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南方為什麽比北方發達?

來源: YMCK1025 2020-10-25 13:19:0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0261 bytes)
回答: 水落石出YMCK10252020-10-25 09:36:30

[轉帖]德國南方為什麽比北方發達?

 


    

    德國在二戰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兩部分,這兩部分由於采取了不同的發展模式以及受到外部的援助不同,導致了東西發展差距較大。

    但是細看德國人均GDP分布圖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按照中部隆起山脈為界將德國分為南北兩部分,南方要遠遠好於北方。

    

    ▲德國南北分界

    德國北部靠近波羅的海的地區,河網密布,地勢平坦而且海運方便,而南方是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北方盡管自然條件優越,但是在經濟發展上卻落後於南方的巴伐利亞等州。

    

    ▲德國地形,南高北低

    根據統計數據,德國最富裕的地區集中在南部的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符騰堡州。2018年公布的德國381個地區經濟排名中,前十名都來自於巴伐利亞州和巴登—符騰堡州。著名的汽車品牌寶馬、奔馳、保時捷等知名公司的總部都位於德國南部的這兩個州。而東北部則是落後地區的聚集地。

    

    ▲德國人均GDP分布圖(單位歐元),南方的經濟好於北方

    德國本來就有東西差距,自然條件更優越的北方怎麽還會落後於南方呢?

    一、曾經繁榮的德意誌北方

    德意誌北部平原地區憑借著優越的自然條件,種植業發達。特別是它靠近波羅的海,海運方便,因而貿易也很繁榮。後來由於世界形勢的變化,導致了西歐的商路發生改變,這更為德意誌北方的貿易發展帶來了機遇。

    公元7世紀,在阿拉伯半島上,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建立後為了傳播伊斯蘭教義,積極對外擴張,到了8世紀中期成為了一個控製西亞、北非以及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龐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最大疆域

    在阿拉伯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羅馬分裂後的西歐也出現了一個大國。公元8世紀中期,墨洛溫王朝的宮相丕平篡奪王位,建立起加洛林王朝的統治。丕平之子查理在位時不斷向外擴張,建立了橫跨歐洲中北部(包括法國、意大利北部、以及德國)的大王國。

    查理曼死後,其子孫為了爭奪權力相互都爭鬥不斷,最後達成了分割帝國的《凡爾登條約》,其中德意誌地區屬於東法蘭克王國。德意誌由於當時地方權力過大,難以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而且來自於北歐的維京海盜不斷侵略波羅的海沿岸,這使得德意誌北部一直處在了四分五裂的狀態,大大小小的公國遍布其中。

    

    ▲《凡爾登條約》後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東法蘭克王國即為德意誌的雛形

    阿拉伯帝國控製了直布羅陀海峽後,禁止東方來的貨物途經直布羅陀海峽,原有的商路被切斷。東方貨物隻能經意大利,翻越阿爾卑斯山,順著萊茵河,由德意誌北部進入西歐。

    

    ▲萊茵河流經地區,從中世紀開始這就是歐洲南北貿易的重要路線

    四分五裂的德意誌,依仗著處在東西方新商路的中轉地帶,大力發展商業。尤其是北部地區,憑借著靠近波羅的海的地理位置,成為了貨物進出西北歐的重要中轉站。北部的一些地方逐漸發展起來,成為了商業繁榮的城市,如科隆、漢堡、不來梅等。

    德意誌北部城市想要發展海上運輸,就必須經過維京海盜控製的波羅的海,為了抵抗維京海盜的劫掠,德意誌各個城市的商人開始走向聯合。他們先後成立了萊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企圖通過結盟的方式來防衛地方貴族和強盜對商隊的掠奪。

    

    ▲士瓦本同盟徽章

    這兩個德意誌城市間的同盟很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規模更大的遍布整個波羅的海各個國家的“漢薩同盟”。漢薩同盟的崛起源於一起政治投資。在德意誌北部城市貿易發達的時候,歐洲大陸的騎士們受到教皇的召喚,發動了對東方伊斯蘭教的征服運動。

