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體溫

來源: YMCK1025 2021-01-13 21:37:4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7510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21-01-13 21:40:4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新照舊影(872)YMCK10252021-01-13 21:35:14

景象雖已消失,仍可觸碰曆史的體溫

 

--作者:張家鴻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百多年前的中國景象已然消失在夜空中,不可追回。

然而,幸有《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這樣的文字留存,曆史才不會是一本正經、高高在上的總結陳詞,

而是生動、鮮活、可感的現場圖景。

 

此書是李輝主編的尋找中國翻譯係列中的一種。

關於策劃並主編這套叢書的初衷與用意,李輝在總序中是這樣說的,

讓我們在百年之前的作品裏,重溫遠去的場景;在諸多生活細節裏,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006.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1

 

哈爾濱和奉天之間是一大片平原,放眼望去,隻能看到遠處起伏的小山。列車沿途都是些被閑置的荒地。

我認為這種景象或許隻是暫時的,因為勤儉樸素的中國百姓總會靜心開墾他們的每一寸土地。

我之所以受用於這樣的讚許,並非中國人的自尊心與自豪感在作祟,

而是享受於這個英國人筆下對中國百姓和中國土地的深情厚誼。

 

 

在滿目瘡痍的現實麵前,有多少長居故土的國人尚且看不到未來?

作為一個路過的外國人對異國充滿如此美好的祝願,豈能不讓我倍感珍惜?

在圓明園裏,希思忍不住讚歎道:或許是因為實景太完美,每個細節都那麽華麗迷人,

藝術家們想畫一幅華麗、簡約而又寫實的風景畫,反而無從下手。

外國人野蠻地借助武力闖入這片中國天堂,當時所造成的巨大破壞真是令人扼腕歎息!

 

007.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2

 

這樣的論斷對於身為英國人的希思來講是相當難得的,1860年闖入圓明園燒殺擄掠的正是殘暴猖狂的英法聯軍。

 

阿瑟?亨利?希思,這是一個與中國頗有淵源的英國人,是一個喜愛中國的國際友好人士。

在烏龍江匯入閩江的羅星塔附近,他見識到了太美的閩江風景。

成排的帆船,還有裝飾極為精致如標本一樣的平底船;近處是美麗如畫的小城剪影,遠處是高高聳立的群山。在希思眼中,這樣的場景堪稱一幅絕美的油畫

 

他讚許中國的美景,通過他的文字,也通過他的繪畫。

福州的清新、鼓山的蒼翠、寧波的蔚藍、長江三峽的峻峭挺拔、漢口的鬧熱、長城的逶迤蒼茫、

小孤山的峭立俊秀,蘇州的韻致,木瀆的柔情,都被他用繽紛的五彩點綴著,如同實景再現。

 

008.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3

 

希思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飽覽絕美的風光的同時,也不忘把中國百姓的生活鏡像,流露於自家的筆下。

這樣的書寫無須刻意為之,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失去了人的聲音,再美的風光都會流於浮泛的假象,

缺少應有的活力。一個用心的記錄者,是不可能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熟視無睹的。

 

在奉天,到處是可怕的無業遊民,多虧有警察和士兵,隻有警察和配槍刺的士兵才能讓他們規矩點。

從奉天到北京的火車上,經由一位德國籍的售票員告知,土匪時常從沿線兩旁的高粱地裏跑出來爬到火車上,伸手搶走東西,然後迅速消失在莊稼地裏,根本沒辦法去追趕他們。無業遊民也好,土匪也罷,都是中國的老百姓。

 

009.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4

 

一個英國人的記錄,折射出了老百姓的生存現狀。這一個個生命一個個場景,都是值得後人珍視的。從來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國度,從來都有為了自我生存深陷掙紮的弱國寡民。希思的文字裏沒有歧視、嘲弄、戲謔、倨傲。這是官逼民反?這是民不聊生?這是生靈塗炭?我不能也不想總結出答案。因為希思的書寫為的不是總結、提煉,而是還原、呈現。

 

環顧周遭現實,我們慶幸的是百多年前的民眾生存之艱難與苦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在知足於現在期盼於未來的人們心中,回望曆史必定有著不可輕視的意義。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是一個外國人盡量客觀、公正的獨家呈現,是有誌於展望未來的中國人值得用心品讀的。古人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曆史提供的是過往的經驗、借鑒、教訓,也是國家與民族走向未來的智慧啟迪與精神引領。

 

10.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5

 

