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強則國強

來源: YMCK1025 2020-12-12 14:26:50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663 bytes)
回答: 新照舊影(680)YMCK10252020-12-12 14:03:25
[轉帖]北京真實教育實錄:帝都孩子的「少年班之路」
 
955 次點擊
1 個回複
 
 
 
國企教師3 於 2020/12/11 9:51:30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北京真實教育實錄:帝都孩子的「少年班之路」,小學3年級就開始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talk),轉載已獲得授權, 感謝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果你有機會和現在的00後、10後聊一聊,相信他們所展示的知識麵、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一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這一代的中國少年們,以遠超預想的速度茁壯成長。

    從文化課成績到計算機編程,再到各類目不暇接的興趣輔導班...... 時代的變化之下,中國少年所接受的教育也在麵臨巨大變革。

    

    北京小學生書櫃中擺放的編程類書籍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正立足於中國337個城市,尋找1001位中國少年,記錄並分享他們眼中的世界、心裏的未來。

    目前,紀錄片已經更新了4集,主要講述了4位 北京少年成長中麵臨的教育壓力和未來抉擇。

    

    *劃至文章末尾,可獲取視頻觀看鏈接

    圖片來源自豆瓣

    從牛娃聚集的海澱、學業繁重的朝陽到高手如林的西城、育兒焦慮拉滿的海澱...... 4個北京家庭展現出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和教育理念,而這些中國少年們,又將如何看待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

    

    在北京養娃,

    真的有那麽可怕?

    海澱是牛娃集中營、清北學霸的聚集地,在這樣的地方,養一個10歲的娃一年要花掉你多少錢?

    對此,椒椒媽媽給出的答案是,僅限教育類支出,一年需要 五到六萬元錢。而在北京這樣偌大的城市裏,這樣的支出隻能算是中等水平。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紀錄片的第一期,將鏡頭投向了北京的一位10歲男孩——焦天瑞/椒椒,目前正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雲崗小學雲崗一小讀書。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對於椒椒的文化課學習,媽媽並沒有給予過多的壓力,相反,她非常注重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

    “未來的社會將是非常多元化的,很多人養活自己的方式不一定知識文化,可能他的一些興趣愛好就足以讓他過得很好,過上很幸福的人生。”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除了架子鼓,椒椒的興趣愛好還有編程、擊劍和書法,除此之外,鮮少見到文化課補習班的身影。

    為了減輕孩子的壓力,椒椒媽媽會把課程盡量安排在一天,挪出空閑時間讓孩子玩耍,保持良好的學習和精神狀態。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和很多大城市的孩子們一樣,椒椒媽媽也會讓兒子定期參加一些科創類比賽或者考級,但對於賽事的權威性考量和獎項結果並不太關注, 隻是把考試當作對兒子一個階段性成績的驗證。

    通過考試,椒椒也可以熟悉各項比賽的流程,等到未來有一天準備充分,需要在重要的考試中穩定發揮時, 不至於因為流程不熟或太過緊張而錯失良機。

    現在,椒椒已經積累了不少編程和英語課程類的獎項。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身處競爭激烈的北京,椒椒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展現出十分難得的耐心和寬容心。

    “當你在評比的時候,可能自己心理壓力會很大,而且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可能你和自己比的時候,更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收獲。”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而對於孩子, 她評價的第一標準是心智健康,十分善良。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瑕疵和缺點,因此她從不苛求椒椒變得完美,而是調整自己的視角和眼光,放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

    在未來,媽媽希望椒椒可能成為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在人生的低穀中能夠有勇氣戰勝自己。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少年班之路,

    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了

    紀錄片的第二集,來到了北京朝陽。

    9歲的男孩岑雋喆(多樂)是北京市陳經綸中學的一名三年級學生,他個性開朗,愛好廣泛,且博覽群書, 從科學到曆史,從編程到文學,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同齡的小朋友。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多樂家分工明確,為了更好的照顧兒子的學習生活,平常都是爸爸負責家裏的餐食。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才剛剛三年級的多樂,已經在媽媽的安排下準備參加北京人大附中2020年早培班的初試,屬於人大附中超常兒童早期培養實驗項目。

