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七一三事件】

本文內容已被 [ YMCK1025 ] 在 2020-09-20 21:01:3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旗開得勝YMCK10252020-09-20 20:44:58

【澎湖七一三事件】

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山東學生流亡案,一般稱之為澎湖七一三事件、澎湖七一三冤案,發生在1949年7月13日澎湖的軍事冤案事件。此案牽連甚廣,為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牽連人數最廣的政治案件,亦有人稱之為「外省人的二二八事件」。

1948-1949年,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勢力兵敗如山倒四處逃竄,大批難民跟著逃難。主要來自中國山東七所學校的八千多名學生在煙台聯合中學校長張敏之(上海複旦大學經濟係畢業,國民黨黨員)帶領下逃亡至澎湖。

澎湖駐軍意欲強征學生入伍充當兵源,並對不服從命令者血腥鎮壓。在這次事件中,張敏之等100多人被槍決,1000多人被秘密投入大海。2000年,震動全島的該案得以平反,有關方麵在澎湖縣馬公島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紀念公園。

1948年11月,國民黨在各戰場連連潰敗,山東難童學校師生在校長張敏之的帶領下向上海轉移。由於國民黨控製區域連連收縮,學潮此起彼伏,加之南方各城市越聚越多的北方流亡青年,政府擔心流亡學生會投入到反對政府的學潮中。於是,他們經上海、南京、湖南新化等地,到達廣州。此時的廣州,聚集著山東籍的中學師生累計達到8000人,對外總稱山東煙台聯合中學總校。

這時,國民黨政府決定遷往台灣。雖然這8000多學生處在求學求知、成長上進的階段,年齡尚小,但他們客觀上畢竟是一支可怕的有生力量。何去何從,處理不當,不僅決定著他們的命運,更主要地影響著時局的形勢和命運。

張敏之等和教育部部長、山東省政府省長商量,計劃和前來廣州開會的台灣省主席陳誠協商,舉校赴台。陳誠提出了兩個苛刻條件:第一,思想不堅定者,對蔣介石、國民黨政府不擁護者要清除,此事由校長和班級輔導老師負責和擔保;第二,年滿17歲的學生必須入伍。

陳誠的這兩個條件,特別是第二個條件,使多數校長和學生不同意,因為17歲學生大多在念高中一、二年級,一旦入伍就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甚至連高中畢業證也拿不到。這些學生跟隨校長、老師們南逃,目的就是求學,不是當兵。

張敏之等別無選擇。1949年6月22日,在張敏之的帶領下,8000名流亡師生從廣州黃埔碼頭乘上開往澎湖的“濟和號”輪船。25日晚,“濟和號”輪到達澎湖漁翁島。陳誠出於擔心其中混入共產黨的考慮,下令由澎湖防衛司令部司令官李振清和第39師師長韓鳳儀負責審查。駐紮澎湖的39師,實際上殘缺不全,兵員隻有約500人。麵對突然到來的8000名師生,李、韓二人根本未作考慮,就有了擴充隊伍的想法。

1949年7月13日下午兩點,突然開來一批荷槍實彈的軍人,並迅即將操場上的師生包圍起來,所有持長槍的士兵將閃閃發亮的刺刀對著學生,正麵台上還架著幾挺機槍。不一會兒,韓鳳儀走上台,對台下的學生們說:“各位校長、老師、同學,澎湖防衛司令部中將李司令官和我非常歡迎大家來這裏,澎湖已成為反共的最重要的前線,承擔著保衛台灣的重任。當前國家遭難,讀書對同學們雖然很重要,但當兵保國、反共更重要,更光榮。從現在起,同學們就要從軍,成為我們國軍的一員!”學生立刻騷動起來,並叫喊道:“我們要讀書,不去當兵!”還有幾個學生向張敏之哭喊道:“張總校長,你怎麽不要我們呀?我們要跟你讀書!”不一會兒,場上槍聲大作,有的學生腿被擊穿,有的手被打斷,煙台的李樹民、唐克忠等學生被刺刀刺成重傷,還有一名學生的肚子被刺破,腸子流了出來,操場上血流成河,哭聲震野。

