聞

 

小籠包子在上海稱為小籠饅頭,其實山東也是如此——魯西人將家常素包子叫菜饃饃、肉餡包子叫肉饃饃。發麵加入油、鹽、蔥花等調料做成的花卷叫“油饃饃”
 
IMG_5993.JPG
▲ “糖饃饃”之糖三角。 攝影/創作者158955503300896,圖/圖蟲·創意
 
山東人多產紅棗,當紅棗遇到白麵,就誕生了更為妖嬈多姿的棗饅頭,西部平原稱為棗花饃饃、棗卷子,東部地區稱為棗餑餑。更廣義來說,各種麵的窩頭、豆包、糖包、玉米餅子、菜條子(類似北京的“肉龍”)也都屬於饅頭家族。

 

  IMG_5994.JPG

 

▲ 棗饅頭,山東各地有 “棗饃饃”“棗卷子”“棗花糕”“棗餑餑”等叫法。圖/視覺中國

 

集合了各種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的饅頭,是基本款的升級版——花饃饃。前幾天山東各地花饃饃在線上來了一次群英薈萃,被網友稱讚,可以“秒殺翻糖蛋糕”。
 
 
“花饃饃”在山東各地名稱有所區別:魯西、魯北叫花狗(花糕),魯南叫花饃,膠東叫花餑餑,各地因為講究不同,在色彩、造型上會融入當地風物。

 

IMG_5995.JPG
IMG_5996.JPG
 

▲ 這樣的山東饅頭,的確配得上申遺。上圖為膠東花餑餑,下圖為日照花饃。圖/視覺中國

 
02
大饅頭,山東人的命命命
 
 

北方瓜果蔬菜匱乏的年代,一日三餐吃饅頭是多數山東農村人的基本生活內容,一代又一代小小兒和小妮兒都是啃著媽媽、奶奶、姥娘柴燒大鐵鍋裏的饃饃長大的,用土話說叫“啃幹泥”(啃麵粉做成的泥,很形象)

 

IMG_5998.JPG
▲ 大鐵鍋蒸饅頭,圖中這些麵食都屬於“饃饃”。攝影/Dragon Mary

 

每年農曆六月,農人主婦對全家人最好的犒勞方式就是蒸一大鍋饅頭,頭鍋出來要先敬神靈和祖先。

 

過程看起來平平無奇:把麵粉用大瓢舀在陶瓷或大鐵盆裏,按照經驗加入合適比例的水,揉成團。和麵、發酵,用的都是又土又笨的方法——麵團的黏合全靠手來回翻來覆去地揉;發酵不用酵母,而是用上一次發酵剩餘的一塊麵腳(又稱老麵、麵肥)作為麵引,均勻之後放在暖和的地方悶上麵盆。

 
IMG_5999.JPG
▲ 這是最典型的山東家常饅頭。攝影/zly就是高興,圖/圖蟲·創意

 

如果想晚飯吃到饅頭,需要在大晌午就得發麵,等到天西日頭快落的時候,才能發酵完成。發好的大塊麵在案板上任由宰割,在麵餔(讀bú,少量幹麵粉)幫助下,大塊麵團分成小份兒,在巧手之中不斷旋轉成“圓丘”,然後挨個放到鋪好籠布的篦子上。

 

燒開水後,蒸汽便開始將麥香從麵分子之中一點點逼出,圓坨坨便在氣孔膨脹作用下一個個支棱起來。

 

IMG_6001.GIF

 

▲ 剛出鍋的饅頭,又白又胖。圖/巴比饅頭

 

據說,山東人有一個不成文的、評判饅頭好吃與否的基本原則不用任何配菜,能幹吃幹咽的,才是好饅頭。

 

饅頭在蒸熟過程中“不小心”沾到了鍋邊,就會把接觸的部分“烙”成金黃色。孩子多的家庭,第一時間都去搶著吃這種有“黃餎餷”的饃饃。帶這種黃洋洋(方言,指黃得誘人)的饅頭可以讓食欲倍增。

 
IMG_6002.JPG
▲ 山東青島流亭,“衝天屜”蒸出大饅頭。圖/視覺中國

 

正在長身體的小夥子,幹吃或就一口鹹菜,抹一口醬,就能幹掉兩三個。上學回來或者瘋玩一陣回到家,肚子咕咕叫的時候,開口第一句往往是:“娘,夜裏個(昨天)蒸的饃饃擱哪哩,俺想吃一個!”