    人大附中早培班2010年開始招生,招生對象為具有北京學籍十歲左右的小學生,通過考試挑選一些具有特殊才能和創新潛質的孩子,最終錄取人數不會超過 180人。

    人大附中早培班一直以超前學習聞名,六年級學生課外閱讀量一年500萬字,初一就開設了正常學校初三才有的化學課,日常學習多涉及初中競賽內容。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為了掌握一手的升學信息,了解更多的升學政策,多樂媽媽日常也會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雖然人大附中早培班的提前錄取大多要求海澱區學籍,通常情況下也不接受九年一貫製教育的學生,但多樂媽媽還是堅持讓兒子參加考試, 目的就是讓多樂提前了解與他同齡的孩子們都在做些什麽,學到哪種程度。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雖然還隻是三年級的小朋友,但媽媽們關注的方向卻是奧數競賽、大語文,以及英語能力的培養,幾乎每一項都設有考級,需要孩子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步步向上爬梯。

    而身處這樣的競爭環境之中,很多家庭都被裹挾著前進。 多樂媽媽表示,完全散養並不現實,作為父母,需要為孩子的未來作出設想和理想的規劃。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11歲考入“少年班”的女孩,

    到底強在哪裏?

    對於北京媽媽來說, 西城是北京唯一的教育高原,就客觀高考分這一項,西城區的排名就是北京市的排名。也因此,西城的學區房長期以來一直占據北京房價的製高點,這裏的教育質量和育兒焦慮也由此可見一斑。

    紀錄片的第三集,走進了一位北京西城區的少年陳思凝。

    陳思凝今年剛剛11歲,七月份通過了北京八中的少年班考試,九月份開學越過六年級,直接到北京八中上學,正式成為學霸集中營的一員。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思凝一家現在居住在西城區馬甸橋附近的一個小區,離思凝的小學隻隔著一條柵欄。雖然小區環境不算太好,但七月參考均價為每平方米13.8萬,名符其實的頂級學區房。

    而為了女兒的學習,在轉校之前,父母籌備著搬家。為了思凝上學方便,爸爸每天上下班的路程非常遠,早出晚歸,留給家人的時間很少。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陳思凝的成績與她一直以來受到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每天放學之後,思凝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她還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製定了學習計劃,每天的任務滿滿當當,從數學到英語,從體育到線上課程,有條不紊。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在采訪中,思凝的媽媽表示, 孩子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自驅力,也就是自我驅動的能力。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願意學,主動學,能夠從學校中找到樂趣和方向,才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一個孩子從天性上來說都具備有很好的學習主動性,從出生到他發現這個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事情,孩子們總是很願意去問為什麽,也什麽都想知道。

    但是,什麽時候開始,他不願意問了呢?什麽時候他變成了一個需要家長和老師逼迫著學習的孩子呢?

    其實這源自於 家長對於孩子學業競爭期望的變化。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願意汲取未知的信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 在他們有興趣的時候相應地推他一下,給他相應的一些資源,那麽他就會自我驅動的往前學習。

    而這樣的驅動力,往往在於 外界良好及時的反饋。

    考試成績隻是結果,但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學習中有成就感、參與感和互動感,讓他願意主動向前走,有目標地學習。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2018年,思凝開始係統地學習編程,2019年參加了全國編程大賽藍橋杯和全球青少年micro:bit挑戰賽,並憑借科技作品《斷裂冰川鏈接係統》獲得了中國賽區一等獎。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網絡已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思凝媽媽並沒有把網絡視為洪水猛獸,而是給思凝報了一門蜂窩兒童大學的課程,教導她如何去提升網絡素養,在網絡上去辨別哪些東西可以看,哪些東西不可以看。

    此外, 思凝媽媽也會主動給女兒講解這些APP背後的編程算法,如何引誘你去把時間關注度浪費在不相關的信息上。

    因此,即使沒有父母的看管,思凝對於抖音、頭條之類的小視頻也有一定的抵製能力。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對於女兒的成長,思凝媽媽有期待,但不苛求。孩子身上出現的小缺點和不足,她更多地是從家庭教育的方向去反思。

    這一代的孩子有著更加遙遠和無限的未來,思凝媽媽經常告訴女兒, 你們這一代,一定有人會去火星的!

    “童話並不現實,你們需要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這份挑戰可能遠超我們的想象。如何在不確定的未來世界裏,選擇自己願意投身的領域,這將是你們未來的使命。”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為什麽大人可以發脾氣

    而孩子不行?