張敏之的夫人王培五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對當時的慘狀有如下一段回憶:不斷有學生中彈倒地,也有被刺刀刺傷的,在旁的學生隻有眼睜睜地看著同學倒下,老師也無法搭救,隻能叫大家冷靜,蹲在地下不要動。那些士兵原本隻挑不是致命的部位下手,但學生的哭喊與哀號聲越來越大,反而更振奮和激發了殘忍的士兵。學生的哀嚎聲越大,他們手中的刺刀便越揮越有力,死傷也就越來越多。在槍刀子彈下,天色漸漸暗了之後,學生漸漸放棄了抵抗,隻有接受命運的安排,被拆成一組一組帶開了。

據張敏芝之子張彤所述,當時聽說因為學生多不願意從軍而常有抵抗、衝突,於是在1949年7月13日早上時任39師師長韓鳳儀將大部分流亡學生集中於澎湖防衛司令部操場     ,並令凡身高超過槍的同學都被編入部隊,張敏之校長出麵意圖將不符合與軍方協議之同學帶離並回到學校,韓鳳儀遂放任士兵開槍引發流血衝突。後來,韓鳳儀為了想取代李振清「澎湖王」的位置,竟親自去台北麵見陳誠,羅織張敏之為匪諜,也趁機分化李振清與這批山東學生的感情。而陳誠亦授予韓鳳儀口喻:「檢舉匪諜人人有責,你回去就告訴李振清,說是我叫你辦的,你是現任師長,匪諜出在你的部隊裏,你也脫離不了關係。」,韓即以逮捕匪諜的名義,逮捕、拘禁許多人並加以秘密審判,對校長等多人處以死刑,被捕師生分別被押往大山嶼、漁翁島、桶盤嶼的民宅及廟裏,利用酷刑,套取口供。並有學生被裝入麻布袋丟海。

山東流亡師生的求學之夢就此徹底破滅。張敏之等100多人被軟禁,緊接著在當時台灣恐怖的政治氣氛下被編織了罪名,投入監獄。

1949年12月5日,由陳誠批準,並報經蔣介石同意,台灣保安司令部軍法處以“涉嫌匪諜”罪,判處張敏之等7人死刑。第二天,國民黨的《中央日報》、台灣省政府的《新生報》分別以大標題《台灣豈容奸黨潛匿,七匪諜昨伏法——保安部破獲兵運機構,百餘匪諜一網打盡》、《你們逃不掉的,昨續決匪諜七名》,報導了張敏之等被處死的消息。

判決書及新聞消息中羅列張敏之等人的“犯罪”事實是:

〖張敏之於三十五年(1946年)冬,在青島由匪幹周孟英、劉次蕭介紹加入匪黨,初在文化工作研究會工作,並利用新聞記者聯誼會等名義,從事吸收新聞文化界人士參加共匪工作。嗣後於三十六年(1947年)他又奉匪命令,利用訓練難童及青島自衛隊等機會,從事宣傳共產主義,發展組織,並任共匪膠東區執委,奉派在煙台聯中領導匪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隨後他又夥同鄒鑒吸收5個學生,均以流亡學生為掩護,散布謠言,煽動學潮,擾亂治安,破壞“政府”。其最顯著的不法行為,為煙台聯中學生自煙台、青島等地流亡上海,轉赴湖南,於三十七年(1948年)間途經杭州時,張匪敏之、鄒匪鑒、劉匪永祥等,領導全體學生搗毀杭州火車站。該校遷徙廣州後,“政府”乃將所有流亡學生悉數撥給駐澎湖陸軍第三十九師編訓,冀為“國家”有用之才。該匪等竟不知洗心革麵,仍遵匪方命令,潛伏軍中秘密活動,陰謀破壞建軍工作,並分別著手調查部隊主管姓名、裝備情形及要塞地形,再向香港匪方報告,被陸軍第三十九師查獲。報由本部將該匪犯扣押,除其餘匪徒黨羽另案辦理外,案經審理合予判決。』

據有關史料記載,從1949年12月15日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台灣保安司令部先後從澎湖將99名山東流亡師生押到台北馬場町槍決。另有尹廣居、王子彝兩名學生因受酷刑死在獄中。被槍決的學生中,最小的隻有14歲。除押往台北槍斃的100多人外,原被軟禁的有2000多學生,因實在太難羅織罪名,韓鳳儀及他手下的政工人員,決定將他們中的一部分推入大海。