 

一邊說著,一邊翻出,便掰出一葉子(一小塊)嚼麽起來。

 

IMG_6003.GIF
▲ 饅頭加鹹菜,山東人的日常小食。

 

如果饃饃是涼的,母親們這時候會一邊笑一邊說:“憨小兒(傻小子),饃饃涼了,鍋上騰一騰(讀一聲,指輕微熱一下)再吃。”說話之間,孩子則早已幹掉半塊。

 

山東人的飯量,就是在饃饃這種“主食+零食”的日常訓練下形成的。

 

如果饅頭有兩種,那就是山東饅頭和其它饅頭;如果饅頭分三種,那就是山東饅頭、北方其它饅頭和南方饅頭天下饅頭十鬥,山東獨占八鬥,其它北方地區占一鬥,南方地區共分一鬥。

 

IMG_6004.JPG

 

▲ 每一個南方人見到北方饅頭,都會像舒淇一樣吧。圖/微博@舒淇
 
山東饅頭為什麽追求“大”?舊時北方蔬菜種類少、秋冬季節幾乎隻有大白菜,山東是人口稠密的勞動力大省,饅頭做得個大、緊實,一是可以滿足長身體、出大力的需求,二是個頭大、數量少的饅頭,作為幹糧攜帶更為方便。
 
大之外,緊實才是精髓摸起來瓷實,吃起來筋道,入口的香甜是自帶,而不是來自調味劑;而南方饅頭發酵更猛,一捏就塌,裏邊因為加了糖、奶等,吃起來鬆軟甜糯,口感已經接近麵包。

 

IMG_6005.JPG

 

IMG_6006.JPG
▲ 感受一下北饅頭與南饅頭的不同。上圖為山東大饅頭,攝影/周董派Molly,圖/圖蟲·創意;下圖為南方奶香小饅頭,攝影/攝影師-MrWang,圖/圖蟲·創意

 

用山東話說,用酵母發酵、加入了太多調味料的南方饃饃“太暄(xuān,軟、不瓷實),吃完不抗餓。

 

03
饃饃怎麽吃,才“最山東”?
 
 

一枚優秀的山東饅頭,必須擁有不加配菜單獨食用的品質。祖祖輩輩的莊稼人,在勞作之後,吃上一口剛蒸好的饃,讓清甜的麥香滲入充滿口腔,就是一種最簡單的幸福。

 

如果嫌口味清淡,可以搭配鹹菜、腐乳、黃豆醬

 

IMG_6008.JPG

 

▲ 油煎饅頭夾煎蛋。攝影/kenpqyp.dfic,圖/圖蟲·創意

 

近些年,山東人也開始吃一些麻辣,熱乎乎的大白饅頭中間掰開,一定要似斷未斷——南方風味的郫縣豆瓣、老幹媽、辣條搭配白胖的山東饅頭,吃起來也不違和,麥粉香從裏到外散發、麻辣香從外到裏滲透。

 
如果膽大一些,可以嚐試一些怪異的挑戰:饅頭+雞蛋蒜、饅頭+芥末、饅頭+豬油…

 

IMG_6009.JPG
▲ 煙台人民發明的饅頭+鹹菜、鹹肉套飯。攝影/海參娘娘&老吳家牛鮁
 
智慧的山東人民從各種烹飪手法中取經,讓放涼、變硬的饅頭完成了舌尖上的重生——
 
它可以烤著吃切開大塊用竹簽串起,在炭火上兩麵烤得金黃,直接吃酥脆噴香,蘸料吃又味覺升華
 
它可以煎著吃。 仿照麵包片吃法,將饅頭切成薄片,在平底鍋裏放少許油,兩麵煎頭,都有了金黃色,即可用兩片夾煎蛋、培根、生菜、芝士,就是山東饅頭版漢堡。

 

IMG_6010.JPG
IMG_6011.JPG

 