    “北京教育看海澱,海澱教育看黃莊”,作為全國的教培勝地,北京海澱區名校雲集,北大清華人大等著名高校聚集,似乎僅僅提到“海澱”這個名詞,各位媽媽的腦海中就已經浮現出少年們在教室中埋頭苦學的畫麵了。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嚴若愚,北京海澱區玉泉小學六年級學生。小時候生活在天津,父母為了他的學習,不辭辛苦,來到海澱定居。

    嚴若愚課業繁忙,每天上完課,媽媽就會接他直接到課外的補習學校參加數學集訓課,為了不耽誤時間,晚飯基本都是外賣解決。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而嚴若愚也不負眾望,在他的升學簡曆上,光是獎項就占據了整整兩頁紙。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若愚的父母會用電子筆記記錄孩子成長的一些重要瞬間和感悟,這也成為了家庭的共同記憶。

    疫情期間,若愚媽媽帶著兒子一起回顧成長記錄,從自己懷孕到若愚長到11歲,一路走來收到的來自周圍人的關愛和幫助,喚起了他很多童年的回憶,也教會了他什麽是感恩和愛。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有天,若愚媽媽回家的時候,看到若愚的學習任務沒有完成,一時著急,對著若愚的語氣也不太好。

    若愚表示自己很無辜,事後和媽媽分析說:

    “我們每個人身上帶著一個瓶子,裝著我們的壞情緒,裝滿了就會溢出來。你們在外邊工作,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情緒不好,回來看到我任何一點不好,壞情緒就一股腦地溢出來,所以這個情緒就發泄到我的身上了。”

    若愚媽媽對此感悟頗深, 父母與孩子,往往互為導師,兒子無疑是給自己上了一節情緒管理課。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同樣身為海澱區學生的汪禹晟,今年剛滿10周歲。

    比起六年級的嚴若愚,今年9月份剛剛進入五年級的汪禹晟,成績同樣不容小覷。

    他愛好廣泛,學習的範圍也廣,很小就開始學習架子鼓、機器人、鋼琴和美術。現在更多地將精力轉向了文化課學習,另外學習西班牙語、書法、編程、橄欖球、遊泳、籃球。每當寒假還要回去參加滑雪培訓。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禹晟在語言學習上十分有天賦,因此媽媽在禹晟二年級的時候就帶他參加了KET考試,一次通過。隨後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並通過了PET考試,現在正在全力籌備FCE的等級考試。

    一個又一個隨之而來的英語等級考試對於海澱區的孩子們來說,基本上成為了學業標配。

    而現在才五年級的禹晟,英語詞匯量已經達到了五千。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對於海澱區少年們來說,升學中英語和語文隻是錦上添花,最突出需要考量的還是數學能力。

    從小學開始,他們已經開始思考自己的近期目標、遠期目標和人生目目標。

    程序員、作曲家、老師,還是個小學生的嚴若愚對於未來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設想。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而禹晟還不想給自己設限。他覺得 未來努力就好,如果設置太多的目標,心理壓力也大,做不到的時候你會跌落的更深。

    

    

    

    圖片來源自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北京作為全國的教育高地,教育資源遙遙領先,麵對即將到來的未來世界,4位北京少年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而他們的背後,是一個個有關於 平等、尊重和鼓勵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完美呈現。

    而當我們把目光從北京移開,就會發現中國不同城市的家庭麵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取舍也各不相同。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精英說也會繼續為大家講述不同城市少年們的教育故事。

    我們相信,少年的未來即是中國的未來,每一個中國少年的教育和未來都應該被看見、被重視。

    作者:Cheryl,精英說90後作者,英國海歸,用心寫字。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裏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我們教育最大的缺失, 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孩子抗拒的不是教育內容,而是我們的教育方式

    想讓孩子享受“素質教育”,你首先得有錢

    參考資料: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

所有跟帖: 

少年熱血則國家強盛,不是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353 bytes) () 12/12/2020 postreply 15:23:45

49年後不乏一腔熱血願意付出甚至獻身的有誌之士,除極少數幾個得到最高層賞識名利雙收 -Timberwolf- 給 Timberwolf 發送悄悄話 Timberwolf 的博客首頁 (158 bytes) () 12/12/2020 postreply 15:41:37

所以呢? 這是 -七彩奶油- 給 七彩奶油 發送悄悄話 (272 bytes) () 12/12/2020 postreply 15:48: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