此案相關的莫名失蹤者近三百多人,軍方也長期監控其家屬。年紀小的學生則由教育部安排至彰化員林實驗中學,如2014年台北市長候選人趙衍慶,由於當時信息封閉,他到2014年甚至不知張敏之被處死,還以為安享天年。

據一些幸存者說,在澎湖遭軟禁的學生主要有四種情況,一是平時與張敏之接觸比較多,二是一心求學,成績比較優異,三是極不願到國民黨軍隊當兵,四是堅決不說假話,不願誣陷張是匪諜的。李姓學生後來在其回憶文章中說:我和十幾個學生被蒙著眼睛押上船,船到海中就停下來。學生們被推出船艙,黑眼罩被取下,一道強光射下來,我抬頭一望,船頭上架著一挺機槍,沿著甲板站著一個個士兵,端槍瞄著學生。這時,來了一群徒手士兵,兩人架著一個學生,拿出一個麻袋,快速地將學生套上,套牢後打上一個死結,再猛力往外一推,噗嗵一聲就沉入水中,沒有掙紮,沒有喊聲,船上亂成一團,但一個接一個地裝入麻袋丟入了大海,短短幾分鍾,一個個鮮活又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其他上百位師生也一並被卷入,慘遭灌水、吊刑、電刑、拋入海中,女性更被脫光衣服在海邊烈日曝曬等惡劣刑求,有人不堪折磨而承認自己是匪諜。

盡管在台的山東籍政要想為受害者平反,卻受限於當時白色恐怖時期的時空因素,案件也不為外人所知。1951年6月由江蘇省國代談明華向蔣中正呈交報告書,認為張敏之罪名可疑。李振清在報告中,也認為張敏之等人遭刑求逼供,此案應由39師政治部秘書陳福生負責,要求將他槍斃;39師師長韓鳳儀也應負責,應撤銷他因此案獲得的的勳章。蔣中正向參謀總長周至柔下令,要求重審此事,保安司令部認為罪證確鑿,不肯複審。總統府參軍長桂永清建議蔣中正,將陳福生送軍法庭審理。軍法庭宣判陳福生無罪,此案終結。

作家王鼎鈞曾說:「國民政府能在台灣立定腳跟,靠兩件大案殺開一條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懾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煙台聯合中學冤案懾伏了外省人。」

但據當時事件當事人,濟南聯合中學學生黃端禮的說法,主要參加者都是從馬公登陸的濟南聯中學生,跟從漁翁島登陸的煙台聯中學生照理說沒太當關聯。且整個學生嘩變與抗爭的過程,沒有任何老師在場。也就不可能藉此羅織張敏之為匪諜。兩位校長如何奔走拯救學生的事跡,濟南聯中的學生反而是是在許久以後,從煙台聯中學生那裏得知的。至於張敏之校長的遭遇,黃端禮推測張校長是被煙台聯中第一分校校長趙蘭庭(留於大陸,並未來台)所告發。張校長的匪諜罪名與山東流亡學生事件無涉,可能是教育派係地位的鬥爭。

張敏之的妻子王培五當時帶著6個子女在台灣四處流浪、乞討,最後流落在屏東縣潮州鎮萬丹中學,任英文教師。她在萬丹中學的幾年時間,盡管特務時常到校監視、查訪,但她將英語教學工作做得極其出色,並成為名師,臨近的潮州高中也經常來請她去教課。後來,她又被知名的善化、台南女中聘去授課,60年代又被全台聞名的台北建國中學請去任教多年,並成為島上的知名中學教師,台灣領導人馬英九當年在建國中學就讀時,就曾受教於王培五。為了改變生存環境,孩子們大一個,她就以留學為名送往美國。她的子女也很爭氣,6個子女有5個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除次女張焱一人在加拿大外,其餘均定居在美國,而且事業均十分成功。

王培五在台灣教育界經過近30年的奮鬥,桃李滿天下,是台灣各界公認的傑出教育家(她是二十年代北京師範大學英語係畢業生)。20世紀末,海內外諸多媒體報導過她的傳奇生平、事跡。2008年國際勞動婦女節期間,台灣婦女、教育界的一些團體還發起了一個向她祝壽、致敬的活動。