    在這場征服運動中,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作戰勇敢,打下了赫赫威名。但是其弟弟約翰卻趁他在前線作戰的時機在國內發動了叛亂。理查在急急忙忙趕回國家的途中被抓,科隆商人為獅心王理查支付了巨額的贖金。

    投桃報李,理查授予了他們在英格蘭的免稅特許狀,並免除他們應交給國王的各項捐稅。此後繼位的英格蘭國王相繼給予了呂貝克和漢堡商人相似的特權。

    

    ▲荷爾斯泰因門上方的漢薩同盟格言對內一致,對外和平

    到了12世紀,科隆、漢堡和不來梅等城市為了控製了整個波羅的海地區的貿易,在呂貝克召開會議建立了聯盟關係。

    到了14世紀,漢薩同盟打敗了北歐丹麥,迫使丹麥簽訂了《斯特拉爾鬆德條約》,要求丹麥退出波羅的海的貿易並限製丹麥跟大陸的商業交流。這使得漢薩同盟壟斷了波羅的海沿岸各國家之間的貿易,成為西歐、北歐和波羅的海地區最大的中間商和轉運商人。

    

    ▲漢薩城市與貿易路線

    通過這種轉運貿易,北德意誌地區的城市賺得盆滿缽滿,成為了整個德意誌地區乃至於北歐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而德意誌南部山區受製於自然條件,種植業發展基礎薄弱;商品貿易又被北部的商人和阿爾卑斯山南麵的威尼斯商人所壟斷,導致了經濟落後。

    二、航路轉變,北方相對衰落

    德意誌北部地區的商品轉運中心的地位,到了15世紀末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和歐洲國家中央集權的加強而遭到了動搖。

    15世紀末,西班牙趕走了入侵的伊斯蘭勢力,重新控製了直布羅陀海峽,伊比利亞半島國家建立起了中央集權製度。但不久之後在中亞和西亞又出現了一個伊斯蘭帝國—奧斯曼帝國,奧斯曼控製了商路。

    為了重新開辟歐洲到東方的商路,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後派出達迦馬、哥倫布等人遠洋航行。

    

    ▲哥倫布首航艦隊旗艦聖瑪利亞號

    西葡兩國找到了從海上到達亞洲的道路以後,促使歐洲的商路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從此之後,東西方的商品貿易可以通過海上航線直接聯係。隨著航路的轉變,西葡以及英國等靠近大西洋的國家逐漸占據了貿易的優勢。

    1500年,荷蘭人在波羅的海的船隻總數已超過了漢薩同盟;西班牙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1750年左右的歐洲主要商路,以大西洋為中心

    西葡等國海上貿易的崛起,使得漢薩同盟所控製商路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嚴重影響了漢薩同盟的商品貿易。雪上加霜的是荷蘭的獨立和壯大,嚴重擠壓了漢薩同盟的生存空間。

    漢薩同盟走向衰落的同時,德意誌北部經濟的繁榮,也引發了一場席卷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四分五裂的德意誌,尤其是發達的北方,成為了基督教會掠奪的對象,為了反對教會的掠奪,馬丁路德在德意誌北部的威登堡教堂張貼了《九十五條論綱》,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

    

    ▲《九十五條論綱》

    宗教改革後,德意誌南北部出現了信仰的差異,北部接受了馬丁路德新教,而南方的奧地利、巴伐利亞等則是繼續信奉天主教。

    荷蘭作為一個鄰近德意誌北方的工商業發達地區,人民思想開放,也接受了馬丁路德倡導的新教。

    信奉新教的荷蘭通過戰爭從西班牙手裏獲得了獨立。獨立後荷蘭利用龐大的船隊,進行壟斷性的世界貿易,到了17世紀前半期,荷蘭人擁有全歐商船噸位的4/5。荷蘭的崛起搶走了原來屬於漢薩同盟的貿易。

    

    ▲獨立後的荷蘭憑借著連接萊茵河口和北海的優勢,崛起成為貿易大國

    漢薩同盟本身就是一個商業城市的鬆散聯盟,它在抗擊海盜侵擾和地方割據勢力的壓迫的時候確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當碰到中央集權的國家的時候,這種優勢就蕩然無存了。