他於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是平和、冷靜的,即便帶有情緒,也隻是抱怨幾句了事。《雪竇寺》的末尾是這樣寫的,我們與山裏那些往山下背行李的苦力們發生了點不愉快,但是在他們同意之前,多花點時間與他們討價還價是很正常的事

 

《杭州之行》裏的抱怨對象是航路不熟的船老大。他帶領一船人進入了一條幹涸斷流的小溪,小溪兩旁堆積著裝滿屍體的棺材,正在等待著某個黃道吉日下葬。”“船老大似乎並不覺得我們會感到不適。這些粗粗拉拉的中國男人不知道臭,看起來就像沒長鼻子似的。

 

一個人倘若到陌生的地方行走,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無不充滿新奇感。中國人到外國,正如外國人到中國。角度是多元的,見解是新穎、別致,令人過目難忘的。在當地人習以為常賴以謀生的情境中,外地人是可以看出別樣感受的。

 

11.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插圖6

 

《長江三峽》中提及長江岸邊的纖夫時,用了一個無比神奇又讓人忍不住叫好的比喻。纖夫長長的隊列看起來就像一條巨大的黃蜈蚣,這一景象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宏偉的題材。黃蜈蚣的絕妙不僅僅在於其惟妙惟肖,更在於其力往一處使的精誠協作與團結一心。

 

這樣的新鮮感在書中幾乎無處不在。從哈爾濱到奉天,從紫禁城到圓明園,從長城到長江,從南京到上海,從福州到廣州,希思總是睜開一雙孩童般的眼睛,攝取眼中所見的一切新奇之物。

 

我們要感謝於他這般巨細無遺的記錄,才讓我們讀到一個筆墨精簡卻內涵深廣的曆史文本。因感受的新鮮與奇特,所以總會有讓人讀來心生不可思議的神來之筆,它們或者來自遠古傳說,或者來自神話故事,或者來自希思本人的想當然。

 

莞爾一笑之餘,我們也難免會設想到,譯者陳海燕在考證原文、爬梳典籍時,會因之而增加了不小的難度,也會隨之得到更多的有趣的體味與攻堅克難的成就感。這是我這個不懂外語的讀者所欽羨不已的。我讀得再深入,與翻譯者在原文基礎上的再創造相較而言,都是流於表麵的。

 

這種新奇感,有時候也不可免地帶著置身事外的輕鬆,無法將心比心地感受中國情境裏的世態炎涼。在同一艘船上,你可以看到祖孫三代人,奶奶負責掌舵,母親負責劃船,小孩子腿上係條繩子坐在船頭,大聲吆喝著負責確保航線準確。衣物搭在竹竿上在微風中晾曬著,花兒在船尾盛開著,家畜在船上四處躥動著。這便是遙遠東方國度裏水上的生活。希思是這麽總結這樣的生活的,船上卑微的居民看上去都生活得很愜意。作為讀者,我對希思的愜意觀雖不能認同,卻也無法苛責於他。

 

因為這份愜意更多的是從他自身出發的真實體驗。盡管我讀不出愜意,盡管我讀出的是無奈是苦澀。這樣的筆觸,恰恰是讓我興奮不已的。不必一味歌頌,無須一直挖苦,任何走極端的情感傾向與認知態度都是值得懷疑的。蒼茫曆史,最值得後人記取的特質是真實。

 

12.jpg

《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書影。

 

希思的眼光是頗為精準老到的。正因為彼時的中國落後挨打、飽受歧視,才身不由己地被拖入工業社會的時代洪流中。古塔、廟宇和神奇的城牆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工廠裏醜陋的大煙囪和鐵路路基,可能最糟的就是那些波紋型的鐵皮架子。”“河道上造型各異如畫一般的中國船隻和大型帆船也被汽船和輪船所取代。這是一個英國人關於彼時中國現狀的清醒認知,與中國未來的潛在擔憂。這是身為中國人的你我他,必須心生感謝的。

 

在《結束語》中,希思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看一看神奇又古老的中國,建議大家盡可能在這個國度變得現代化之前成行

我們回不去希思提及的那個時代,但是我們可以在現代化的大潮中堅守著我們的原鄉,堅守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層麵上的原鄉。

 

既然我們悲欣交集地生活在幅員遼闊的華夏大地上,就有必要了解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

這本書展示的是百多年前的中國模樣,提供的是一份美醜兼具的曆史文本,

這些內涵與要素決定了品讀《行將消失的中國景象》具有別樣的價值與意義。

 

 

轉自《六根》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