據報導,王培五雖長住美國,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十分關心,對故鄉山東仍有很深的感情,曾四次回鄉探親,並為家鄉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情。王培五及其子女們認為,對張敏之及當年在台冤死師生的最好紀念,是在張生前工作過的地方做好事。基於上述考慮,2000年,張敏之的子女以“張敏之教學基金會”的名義捐款10萬美元在百年名校、山東省級重點學校煙台二中建了一座高6層、總麵積350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樓,2001年7月2日此教學樓落成時,中共中央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僑聯副主席林麗韞及張在美國的6個子女均出席了剪彩儀式。他們還在煙台二中設立了“張敏之教育基金”,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

2008年,台灣當局“內政部”根據各界人士、山東流亡師生冤案幸存者及受害人親屬的強烈要求,出資在澎湖縣馬公島上建了一座“七一三事件紀念公園”,由台灣知名建築設計師趙建銘設計。公園標誌性建築係一排排高度為75公分的玄武岩排列成的圖案,其間夾雜一些鋼柱,鋼柱中間設有燈光和風鈴。趙建銘說,他作這樣的設計,寓意寬恕、和諧,提醒世人不要忘記“七一三”事件。

當年的山東流亡師生中遭強征入伍者,之後有數字在軍中升任至將軍,包括前國防部副部長王文燮、前海巡部總司令王若愚、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等。當年的山東學生中,還有包括黃端禮、李新凱、孫震、張玉法、顏世錫和當年聯合中學的訓導主任苑覺非等,苑覺非是現任台大哲學係係主任苑舉正的父親。

已去世的當事人有2011年去世的朱炎、軍方的尹殿甲等,尹殿甲是前台大人類學係教授、前台大訓導長尹建中的父親。但令人頗為遺憾的是,當年的山東流亡師生大冤案,這些上層官僚、精英們卻一律禁聲,無論是山東同鄉會的刊物,還是台灣媒體,很少看到他們客觀回憶、論述、評價這段大冤案的文字。

參考數據:《澎湖不隻有七一三事件》《西瀛勝境》《澎湖山東流亡師生案》,《台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數據庫》《戰後台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期,2007年》

圖片來源 : 網絡
圖一 : 1949年台灣新生報
圖二 : 校長張敏之
圖三 : 張敏之等「叛亂」案文件







  End

 

該校長的行為確實令人費解。
政府被武力推翻,遍地兵匪殺人如麻,不想法安派學生回家,反而要帶到台灣去讀書。當時的台灣有啥學校?學生家長放心?一路費用誰出的?

這是一段知識分子逃難史,與搶救學人計劃一脈相承。
山東河南易手之前,一批中學生向南逃難,這是最大、最完整的一批。以河南湖南中學生為主組成的豫衡中學5000餘人,被衝散,少部分跟隨黃傑逃到越南,曆盡千辛萬苦。
山東中學生,後來出了一些人,親曆的當事人很多,其中張玉法後來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曆史專業,他們的記述比較可靠。此處就不多言了。

 

易手之前,不少學生都是家長把孩子托付給學校,意謂逃命去吧。到澎湖,金廈已危在旦夕,校長老師主要是反對學生當兵。當兵在中國曆代地位都是比較低的,特別是普通的士兵,常被知識分子諷為“丘八”、“秀才遇到兵”,這次還真是所謂的“秀才遇到兵”了。民國重視教育,知識分子狂狷,社會地位高,但是常常不切實際。
當今國母(彭麗媛)的大舅就在這個學生隊伍中,或許她能說清楚這件事。

 

事件起因,原文含糊其辭,前後矛盾。但根據文中資料,還原當時過程,“不願當兵”的說法勉強:

1。8000師生主動要求前往台島。
2。經接洽,台島主管同意接收,但條件有二:審查不可靠分子,17歲以上學生入伍當兵。(以當時的危亡緊迫程度,入伍當兵可能已經上升為國民義務和政府強製行為)。
3。8000師生接受上述條件,前往澎湖島接受審查和整編。
4。集中在操場審查整編時,有學生喊出“不當兵,要讀書”的口號,出現混亂和衝突。(不知是否有教師帶領喊口號)。
5。張校長帶領部分學生欲“離開操場”,軍隊開槍,造成嚴重事端。(帶隊離開,在軍方看來豈不是對抗審查,火上澆油)。
6。後續的抓捕、刑審、處決等,大量殘酷行為,非和平年代的人們所能想象。

由上述資料看,原文應該是經過刪減編輯加工而成;事件的起因,很可能是審查,而不是要求繼續讀書拒絕當兵。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