    在西葡先後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後,法國以及英國的國王權力在不斷強化,先後成為了中央集權製國家。這些國家紛紛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本國的工商業發展。英國在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後大力發展海洋運輸業,並且在政府的支持下繞過漢薩同盟,和沙俄之間進行了貿易。

    到1618年,起源於德意誌的宗教改革,使得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後歐洲大陸的格局發生極大的變化。法國取得歐洲霸權,瑞典取得波羅的海的霸權,荷蘭和瑞士徹底獨立。

    隨著歐洲大陸各個民族國家的出現,以城市聯合為主體的漢薩同盟則徹底敗下陣來,走向了衰落。

    

    ▲三十年戰爭中的白山戰役

    三、工業革命,南方崛起

    德國中南部是高山丘陵,生產力較低的年代,北部憑借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便利的交通,成為了德意誌地區經濟發達的地區。

    新航路的開辟降低了波羅的海在歐洲貿易中的地位,從而影響到了德意誌北部轉運貿易的發展;而到了19世紀隨著兩次工業革命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給德意誌資源豐富地區的經濟騰飛帶來了機遇。

    其中,德國西部的魯爾區憑借著豐富的煤炭資源成為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髒”,工業產值一度占到全國的40%。

    

    ▲魯爾區的位置

    伴隨著大機器生產的流行,資本主義思想尤其是近代民族主義思想的出現,德意誌也出現了要求統一的呼聲。德意誌東北部的普魯士王國在其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先後通過多次戰爭,打敗了奧地利、丹麥、法國,實現了國家的統一。

    德國從戰敗的法國手中獲得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其豐富的煤炭資源成為了德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因為其緊靠德國的西南部,所以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開發推動了德國南部經濟的發展。

    為了便於資源的運輸,德國在中南部不斷鋪設鐵路網,使得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等地區的鐵路網密度要明顯高於北部,這促使南部經濟迅速騰飛,南北方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小。

    

    ▲洛林(現屬法國)的位置

    德國中南部盡管依靠豐富的資源獲得了發展,但是一直到二戰後的70年代,北方還保持著一定的領先優勢,按1970年西德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8693馬克為100的話,北方分別為99.9,而南方則是99.6。

    但是197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導致了中北部的重工業走向衰落。到了1980年,北方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隻占全國的98.7,而南方則到了101.4。

    南方的崛起首先得益於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廣泛利用。北方地區受製於傳統產業的限製,轉型困難,而南方傳統產業較弱,因而德國將電子、精密機械、飛機製造等產業廣泛安置在南方。著名的西門子和寶馬公司的總部就位於南方的巴伐利亞州。

    

    ▲德國著名品牌的地理分布,南方的密度要高於北方

    德國南方的崛起還得益於歐共體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歐洲形成統一的市場。在這種大背景下,德國原來相對落後南方地區成為了與外國交流前沿陣地。隨著航空運輸和大陸交通的發展,這些地方的區位優勢日益顯現。

    

    ▲德國慕尼黑的寶馬世界

    而且因為南方傳統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大量資本流入此地,興建各種高新技術產業,慕尼黑已經成為德國乃至於歐洲的高新技術產業的中心。在產業轉型升級中,建立高技術和新興產業的南方成了德國出口的重要基地。

    1990年,東德和西德重獲統一。德國麵臨著東西部發展差距懸殊的現實,為了縮小差異,德國政府非常重視原東德地區的發展。

    

    ▲德國各地的可支配收入,顏色越深表示收入越高,除了東西差距較為明顯之外,南方也普遍高於北方

    盡管德國南北差距相對於東西差距來說並不是十分明顯,但也引起德國政府的注意,以魯爾區為代表的北方也開始了產業的轉型升級,重視對科技和新興工業的投入,北方科技落後於南方的狀況已有緩解。

    

    ▲2010年拍攝的魯爾區杜伊斯堡內港,魯爾區的環境現已修複一新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