▲ 烤與煎,讓放涼的饅頭獲得重生。上圖攝影/孔焱,圖/匯圖網,下圖攝影/0769liu,圖/圖蟲·創意
 

也可以炸著吃。一種是直接幹炸,饅頭切片或塊放進熱油,滋啦滋啦的聲音過後,白饅頭逐漸變成金黃,鬆軟的饅頭變得酥脆,幹吃滿口香,配玉米粥、就小鹹菜更過癮。也可用雞蛋液包裹饅頭片再放入鍋中炸,雞蛋熟透即可出鍋,外部酥脆、內部鬆軟。

 

也可以燜著吃。燜,是冀魯豫交界地區人民處理大餅、饅頭、麵條等放涼主食時常用的烹飪手法。燜餅、燜麵誕生在前,燜饅頭大約始於21世紀初,誕生於魯西北冠縣,後向四方傳播。

 

其烹飪並不複雜:饅頭切塊或條放入油鍋輕煎,喜歡吃雞蛋可以用蛋液包裹,至金黃色出鍋備用;大火翻炒大頭菜(包菜)豆芽、胡蘿卜絲等加調料至八成熟,略帶湯汁,加入饅頭混合,改小火用鍋蓋悶煮至入味——要是加入些肉絲,味道更美。

 

IMG_6012.JPG

▲ 燜饅頭條,可以視為山東版的“炒年糕”。攝影/gxlsky163,圖/匯圖網

04

“饅頭省”為何偏偏是山東?

 
麵條、火燒、燒餅,山東人也吃,但都沒有出圈的代表,最終叫響的也就是山東大饅頭根據靠譜的記載,饅頭並非山東人發明,也非隻有山東人才吃,但為什麽偏偏是山東與饅頭組成了最響的CP?
 
讓饅頭成為山東麵食界扛把子的原因,其實是地理環境和物產

 

IMG_6014.JPG

 

IMG_6015.JPG
IMG_6016.JPG

▲ 山東的麥田,覆蓋了平原、丘陵、濱海。圖/視覺中國

 

饅頭的主料是麥粉,俗稱麵粉陝西、山西等黃土高原也出小麥,但產量偏低。放眼北方第一產麥區,當屬華北平原的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江蘇地跨南北,但經濟、文化中心都在稻作區。
 
河南的南方地區是吃稻米為主,河北北端有大片牧區。產麥的麵食大省中,唯有山東是最純粹的產麥區。這樣一來,饅頭與山東就成了天造地設、如影隨形的一對兒。

 

IMG_6017.JPG

 

▲ 山東臨沂,農人在搶收晾曬新麥。圖/視覺中國

 

 

05
懂大饅頭,才能懂山東人
 
山東人的一生,是與饅頭相伴相生的一生。

 

IMG_6019.JPG

IMG_6020.JPG

 

▲ 膠東地區孩子周歲時的花餑餑。攝影/雲海路漫漫,圖/圖蟲·創意

 

平時一日三餐吃饅頭,重要祭祀活動要蒸大饅頭,孩子慶生、學生升學、老人祝壽,都要蒸花饃,每逢重大年節饅頭都C位角色。
 
 
年夜飯上,南方人少不了年糕與各種粿,那山東人最不可缺少的主角不是餃子,而是饅頭。“二十九,蒸饃饃。”除夕之前,一大鍋甚至好幾鍋的饅頭盛宴,是為了慶祝一年的豐收,更是為了讓祖先、神祗同饗這最家鄉的風味

 

 

IMG_6021.JPG

 

 結婚用的花餑餑,登峰造極的饅頭藝術。 圖/微博@沒有未來了啊唐

 

 

新麥剛剛收獲,兩歲的外甥來到外祖母家,見麵就喊:“姥娘,俺想吃大鍋裏蒸的饃饃……”看,這就是饅頭的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每一個山東孩子,都是饅頭的孩子。

 

IMG_6022.JPG
 
 每一個山東孩子,都想跟饅頭來合一張影。 攝影/Dragon Marry

 

 

- END - 

文 | 東昌府君

封圖 | 雲海路漫漫,圖/圖蟲·創意

 

 

IMG_6023.GIF

 

 

快過年了

想跟“大饅頭”說點啥?

快快留言~~各位山東老鄉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